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淞沪从抽到警察局到拥兵百万 第21节

  方默深吸一口气,胸中热血激荡,他猛地立正,抬手敬了一个最标准的军礼,声音斩钉截铁,带着无比的自信:

  “报告长官,有!我方默,誓死完成任务!”

第035章 实弹打靶训练,每人80发,土豪行为吓傻王德发

  会议结束后,其他精锐中央军开始加速向沪上市区靠拢。

  方默也带着警卫班,乘坐卡车返回闸北分局。

  沪上警察特别独立大队的番号、上校军衔,意味着他不再是偏安一隅的分局局长,而是真正手握一支两千人部队的指挥官。

  这支队伍的生死存亡、闸北防线的稳固与否,都系于他一身。

  回到分局大院,工事加固还在连夜进行,沙袋堆砌得更高,铁丝网拉得更密,挖掘地道的声音从地下隐隐传来。

  方默没有片刻停歇,直接下令:“来人,跟我去地下仓库。”

  闸北分局的地下室,经过紧急扩建和加固,已经成为一处重要的军火库。

  方默屏退左右,心念一动,连接着系统空间。

  无声无息间,庞大的空间如同被打开闸门。

  这一次,具现的不再是单一的武器或班组,而是堆积如山的弹药!

  每一次在定向池抽取重机枪组(MG34/MG42)或标准步兵班(包含MG34)时,系统都会慷慨地附赠20个弹药基数。

  一挺MG34的弹药基数通常是250发弹链(5条50发弹链或1条250发长弹链)。20个基数,就是整整5千发子弹。

  而方默前后抽到了多挺重机枪,这些附赠的弹药累加起来,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数十万发7.92mm毛瑟弹。

  这些子弹,早已由系统贴心地完成了装链,整齐地码放在坚固的铁皮弹药箱里。

  此外,还有定向池抽取时获得的零散弹药补给,包括大量7.92mm步枪弹,都按照5发一组,装在桥夹里,存放在木箱里。

  此刻,这些堆积如山的弹药箱如同变魔术般,瞬间填满了原本空旷的地下仓库。

  铁皮箱子摞得几乎顶到天花板,视觉冲击力无比震撼。

  几十万发子弹,这都快赶上师级部队的战备储备。

  要知道,隔壁的第36师,作为精锐的调整师,也不过8,500多人枪,战前也就储备了约一百多万发弹药。至于杂牌的川军,那更是一个师只有2000人枪,弹药储备十几万发。

  “清点一下。”方默的声音在地下室回荡,“将其中三分之一,按照之前标记好的各预设机枪巢、坚固火力点位置,连夜秘密运送过去,预先储备。每个点位至少储备3个基数。剩下的三分之二,留在库内机动。”

  这样,开战后负责防御的重机枪班组,任务就是带着机枪灵活转移阵地,进行火力压制。不会被沉重的弹药拖累转移速度。

  “明白,保证完成任务。” 一名班长肃然立正。

  有了这些预置弹药,他们的重火力在防御战中将拥有前所未有的持续性和灵活性。

  方默点点头,又指向那些用桥夹装好的弹药:“这些,搬到地面大院去。”

  回到地面,方默立刻下令在分局大院靠西侧墙的空地上,用沙袋垒起简易的胸墙,布置出两个临时的靶场。

  距离很近,一个50米,一个100米。

  “汉阳造、中正式有效射程都超过600米。但巷战,更关键的是能在几十米内快速反应。”方默对着闻讯赶来的钱明、赵雷以及被叫来的六大队大队长沈国柱说道。

  此刻的沈国柱,早已没了当初的倨傲和油滑。

  方默被张将军亲自接见、升任上校大队长的消息早已传开。

  他此刻站在方默面前,腰杆挺得笔直,大气都不敢喘,眼神里充满了敬畏和一丝……庆幸?

  庆幸自己当初没硬抗到底。

  “沈大队长。”方默看向他。

  “卑职在!”沈国柱一个激灵,连忙应道。

  “从现在起,你六大队编入‘沪上警察特别独立大队’第二营,你任营长。首要任务,就是给我把兵练出来。”方默指着刚搬出来的弹药,“子弹,管够。每人每天,实弹射击20发,连续打4天。

  开战前,每人必须打够80发。这里准备了2万发子弹,富裕量足够了。”

  (一天20发,800人一次打1万6,这里是我写错了)

  “每人…80发实弹?!”沈国柱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声音都变了调。

  他手下的警察,一年到头能摸到真枪实弹的机会都屈指可数。

  打靶?毕竟都是警察,每人一年能打5发就算烧高香了、

  80发?这简直是做梦都不敢想的奢侈.

  不仅是他,旁边听到命令的六大队警员们,也全都傻眼了,随即爆发出压抑不住的惊呼和狂喜。

  当兵的,谁不想打真枪?谁不想枪法好点,战场上多一分活命的机会?

  “怎么?嫌少?”方默挑眉。

  “不,不,不少,不少。谢长官,谢方大队长。”沈国柱激动得语无伦次,连连鞠躬,“卑职…卑职代表二营全体弟兄,感谢长官栽培,一定…一定好好练,练出个样子来。”

  “好。”方默点头,“就从今天下午开始,组织人手,轮流打靶。靶场有限,注意安全。钱副局长负责协调后勤,保证伙食,赵科长带侦缉队的人负责监督靶场安全。”

  实际上,还应该练习投掷手榴弹以及匍匐前进之类的战术动作,毕竟第一营都是系统抽出来的精锐,不用练。这第二营全是警察,即便配了步枪、轻机枪,实际能发挥出几分战斗力,方默是不看好的。

  但没办法,时间紧迫,只能先靠实弹射击让他们手感先热起来,至于剩下的,只能在战场上练了。

  命令一下,整个闸北分局大院瞬间沸腾了。

  噼里啪啦——!砰砰砰——!

  密集的枪声如同爆豆般响起,打破了沉寂。

  汉阳造的枪口喷吐着火舌,硝烟弥漫。

  这些警员显然平时都把手里的步枪当威慑用品了,一个个在指导下笨拙地拉栓、瞄准、扣动扳机,在一营精锐士兵们的指导下,感受着后坐力,听着子弹呼啸而出的声音。

  这突如其来的激烈枪声,可把周围本就紧张的市民吓得不轻,不少人以为鬼子打过来了,惊慌失措。

  “快,派人出去安抚。”方默立刻下令,“告诉街坊邻居,这是我们警察部队在进行实弹训练,加强备战,让大家不要惊慌。”

  钱明赶紧带人跑出去解释。

  得知是方局长在练兵打鬼子,市民们才渐渐安定下来,有些胆大的甚至站在警局远处围观,听着里边传来的噼里啪啦的枪声,心中莫名地多了一丝安全感。

  这位年轻的方局长,是真在认真准备和鬼子打仗啊。

  傍晚时分,分局大院门口的枪声刚刚稀疏下去,一阵喧闹声却从大门外传来。

第036章 募捐钱款物资赠予警局,大学生们求加入(求加书架)

  只见一群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有男有女,约莫五六十人,正吃力地抬着、抱着大大小小的木箱、包袱,聚集在警局门口。

  他们脸上带着汗水和尘土,眼神却异常明亮,充满了激动。

  领头的是一个戴着眼镜、身材瘦高的男学生,他声音洪亮地对门口的卫兵喊道:

  “大兵哥,我们是沪上各大学校的学生代表。我们是来给方局长和抗日的警察兄弟们送东西的。”

  方默闻讯,带着钱明快步走了出来。

  看到方默出现,学生们更加激动了。

  “方局长!”

  “方局长好!”

  领头的眼镜男学生上前一步,激动地说:

  “方局长,我们是沪上复旦、交通、光华、沪江几所大学的学生。这些都是我们这两天发动同学、市民募捐来的。大家知道你们在闸北准备打鬼子,都自发地捐钱捐物。”

  他指着身后堆积如山的物资:

  “这里有鸡蛋、面粉、咸肉、蔬菜……是给兄弟们补充伙食的。”

  “这些是纱布、绷带、消毒药水、磺胺粉……是我们跑遍了药房能买到的所有伤药。”

  “还有这个。”他捧起一个沉甸甸的募捐箱,打开盖子,里面是堆得满满的大洋、法币、甚至还有金银首饰,“这是市民们捐的钱,一共两万一千三百五十七块大洋。还有一些金银首饰,我们还没来得及估价。”

  看着眼前这些带着体温、市民们捐赠的物资和钱财,看着学生们脸上真挚而热切的神情,方默的心头猛地一热,一股暖流瞬间冲散了连日来的疲惫和焦虑。

  大家同仇敌忾,何愁赶不走鬼子!

  他郑重地抬手,对着所有学生和那些看不见的捐赠者,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谢谢,谢谢同学们,谢谢沪上的父老乡亲。”方默环顾四周,朗声道,“我方默,代表闸北分局全体警员,代表即将在这里浴血奋战的兄弟们,感谢大家的信任和支持。这些物资和钱款,我们一定用在刀刃上,多杀鬼子,保卫家园。”

  学生们看到方默如此郑重,也都激动地鼓起掌来。

  然而,事情并未结束。

  领头的眼镜男学生放下募捐箱,和其他几个学生代表交换了一下眼神,然后齐刷刷地向前一步,目光坚定地看着方默。

  “方局长。”眼镜男学生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却异常坚决,“我们…我们不光来送东西,我们…我们想留下来,跟你们一起打鬼子。”

  “对,方局长,收下我们吧。”

  “我们有力气,扛沙袋、扛弹药箱、修工事都行。”

  几个身材健壮的男学生拍着胸脯喊道。

  “还有我们。”几个剪着短发、穿着蓝布学生装的女学生也站了出来,瞪着大眼睛,一脸倔强,“我们不怕苦,我们可以帮忙做饭、照顾伤员、传递消息。巾帼不让须眉,我们也要为抗战出力。”

  “方局长,收下我们吧。”

  “我们要打鬼子。”

  年轻而充满热血的声音汇聚在一起,在硝烟未散的警局门口回荡。

  周围围观的百姓看着这群热血沸腾的学生,眼中也流露出感动和敬佩。

  方默看着眼前一张张年轻、充满朝气和决绝的脸庞。

  他知道,这些人都是国家的未来,是宝贵的人才。但在国家危亡之际,他们选择拿起“武器”,哪怕是最原始的“武器”。

  他沉默了片刻,目光扫过每一个人。

  留下他们,意味着要承担巨大的责任和风险。但拒绝他们,无疑是浇灭这最纯粹、最可贵的报国热情。

  “好。”方默的声音斩钉截铁,“愿意留下的,我代表沪上警察特别独立大队,欢迎你们加入。”

  “太好了。”学生们爆发出欢呼。

  “但是。”方默的声音陡然提高,压下了欢呼,“有几句话,我必须说在前面。”

  现场瞬间安静下来。

  “第一,留下,就是参军,不再是普通学生,要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军令如山。”

  “第二,这里条件艰苦,没有舒适的房间,没有柔软的床铺,今晚,你们所有人,只能在大院的仓库、或者清理出来的空房间里打地铺,只有草席和薄被。”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方默的目光变得无比锐利,“明天上午,是你们最后退出的机会。”

  “如果觉得受不了这份苦,觉得打仗不是儿戏,觉得害怕了,明天中午之前,随时可以离开。我方默绝不阻拦,也绝不会有任何歧,这很正常。但过了明天上午,如果选择留下,那就是我独立大队的一名战士。战时,临阵脱逃者,军法从事,那可就没有回头路了!”

  方默的声音如同重锤,敲在每一个学生的心头。

  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也是最后的考验。

首节 上一节 21/11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