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第51节

  寿春城现在总共就称帝派、缓称帝派两个声音。

  他刚还一副袁术铁杆忠臣的作派,仗义死节也要直言称帝,彻底得罪了缓称帝派的阎象

  转头袁家这些人来支持自己,就当场改了口?

  他这么一个称帝派积极分子,忠心股肱的袁氏忠良。

  怎么?一听说袁术嫡子要拜师,袁家亲自下场扶持,不仅没感动到热泪盈眶,反而吓得当场拒绝?

  这一点都不符合他来寿春之后,所营造的激进派忠良形象,如此言行前后不一,举止自相矛盾,怎不令人生疑?

  别人可不得怀疑他居心叵测!

  特别还是在拿着袁术佩剑的阎象面前,可以说当太子太傅不一定马上死,可被发现是曹营细作,立刻就得被砍。

  况乎事到如今,哪由得他?

  袁耀一句拜师说完,转身就谓阎象曰:

  【我今要带先生去见父亲,阎公也要拦我?】

  全程没有半点违和,似乎所有人都默认他刘晔是袁耀的老师,亦或者说在场没有一个人,考虑过刘晔拒绝的可能。

  这可是四世三公袁家!

  正经人谁会拒绝当袁家下一代家主的老师?

  什么?拒绝了?你一定心怀鬼胎,别有所图!

  何况他刘晔本来就是支持袁术称帝的积极分子,大大滴袁氏忠良!

  忙活这么多天,如此激进的鼓吹此事,图得什么?不就是劝进从龙之功?

  此刻我们袁氏不仅给你这份从龙之功,甚至让当太子的老师。

  其实也是这些袁氏老人,一直以来都被阎象仗着袁术信重,又赐他佩剑全权负责大事,给压的太久了。

  特别是袁术不在寿春这段时间,真给阎象手里那柄剑欺负狠了。

  难得这次不知从哪冒出个袁氏忠良刘子扬,鼓噪一番把他们的称帝大业弄得声势浩大。

  三封联名书,分别代表百姓、士子、世家,搞得有模有样,让他们这些被阎象压住的称帝派大有可为之势。

  好容易等来这般机会,这些袁家人又怎会轻易放过?

  必须要牢牢把刘晔这位能干实事的称帝积极分子抓在掌心,绑上他们称帝派的战车。

  绝不能再眼睁睁看着他又被阎老儿拿剑压住,毕竟这段时间以来,可是有不少袁氏门生故吏,被阎象以缓称帝理论说服。

  是以这回袁家人下了重注,就是明摆着赏你太子太傅!

  刘晔,刘子扬,身为袁氏忠良,承蒙如此恩眷。

  你,还不跪下谢恩?

  至于说小袁耀今个会来,完全是被他这些亲叔伯、亲大爷给忽说服的。

  别看他小小年纪只有七岁,可自从去年正月里,爹爹有了义子孙策,就再也不和他亲热。

  听说爹爹现在无论去哪,都要将那个义子孙策带在身边,生怕他跑了似的,对自己却不管不顾。

  特别是那句:【幼子多疾,汝当勉励之】,更让他感到了紧迫的危机。

  我身体好着,哪就多疾?爹爹一定是不爱我了。

  可恶的孙策!

  果然和伯言说的一样,贪婪、残暴、阴险、狡诈。

  爹爹一定是被他的表象所迷惑,自己必须把爹爹从那个卑鄙义子手里抢回来。

  恰逢叔、伯、大爷来找他商量拜刘晔为师一事,袁耀眼神当时就亮了。

  且不说爹爹当上天子,他以后就是太子,地位再难被孙策那个义子动摇。

  再者,全寿春的人谁不知道爹爹想称帝?只是碍于阎公等人阻挠劝谏,不得不徐图之。

  此次他和老师不声不响为爹爹办成心头大事,岂不讨他欢心?

  届时他是名正言顺的太子,老师刘晔是太子太傅,从龙之功,简在帝心。

  就问那个“阴险歹毒”的区区义子,还拿什么来争?

  况且这趟去找爹爹,还能顺道去寻伯言玩,自从伯言赴前线打仗,好久没跟他玩了。

  于是乎,在七岁的小袁耀想来,这趟主动拜师刘晔以帮他面见爹爹,不管出于私心、公心都是好事。

  想来跟自己心照不宣,合作双赢的老师刘晔,一定也这么认为。

  阎象可不知道刘晔、袁家人乃至于袁耀此刻各怀心思,他只见到袁家站在刘晔身后,袁耀立于身前,便心道一声坏了,情知事情要遭。

  袁术虽留了佩剑给他,让他主持后方大事,甚至曾经说过,哪怕是他的儿子,也可持剑斩之。

  可主公说是这么说,阎象也不可能真斩。

  “公子,主公在北面伐曹军情紧急,这种时候怎可乱他军心?”

  “我老师主持的大事若成,只会大涨军心士气,何来扰乱军心一说?阎公切莫危言耸听。”

  “公子.”

  “阎公,我年纪小,未曾读过许多书,今敢问一句,从古至今,可有以臣拦君的道理?

  我敬你是父亲重臣,可仗着父亲信任,堵塞言路,压住奏书,难道是忠臣应该做的事吗?

  究竟是否称帝应该由父亲决断,而不是您,不是吗?

  阎公,让开道路,既往不咎,我保证不向父亲告你的状。”

  没等阎象再劝,小小的人儿已拉着恍恍惚惚的刘晔越过阎象,在一众袁家人簇拥下出城往北。

  阎象本想再拦,可他是臣,袁耀是君,想到自己多年恪守的为臣之道,到底没再挪步。

  他可以劝,可一旦主公有了决断,他便只能支持。

  而之所以压住这些称帝奏书,也是他真的担心,上次劝进主公难得英明一回,可万一这趟他又难得糊涂了,可如何是好?

第72章 曹营细作刘子扬?

  车辚辚,马潇潇,行人弓箭各在腰,刘晔随着袁耀车驾往北,一路上苦思良久,愣是没想出解决之策。

  他好像被困入了一个逻辑死局。

  继续劝袁术称帝,他就是太子太傅,被彻底绑上战车,同伪帝政权休戚与共。

  可若说不劝进,又和此前行为自相矛盾,万事俱备,忽又改主意了?这不是别有用心是什么。

  况乎眼下已然成了袁耀老师,劝进与否,好像不重要了,或早或晚,一个太子太傅,怕是跑不了。

  袁家厚爱,真教他刘晔欲哭无泪。

  戏志才误我!

  一路恍恍惚惚来到许县之外,当被袁耀小手牵着步入袁术中军大帐,正思虑如何解释才能今日躲过此劫的刘晔,只见高台之上,那人没理会他身前的袁耀,只冷冷打量他。

  “淮南刘子扬?”

  抬眸迎上那高高在上的眸光晦明莫测,刘晔心下警惕,维持袁氏忠良形象,恭谨对答。

  “久慕主公英名,今日得见,子扬幸甚。”

  “我听说过你的名字。”

  他这话是笑着说的,可笑语里那抹难明意味,刘晔不懂,他只是按照腹稿,决意先将称帝论进行到底,日后再另谋脱身之机。

  躬身长拜,进言曰:

  “汉室衰微,天数有变,神器更易,此天行有常,尧舜之理也。

  今晔特来献破曹之策,有三书奉上,其一为《万民请愿之书》,其二为.”

  然而高台上那人似半点不在意他口中所言之事,抬手一指,轻笑间话语好似惊雷于他耳畔乍响,直惊得他通体冰冷。

  “来人,将这曹贼细作,给我拿下!”

  这一刻,帐中无论称帝派、缓称帝派,全场皆惊!

  他们早得了寿春消息,本以为今次将会以刘晔发起,随即就地展开一场是否称帝的论战,将袁营之中一直悬而未决的这桩大事定下。

  众人皆准备了说辞,摩拳擦掌呢,谁能想到主公一句曹营奸细,当场把刘晔拿下了。

  这.众人一时间愣住。

  称帝派们不知道自己还该不该帮这个曹营奸细说话,缓帝派们见称帝派还没打就焉了,也不好主动开口。

  一时间场内氛围为之一滞!

  唯有一人,惊骇欲绝。

  正是刘晔!

  我是曹营奸细?

  可袁术岂能知道!

  连袁家人都认可了他,要让他来当太子太傅,眼下更是袁耀的老师,妥妥的袁氏忠良形象。

  袁术此前都没见过他,又岂能就一眼窥破伪装,认定了他是曹营奸细?

  忽然间,几乎是灵光乍现!

  他思绪中不由浮现从进入这座大帐起,跟袁术的短暂对答。

  【淮南刘子扬?】

  【我听说过你的名字。】

  【来人,将这曹贼细作,给我拿下!】

  对答很短暂,袁术甚至只说了三句话,可这短短三句话就几乎定了死生。

  可刘子扬到底才华高绝,当心底浮现这三句话的一刹,他好似窥破了玄机,终于理解了袁术打量他时那抹意味难名的笑。

  袁术没见过他,可是听说过他。

  这听说的不是他淮南名士的名声,而是有人专门给他提过自己,

  也正是因此,他才认定了第三句话,曹营奸细!

  难怪不给说完话的功夫,才一见面就要将他这么一个袁氏忠良抓起来,原来这一切和他说的话无关,和称帝与否无关,甚至和他在寿春城里,一切的所作所为都无关。

  只因袁术先入为主就认定了他是曹营细作。

  或者说袁术虽然没见过他,但是提前就知道,淮南刘子扬这个名字,一定就是奸细。

  是以,当他在第一句问话承认身份,就跑不了这一遭。

  电光火石之间,已想清楚了这一切缘由,刘晔在押解他的甲士下奋力挣扎急呼:

  ”主公冤枉!

  我不知道是谁给主公进了谗言,要诬陷坑害于我。

首节 上一节 51/28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