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朕才是真命天子 第331节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邓顺兴却越来越觉得不对劲。

  当初郭兴他们自称是元廷的军户,因不服百户的欺压,这才杀了百户逃了出去,投奔了他的团练,几个半大孩子还会练兵,帮他弄了一套编制,什么小旗,总旗,把总,千户的,人数编制几乎和圣武军的营连排班一模一样,除了没有训导官之外,直接改个名字就算整编了.

  不仅是编制雷同,还有这四个半大孩子,会练兵不说,还各个武艺高强,这是元军的普通军户能有的本事?!

  如果元军的军户各个都有这样的本事,那他们还造个屁的反,现在看来,要是郭兴他们四个本来就出自鲁锦的禁卫军,那一切就说得通了,不然世上哪有那么巧的事?

  还有,邓氏带着一万多大军投奔鲁锦,鲁锦也才给了个督师,和三个团指挥的职位,最多再加上小儿子那个指挥使,总共也才四个团,而郭兴和宋国兴他们四个呢?刚来就一人一个指挥使,还是禁卫军的军官,鲁锦对这四个‘陌生’的年轻人,是不是太偏爱了点?

  如果这还不能肯定的话,那么拿着手中这张情报局发来的地图,得知圣武军还有个情报机构,专门往各地派遣细作,还有自己身边这个被劫来的军师‘龚修文’,刚来就被任命为139师的训导官,和自己平级,邓顺兴现在几乎百分之百的肯定,包括龚修文,还有郭兴他们四个,都是被鲁锦刻意派过去的细作,目的就是为了将邓氏团练拉到圣武军来。

  想通了这其中的关键,邓顺兴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这鲁锦也太阴险了,可他这么做又是为了什么呢?

  派来的假军师不仅没害他们,还帮他们出了不少实用的主意,派去的四个小将,各个都身怀武艺,又会打仗又会练兵,还给他带去了几副盔甲,想到自己在作战时中的那几箭,要是没有他们带去的盔甲,恐怕自己早就死了。

  这五人还互相唱双簧,打掩护,想尽办法帮自己壮大部队,然后等脱脱南下后,又一起劝他投奔鲁锦,想来这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吧,就是受鲁锦派遣,到他的团练里借鸡生蛋,然后再找时机把自己一家全拉过来的。

  想到这里,邓顺兴顿时哭笑不得,鲁锦这位大帅为了壮大部队,真是不择手段啊。

  不过鲁锦这位大帅的能力还是让他十分佩服的,自己和鲁锦同样是几千人起兵,可短短两年之内,鲁锦就发展出六十多万大军,且还能自产兵甲,粮饷充足,还打下那么多地盘,和元军作战更是未逢一败。

  而他自己,要是没有龚修文和郭兴四人的帮助,就凭他们父子三个,能不能养得起一万大军都不好说。

  看在自己投奔过来,鲁锦也没亏待他们父子的份上,就算鲁锦对他们使了计策,可到底也没害他们,反而对他们父子多有帮助,因此就算邓顺兴猜了出来,也不打算主动戳破了。

  只是可惜自己这个大儿子,还跟傻小子一样傻高兴呢,被人家算计了都不知道,平时最有主意的老二邓友德,却被鲁锦调去了禁卫师,莫非这也在鲁锦的算计之中?

  看着秦戎带着140师的三个团指挥进来,邓顺兴也不敢怠慢,这位秦督师虽然年龄不大,只有21岁,可来头却大的很。

  听说此人来自巢县秦氏,是鲁锦刚打下庐州和六安,只有两座城的时候,秦氏就全家携城投奔的,还带了自家的部曲,现在秦氏三兄弟中,老大秦理在做文官,是暂设淮南行省的右布政使,老三秦昭在禁卫二师当炮团指挥。

  这个老二秦戎原本也在禁卫师当火枪营的营官,渡江之后为了筹集东征所需的兵力,进行了一轮扩军,秦戎就是那个时候升为56团指挥使的,原本隶属于徐达的119师,跟着鲁锦全程参与了渡江战役,之后又参加了东征战役,可谓实战经验丰富。

  这次大整编之后,徐达被调去了一方面军当军总管,他麾下的秦戎则是被再次提拔,升为140师的督师,被调来和邓顺兴做搭档。

  而且还听说,鲁锦的妻兄张温,还娶了秦氏女为妻,这巢县秦氏还和鲁锦沾亲带故,这背景就更硬了,再说他们46军,要说实战经验最多的,当然是秦戎的140师,这次打皖南战役,还都指望他呢,邓顺兴自然不敢小看这人。

  见秦戎进了大帐,邓顺兴当即客气的招呼他们一起吃饭,然后才问道,“我139师自组建以来,还没打过攻城战,听说秦督师跟随大帅渡江,又参加过东征,圣武军攻城从来都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对于这次的战事,秦督师以为如何?”

  秦戎闻言当即反问道,“邓总管是问打宁国吗?这有什么难的,我们三万人打一座小城,还不是手到擒来,其实要我说这么用兵,实在是有些浪费兵力了,要知道去年大帅带我们渡江时,也不过只有三四万主力战兵而已,还不是连下七城,歼灭集庆路十几万元军?

  “之后的江北战役,他们一直打到淮安,其实出兵时也不过只用了三万兵而已。”

  邓顺兴当然对打宁国有信心,三万大军,还有炮兵和重甲陷阵营,再加上城中的细作和情报局送来的地图和城防图,如果这都打不下来,那他这督师也不用干了,他也只是没话找话而已,想和秦戎多联络联络感情,另外也是想知道常遇春真正的用意。

  于是又问道,“那秦督师以为,常总督这次为何这么安排?咱们打完了宁国,下一步会去打哪?”

  秦戎看着地图想了想才说道,“让我们一个军三万人去打宁国,应该还是想让你的139师熟悉熟悉咱们的打法吧,至于接下去要打哪,我觉得可能是准备让咱们去打建德路。”

  “为何如此判断?”邓顺兴顿时来了兴趣。

  秦戎当即指着地图解释道。

  “你看啊,廖将军带着两个军和水师攻打长江沿线,目的是为了控扼鄱阳湖口,顺便撕开江州外围的突破口,好为今年打江西做准备。

  “而在咱们这边,常总督是先打宁国路,再打徽州路和建德路,43军从泾县出发,他们是沿着弋江行军,打太平、旌德、石埭都是顺路,唯独宁国县在华阳山以东,跟主力怎么都不顺路啊,只能派一支偏师前来攻打。

  “至于用咱们一个军来当偏师,估计是觉得我一个师的兵力有点少,你那个师又没实战经验,就让咱们一起来了。

  “打完宁国之后,咱们去打建德路,其实也很简单,还是不顺路的问题。

  “常总督打完太平三城,就直接去徽州路了,宁国前面的昌化隶属杭州路,早已在三方面军的控制下,所以咱们下一步肯定就要绕过昌化,先去旌德补给一番,建立粮道,然后再引兵向东,去攻打建德路的七城,这样才比较顺路。”

  邓顺兴顿时佩服不已,连忙称赞道,“果然是强将手下无弱兵啊,秦督师别看年纪轻,却已经跟着大帅身经百战,如今独领一师,对这大战役也能看的条理分明,今后还要秦督师多多照顾啊。”

  秦戎当即抱拳道,“照顾不敢当,至于行军打仗吗,打的多了其实也就那一套,大帅不是给将领都发了一本速成兵法吗,还有大帅亲自注解的孙子兵法,邓总管实战经验不足,我建议还是多看看这两本兵书。

  “尤其是知己知彼这方面,大帅在兵书中的解释是,将领不仅要清楚自己部队的战斗力、粮草储备,兵甲情况,士气高低,更应该领会上级的作战意图,通晓己方的全局态势,知道上级究竟想达成什么目的,只有将领明白自己在战役中扮演的角色和责任,才能打出主动性来。

  “这样即便遇到突发情况,和上级失去了联系,或者上级没有指示的时候,自己也能根据具体情况,自行给自己赋予任务,自己给自己下命令!”

  邓顺兴听的目瞪口呆,有些不解道,“士卒难道不应该严格遵守上官的命令吗,自行给自己赋予任务,就不怕手下的士卒独走吗?”

  秦戎无语的摇了摇头,“所以才说,要先充分领会上级的作战意图,做到真正的知己知彼之后,才能在突发情况,或者上级命令不清的时候,自己给自己赋予任务。

  “假设总督让我们去打建德路,然后我们被敌军重兵包围了,总督可没下令让我们突围,难不成我们就傻傻的被敌军围到死吗?这个时候就算没有命令,也肯定要想办法保住手中的部队,带着他们突围啊,这就是自行赋予任务。

  “至于手下的部队独走,这就担心的有点多余了,训导官是干什么的,有他们在,士卒不可能背叛,除非是训导官和将领一起出问题,但那种情况几乎不可能出现。”

第418章 踏青与新朝马政

  听到秦戎的解释,邓顺兴也点了点头,他大致明白秦戎的意思,最基层的训导官是在连队里,高级的一直到方面军,而且高级训导官经常召集下面的基层干部开会,布置宣传任务,传达鲁锦的指示和精神。

  这种制度下,一旦下面出了问题,上面很容易就能发现,所以不至于出现军事主官和政治主官一起叛变的情况,就算哪个将领犯浑,劫持了同级的训导官,那底下的士兵也绝不会跟着将领一起背叛,除非士卒是被骗的

  接着几人又聊了聊兵法和秦戎的作战经验,根据秦戎的判断,这次打宁国只是为了让邓顺兴他们练练手,之后他们肯定还要负责打建德路,让邓顺兴几人先做好心理准备。

  邓友隆顿时兴奋的不行,又追着秦戎问了些以前打仗的故事,然后一行人又商量攻打宁国县的具体战术。

  根据情报显示,宁国县的城池还是至正十一年红巾起事之后,元廷中枢传旨天下各处大修城池,就这一两年才新修出来的,城墙只有五米高,三米宽,夯土结构,外面也没包砖,而且宁国县附近没有大型的河流水源,因此城外连护城河都没有,只有一圈壕沟,搭块板子都能直接走过去,防御效果只能说聊胜于无。

  这种小城秦戎打的多了,当即讲起了鲁锦发明的步炮协同攻城战术,据情报显示,宁国县城总共只有几千守军,就算没有炮兵,他们六个团四面围攻过去,也能让守军双拳难敌四手。

  然而宁国县的实际情况,就连秦戎也没猜对,五月初三,当邓顺兴和秦戎率领三万大军兵临宁国城下时,都还没开始筑炮台呢,宁国县就直接开城投降了,把兴冲冲准备先登练经验的邓友隆都看傻了,直接郁闷的要死

  宁国县的守将张文贵也很无奈啊,他本来就只是个宁国路元军的小小百户,宁国路的万户千户什么的中高级将领,早在常遇春攻打泾宣的时候就被阵斩的差不多了,只剩下一些百户小杂鱼,在其余各城中坚守,就这城里的几千兵,还是张文贵新招没多久的。

  而且和太平、旌德、石埭这三城不同,那三座城好歹靠近徽州路,他们就算打不赢也能撤往徽州路,或者向徽州路的元军求援,可是宁国县就不一样了。

  它西面是华阳山,东面是天目山,北面直面五方面军主力的兵锋,南面的昌化和昱岭关,隶属于杭州路,早就被杨璟的三方面军控制了,只有西南方向一条路通往旌德,然而旌德现在也正在被常遇春进攻,属于泥菩萨过江,自身还难保呢,又怎么可能来支援宁国县?

  就目前这种态势,相当于宁国县已经被四面包围,陷入死地了,内无精兵,外无援军,城不高池不深,守城主将就是一个小小的百户,面对圣武军三万大军压境,就问你怎么选?

  别人怎么选他不知道,但张文贵却很识时务,与其打一场必死之战,张文贵选择直接投降。

  邓顺兴和秦戎也很给面子,并没有难为他,大军甚至连城都没进,只是龚修文作为46军的训导官进城了一趟,贴了安民告示,然后又逮捕了原来的元廷官吏,该审的审,该判的判,让帅府新任命的知县上任,宁国县当地的情报站人员,就地转为新官府的吏员,辅助县官办事,正式建立圣武军的政权。

  至于张文贵的部队,只挑选了四百多愿意继续当兵的精壮随军,其余士卒发放遣散费,全部遣散为民,又从后面的宣城调了一个连二百多人的内卫军,暂时驻扎在宁国县维持治安,等宁国县编户齐民之后,组建了自己的内卫军,就让宣城的内卫退回去。

  等安排好了这一切,46军主力才马不停蹄的继续向旌德进兵,赶去跟常遇春会师。

  而皖南战役的其他两路大军,进兵也很顺利,常遇春五月初三对太平正式发起进攻,在四个主力团和禁卫师的火力支援下,太平县只坚持了几个时辰,城池就被常遇春攻破,接着石埭也被周兴带一个团直接招降。

  于是常遇春坐镇太平,派出斥候向黟县、祁门侦察,又让平定带主力去攻打旌德,结果正好和邓顺兴的46军主力在旌德城下会师,旌德也于五月初七被攻克。

  西路的沿江战场,廖永坚和王志远带两个军的主力,再加上禁卫师和水师支援,近六万大军走水路突袭贵池,在五月初二就打了起来,贵池紧邻长江岸边,城池还处在舰炮的射程之内,最终在水陆两面的火力压制下,随着禁卫三师的重甲步兵登上城头,贵池这座沿江重要城市也宣告解放。

  接着廖永坚和王志远又兵分两路,王志远带着陆军马不停蹄的对贵池西面的青阳发动进攻,于五月初五攻克青阳,廖永坚则是带着两个水师团的庞大舰队向着上游的东流、彭泽搜索前进,寻机歼灭蛮子海牙的元军水师主力。

  皖南战役发动第七天,第五方面军主力的三路大军就已经连续攻下六座城池,堪称进展神速,圣武军现在威名赫赫,在没有元军野战主力对抗的情况下,那些困守各地的城池都只能算是鲁锦桌上的菜,想吃哪个吃哪个!

  “大捷!大捷!第十集团军总兵廖永坚,率44、45军主力,水陆并进,于五月初二攻克贵池,全歼守军八千人!”

  “大捷!大捷!第五方面军总督常遇春,率43军主力,于五月初三攻克太平,全歼守军七千人,石埭县慑于我军兵威,献城投降!

  “大捷!大捷!第十集团军副总兵邓顺兴,于五月初三亲率三万大军兵临宁国城下,宁国守军震怖,开城乞降!”

  “乖乖,这都是五月初三的捷报?这个第五方面军了不得啊,一日下三城,两座城献城乞降,大帅的圣武军真是威名赫赫,看来那些元军都不敢打了。”

  “谁说不是呢,咱们大帅兵威强盛,自起事以来未逢一败,知道这叫什么吗,这叫天命所归!不然咋可能未逢一败呢,我看照这个势头,要是五个方面军一起出兵,最多三年,就可以扫平天下,把鞑子赶走了!”

  “三年?我看用不了那么久,两年也就差不多了。”

  “你们扯什么两三年呢,知道这九州有多大吗?光武中兴大汉,从起兵到当皇帝用了三年,可扫平天下也用了八九年呢。”

  “那咋了,你不是说大帅天命所归吗,大帅将来也是要做皇帝的人,就不兴咱们大帅比光武帝还厉害?”

  “.我不跟你扯这个。”

  “诶,你们说,这捷报上说攻打宁国的应该是偏师吧,带兵的只是个副总兵,可这一路偏师就有三万大军,那这次南征总共用了多少兵?”

  “这,还真不清楚,但少说也有一二十万吧,这还只是一个方面军呢,要是五个全加起来,怕不是有一百多万大军了,乖乖,这得多少人,可真不敢想啊。”

  “不止呢,还有地方上那些内卫军呢,要是把内卫军也算上,怕不是得有两百万大军”

  一封封的捷报传回建康,沿途的露布报捷不停地刺激着人们的眼球,七天攻下六座城!如此进兵速度,宛如东征战役的复刻,而且这还只是一个方面军的战果。

  不敢想象,如果圣武军的五个方面军一起出动,人们丝毫不怀疑最多半年时间,鲁锦就能吞并这神州的半壁江山,大有一种气吞山河之势!

  无数军民士气高昂,只有那些被鲁锦残酷镇压的豪强士绅们暗自神伤,不过也有些有识之士,从这些战报中看出了天下大势。

  历史的潮流浩浩汤汤,逆之者亡,顺之者昌!

  与其跟鲁锦的九等阶梯税对抗,做历史潮流中逆流而动的顽石,被怒涛拍成齑粉,还不如选择顺流而动,早早的备考今年九月的秋季科举,做这新朝的新贵!

  眼下看到这些捷报最开心的人,大概就是今年春季科举,榜上有名的那些进士了,只要前线打下一座城,他们立刻就能上任当地方官,这还是新朝的第一任地方官,只要做出政绩,将来高居庙堂也并非遥不可及!

  他们巴不得进兵的速度快一点,再快一点!后面还有一堆新考中的官员等着去上任呢!

  而就在前线将士浴血奋战,后方军民民心振奋的时候,他们口中那个天命所归的圣武军最高统帅,又在干什么呢?

  好吧,鲁锦看五月初的天气不错,不冷不热的,还没蚊子,而且儿子公输钽也有九个多月了,有些抵抗力了,张芸绣整日待在王府里带娃,也有些闷,于是他就带着老婆孩子,还有帅府的文武高官们,一起出城到建康郊外踏青来了。

  建康城的东门外,燕雀湖畔水草繁茂,碧波荡漾,就是后来老朱把湖填了建皇宫的那个位置,此时的燕雀湖还没被填平呢,倒是一处游玩的好去处。

  鲁锦主动接过抱娃的重任,让张芸绣好好放松一天,抱着儿子跟一群大臣在湖边钓鱼的钓鱼,聊天的聊天,还有侍卫在附近警戒放马。

  张芸绣那边也组了个贵妇团,带着一群将领和高官家的命妇和小姐在湖边玩乐。

  张温的妻子秦舒敏也生了,去年年底的腊月,张温还在东征的时候,给张温生了个儿子,是鲁锦孩子的小表弟,如今也有五个月了,这次被一起抱了出来,姑嫂俩正在那交流育儿经验呢。

  范秋蝉和方国珍的老婆戴氏也被邀请了来,跟一群官家小姐在那吟诗作画,抚琴吹箫,鲁锦去年‘发明’的折扇也流行了起来,几名擅画的女子都在那里学画扇面,想做几柄折扇当作礼物送人。

  马秀英和常遇春的老婆,蓝玉的姐姐蓝彩云,在给大家张罗吃的,指挥一群厨娘在那做饭,朱亮祖的妻子曾氏负责这次踏青的后勤,采买各种食材,一群女人忙的热火朝天。

  鲁锦搬了把交椅坐在湖边,脸上戴着副大墨镜,手里打着折扇给儿子遮阳,九个月大的儿子就坐在他怀里,手里抓着个纸风车,看着湖面上一只母鸭子带着一群毛茸茸的小鸭子排着队游过,就挥着手中的风车一边指着鸭子跟鲁锦示意,一边呀呀的叫着。

  李善长瞥了那边的贵妇们一眼,又瞅了瞅鲁锦怀里的公输钽,这才开口劝道,“主公应该尽快再纳几个姬妾了,要多生子嗣,不然只有这么一个,人丁不旺,国本不稳啊。”

  鲁锦闻言却道,“这个不急,等以后再说。”

  李善长却催道,“主公该急了,等这次皖南战役结束,江西战役开打之前,主公就算不直接登基称帝,也必须进王号,不然到时候大军和徐宋碰上,徐寿辉已经称帝建制,同样也是义军,之前又遣使招抚过主公,都被主公以官爵太低相拒。

  “这次他招抚主公不成,若转而对我军前线的军将许以高官厚禄,招降纳叛,我们就会非常被动,而若是主公自己称王,则徐宋再无侥幸的可能,他总不能给出比王爵更高的爵位,就只能承认与我军平起平坐,也招降不了我军的军将。

  “再说主公进王号,乃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顺天应民之举,不知有多少军民士子盼着主公称王呢,主公就这么一直拖着,难免前线的军将和地方的官员们心思浮动,胡乱猜测啊。

  “臣说句诛心之语,下面的那些将领,他们跟着大帅打天下,心里也是盼着能军功封侯的,主公若不再进一步,他们又怎么跟着再进一步?”

  这种话,寻常官员自然不好开口,可是李善长是帅府的首席文官,劝谏鲁锦这事的责任,就非他莫属了。

  鲁锦自然也知道他说的那些道理,事到如今,圣武军已经发展出如此庞大的规模,再想韬光养晦也养不住了,对于称王一事,他现在其实并不拒绝。

  于是便说道,“皖南战役结束之后进王号,这个事我可以答应,正好你们也可以讨论一下,用什么王号比较合适,不过称不称王这事,跟我纳不纳妾有什么关系?”

  一旁的冯国用当即跟着劝谏道,“当然有关系,主公若是进王号,最少要有一位正妃,两位侧妃,此乃礼制,礼不可废啊!”

  李善长也连忙捋着胡子点头道,“正是如此。”

  鲁锦藏在墨镜后面的一双眼睛狐疑的看了看二人,觉得他们俩在合伙忽悠自己

  这俩人也确实是在忽悠他,什么一位正妃,两位侧妃的,古代皇帝登基才需要这种配置,而封王或是立太子,却没这种硬性要求,他们俩只是单纯觉得鲁锦子嗣单薄,就怀里这一个九个多月大的孩子,太不保险,还是应该多多纳妾,多生孩子。

  两人虽然分属文武,但在这方面二人却是态度一致,他们俩也知道鲁锦虽然嘴上念经念的熟,时不时能扯几句儒家的歪理,可是对儒家的礼制这玩意,鲁锦确实不怎么清楚。

  鲁锦敷衍道,“那就等称王的时候再说。”

  李善长和冯国用对视一眼,二人都不约而同的叹了口气。

  一群官员闻言也都暗自吐槽,他们这位主公哪都好,就是不好色弄得一群官员还得替鲁锦生孩子操心,果然是天子无家事,就连鲁锦生孩子,现在都成了政治任务

  噫律律律————

首节 上一节 331/3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