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天一早,周卫国站在旅部门口,看着操场上正在操练的部队,心里还是挺满意的。
他的新1旅,算上后勤炊事人员,满打满算六千多号人。
主力是两个步兵团,每个团两千人出头。
军官基本都是从沪上撤下来的伤愈老兵中提拔起来的尖子,或者是正规的士官、尉官,军事素质过硬,见过血,不怕死。
轻武器主要是国械的中正式步枪、汉阳造,少量老套筒,每个班还能配一挺捷克式轻机枪。
重机枪有四十多挺,主要是民二四式水冷马克沁和缴获鬼子的九二式。
方默给他加强的火炮也不少。
克式75mm山炮、鬼子的四一式75mm山炮、九二式70mm步兵炮,再加上几门37mm战防炮,林林总总加一起接近三十门。
这配置,放在整个国军序列里,绝对算得上精锐了。
虽然比不上87、88师那种全副汉斯装备的顶尖德械师。
但和一般的杂牌军比可强不少,战斗力非常可以。
对他周卫国来说,虽然内心深处更向往指挥特种部队或者装甲部队那种尖刀力量,但现在能实打实带一个这样的步兵旅,也相当不错了。
这可是中央军的实权旅长。
黄埔三期以后的小字辈里,除了方默那个妖孽,有几个人能在这个年纪爬到这位子上的?
他正想着,几辆卡车吭哧吭哧地开到了旅部院子外。
“补给到了?”周卫国对旁边的参谋说,“去清点一下,看看这次给了多少弹药粮食。”
参谋刚应声,卡车后厢板就打开了。
上面卸下来的,不是预期的弹药箱和粮食袋,而是一个个空荡荡的、散发着些许汽油味的铁皮桶,还有一堆用油布包裹得严严实实的长方块物体。
“这……这是啥玩意儿?”周卫国愣住了,走上前,踢了踢一个空汽油桶,哐当作响。
一个穿着灰色军服,但气质异常冷硬、动作一丝不苟的上尉从驾驶室跳下来,对他敬了个礼:
“周旅长,卑职炮兵团上尉赵志刚,奉军座命令,给您送一批特殊物资。”
“特殊物资?就这些破桶和……这是炸药包?”周卫国看着那些油布包裹,闻到了熟悉的硝酸炸药味,更疑惑了。
“军座这是要干嘛?让我们去炸公路?”
赵志刚脸上没什么表情,一板一眼地回答:
“军座说,未虑胜,先虑败。战场上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万一战事胶着,鬼子冲得太近,或者我军弹药告罄,这些家伙,能在最后关头帮上大忙。”
“就凭这些?”周卫国指着那些汽油桶,实在无法把它们和“大忙”联系起来。
“请周旅长移步,我带您和您的军官们现场演示一下。”赵志刚做了个请的手势。
周卫国将信将疑,叫上了旅里几个主要军官和参谋,跟着赵志刚和他带来的几个兵,开车到了郊外一处偏僻的河滩地。
这里已经提前清空,划为了临时靶场。
赵志刚指挥手下把几个空汽油桶和几个炸药包搬下来。
“周旅长,各位长官,请看。”赵志刚开始讲解,语气平淡得像是在介绍怎么煮饭。
“这东西,军座管它叫‘飞雷炮’,或者‘炸药包抛射器’。原理很简单,就是用黑火药或者缴获的鬼子发射药包当推力,把这沉重的炸药包,抛射出去。”
第172章 中华门、雨花台、飞将军(9.11加更)
系统炮兵上尉拍了拍一个空汽油桶。
“首先,选桶。汽油桶最好,够结实,口径统一。”
“然后,加固。”他指着桶身下半部分,“这里,外面要焊上几圈铁箍,或者结实的铁丝紧紧捆扎几十圈,防止发射时炸膛。桶底最好再垫一层厚铁板,或者夯实的湿泥土,增加底部强度。”
“接着,架设。”他带来的两个兵迅速用铁锹在地上挖了个浅坑,把加固好的汽油桶斜着放进去,桶身用几根粗木棍和沙袋牢牢固定住,保证发射时不会后坐移位。
桶口以一个很大的角度斜指向天空。
“角度很重要,这决定了射程。一般是45度到60度左右,打不远,但打出去抛物线高,落下来威力大。”
“最后,装填。”赵志刚拿起一个较小的布包,“先把这个小药包,里面是定量黑火药或者拆出来的发射药,放进桶底。”
然后,他抱起一个沉甸甸的、用麻绳捆扎得极其结实的圆柱形炸药包,小心地塞进汽油桶。
“一般我们用约10-20公斤重的TNT或硝铵炸药,这样威力够大。”
“炸药包后面要插上导火索,长度根据需要的射程简单估算。药包和桶壁之间不能塞太紧,要留点缝隙让燃气膨胀。”
“发射时,用香或者拉火管点燃桶底的发射药包就行。”
一番操作下来,一个简陋无比的“大炮”就做好了。
周卫国和周围军官们看得面面相觑,这……能行?
“目标,前方一百米到一百五十米区域,假想敌集结地。”
赵志刚指了指远处一片插着不少稻草人和简陋木架的区域。
他示意众人退到安全距离后,一个士兵上前,用一根长长的香火,点燃了桶底引信,然后迅速跑开。
“嗤——”引信快速燃烧。
“轰!!!!!!”
一声沉闷如巨雷般的巨响猛然炸开,地面都随之一颤。
只见那汽油桶口喷出一大团炽热的火焰和浓烟,那个沉重的炸药包被猛地抛射出去,在空中划出一个又高又短的弧线,翻滚着砸向目标区域。
几乎在落地的瞬间——
“轰隆!!!!!!!!!”
一声更加恐怖、震耳欲聋的爆炸声猛然响起!
一团巨大的、夹杂着泥土和碎屑的烟尘火球腾空而起,瞬间吞噬了那片靶区。
强烈的冲击波即使隔着一百多米,也猛地吹拂过众人的身体,带来灼热的气浪和浓烈的硝烟味。
等烟尘稍稍散去,众人目瞪口呆。
只见刚才还立着的几十个稻草人、几个木质掩体,全都消失不见了。
原地只留下一个巨大的、冒着黑烟的焦黑土坑,以及被抛洒得到处都是的碎草和木屑。
只有爆炸的回音还在天地间嗡嗡作响。
所有人都被这简单粗暴到极致的恐怖威力惊得说不出话来。
这玩意儿……射程是不远,精度也谈不上,可这威力……也太他娘的吓人了。
这要是一群鬼子嗷嗷叫着冲上来,距离拉近到一百米左右,来上十几二十个飞雷炮一齐发射……
那画面太美,不敢想。
周卫国猛地吸了一口凉气,看向赵志刚,眼睛发亮:“这……这也是军座,方学长琢磨出来的?”
赵志刚面无表情地点头:“是的,旅长。军座提供了详细图纸和参数。”
“行啊!”周卫国忍不住捶了一下手心,脸上满是惊叹和笑意,“先是燃烧瓶,然后是打坦克的小册子,现在又来个飞雷炮。方学长这脑袋瓜里到底还装了多少好东西?真是多才多艺!”
他立刻转身,对身后的军官们下令:
“都看清楚了?立刻组织各营连骨干,跟着赵上尉的人学。就以连为单位,每个连至少给我弄出五套这玩意儿来。汽油桶不够就去城里找,去废品站搜刮。炸药包让旅部工兵排加紧赶制。”
“这可是守阵地、打反突击的宝贝。关键时刻,能给鬼子送上一份天大的‘惊喜’。”
军官们个个兴奋不已,摩拳擦掌,仿佛已经看到鬼子在飞雷炮的轰鸣下人仰马翻的场景。
周卫国看着那依旧冒着青烟的发射桶和远处的弹坑,嘴角带笑。
鬼子们,来吧。
试试你周爷爷给你们准备的这道“硬菜”。
Sd.Kfz 250/3半履带装甲指挥车,沿着崎岖的小路,颠簸着向西行驶。
发动机低沉地轰鸣,方默靠坐在加了软垫的椅子上,身体随着车辆轻轻摇晃,目光透过狭小的观察窗,投向远处那座匍匐在地平线上的古老城池。
六朝古都,那环绕城市的巨大城墙,还是明朝初年修建的,周长足有36公里,墙体厚实无比,高度在14米到26米之间,巍峨雄壮。
在冷兵器时代,这绝对是让人绝望的壁垒。
可如今是热兵器时代了。
鬼子手里有150mm重加农炮,有240mm重型攻城榴弹炮。
那些坚厚的城墙,在持续的重炮集火轰击下,被炸开缺口、甚至整段坍塌,都只是时间问题。
比起城墙,那十三座主城门——中华门、挹江门、中山门、光华门……这些连接城内外的通道,才是更致命的弱点。
历史上,就是南边的中华门最先被突破。
当时88师主力在城外的雨花台和鬼子血战,损失惨重。
结果负责防守中华门的那个孙师长,这位“飞将军”一看形势不妙,自己先跑了。
导致12月12日,鬼子就从中华门冲进了城。
城门一破,全军动摇。
其他各门守军听闻消息,士气瞬间崩溃,纷纷放弃阵地。
13日,金陵就陷落了。
之后……就是那场持续了数周、惨绝人寰的惨剧。
方默的防线主要在城东,紫金山到中山门、太平门这一线。
他把“飞雷炮”这大杀器搞出来,优先配给周卫国,就是为了防备万一。
万一鬼子突破到中山门、太平门下,能靠着几十门飞雷炮齐射,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把鬼子的进攻浪潮硬生生顶回去,甚至反推回去。
可他没办法。
他的防区在城东,中华门在城南,是别人的地盘。
他现在要是派兵带着飞雷炮过去,说要帮孙师长守门……
人家非但不会感激,反而会觉得他是去夺权、是去当督战队监视他们的,只会引起厌烦和抵触。
打仗,最忌讳令出多门,防区不清。
所以,他现在能做的,就是手里紧紧攥住一支强大的预备队。
时刻关注着南边的战况。
一旦12月12日左右,中华门真的告急,他才能立刻率预备队冲过去支援,看看能不能把口子堵上。
不然,他在紫金山打得再好,杀伤再多鬼子,只要中华门崩了,鬼子大军涌进金陵城……
那这场保卫战,战略上就彻底失败了。
打仗,消灭敌人很重要,但最终目的,是完成战役目标——守住这座城,保护城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