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卫三师:邓友德
火枪团:邓友德(邓愈)先登团:唐胜宗、炮团:秦景霖、(秦理之子)
禁卫四师:陈晖
火枪团:陈晖、先登团:郭兴、炮团:汪致远(汪大渊之子)
禁卫五师:张珍
火枪团:张珍、先登团:宋国兴(宋晟的大哥)、炮团:朱守谦(朱文正)
禁卫六师:郑遇霖
火枪团:郑遇霖、先登团:郭英、炮团:姚凯、
禁卫七师:陆仲亨
火枪团:陆仲亨、先登团:许巍、炮团:缪义(缪大亨次子)
禁卫八师待定,拟用二方面军独立重炮团扩编,督师人选(俞通渊)
截止到第三卷结尾,圣武军全军共有五个方面军,十个集团军,20个军,40个师,120个团,七个禁卫师,一个骑兵师,不算水师和海军,全陆军野战部队总兵力约为62万8千人。
体制和政治建设方面:
渡江后通过特招的方式,吸纳了一些江东士人,补充了官员队伍,补全了一些体制漏洞,还通过科举吸收了大量的基层官吏,不过目前也只能算个草台班子,目前兵部已经被拆分成了枢密院的五总部,传统的其他六部也必将遭到拆分,今后的最高层体制应该就是皇帝——内阁——枢密院和政务院,拆分后的六部统一归政务院系统。
政治改革方面,通过推行九等阶梯税,拆分大族,打击土地兼并,创新性的设立镇公所这个镇级衙门,以及供销社和内卫军制度,使皇权直达基层,加大了主角对地方的控制,这样才能做到‘集中力量办大事’!
金融方面,通过发行以盐铁为准备金的过渡性钞票,重建了元末已经崩溃的金融体系,为今后发行正式的新钞打好了基础。
外部势力和外交方面:
主角通过抢占先机的方式,陆续收服了朱重八、张士诚、方国珍,这三个在原历史上占据江淮和江浙的军阀,避免了原历史的义军内耗,使得主角可以统筹集中这三方原历史上的所有兵力、钱粮、人口和各类资源,有希望比原历史更早的结束元末乱世,让国内人口尽快得到休养生息。
元军方面,主角通过缓兵之计,成功拖延元军中央军主力的南下,又让徐州义军充当北面屏障,为自己夺取江浙创造了战略窗口。
元军与徐州义军两败俱伤时,主角坐收渔翁之利,不仅吸收了元军的兵力,也接收了徐州的投效,使得主角的外部战略环境得到了改观,彻底控制了守江必守淮的淮北重镇徐州。
徐宋方面,主角利用徐宋从杭州败退,江浙元军被调动的时机,抓住有限的战略窗口,成功实施了渡江战役,为开拓江南的势力打下了先决条件。
徐宋自身在至正十二年到至正十三年,两年间一直在江西和湖广,跟南方元军主力反复拉锯,目前呈现弱势,地盘仅剩荆门和安陆的两三座城,很快就要被打到大别山里打游击了。
中原的刘福通方面,目前韩林儿的下落始终不明,刘福通还未找到这位幼主,无法正式建立政权,内部刘福通又与杜遵道不和,外部又一直遭到元军的反扑和打压,形势并不算很好。(原历史上刘福通是在1355年才迎回韩林儿,目前书里的剧情是1353年五月)
刘杜部红巾军总兵力约十万,至正十三年,因为元军的反扑,在上一年获得的土地大部分丢失,目前只有汝宁府的北半部,以及归德府的西半部,正在向北面的汴梁路进攻,东南两个方向现在全面和主角接壤。
【新卷预告】
第三卷的剧情差不多就到这里,通过上面的总结,也能看出主角现在的实力很强,而徐宋和刘福通部暂时还都是最弱势的阶段,所以接下来的一轮扩张会很快。
我准备到第四卷结束时,拿下大部分的中国核心范围,也就是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豫西、山东、河北,辽东这些地区,然后差不多就可以建国了,剩下的地方可以建国后再打,就像原历史的明初那样,贵州和云南,四川盆地,西北的陕甘,都是建国后才收回的。
另外关于战争描写方面,因为第三卷已经详细写过几场战役,包括野战模式,攻城方式等等,怎么打的大家应该也都有数了,所以第四卷的战役不会再像之前那样写的那么细,也省得大家看的无趣,觉得水,我只挑一些关键战役,例如决战,抢占重要节点,或是有新战术出现的战役才会着重描写一下。
差不多就是这样,再说多了就是剧透了,谢谢大家的支持。
还有,今晚的正文更新可能会晚一点,我怕来不及,先打个预防针.
第416章 新军初战
皖南战役前线,从年初部队进行整编,一直到五月初,这几个月的整训时间,常遇春也没闲着,他一直把‘能将十万兵’挂在嘴上,现在鲁锦真给他十万兵了,当然得拿出战绩来,不然军里那些老将还不知道要怎么编排他。
这几个月的时间里,常遇春一边督促各部训练士卒,又在各个部队来回巡视,考察手下的各个将领,互相交流各自的过往战绩,谈论那些仗都应该怎么打,这也算是磨合指挥关系的一种方式,增进各级将领之间的了解。
在做这些的同时,常遇春还顺便制定了一个皖南战役的作战计划,上报帅府审批后,正式下发准备执行。
不过考虑到五方面军的新兵太多,其中的第九集团军还好,不论是常遇春自己带的43军,还是王志远的44军,都是由常遇春的老13团扩编而来,几个督师都是原13团的千户营官,现在的团指挥一级都是以前的连长升上来的,即便是扩编之后,九集团军的每个班里,也都有参加过实战的老兵。
哪怕是原13团的小兵,只要是没死,没伤残退役的,现在至少也是个班长。
这其中尤其以44军的总管王志远为代表,当初鲁锦刚到巢湖投军的时候,这人还只是个班长,打下庐州之后因功被分到禁卫团当连长,渡江之前组建常遇春的13团时,又把他调去当千户营官,渡江战役之后升到团指挥使,打芜湖的时候扩军升到督师,这次成立方面军再次扩军,终于升到军总管。
堪称逆袭的典范,真正的根正苗红,从巢湖边的一个小兵,一路砍人头砍成军总管,当然这里面也有些运气成分,赶上了几次大扩军,现在更是成了鲁锦的绝对死忠,要不是鲁锦,哪有他王志远的今天,手下从十个兵变成两万七千人!
不过和九集相比,十集这边就不一样了,廖永坚是十集的总兵,十集团军的45军就是从廖永坚的水师中抽调骨干充当军官,编入渡江后的俘虏兵扩编而来,本来就是新兵,只有少数中高层军官才是巢湖老人。
邓顺兴的46军也差不多,他和胡大海都是在去岁年末,脱脱进攻徐州,他们担心被殃及池鱼,才跑来投奔鲁锦的,虽然经过了几个月的整训,但这帮人还从来没打过一次攻城战,将领能力当然没得说,但实战经验还是太少了。
于是为了更好的完成任务,常遇春就上报,希望能将九、十这两个集团军进行交叉混编,王志远的44军和廖永坚的45军一组,这样可以让有丰富实战经验的王志远当主力,廖永坚在后面跟进,顺便学习练兵。
常遇春的43军和邓顺兴的46军一组,常遇春当进攻主力,邓顺兴和胡大海在后面跟着学习。
当然这么分组,也要给新兵作战的机会,不然一直不让他们上战场,那就一直都是新兵,因此常遇春又提议,争取在九月正式攻打江西之前,让整个方面军都见见血,顺便也磨合一下圣武军的作战风格。
鲁锦看过奏报后,直接同意了,但要求定好的编制不能变,皖南战役结束后,两个集团军还是要各回各位,他当初把邓顺兴和胡大海放到廖永坚那,就是因为担心第十集团军缺少有能力的大将,结果又被常遇春分开了可还行,现在他这么一搞,常遇春的九集就太强了,十集的指挥能力反而有些不足。
另外鲁锦还派出三、四两个新编的禁卫师,加强给五方面军,其中邓愈的禁卫三师配属廖永坚这一路,陈晖的禁卫四师配属常遇春这一路。
按照常遇春的作战计划,整个方面军兵分两路,廖永坚带44、45两个军,12个团的兵力,沿着长江一线向南进攻,攻打贵池、青阳、东流、建德(东至)、彭泽、湖口这六城,并配合一方面军的两个水师团,把战线推进至鄱阳湖口,封闭鄱阳湖,并撕开江州(九江)的东南外围防御,为进攻江西做好准备。
常遇春带43、46两个军,从泾县出发向南,攻打宁国、太平、石埭、旌德、祁门、黟县、休宁、歙县、绩溪、婺源、遂安、淳安、分水、建德、寿昌、桐庐这十六座城,总共三个路,二十二座城,争取在七月前结束战斗。
然后七八两个月用来进攻金衢盆地,九月前全部主力赶到饶州路和信州路东部边境集结,准备参加江西战役。
公元4050年,西历1353年,至正十三年五月初一,皖南战役正式打响,廖永坚这边两个军的主力水陆并进,沿着长江攻向贵池。
而在常遇春这边,他亲率43军主力,沿弋江逆流而上,攻打上游的石埭、太平、旌德三城。
这三座城由东到西,在地图上排成一条横线,如果选择稳扎稳打的话,应该从一头打到另一头,一路横推过去,而常遇春现在胆子也是大了,仗着自己兵力多,直接以身为饵,想要来个围点打援,于是他选择先攻三座城中间的太平,使自己处在元军的两面夹击之中。
如果东西两面的石埭和旌德,敢派援军出来夹击常遇春,那他就在太平城外先围点打援,剿灭敌人的援军,这样虽然冒险,可一旦成功,获得的战果就非常大,太平城内的元军很可能见到援军被灭,直接士气尽丧,选择开门献城,而石埭和旌德的主力被全歼后,也无力继续坚守,也可能会直接投降。
常遇春的想法就是寄希望于一场野战,歼灭三座城的元军,一战定乾坤。
可如果石埭和旌德都当了缩头乌龟,看着身旁的太平被攻打还无动于衷,那就等他打下太平后,再兵分两路去攻打左右的石埭和旌德。
等拿下这一线的三座城后,再继续稳扎稳打,层层推进,绕过黄山,向黟县和祁门进兵。
于是他把43军的六个团呈梯次配置,先派出两个团大张旗鼓的向太平进兵,用来充作诱饵,然后自己带四个团紧随其后,位于前锋身后二十里,准备等援军出来就伺机与敌主力野战。
可惜这些都是抛媚眼给瞎子看,元军几乎没有任何反应。
常遇春手下的两个督师都忍不住吐槽,109师督师平定,这个在滁州市归降的小兵,当即帮常遇春分析道。
“指挥,根据帅府军令司发来的情报,南方的元军主力大部分都在江西和湖广,宁国路的万户和官员,也早在我们攻打宣城和泾县的时候就全杀了,浙东的元廷大官都龟缩在婺州路,现在宁国路剩下的几座城池,根本就是群龙无首,各自为战,还有谁能够协调他们各城统一指挥?
“若没有大官出面协调,谁又愿意把自己的主力派出去救援邻居呢,你这围点打援,我看援军多半是不会来了。”
135师的督师周兴也赞同道,“是啊,根据情报显示,他们本身兵力就不多,虽然这三城各有几千兵力,但大部分都是这两三个月现招的,兵甲还不如我们的多,三四月份又赶上春耕,他们连训练的时间也没有,那就是一群刚扔下锄头的佃户。
“他们若是派兵支援太平,该派出多少?三千兵就是来给咱们送菜的,要是五六千倾巢而出,那他们自己的城池还守不守了?因此依我看,他们根本就不会派援兵。
“咱们有这个等敌军援兵的时间,还不如主动出击,六个团一拥而上,攻下太平后立刻分兵攻取左右的石埭和旌德,尤其是石埭,我只带一个团,不费一兵一卒就能把石埭拿下!”
平定闻言忍不住翻了个白眼,“风那么大,你可别闪了舌头。”
周兴却拍着大腿解释道,“怎么,你们不信?石埭隶属池州路,去年徐宋攻打江浙的时候,石埭就已经被打下来一次,后来又被月鲁帖木儿收复,本就是个残破之城。
“而且匪过如梳,兵过如篦,徐宋的义军可能还好一点,他们只抢元廷官府的府库,可月鲁带兵收复石埭的时候,元军可没有带军粮和赏赐,你以为月鲁的粮草是怎么来的?元廷的所谓官军行抢掠之事的时候还少吗?
“石埭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连续遭逢两次兵祸,早就被打怕了,这次我们只要兵临城下,宣布不劫掠百姓,不胡乱杀人,石埭肯定立刻开门献城,他们早就不想打了。”
平定闻言这才点了点头,“你这么说倒也有些道理,但总之还是要做好攻城的打算。”
两人分析完敌情,便看向常遇春,等着他做决定。
常遇春听完才说道,“既然你们俩如此有信心,那就把围点打援改成拔点阻击,咱们有六个团的兵力,留下四个团和禁卫四师的主力用来攻城,一个团向东警戒旌德,另一个团由周兴带去亲自招降石埭,咱们速战速决,打完太平就去打旌德。”
常遇春说完又拍了拍周兴的肩膀,“这可是你刚刚说的,要是拿不下石埭,之后你就留在后面看守城池吧。”言罢便直接转身而去。
“啊?我”周兴顿时吃惊的愣在原地。
平定闻言则是露出幸灾乐祸的表情,也跟着拍了拍他的肩膀,“让你刚才吹嘘,这下傻眼了吧,今年可是有不少仗要打,要是留在后面看家,可就没战功捞了,大帅那里可是都记着呢,谁打下了几座城,将来论功行赏的时候,你恐怕就捞不着爵位了。”
周兴顿时哭丧着脸拉住平定,“你别在这说风凉话,赶紧帮我想想办法,你小子刚投军的时候,老子可没少照顾你!”
平定踟蹰了下,想了想才说道,“就按你刚才那个思路,先去派人招降,若是石埭不降,就联系当地的情报站,找个人去当说客,指挥也就是敲打敲打你,还能真不管你啊,到时候我再帮你说说情,这事也就翻篇了。”
“好兄弟,可别忘了帮我说好话,等打完这仗我请你吃酒。”
“行了,你赶紧去找你们师的训导官商量商量吧。”
确定了进攻的战术,从围点打援改为拔点阻击,常遇春带着43军主力立刻行动,泾县距离太平只有八十里,按日行40里的速度行军,一行人于五月初三兵临城下,当日便对太平展开了进攻。
而在东线另一路的46军这里,邓顺兴他们也没闲着,常遇春交给他们一个很奇怪的任务,让他们一整个军,六个团的兵力,并配属两个陷阵营的重甲兵,和一个炮营的16门炮,合计近三万人,去攻打宁国县
你说常遇春不重用他们吧,刚上来就让他们独领一路大军,可要说是重用吧,三万人就捞到攻打一个县城的任务,都不够他们塞牙缝的。
这布置,很明显就是想先试试邓顺兴和胡大海的能力,如果打的好,接下来他们的任务就多了,如果打的不好,估计接下来只有跟在后面填线的份,甚至常遇春可能会向鲁锦要求换人。
他们这一路从宣城出发,沿着曲折的水阳江向上游的宁国进兵,行军路程少说也有一百里的距离,就算强行军也不可能两天抵达,所以干脆按日行军三十多里的速度慢慢前进,这样虽然建不了奇功,但主打一个稳妥,别第一回出战就犯错。
到了初二这天,行军七十里,晚上扎营的时候,安排好明岗暗哨和斥候探马的巡逻队,确保大营这里万无一失后,46军的几个将领才凑到一块。
五月初的夜晚还有些凉意,邓愈的大哥邓友隆穿着一套刚配发没多久的指挥使级别的布面甲,觉得这玩意能顶一套棉衣,穿上既能抗风又能御寒,就是太沉了些,四十多斤的重量可比棉衣重多了。
邓友隆刚到大帐这里就拍着身上的甲胄高兴道,“爹,咱们真该早些时间投过来,鲁帅这里兵甲齐全,还能自产,后勤粮草也不用咱们操心,自有帅府供应,打下城池也不用咱们管,自有那些大头巾去管理民事,咱们就只管带兵打仗就行,这日子不知比以前舒服多少。
“咱们以前在乡下结寨的时候,虽也有万余大军,可天天都为粮草发愁,又缺少兵甲,元军和徐州刚打起来,就生怕被他们殃及池鱼,那时没有兵甲,随便来几千甲士,咱们就顶不住,哪像现在,帅府几万套甲胄直接就发下来,还有禁卫师的那些火炮,和这军令司发下来的情报和地图,这天下还有什么城打不下来?
“怪不得以前就觉得圣武军厉害,连战连捷,从无败绩,他们的花样实在太多了。”
邓顺兴闻言忍不住白了儿子一眼,心道这个傻孩子什么时候才能反应过来,咱就是说,有没有一种可能,咱们一家子就是被人家的情报站诓来的
“什么他们,现在要说咱们了,你刚刚说的那些优势,现在都是咱们的,粮草充足,还有这么多盔甲,又是禁卫师的大炮,又是情报站地图的,这要是都打不下来一座小县城,今后恐怕五方面军就没咱们的位置了。
“圣武军是家大业大,可将领也多的很,咱们一来就是督师总管,不知有多少人盯着咱们的位置呢。”邓顺兴见儿子一脸兴奋样,赶紧嘱咐道。
第417章 将领的成长
听到老爹的嘱咐,邓友隆这才赶紧点了点头正色起来,没过一会,巡视完自己部队的秦戎,也带着三个团指挥使来到了大帐。
46军下辖139师和140师,是序列号最末尾的两个师,其中139师的三个团分别是邓友隆、胡大海和韩成在带,这个韩成和胡大海一样,都是虹县当地人,因机缘巧合先投了虹县的邓顺兴,之后才跟着邓顺兴一起投了鲁锦。
韩成这个人,其实也不简单,此人在历史上虽然名声不显,能力似乎也不突出,可到底是在历史上留下过名字的人。
在原历史上,韩成因为是虹县人,就近投了邓氏团练,之后又跟着邓愈投奔了老朱,本来就是邓愈手下的将领。
后来老朱打江西时,派邓愈守南昌,韩成也在其中,参加过洪都保卫战,南昌地理位置重要,老朱又不放心,于是又派了自己的侄子朱文正过去总揽军权,都说洪都保卫战是朱文正指挥得当,把功劳都归在他的头上,这其实对邓愈是不公平的。
洪都保卫战之前,朱文正毫无实战经验,虽然名义上是总指挥,但实际指挥人其实应该是邓愈才对。
当时老朱带兵抵达江西后,陈友谅立刻解除了对南昌的包围,然后就爆发了鄱阳湖决战,在水师决战时,老朱的座船曾不小心搁浅,困在湖心沙洲上动弹不得,恰巧这时又被陈汉大将张定边发现,张定边独自一人就朝老朱杀了过来,差点把老朱单杀。
就在这时,当时有个划着小船赶来救驾的小将,就是邓愈麾下的韩成,把老朱接到了自己的小船上,正好张定边也被常遇春射了一箭吓走了,这才让老朱摆脱危险。
这是什么功劳?自古功高莫过于救驾了吧?不过从那次之后,就很少有韩成的记载了,应该是一直在邓愈麾下南征北战。
不过在这个时空,韩成投奔邓顺兴的时间比胡大海还晚,本来是没资格当指挥使的,当时他们刚来的时候,鲁锦让邓顺兴上报团指挥的人选时,邓顺兴原本的意思是打算让儿子领一个团,胡大海领一个团,剩下一个团让郭英来带。
郭英、唐胜宗、宋国兴、陆仲亨这四人,本来就是一起投奔他的,加入邓氏团练的时间比胡大海还早,立下的功劳也最多,邓氏团练能发展到一万多人,这四人绝对功不可没,就算现在投了鲁锦,理应也该给他们留个位置。
结果鲁锦的安排却很奇怪,邓顺兴他们刚投过来时,郭英他们四个年轻人就被鲁锦调走了,还有小儿子邓友德(邓愈),小儿子被调走他明白,这是鲁锦在扣人质,但是把郭英他们四个全调走就奇怪了。
而且随着后来全军大整编的消息传来,邓顺兴得知郭英四人全被分到了禁卫师做团级军官,心里就顿时明白了七分。
鲁锦给的理由是年轻人学东西快,教他们学点火器的用法,然后编入禁卫师历练一番,将来都有大用。
起初邓顺兴还真信了这个理由,因为据他打听到的消息,禁卫师里确实年轻人比较多,几个炮团的指挥甚至还都是十几岁的娃娃,再说他的小儿子邓友德也编入了禁卫师,确实和鲁锦说的差不多,要学那什么算数和炮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