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 第32节

  那朕要你有何用?

  魏朝只好说道:“那些文臣视中旨如洪水猛兽,抵制中旨者,必人数众多,不仅仅是东林党,浙党齐党楚党的官员皆会弹劾。”

  似熊廷弼的请辞,皇帝裁定了之后,内阁会拟旨慰留,但需内阁抄发六科,方为合法。

  而朱由校绕过了这些程序,相当于变相剥夺了这些人的权力。

  这是皇权与文官集团的冲突。

  皇权强势时,如永乐、嘉靖、万历前期,中旨多被强制执行。

  如永乐迁都北京、嘉靖大礼议。

  皇权弱势时,正统、弘治、崇祯朝,中旨常遭抵制。

  如崇祯调吴三桂入关中旨被兵部拖延。

  强发中旨是有风险的。

  嘉靖为推行大礼议中旨,134名官员遭廷杖,17人杖毙,君臣关系一度十分紧张。

  万历“争国本”中旨引发15年朝局动荡,间接导致明末党争失控。

  然而,有些事情,不能因为困难就不做了。

  若是一直被这些文官桎梏,他还怎么让大明再次伟大?

  “朕倒是要看看,谁人敢抵制,谁人又敢阳奉阴违?”

  若是无关轻重的事情,朱由校由着那些文官便是了。

  但辽东的事情是开不得玩笑的。

  建奴虎视眈眈,辽东局势要是继续糜烂下去,大明便要被持续放血。

  如此局面,就算是经济学专家来了,也无济于事。

  谁敢因些许权势问题,连国家大事都不顾了。

  那他朱由校,真得做一做暴君了。

  况且,骤然发中旨,也并非他心血来潮。

  不将水搞浑一些,又如何知晓谁忠谁奸,谁可堪用呢?

  “这”

  魏朝见皇帝主意已决,也不再劝阻了。

  陛下自文华殿御极以来,便有雄心壮志。

  只是希望,此次争辩别弄出大的乱子来就好。

  翌日。

  天将亮未亮,深秋的寒气化作雾霭,弥漫在紫禁城上空,宛若入云端。

  魏朝亲自带着朱由校的圣旨来到文渊阁。

  文渊阁东房。

  内阁首辅方从哲以及一干阁臣已经到内阁上值了。

  方从哲见到魏朝,当即上前问道:“魏公公来此何事?”

  而韩爌见是魏朝过来,已经是一步上前来了。

  “魏公公,陛下可允了熊廷弼的请辞?”

  魏朝皮笑肉不笑,说道:“陛下不准。”

  不准?

  韩爌脸上的笑容顿时消失。

  而韩爌消失的笑容,不是真的消失了,而是转移到了方从哲脸上。

  “辽东事情复杂,陛下确实需要了解清楚之后,再做重要决断。”

  不过,当方从哲看到魏朝手上拿出圣旨的时候,他老脸上的笑容也是一点一点消失了。

  “此是何物?”方从哲明知故问。

  魏朝说道:“陛下圣旨。”

  方从哲接过圣旨,打开来看里面的内容,倒吸了一口冷气。

  “中旨?”他不可置信的看向魏朝。

  后者点了点头。

  “这是违制乱法。”

  韩爌本来因为皇帝驳斥熊廷弼请辞表就心情不佳,如今见到皇帝直接绕过内阁六科,直接发中旨,这已经不是心情不佳了。

  而是震怒!

  陛下他怎么敢的?

  天知道昨日他拿到熊廷弼请辞表的时候有多开心,以为陛下会撸掉熊廷弼,扶正袁应泰。

  结果等了一日,等到的是这个结果?

  这心理落差实在是太大了。

  “方阁老,陛下中旨,应原封不动,送回慈庆宫。”

  韩爌态度强硬。

  然而方从哲却不敢如此。

  这个锅他不愿意背。

  新君他也不愿意得罪。

  方从哲摇了摇头,缓缓说道:“召集阁臣,到正堂议事!”

  内阁阁臣原有七人,三人未到,只四人而已,加上昨日火线提拔入阁的礼部尚书孙如游、户部尚书李汝华,便有六人。

  众人从东房行至正堂。

  正堂位于文渊阁主殿中央,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青砖铺地,素木梁柱。

  此处是内阁成员集体议事、接见六部九卿之所,墙上悬永乐帝御书“绳愆纠谬”匾额。

  韩爌见到孙如游与李汝华,冷面相向。

  他现在算是想明白了,陛下敢发中旨,便是因为提拔了此二人入阁,以为可以拿捏百官了。

  但.

  祖宗成法不可变!

  莫说是提拔了两人入阁,便是十人百人,不经过内阁与六科的中旨,就是废纸一张!

  众人围着紫檀长案坐,首辅居中,次辅、群辅分列左右。

  案上置《大明会典》《皇明祖训》以备稽核祖制。

  见众人落座,方从哲将朱由校的圣旨拿出来,说道:“这是陛下拟定的中旨,此圣旨,可要抄录送至六科值房?”

  原来拟旨的事情是内阁负责的,六科署案抄发,现在皇帝替他们把事情做了,为了符合流程,他们要重新做一遍。

  只是顺序变了。

  但这变的可不仅仅是顺序,更是皇权与文官集团之间的话语权之争。

  “我的意思是,原封不动,让魏朝送还慈庆宫,陛下登基未久,擅发中旨乃是违制乱法,若是让陛下尝到甜头,养成习惯,那要我们作甚?若是遇到贤明君主还好,若是任性的,我大明朝恐怕有倾覆之危!”

  韩爌的意见很是鲜明。

  刘一燝思索片刻,在一边说道:“熊廷弼在辽东行事有失偏颇,若再居此位,恐辽左生乱,陛下不知百官弹劾之实情,任性为之,中旨绝不可下发!”

  内阁次辅刘一燝其实不想与新君冲突的。

  他很想与新君的关系似如今的大行皇帝一般。

  然而。

  新君的所作所为一再挑战他的底线。

  这个时候,已经是到悬崖边上,寸步难让了。

  他们这些辅政大臣,也该让教教新君,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了!

第39章 权慑内阁,法理之争

  “虞臣、季晦,你们二人可太心急了些?景文与茂夫尚未议论,你们倒是抢先了去。”

  虞臣、季晦是韩爌、刘一燝的表字,景文与茂夫则是孙如游与李汝华的表字。

  内阁的议事规则,首辅主持,发言顺序按资历由低到高,避免年轻者被压制。

  韩爌着急开口,显然是坏了规矩。

  “无妨。”

  孙如游摆了摆手,老脸上并无不快。

  以前他都是在此处站着禀告礼部事宜的,今日已经是有一把交椅可坐了。

  这是仰赖陛下恩德,方才有他孙如游的今天。

  什么东林党浙党楚党齐党?

  算得了什么?

  我孙如游是陛下的臣党!

  深吸一口,孙如游缓缓开始他在内阁的第一次讲话:“熊廷弼在辽东之时,虽受弹劾,但边军士卒人皆称颂,建奴闻其名,更是肝胆俱裂,证明其还是有长处的,袁应泰如今代周永泰巡抚辽东,虽然精明能干,然而,其能在治水,非是用兵,熊廷弼在边防时,执法严格,部队军纪整肃,此刻撤换,不合适。”

  孙如游缓了一口气,说道:“是故,在下私以为,陛下此举并无不妥。”

  “茂夫以为?”方从哲将目光转向李汝华。

  李汝华老神常在,他对党争完全没有兴趣,心心念念的,是怎么让大明朝继续运转下去。

  他当即说道:“在下以为,孙尚书所言极是。”

  最后,方从哲转向在场中唯一没有发言的朱国祚。

  韩爌这个时候意有所指的说道:“朱秀水素行清慎,事持大体,可称长者,莫要在大是大非面前污了清名。”

  朱国祚焉能听不出韩爌的话外之音。

  他与韩爌、刘一燝关系不错,但又保持距离,不想加入所谓的东林党。

  他认可东林党的一些国策、思想,但却不认同党争。

  “兆隆以为呢?”方从哲问道。

  朱国祚说道:“骤发中旨,确实有违制度,然而陛下非是庸君,实是有才干,欲做事的新君,第一次发中旨,若是我等反应过大,可会打击陛下处理国事的兴趣?若我大明朝再如神宗皇帝一般,十数年不朝,恐怕.”

首节 上一节 32/43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