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第252节

  今天子欲封术为汉王,救黎庶于苦海,匡社稷以兴汉,不想却遭曹贼荼毒。

  口不能言心,政不发乎己,此天理难容,天人共戮!

  曹贼称帝之心,久已昭然,篡逆之实,路人皆知。

  屠戮忠良,欺宗室如草芥,威逼天子,视苍生若敝屣。

  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天下之士,谁不闻而怒发?四海之民,孰不见而泪下?

  朕,四世三公,大汉忠良,安忍见高祖、光武之基业,毁于奸佞之手。

  今幸得鲁王、陈王、梁王、沛王,诸宗亲共襄盛举,聚义立诸王议会。

  上怀匡扶之志,下存兴汉之念。

  重开社稷,兴续炎汉之微光,定都寿春,承祀黄天之诰命。

  自此,大汉九州,以议会摄政天下,四海八方,为诸王总领万机。

  代行天宪,以安社稷。

  术奉议会之命,以领汉王,兴义兵,诛国贼,厉兵秣马,相救陛下。

  凡我大汉臣民,朝廷诸公、各州牧守、郡县长吏。

  当辨明真伪,认清伪诏,勿为所惑!

  须知洛阳朝廷之命,悉为曹贼逼胁之作,非出天子肺腑。

  唯有诸王议会之令,方合天意,顺民心!

  传朕诏令:天下州郡,皆当起兵响应,解救陛下,共讨曹贼,天下诸侯共击之。

  有不从者,即为附逆,来日汉军兵至,勿谓言之不预也!

  有能斩曹操之首而救天子者,计九个泼天大功,官职爵位,按功兑换,白纸黑字,金口玉言!

  悠悠黎元,汉祚未绝。

  朕与诸王,歃血为盟,攘除奸凶,匡扶汉室!】

第264章 紫薇殷殷,其灿其煌,天日昭昭,同沐同光!

  “自古由今,千万载泱泱华夏,未有狂悖如斯!

  九州万方,亿万兆生民黎庶,不见欺君至此!

  袁贼,安敢倒反天罡,斥朝廷为伪朝,私立庙堂,窃政为国!

  紫薇殷殷,其灿其煌。

  此身若不诛杀此贼,二十四朝先帝安能魂归后土,含笑九泉?

  天日昭昭,同沐同光!

  今生若不收复淮南,重整河山,朕何以济世安民,再兴炎汉?”

  看罢此诏,刘协咬牙说着,执剑将《汉王告天下诏》一斩两半,斥令群臣。

  “衮衮诸公,当以讨袁为要,续光武之志,成兴汉之业!

  再有内斗不臣,夺权谋私者,有如此文!”

  曹操听罢,抚掌而笑。

  “袁贼可笑,陛下分明行动自主,言语由心,此诸君之所共鉴,操又何来逼迫?

  今陛下诛逆之志,臣同感于心。

  袁贼妄自尊大,竟斥洛阳为伪朝,今日定都,明日称帝,此等狂悖篡逆之徒,天不容诛!

  曹仁,不必迟疑,你即刻奉陛下诏令,赶往武关镇守,相机讨贼。

  待来年夏至,操重整兵马,再提虎狼之师,直捣寿春,枭其首级,以献陛下!

  只是”

  他话锋一转,目光扫过群臣。

  “正如陛下所言,兴汉之业,正需勠力同心。

  操忝为御史大夫,朝中若有宵小党同伐异,再生事端,便以通袁论处。

  操有言在先,当下时局艰难,国祚有将亡之兆,外贼如虎狼之患。

  相忍为国,以安朝纲,一切以诛袁为第一要务,是非忠奸,袁逆死日,我等再论不迟。

  有敢违者,便是陛下饶你,操亦不容!”

  边上刘备见状,也即刻表态。

  “云长,你也即刻出城领兵,赶赴轘辕关,以御袁贼。

  待备在西园演练新军,兵精粮足,便是讨贼之日,匡扶汉室,相忍为国!”

  “匡扶汉室,相忍为国!”

  见他与曹操皆有表态,殿上群臣齐声应和,声震九重宫阙。

  然而面上勠力同心,私下是否各怀心思,犹未可知。

  特别是才听曹安民介绍了袁营之功劳簿体系,只要十个泼天大功,便可得丞相之位。

  而观此汉王诏书,若献上曹贼首级,便值九个泼天大功。

  群臣:“.”

  随着群臣上下万众一心,哪怕曹安民也言讨袁之志,举目一派兴汉之相。

  朝政议毕,就此退朝。

  不久之后,洛阳城外,日暮西垂。

  车辚马潇,皆挂白幡,少年郎在小道送别离人,沿途无不悲戚者。

  “孔公子不必太过悲伤,孔公求仁得仁,名垂千古,此非哀事,乃是喜丧。

  汝等皆忠烈遗孤,此去扶灵归鲁,定然畅通无阻,一路平安。”

  “名垂千古?”

  孔融之子惨然而笑,“杨公子说的是,孟子云:【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今家父舍生而取义,此古先贤之所为也,我这个做儿子的,当为他高兴才是。”

  说着高兴,强颜欢笑,他泪眼迷离,扶灵而去,只口中低声呜咽。

  “邀名之人,必为声名所累,将声名看得比性命还重之人,亦必死于声名。

  当世邀名之风,自我父而盛极矣。

  治则空谈论声名,难则一死报君王。

  父亲,孩儿不懂,这个您为之而死的世道,难道是至圣先师所说的礼仪仁义吗?”

  杨修望着孔家扶灵车马,渐行渐远,眉宇间也有忧思烦闷萦绕不散。

  他布下此局,本想以大义为名,借群臣诛曹之压力,将曹操逼出洛阳。

  要行此计,有一人缺之不可,正是荀彧。

  曹操不在之时,他为尚书令,代掌朝野,若无他之默许,则此计断不可为,都没等群臣串联,洛阳之详细情报,就已送到曹操手上。

  曹仁之屠刀,也会一家一家挥下,他杀不得天子,攻不入皇宫,在宫外的群臣老小,又哪里能逃?

  唯有荀彧默许,假作不知,才会有骤然事发之仓促,才能令曹营上下措手不及,这也是上次他之所以要试探荀彧之意。

  正因为试出来荀彧虽然与自己立场不同,但向汉之心,犹未失也。

  才能有今日之局!

  只因对于荀彧的立场来说,是一个回到洛阳,把持朝堂的曹操好,还是一个远征在外,将朝堂大事尽数托付给他的曹操更好呢?

  只要曹操远征在外,在天子庙堂与曹操集团的关系上,荀彧显然能处理的更好,更能把持住那个权臣与匡扶之间的度量衡。

  而只要曹操远征在外,则有他征袁术,伐袁绍,灭吕布,收蜀中,兴汉之业,正需要这位汉征东西南北大将军曹侯!

  是以,今日之局,正是他与荀彧之间的默契,荀彧知道自己是要逼曹,而非杀曹,才会默许。

  而在让曹侯出去征讨东西南北这件事上,他们的利益惊人的一致。

  可谁能想到呢?

  念及至此,杨修也是幽幽一叹。

  在这等匡汉有望,汉室将要上下一心之时,偏偏无端生出来一位淮南袁公,将群臣矛头转移。

  袁术阴谋论?

  简直放屁!

  他袁家干了哪些事,没干哪些事,我杨家还不知道吗?

  党锢之祸?

  这玩意分明是他们一块搞出来的。

  倒果为因!

  不是有了党锢之祸,才有的世家抱团,袁家执牛耳。

  而是因为世家抱团,袁家执牛耳,杨家辅之,诸家景从,揽天下之权以自用,飨九州生民为饕食。

  先帝孤立无援,只能依靠宦官,行党锢之祸。

  但这又有什么用呢?先帝党锢多少士人,接下来上位的也还是他们的人。

  所谓的党锢之祸,不过是给陛下发泄,免得他气坏了身子。

  但这和他袁术有何干系?

  至于说暗中扶持张角为替身,他袁术才是真正的大贤良师,就更可笑了。

  黄巾之乱的时候,天下世家死难多少,汝南世家又死难多少?多少高高在上者妻离子散,又多少衣官显贵者破家灭门。

  他袁术好端端的四世三公,执世家牛耳不要,跑去挖世家根基,当世家公敌?

  至于说现在淮南一片黄天太平之景,不过是他蛊惑万民,借以争霸天下的手段罢了。

  他一个四世三公的门阀贵胄,难道还真会为把那些草民放心上?杨修不信!

  这也当真,那真是和那些被袁术蛊惑的愚民一般愚蠢!

  至于何进、董卓之事,他要真有这本事,以董卓为袁氏故吏之名,借他之手执掌朝野便是,何必多此一举?

  唯有这最后一件,假十八路诸侯讨董,坑杀袁家。

  祭自己满门,以王霸天下,才算是有模有样,像袁术能干出来的事。

  对于这些内情,杨修自己知道,曹操肯定也知道。

首节 上一节 252/28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