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 第314节

  这位文臣的字迹刚劲如刀,开篇便直言不讳:“陕西延安府大旱逾年,赤地千里,百姓易子而食者十有三四,更有邪教‘闻香教’借机蛊惑,聚流民数万于秦岭深处,恐成燎原之势。”

  末尾还附了份名册,列着几个活跃的教首姓名。

  朱由校的眉头瞬间拧紧。

  人相食、邪教横行。

  这八个字像烧红的烙铁,烫得他心口发沉。

  陕西是边防要地,若真闹出民变,北面的鞑子建奴再趁机南下,后果不堪设想。

  他在密折上重重圈出“闻香教”三字,朱笔疾书:“着陕西总兵即刻围剿,务必斩草除根!另,命兵部调大同军粮五千石驰援延安,凡参与邪教者,格杀勿论!”

  最后看的是孙传庭的奏疏。

  他既没喊苦也没邀功,只列了赈灾的实数:“已设粥棚四十二处,日耗粮百石,然流民日增,府库渐空,需朝廷速拨粮款。”

  还附了份清单,细数哪些县镇灾情最重,哪些官吏在暗中克扣赈灾粮。

  朱由校逐行看着,孙传庭刚直,断不会虚报灾情。

  当即在折尾批道:“准拨内库银五万两、漕粮三万石,由锦衣卫千户监押入陕,直接交付粥棚。所列贪墨官吏,着巡按御史严查,查实者就地正法。”

  处理完这几封密折,案头已堆起四五个朱批过的本子。

  他唤来魏朝,将徐光启所需粮种、孙传庭的赈灾款两项摘出,沉声道:“这两件事,交户部与内库合力办。粮种要快,银粮要清,若有推诿拖沓者,直接拿东厂的帖子锁人。”

  魏朝躬身应道:“奴才这就去办。”

  最后,便轮到辽东方面的了。

  这一月,辽东方向的密折格外多。

  熊廷弼、孙承宗、戚金、童仲揆……

  这些镇守辽东的文武重臣,皆有密折呈上。

  朱由校拿起一本本拆阅,目光随着字迹在纸页间流转,仿佛透过这些文字,看到了千里之外的烽火狼烟。

  其中,熊廷弼的密折最是厚重。

  这位以铁腕治边闻名的辽东经略,在折中详述了一事:建奴在沈阳水攻失利后,并未退回老巢,反倒调转枪头,以雷霆之势突袭察哈尔部。

  林丹汗抵挡不住,已接连三次遣使求援,言辞恳切。

  熊廷弼在密折中直言:“察哈尔部虽与我朝素有嫌隙,林丹汗在沈阳之战时亦有观望之嫌,然盟约既在,唇亡则齿寒。若察哈尔覆灭,建奴再无后顾之忧,必倾力南侵,辽东防线将腹背受敌,危矣!”

  他甚至附上了一张手绘的态势图,用朱砂标出建奴的进军路线与察哈尔部的溃退方向。

  朱由校盯着那张地图,眼神闪烁。

  他虽久居京城,但也深知熊廷弼所言非虚。

  察哈尔部就像横在建奴与大明之间的一道屏障,哪怕这屏障并不牢靠,也绝不能任其崩塌。

  他沉吟片刻,取过朱笔,在密折末尾挥毫写道:“熊卿所奏极是。援救察哈尔一事,悉由经略相机处置,不必事事请旨。”

  朱由校可不想做校长,做空投手令的事情。

  自己远在京城,对辽东的瞬息万变、战场的虚实诡谲,哪有亲临前线的熊廷弼了解得透彻?

  这种时候,若是凭着朝堂上的只言片语便胡乱下旨,那才是真的误国。

  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信得过的人,便该给足信任与权柄。

  这才是驭下之道,也是守住辽东的根本。

  翻过熊廷弼的密折,下一本便是孙承宗的。

  这位以稳健著称的大学士,密折里没说太多虚话,通篇都在说一件事——要钱粮。

  他在折中细细罗列了沈阳之战后城外各堡寨的破损情况:“虎皮驿、奉集堡等十七处烽燧皆毁,抚顺关城墙坍塌三十余丈,戍卒无险可守,需即刻修缮,否则建奴若再来袭,便是门户大开。”

  末尾附着一张详细的估工单,从砖石木料到工匠口粮,一笔笔算得清清楚楚,最后总括一句:“约需银二十万两,粮五万石。”

  朱由校看着那“二十万两”的数字,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

  他拿起朱笔,在估工单旁批道:“堡寨可修,以固边防,但不必求全。要将钱粮花在刀刃上。”

  放下笔,他轻轻叹了口气。

  内帑里的银子本就因赈灾、扩军耗去大半,如今实在经不起铺张。

  孙承宗想修得固若金汤,可眼下的大明,哪有财力在沈阳城外筑起一道“马奇诺防线”?

  与其把钱砸在处处设防上,不如集中力量打造几处关键据点,反倒更务实些。

  再往下,是戚金的密折。

  他在折中直言不讳地汇报了上一战的惨痛教训:“与建奴骑兵野战,我军骑兵正面交锋竟无还手之力。三眼铳填装太慢,往往打一轮便被近身,反倒不如长刀管用;更兼我军战马矮小瘦弱,冲阵时根本顶不住对方的重甲铁骑,一触即溃。”

  字里行间满是羞愤与不甘,末了,他恳请道:“臣恳请陛下调派良匠改良火器,增拨北地健马,再允臣改编骑军编制——若能仿建奴之法,辅以我军火器之长,或有望在正面战场与之一较高下。”

  朱由校当即提笔批复:“火器改良,正在进行。战马之事,朕已命人从蒙古部落暗中采购,首批五百匹下月可到。骑军改编方案,你可放手拟定,奏上来朕看过后,可行便准。”

  写完,他将密折重重合上。

  打仗,说到底就是打钱。

  沈阳一战,前前后后算下来,他已经往辽东投了两三百万两银子。

  这几乎是内库两年的进项,连带着户部都快被掏空了。

  可这场仗,显然还远没到结束的时候,往后要花的钱,怕是只会更多。

  但再难,前线将士们提的问题也得解决。

  尤其是火器改造。

  明军的火器之利,不仅不能发挥优势,反而不如用刀剑的建奴。

  这不是战法不行,而是火器不够好。

  是故。

  火器改革,迫在眉睫!

  朱由校深吸一口气,抬眼看向侍立在暖阁角落的魏朝,沉声道:“去传旨,让孙元化、张焘、茅元仪三人即刻来乾清宫觐见。”

  “奴婢遵命!”魏朝领命之后离去。

  如今的大明朝,并非没有懂火器的人才。

  就说这孙元化,乃是徐光启的得意门生,深受西学影响,对炮术的钻研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

  此人不似一般文官那般空谈义理,反倒坚信“炮术乃经世致用之学,御敌强国之本”。

  去岁,在徐光启与孙元化的反复奔走劝说下,时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李之藻与江西按察司副使杨廷筠慨然出资,决意从西洋购置火器。

  此事交由张焘具体操办。

  张焘既是徐光启的门生,又熟谙洋务,便衔命远赴澳门,一口气购得四门西洋铜炮。

  为确保火炮能用、会用,还特意聘请了十名葡萄牙技师与译员,一路护送炮械北上,如今这些蓝眼高鼻的洋人正暂居京师火器营,成了大明军中一道稀罕景致。

  正因有这层渊源,孙元化与张焘手中,实则握着彼时大明最稀缺的西洋火器技术资源。

  那四门铜炮的炮管上刻着繁复的西洋花纹,射程与威力皆远胜本土的火炮,早已被朱由校视作破局辽东的利器。

  至于茅元仪,更是绝非池中之物。

  他出身将门,祖父是嘉靖年间抗倭名将茅坤,家学渊源自不必说。

  此人自幼便不似寻常世家子弟耽于诗酒,反倒最爱扎在军营里,看士兵操练、摸兵器形制,十几岁便能对各类军械的优劣评点得头头是道。

  更难得的是,他于万历四十七年辑成的《武备志》,洋洋洒洒两百四十卷,从弓矢甲胄到火器车船,从历代阵法到边防舆图,无所不包,堪称大明军事的“百科全书”。

  这般通古知今的才识,在文恬武嬉的大明,实属凤毛麟角。

  如今,孙元化与张焘皆在工部营缮清吏司任职,一个主掌火器研发,一个专司西洋技艺引进。

  茅元仪则在兵部职方清吏司当差,负责校订历代兵书、参酌军制改革。

  三人虽分属两部,却因对军事革新的共识,常有往来,隐隐成了朝堂上推动火器强军的核心力量。

  半个时辰后,东暖阁外响起了脚步声。

  孙元化、张焘、茅元仪到了。

  “臣孙元化(张焘、茅元仪),恭请陛下圣躬万安!”

  三人齐刷刷跪倒在地。

  朱由校坐在御座上,目光扫过三人,见他们神色恳切,便抬手道:“都起来吧。”

  待三人躬身站定,他不绕半分弯子,直接道:“朕今日召你们来,是想问些火器上的事。”

  “火器”二字刚落,孙元化三人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

  他们钻研此道多年,盼的便是能得陛下垂询,将火器强军的抱负付诸实践。

  如今,机会来了!

  “臣等若有片言寸识,定当倾囊相告,绝不敢有半分藏私!”三人异口同声,语气里满是赤诚。

  朱由校见状,满意地点了点头,。

  “诸位或在工部掌研发,或在兵部参军制,你们说说,我大明的火器究竟如何?与西方相较,又差在何处?”

  三人思索一番之后,孙元化上前一步,说道:“陛下,国朝火器数量虽众,质量却参差不齐。军中主力仍是三眼铳与大将军炮。三眼铳能连发三弹,近战威力尚可,却精度太差,百米之外便难中目标;大将军炮虽威力惊人,却笨重异常,需数十人推拉,稍有泥泞便寸步难行。”

  他顿了顿,语气愈发郑重:“至于鸟铳、快枪之流,虽比弓弩稍强,却也多有弊病。譬如鸟铳,雨天易受潮熄火;快枪射程不足百步,远不及西夷火器。”

  张焘在旁补充道:“孙协理所言极是。臣去年赴澳门购炮时,曾见西洋技师试射火绳枪,五十步外能穿透三层铁甲,且装填速度远胜我军三眼铳,三眼铳半个时辰最多六十发,他们的火绳枪却能射一百二十到一百八十发,若是燧发枪,射速更能翻倍,雨天也能用,着实厉害。”

  “哦?”

  朱由校眉梢微挑,想起戚金在密折里提过的雨天三眼铳失效,心中一动,那日沈阳城外大雨,明军骑兵正是因火器失灵,才被建奴铁骑冲得溃不成军。

  孙元化接过话头,继续道:“更厉害的是西洋火炮。陛下虽已用佛朗机炮,但他们近年新制的迅雷炮,炮管更长,射程比佛朗机远出许多,且装有准星,精度极高。臣曾测算过,同样的距离,佛朗机十发能中三发,迅雷炮却能中七发。”

  朱由校静静听着,眼睛越来越亮。

  他最怕做无头苍蝇,现在有方向了,便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了。

  皇帝缓缓问道:“照你们这么说,西方火器远胜我大明?”

  茅元仪上前道:“陛下,非是远胜,而是各有优劣。我军虎蹲炮轻便灵活,适合山地作战;百子铳一次能发射数十弹,近战压制力强。只是在射程、精度、射速上,确与西洋火器有差距。”

  “那这差距,能补上吗?”

  朱由校的声音陡然沉了几分,目光如炬地盯着三人。

  “西方的火绳枪、燧发枪,我大明能造出来吗?”

第270章 攻坚克难,孕科技树

  东暖阁内。

  皇帝的话语将将落下。

  孙元化脸上的兴奋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凝重。

首节 上一节 314/43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