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第50节

第70章 刘晔:孺子误我!

  面对阎象的质问,刘晔义正辞严。

  “主公既承神器之重,腰佩玉玺,受命于天!

  合该即皇帝位,以安天下民心!

  阎公可去民间听听万民心声,可来学宫见见诸生请愿!

  【使天子如袁公,则苍生幸甚,万民幸甚!】

  我刘子扬非为自己高官显爵,乃为天下苍生,为生民谋福!

  阎公既为主公谋事,深得信重,执主公佩剑以斩不臣,今却在此阻拦主公九五至尊之位,违逆天下万民太平之道。

  你安得什么居心?”

  刘晔这番话,拿出去放在哪都是大逆不道之言,唯有在寿春,唯独在江淮,这是政治正确。

  自去岁袁术得到玉玺,袁胤、李丰试探之后,无论是袁胤背后的袁家,还是李丰背后想挣个从龙之功的群臣,都从袁术称朕不称帝中默认得到一个政治信号。

  主公不是不称帝,而是称帝的时机不成熟。

  那么怎样才能让袁术称帝,以便让袁家成为皇室,群臣也能混上从龙之功呢?

  他们可以主动让时机成熟!

  于是乎得传国玉玺受了天命,袁公脱胎换骨的流言甚嚣尘上,等袁术平定江东,有关他名声事迹的消息更在各地广为流传。

  掌控舆论的是世家,而掌控世家舆论的是顶级世家,恰好袁家正是当中翘楚。

  在这样的舆论氛围与政治环境中,有着袁家不遗余力造势支持,别说袁术施行的那些仁政德行了。

  他今晚吃了顿素,廉洁的名声就能传的江淮皆知,他明早穿了件旧衣服,简朴的名声又将在淮河两岸传颂。

  再加上近日于吉道人于寿春城外八公山上立下太平观传道,不仅百姓间香火不绝。

  更是连城中贵人,如两位主母乔夫人、伯符公子母亲吴夫人妻子袁夫人、就连子义将军的老母亲太史夫人等,也都常去烧香,为远征在外的袁公及众将士祈福。

  于是太平观香火更盛,而太平观与【袁公可还世间太平,当为黄天之子】的民间舆论,向来相辅相成,裹挟滔天民意为柴薪,香火又怎不越烧越望,直至烧穿苍天!

  说实话,当刘晔刚接到戏志才书信,告诉他要去让袁术称帝,他起初还是非常谨慎的。

  只以为宣传此等大逆不道之言,就算能合袁术心意,也必遭群情反噬,凶险异常。

  可来到寿春以后,他才真正见识到为何世人皆传,袁公路称帝之心昭然若揭。

  在这里路人皆知,居然不是一个修辞手法?

  只是在陈述事实。

  光看于吉和太平观怎么起势就能知道,在这里只要符合政治正确,哪怕你是黄巾余孽也给你捧成“国教”。

  刘晔是真没想过,事情居然能办的如此简单顺利?

  满目不是袁氏门生故吏,就是诸如太平道余孽这般的反贼,在这样一个当世最大的造反窝点寿春城里,宣扬袁术称帝论,不要太容易。

  相反这个任务真正的难点在于怎么把自己这番政治正确的言论,真正送到袁公面前。

  因为在时下这座寿春城中,有一个最大的政治不正确:阎象!

  他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压住称帝派的谏言奏书,扛住了所有舆论压力,不让这些蛊惑圣心的言论,送达袁公面前。

  要不是袁公对他信重非常,赐他佩剑以决后方诸事,阎象本身又是老臣重臣,麾下也有一帮缓称帝徐图之的派系支持,称帝派的势头早就压不住了。

  而这也是刘晔来到寿春学宫的原因。

  他此前已经拜访过太平观于吉道人,自他手中讨得《万民请愿之书》,方才又在学宫演说请得《诸生联名之书》。

  接下来便是联络袁家以谋《世家公议之书》,如此三书上表,群情沸腾,辅以三寸不烂之舌,印证袁公路自身称帝之心,则神器更易,天有二主,袁公路取死有道。

  届时戏志才之谋,他刘子扬只身入寿春,一力救曹营的滔天大功,谁还能挡?

  早已成竹在胸,此时看着面前须发皆白,执剑而视的老臣,刘晔挺步上前,一副袁氏忠臣的架势,凛然而大义!

  “阎公,你极力阻止主公称帝,莫非事到如今,还心思汉室不成?你到底安得什么居心!”

  阎象:???

  我心思汉室?你要不要听听你在说什么?

  他终究顾惜刘晔之才,苦口婆心。

  “刘子扬,你还年轻,考虑事情未免冲动。

  主公今虽据有江淮之地,带甲十数万,可还远没到称帝之时。

  邺郡袁绍曾任十八镇诸侯盟主,虎踞冀青幽并四州,麾下兵精粮足,猛将如云。

  兖州曹操更是当世奸雄,其野心谋略不在袁绍之下,一旦主公称帝,莫说他二人,便如刘备、吕布、刘表等诸侯,皆不会坐视。

  以你刘子扬之才,这些事难道还看不明白吗?偌大基业因图一时称帝之快,而毁于一旦,难道便是你所希望的吗?”

  刘晔:“.”

  这阎老头有点东西,难道我的心思图谋,已被他看破了?

  所幸在这寿春城中有太多便利,今日他才是政治正确,阎象不足为惧。

  只见他直面阎象剑锋,满腔袁氏忠心,仗义执言!

  “阎象!休要在此乱主公军心!

  曹操?冢中枯骨!

  他已被逼入绝境,主公不日必擒之。

  袁绍,主公之庶兄,他完全可以在北面称帝,如此我大袁氏将不再是四世三公,而是一门双帝,南北称孤!

  余下刘备、吕布之流,芥藓之疾,诚不足虑。

  阎公休要在此危言耸听,这江淮两岸滔天民意汹涌,泱泱大势,浩浩汤汤,你就当真看不见?

  再敢拦我,将为大势之下碾作齑粉矣!”

  不待阎象再言,只见袁恪、袁珪、袁谌等汝南袁氏老人,拱卫着袁耀的小小身影,缓步走到刘晔身侧与阎象对峙。

  袁耀更是亲手将一份文书交到刘晔手中,执弟子礼。

  “先生,这正是你所缺最后一书。

  学生愿以此为礼拜师!”

  他说着小手牵住刘晔大手,举目同阎象对视。

  “我今要带先生去见父亲,阎公也要拦我?”

  如此惊变,刘晔、阎象尽皆怔住一时无言。

  阎象/刘晔:坏了!!!

  感谢“六方不尽”9张月票,“星冥之海”4张月票,“封不叫诶”5张月票的大力支持,感谢大家的好多投票与喜欢~

上架感言

  今日五更。

  (以下是一些闲聊废话。)

  三江没打过,结果今天就上架了,说实话我也挺突然的,加更准备的不是很充分,希望诸位陛下勿怪。

  回想昔年大学毕业初入起点,也曾守着不能签约的文字空耗岁月,也曾在父母家人的不理解中争执吵闹,一番心血付之东流。

  后来离开家,离群索居,也曾找过工作,却遭逢坑骗,徒费一年,一无所得。

  尔来五年有余矣。

  三十功名尘与土,年近而立,而功业未建,一事无成,活的如此窝囊,说的是刘备,又何尝不是我呢。

  工作工作不行,出门上当受骗,望着几万欠款的信用卡与花呗,三年前的我一无所有躺在床上,回想自己能做什么,好像除了手还提的起笔,也做不了别的。

  那便将一切都交托于笔尖,把命运赌上。

  那年住着八平米的隔间,吃着泡面,守着文字,看着它从首订100一天天慢慢长大,直至到最后精品的那刻,仿佛我与笔下的文字也一同随之蜕变。

  什么都能辜负,唯有一笔一划写下的文字不会。

  是的,就像不少人猜的那样,确实有老书,但不是在起点写的,这里就不多提了。

  往后便是在外站混吃等死,我总觉得不行,是以再提一腔热血,回来再战起点。

  少年的梦仍未倒下,总有一些理想家人不会理解,旁人不会懂的,身边的人哪怕出于好意,也会扯你后腿,那个束缚志向的罗网,又岂是只笼罩在孙策一人头上。

  三江输了,没关系,用兵争强非为一城一地之得失,是非功过,也非一时一刻之成败。

  首订一百的绝望,都能自深渊中写起,而况于今乎?

  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拿什么与命抗争?

  非呕心沥血,倾注此书,安能以血补天哉!

  此诚泣血之作,我已竭尽全力,写的是我心中志,写的亦是我意难平,写的是我这一路走来满身淋漓。

  很感谢大家看到此处的支持与喜爱,可越是身负厚望,便越感诚惶诚恐,如履薄冰。

  诚恐托付不效,以伤诸位陛下明德。

  闲话赘言,不知所云,五更马上送上,求求月票与首订。

  伏维再拜,臣恭请诸位陛下圣躬安。

  最后感谢编辑星河一路以来的帮助指导与大力支持,人超好哒~

第71章 袁氏忠良刘子扬

  【先生,这正是你所缺最后一书。

  学生愿以此为礼拜师!】

  稚子声声入耳,于思绪间惊雷乍响,刘晔心神俱震,只道一声:坏了!

  他装的太像,这下真被袁家当忠良股肱,将欲为太子太傅培养,这可怎么办?

  我是来请袁公路称帝赴死的,不是来给他的太子当老师一同赴死的。

  难道是最近他在寿春城鼓噪称帝论跳的厉害,引起了袁家称帝派的大幅好感?

  可我明明是来假意献策,好让袁术称帝,引天下诸侯共击之,为曹操解兖州困局。

  真要是收了他的嫡长子袁耀当学生,保准一个太子太傅跑不了。

  我,刘晔,太子太傅?

  我都太子太傅了,我还怎么脱身?

  这标签一打上,不是铁定要给这伪帝政权陪葬?

  但要说拒绝?

首节 上一节 50/28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