元末:朕才是真命天子 第341节

  “今后的县试、乡试、会试,科举,对应的童生、秀才、举人、进士,全部改为官办学校,学校分为小学、初级中学,简称初中,高级中学,简称高中,另废除国子监,太学改为大学,国子监生改称大学生,并且大学不再只设一所,要多办几所大学,且大学的数量要持续增加。

  “学校的组织方式,参考前宋王安石的三舍法,改为年级制,小学一共五年,从一年级到五年级,逐级升学,五年全部学完,通过毕业考试,即发给毕业证书,如同从前的童生。

  “初中三年制,高中两年制,加起来也是五年,初中毕业即为秀才,高中毕业即为举人,大学一共四年,毕业相当于进士,但大学生不再直接授予官职。

  “以上这些,就如同人的履历,履历只能说明你做过什么,而读书学习的经历,我称之为学历,毕业证书只是一个人受过多少教育的文凭,但只是从学校毕业,不能直接给官做。

  “毕竟今后的大学要是多起来,每年毕业几万人,十几万人,朝廷也没那么多官给他们做。”

  众人闻言顿时皱起眉来,小学五年,中学五年,大学四年,学完了不给官做,那这十四年学个什么.

  秦从龙当即问道,“那今后朝廷如何选官?”

  “选官另办考试,如同从前的科举,或称之为公务员考试,指办理朝廷公务的官员考试,且要分科来考。

  “比如想考工部的官,必须拥有工业大学的毕业证,想考教育部的官,必须拥有师范大学的毕业证,想考刑部的官,必须拥有政法大学的毕业证。

  “今后国家应该培养更多一专多长的人才,高中毕业的学子,在报考大学时,可自行选择专业大学,或综合大学的专业分院,在学到一项专长之后,再去考虑要不要去学别的东西。

  “相应的,今后吏部组织官员升迁,也必须垂直升迁,你是地方书院的,那就只能往府县的教育局升,再往行省的教育厅升,最后到中枢的教育部,不许转职其他部门系统,这叫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不懂的外行就少插手。

  “像是以前各朝那样的胡乱升迁,我是真的不理解,一个人在六部之间调来调去,一会去工部管水利,一会去刑部管查案,最后又跑到户部去理财,一个人真能懂那么多事务吗?”

  众人顿时面面相觑,这还真是牵一发动全身,只是改一个科举,就连吏部升迁也要跟着变,这户部、工部、礼部全拆完,还不知道得改成什么样

第430章 拆分六部(二)

  听到鲁锦要各部垂直升迁,汪广洋顿时举手问道。

  “殿下,难道前朝的皇帝和宰相就不知道人非全能,不能样样精通的弊端吗?可是以往各朝还是施行各部轮换用官制度,之所以如此,那也是有原因的。

  “如果改成各部垂直升迁,那平时无事还好,可一旦出现权臣、奸臣,整个部岂非都成了主官的一言堂?其他人针插不进,水泼不进,便是想要制衡也制衡不了,殿下三思啊。”

  鲁锦却当即道,“你说的对,或许这样做是能方便朝堂的权力制衡,但是弄一群外行进去搞制衡,或许确实平衡了,但这个部也跟着废了,几乎什么事都做不了,谁也都别想做事,这不就成了尸位素餐了吗。

  “与其让一群外行进去搞牵制,那我还不如让这个部成为主官的一言堂,这样起码部门还能做事,至于你担心的权臣、奸臣,也可以用主官负责制来监督嘛。

  “权力我是给你了,要什么给什么,做出政绩你就是有功之臣,就能直升内阁,做不出政绩,乃至于把事情搞砸了,那你这个主官也别想推卸责任,该贬官贬官,该追究责任就追究责任,总比互相制衡着什么都不干要强,那不成了吃闲饭的吗?我要你何用?”

  众人顿时被说的哑口无言,其实他们与鲁锦相处的久了,也早就发现了,这位主公就主打一个务实,就要能做事的官员。

  这就是纯粹的理科生思维了,我要看到的是成果、成果、还是成果!搞不出成果你就是吹的再天花乱坠又有什么用?弄一群人大眼瞪小眼互相牵制有什么用,只会浪费国家的资源和有限的经费,最后什么都干不成!

  鲁锦这时又说道,“不是我不愿意让官员在各个部门之间交流转职,但是交流的前提,那也是你先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最起码也得到了高官,你先做到你自己这个行业精通了再说。

  “我为什么一直强调一专多长,为什么坚持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为什么枢密院总装备部主官的位置一直空缺?

  “现在的火枪虽然好用,但是怕风怕雨,我现在要总装研制一款不惧风雨仍能打响,且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的火枪,你们谁懂?

  “我要总装把火炮的射程提升到六里,八里,十里,且威力不减,重量还要比现在的更轻,造价还不能太贵,你们谁能做到?谁要是现在说自己能够做到,我当场封他一个尚书,问题是有人懂吗?

  “既然不懂,那调你去这个部门有什么用?朝廷给你俸禄是让你吃闲饭的吗?”

  鲁锦呷了口茶又说道,“再比如太仆寺,朝廷给太仆寺选官,一定要从农业大学畜牧系的优秀毕业生中遴选,你要是不懂养马,朝廷调你去太仆寺有什么用?

  “一个人读完小学和中学的基础教育,到了大学选专业时,比如说这个人从小就爱马,那他就可以报考农业大学的畜牧专业,专门学习养马,育马,医马等知识。

  “然后再考公务员进入太仆寺,考上之后先到马场从基层干起,然后再一步步升迁,到马场的牧监,太仆寺少卿,太仆寺卿,乃至于农业部尚书,最后再进内阁。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这不是你们儒家常挂在嘴上的话吗?”

  众人听完总算是明白了这新式教育的大概流程,李善长这时总结道,“殿下的意思就是,小学和中学所有人学的都是一样的,到大学时再根据兴趣爱好择一专业报考,大学毕业后再考对应专业的公务员是吗?”

  “对,就是这个意思。”鲁锦点头道。

  李善长又问,“那殿下说的,到了高官允许转从其他部门交流又是什么意思?”

  鲁锦再次解释道,“一般能从基层升到高官高官的,也差不多在自身的领域内做到精通了,这样的人才拿来当某个部的尚书是完全可以胜任的,但是入阁为相还是有些欠缺。

  “想当阁臣,或者直接说宰相,只懂一个专业是不够的,最少要精通一种,并熟悉两到三种部务,才可入阁。

  “一般升到省厅级,或者副部级,这个时候如果想转专业,可以自学一些相关部门的知识,或者由朝廷组织学习,比如在翰林院开班,让官员进修,然后在跨度不大的部门里转职交流,比如你是农业部出身,那可以到水利部交流,农业水利不分家嘛,这样也可以从农业的角度对水利部的事务提出一些建议。

  “或者市泊司是搞收税的,或者管理港务的,这个也能去交通部交流,反正都有物流管理或运筹,交通部的也可以去建设部交流,虽然一个是修路修桥,一个是盖房子,但好歹都是土木工程,跨行业不算跨的太远,还能互相交流一下各自的工程管理经验,这样既不会出现外行捣乱,又能互相补足不同部门的缺点。

  “总之,我对内阁阁臣的要求,是至少要主持过两个部门以上的部务,且做出政绩,还要懂得经济发展,没有出过错漏的官员,才可入阁。

  “而对于内阁首席辅政大臣,也就是宰相,要求还要更高一些,宰相是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的人物,那什么是国家大事呢?军、政、工、农、学、商,这六样,不求你样样精通,起码要懂得三四种吧?

  “一个文官出身的宰辅,国家周边出现了危机,要不要通过发动战争解决危机?不求你懂得带兵作战,但好歹你要清楚自己国家的情况,要了解敌人的情况,如果合适发动战争,那就不要犹豫。

  “如果国家本身这几年的情况不足以支撑对外大量用兵,那怎么先安抚住敌人,怎么提升国家的内部实力,怎么督促各部尚书去做事,才是一国宰相应该做的事情。”

  众人闻言无不暗暗咧嘴,鲁锦这对宰相的要求可够高的,这得什么样的大能才能胜任宰相一职。

  而鲁锦想的是,在这套制度下,如果一个人先考了军校,兼修情报分析和装备开发两门课程,毕业后没有从军,反而考了工业部门的公务员,升到高官之后再去教育部或商务部交流,主持产学研一体化提升,然后入阁做辅政大臣,负责统筹五年计划,最后再升到首辅,这样的宰相不知道得有多逆天,能把国家带飞到什么程度.

  而且内阁在鲁锦的眼里,也并非寻常的古代内阁,如果按现代的说法,鲁锦的内阁应该叫做‘国家发展计划统筹监督委员会’,由内阁制定五年计划,然后监督各部执行,内阁是五年计划的制定和监督机构,而枢密院和政务院的各个部委是计划的执行机构。

  计划制定好后,开一次大会,给各个部门分配任务,安排人员,每个阁臣负责两三个部,督促监督他们的计划完成进度,按时按量的完成任务,就能升到次辅、首辅。

  首辅五年一届,最多连任两届,期满退休,防止宰相把持朝政,跟皇帝争权,顺便也是为其他阁臣腾位子,你不下去,别人怎么上来!

  这条可以写进宪法里,防止宰相赖着不走。

  见众人都在消化思考,鲁锦又问道,“谁还有什么问题吗?”

  汪广洋闻言再次问道,“殿下,若是这样做的话,那得办多少大学?还有这公务考试该交由哪个部门主持?”

  鲁锦当即道,“因为现在的专业教育还不够完善,缺少师资力量,可以先办一两所综合大学,然后分不同的专业院系,等将来成熟了,再分出去开办专业大学。

  “至于考试,教育系统的毕业考试由各个学校自行组织,府县教育局监督,小学升中学的考试由行省教育厅主持,高中升大学的升学考试,由教育部统一主持。

  “国家的公务官员考试,改由吏部主持,内阁、督察院各派一人监督,且公务员考试要设年龄限制,35岁以上不许继续考公。”

  “这”众人闻言顿时愣住,刚想要说什么,鲁锦就继续说道。

  “一个人六岁入学,学习14年,大学毕业也才20岁,20岁到35岁,十五年的时间,就按和科举一样,三年一次公考吧,至少也能参加五次了,五次都没考上,那你还考什么,趁早回家算了,也省得继续蹉跎岁月。”

  “.”众人顿时无话可说。

  这时秦从龙也问道,“殿下,官员的公考由吏部主持,那吏员呢?”

  鲁锦皱了皱眉,想了想才说道,“这要看你们如何区分官吏。”

  “怎么说?”

  “在你们看来,一个县衙里的主官知县、佐官县丞、主簿,乃至于典吏,这都是官,六房主事、亭长、巡检(派出所所长)则是吏,是这样吧?”鲁锦当即问道。

  众人都点点头,“确实如此。”

  于是鲁锦又问道,“那在你们看来,县衙的衙役和捕快又是什么?”

  “这当然是杂役,白身。”秦从龙当即道。

  现实也确实如此,在古代衙役和捕快之类,都属于徭役的一部分,属于义务劳动,相当于国家白嫖这些人的劳动,可是鲁锦肯定要搞警察制度的,那就肯定不能继续白嫖了,你得给编制才行,那这部分人,算是官还是吏?

  搞警察制度也并非异想天开,其实古代也有类似的治安部门,宋代有皇城司,有三衙禁军,下设殿前司(宫廷治安),侍卫司(京城治安),御前忠佐军头司(特勤单位),明代有朱元璋搞的五城兵马司,负责京城治安,清朝也有九门提督,负责京城治安。

  地方上古代有亭长(派出所),巡检(更类似于武警),只是这些部门没有整合起来,都在各自为政。

  而且古代基本只重视京城的治安,其他城市则没有专业的治安机构,搞警察制度,其实就是把这些整合起来,放到一个部门里而已,都是古代本来就有的东西。

  鲁锦这时反问道,“官办书院的教喻是学官,那授课的教师算官还是吏?”

  “这个.都不是,前宋也有官办的学校,除了学校的主官是朝廷任命,学校的教师一般都是聘请举人或贡生担任,既不是官也不是吏,也非朝廷直接任命。”

  鲁锦继续问道,“那官学聘用教师的工资谁出?”

  “当然是朝廷官府来出。”秦从龙立刻道。

  鲁锦却皱眉反问道,“既不是朝廷的官,又不是朝廷的吏,凭什么要朝廷给他发俸禄?”

  秦从龙又道,“因为官学是朝廷办的啊,聘请教师的花费,自当算在办学的花费中,再说天地君亲师,朝廷办的官学本来就没多少,也聘不了几个教师,这点花费,自当应该朝廷来出。”

  鲁锦点点头,他总算是明白了,古代教师没有编制,主要还是规模太小的原因,宋代全国加起来的官聘教师可能都只有几百人,明清时期县学全面铺开,1100多个县,就按每个县学聘三四个教师吧,那总数也只有四五千人而已。

  如果人数更多了,规模大了,朝廷自然会想办法管理,不管是官还是吏,总是要给个说法。

  于是鲁锦又说道,“以前的官学教师是官是吏我不知道,但我说一下新朝的官学应该怎么办。

  “每个镇要设一所小学,五个年级,每个年级五到十个班左右,每班50名学生,至少要有一名老师来教,就按八个班来算吧,那学校总共在校学生就是两千人,40个班就是40名教师,再加上朝廷任命的校长,训导,各年级主任,教务等管理人员,教职人员少说也有五六十人。

  “一个县少则七八个镇,多则十个镇左右,那就是两万名小学生,五六百教职人员,再加上几所官办初高中,教职人员可能就有千人,全国一千余县,教职人员就有超过百万人。

  “这百万教师,你们来说,是官还是吏,不是官吏又该是什么名目,他们的俸禄又该谁来发?”

  听到鲁锦爆出这个炸裂的数字,众人顿时就叽叽喳喳的吵了起来。

  “居然要这么多教师?百万人,恐怕全国连百万个秀才都找不到.”

  “一个县两万名学生,全国一千余县,那就是两千多万生员啊,只算适龄的人口,恐怕都找不齐那么多学生,全国现在才有多少人口?这岂不是要全国所有的蒙童和少年都要上学?”

  鲁锦听到这话,当即说道,“为什么不可以?你们总说什么教化教化,就靠每个县那一个教喻和三五个教师,一个县能教出两百个读书人吗?你都没人去教,这算哪门子教化?”

  “.”众人顿时一阵无语。

  汪广洋也皱眉道,“可是殿下,两千多万生员,别的不说,光是纸墨书本就要多少?恐怕就是把全天下的纸都拿去印书,也印不出两千万本啊。”

  鲁锦闻言又道,“这你别管,造纸和印刷是科工两院和工业部的事,到时候保证让天下学子不缺纸笔和书本,造不出来那也是工业部的责任,我现在问的是,这百万教职人员,你们打算给个什么名目?”

  “.”众人顿时又不说话了。

  鲁锦见他们不说话,便主动说道,“现在想不出来,那就先放到一边,继续说六部拆分的问题,正好其他部门也有和这百万教职人员类似的职位,反正到时候是官是吏,还是其他,总要有个说法。”

  “等一下,殿下,臣还有个问题。”一直没怎么说话的陈遇突然说道。

  “你说。”

  “殿下,以往朝代虽也有官学,却不收那么多学生,是因为官学不负责学童的开蒙,都是学童在私塾或家中读书,学会一定基础后,参加县试和乡试,考中秀才后,才能到官学中继续学习,或是参加会试,考中举人,成为贡生,才能到国子监之类的太学中学习。

  “所以以往各朝学生少,教师少,那是因为学校里都是秀才贡生,一个县本来也没几百人能考上,而殿下的意思,是要连学童开蒙这部分也交由官办?”

  “对。”

  “那殿下希望全天下的蒙童和青少年都去上学读书,还分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每个阶段又分数个年级,那这些官办学校都要教什么?

  鲁锦看了他一眼才说道,“你是说教材是吧。

  “新朝的教育体系,类似从前的分科法,也分为多个科目,从小学开始,一二年级只有语文、数学两科,三年级开始加入历史,不要求能对历史精通,但起码知道各个朝代的传承。

  “四年级加入地理,不求精通,但要知道我们的祖国有多少省府州县,每个行省的地理有何特点,天下有多少名山大川,基本的道路交通知识,五年级加入自然科学,就是天文、气象、节气,还有一些最基础的科学知识。

  “我的要求是,所有小学毕业的人,自己都能读写会算,能看懂官府公文和布告,能写出一篇没什么文采,但能准确表达自己想法的文章,还要能独自阅读大部分的书籍,比如农书这种技术类读物,方便毕业后参加生产。

  “能会一些稍微复杂一些的算数,能粗略的了解祖国的地理和历史,知道我们的祖先从何而来,哪些是我们祖先的疆土,现在我们还没有收回来的!”

  众人闻言张了张嘴,这是要给所有孩子从小埋下收复故土的种子啊.

  鲁锦还在继续道。

  “初中的科目变化不大,但要更加深入,语文要学一些经典文章,学生要能独自写一篇调理清晰,观点明确的文章,数学要学会代数函数几何统计学等等,毕业经过简单培训就能做一名合格的炮兵,这也是国家动员机制的一部分。

  “历史要学中国历史,但要比小学更详细,知晓各个朝代的重大事件,以往各个朝代的成败得失,国家是怎么灭亡的,地理要学世界地理,认识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世上除了中国还有什么国家,各自都有什么特点。

  “另外,小学的自然科学,要分科为物理、化学、生物,当作三门主科来教,不求有什么作为,但要认识各种事物的原理,起码要知道这个世上没有什么长生,也炼不出什么狗屁的丹药,更没什么神仙妖怪。

  “到了高中,数学更高深,语文也要开始学习经典名篇,历史要学世界历史,世界各国的历史脉络,地理要学测绘原理和制图学,将来培训一下就能绘制舆图。

  “物理、化学、生物三科,继续加强学习,和一些简单的应用,差不多就是这样。”

  众人闻言顿时互相对视一眼,好家伙,要是都按这个教法教出来,只要能顺利高中毕业,那几乎各个都能当太师了,元朝的太师郭守敬也不过如此了吧。

首节 上一节 341/3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