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第243节

  况且自刘繇入朝以来,向来兢兢业业,带领最后的大汉义士,勤王扶龙,身为帝党党魁的他,又怎么可能是什么袁营内应?

  但联想到曹操口中,那个隐忍数十年,潜藏幕后,挥袖间使大汉分崩离析,弹指间断炎汉四百载国祚的袁术形象。

  众人便深感不寒而栗。

  想想张角弟子唐周,蹇硕至交潘隐等人,在其发作背叛之前,哪个不是视为心腹,股肱重臣?

  便是曹操麾下夏侯惇、乐进等人,在其降袁倒戈,助纣为虐之前,哪个又不是赤胆忠心,功勋卓著?

  往近数,刚来的太师刘表,可才刚被袁术送去的孙权坑害。

  可在其坑害十万大军之前,哪次又不是冲锋陷阵,屡立奇功?

  往前历数大汉纷乱的十数年间,袁术每次出手,都可谓鬼神莫测,每一个内应发作,在事发之前,也根本无迹可寻。

  因此尽管今日大有曹操在往刘繇身上泼脏水的嫌疑,但就他是被袁术亲自派人送来这点,也不得不防。

  试问,以袁公路算计落子,布局天下之智谋,又岂会做无用之功?

  他总不能真是个把刘太傅送来,派他整合帝党,匡扶天子的大汉忠良吧?

  见原本齐心协力的帝党,被曹操一番袁术阴谋论动摇人心,刘繇怎不又气又急。

  眼看众人打量自己的眼神渐渐泛起疑虑,刘繇又岂会坐以待毙?

  他不由冷笑出声!

  “曹操!无凭无据之事,还敢在这里血口喷人!

  我是被袁逆送过来的,我就是袁逆内应?

  那这样说的话,刘太师同样是袁逆送回,他也是内应了?”

  刘表一听矛头被引到自己身上,暗恼这个刘繇是怎么回事,一有风吹草动,就把自己护至身前?

  不过被他这样点明,刘表不得不站出来,毕竟他身上的政治污点和刘繇是一般无二的。

  曹操今日能说刘繇是袁营内应,明天就也能把自己当内应斩了。

  他当即挺身出列,站至刘繇身前,颔首称是。

  “刘太傅所言有理!

  老夫自己知道自己绝无可能是袁营内应,曹丞相所言在场有袁营内应之事,或许有理。

  但判断内应的依据,岂能由你空口白话,一言而决?

  若照你这般分析,徐晃将军的老上司杨奉已经降袁。

  他又是此前在梁国领十三万大军近乎全军覆没的主帅,那他岂不是也和我此前麾下之孙权一般,有故意葬送大军的嫌疑?

  太尉杨公与袁家几世交好,便是那袁逆见了他也得口称一句世叔,岂不是也有通袁嫌疑?”

  徐晃又被提及了他此生引以为耻的这场大败,脸色微沉,一言不发,但也站到了刘繇、刘表身后。

  杨彪听了刘表之语,更是连连口称不敢。

  “刘太师折煞在下了,那袁逆向来目中无人,篡逆无道,老臣何德何能,岂敢担这逆贼一声世叔?”

  他先一句撇开了自己,同时也明白了刘表的意思,接下来也一一点名了朝堂上袁氏的门生故吏。

  这一下倒好,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天下英才半数出其门,可算是一下点了火药桶了。

  在朝堂上的有一个算一个,不是袁家门生,就是袁家故吏,要么是和袁家有姻亲关系,不然便是与袁家几代通好。

  于是乎,方才被曹操挑拨,互相提防忌惮,怀疑内应的众人,又一次站在了统一立场上,并且乌泱泱一群,势力比原先的帝党还大。

  大量原本中立的朝臣,也不得不因为曾与袁家牵连,而被裹挟站在了曹营的对立面,反对起曹操那番袁营内应的说辞。

  刘繇得见此景,没想到居然还能有这等变化,暗道一声遇事不决护刘表是真的好用。

  眼见大势在我,他赶忙以帝党领袖的身份站了出来,接过众人的话语权。

  “曹贼!蛊惑人心,造谣生事,污蔑我等朝廷重臣,事到如今你还有何话说?

  我是袁营内应?我还是说你是袁营内应呢!

  按照你的话说,你此番领兵出征,得天子信任,将国事托付。

  可你都做了些什么呢?

  在宛城狎妓,强抢张绣叔母,以至损兵折将,将朝廷精锐付之一炬,何等荒唐可笑?

  有辱斯文,丢我大汉丞相之颜面,繇羞与你为伍。

  况且真要论起来,你此等行径,与孙权一般无二,将朝廷大军白送给张绣,以作其进身袁营之功绩,更将已经收服的南阳重郡,拱手相让。

  岂不正是你口中唐周、潘隐之流?

  再看汝之麾下,如蒋干、夏侯惇、毛玠、夏侯霸、乐进之流,他们到底是朝廷之臣,还是袁氏忠良?

  对了,你或许还没来得及收到消息吧?

  兖州刚送来的最新军情,你麾下心腹大将李典也已降袁,鲁国失陷,鲁王生死不知。

  历数几次战事,曹丞相麾下简直遇袁便降,以一家降袁之人,比肩天下诸侯,堪称潜藏在朝廷之中,最大袁臣窝点。

  汝这袁营内应头目,安敢在此贼喊捉贼,污蔑我等汉室忠良?”

  言罢,刘繇大袖一甩,朝刘协请命。

  “陛下,无需犹豫了,此等袁氏忠良,死不足惜。

  臣请斩曹孟德!”

  曹操:“???”

  我.%#@&!

  欺天了啊!

  我能成袁氏忠良?你们还有脸说我欲加之罪?

  曹操真是怎么也没想到,原本一面倒使帝党众人互相疑窦猜忌,不再铁板一块的局势还能被推回来?

  他的眸光不由盯上场中一人,正是刘表。

  他怎么也没想到,这刘景升打仗的本事半点没有,但团结士人,明哲保身的本事堪称一绝。

  而更令他惊疑的,是刘繇口中提及的另一件事。

  李典!

  李典也降袁了?并且还使鲁国就此失陷?

  不是吧?我都已经三令五申,降袁者九族皆灭,李典他怎么敢的?

  要知道他李家可是豪强大族,培养李典这么多年,眼下他却为了做那袁臣,连自家偌大家族,都不管不顾了?

  他袁公路到底有什么好?能让你李典这般死心塌地,不惜赌上全族性命?

  曹操真是越想越气!

  这帮人现在为了降袁连家族血亲都不要了,妻儿老小都不顾了,诛九族的罪名都不怕。

  他以后又还能派谁出去领兵作战?又还有谁能值得信任呢?

  万一下次又出来一个不顾家族上下,一心只想降袁的袁氏死忠,他又该如何是好?

  他是真的想不明白啊!

  李典,袁术到底给你许诺了怎样的好处,让你这般死忠于他?

  只可惜现在连给他多想的时间都没有,面对刘繇咄咄逼人抓着宛城之败的荒唐诘问,迎上群臣一面倒的舆论,耳闻那一声声“请斩曹孟德”的请命。

  曹操笑了,他忽得惨然而笑,其声凄惶。

  “操在外为国死战,一身披肝沥胆,尽忠王室,几次冲锋陷阵,于战阵之中险死还生,九死一生,回到洛阳。

  不想他袁公路杀不得我,却要在朝堂之上,被尔等碌碌无为,遭受袁术内应蛊惑犹不自知的自己人,诛杀于朝堂殿上。”

  他说着,虎目含泪,朝天子拜曰:

  “陛下啊,宛城之败,非我故意通袁,实在是中了张绣的诈降之计,遭了袁术算计。”

  他言辞恳切,将张绣夜袭之后,自己一次次死里逃生,多少次濒临绝境一一道来。

  “若非操之爱将典韦以死效忠,如无操之爱侄曹安民以命断后,倘使不是操之爱子曹昂舍身换马,操早已死无葬身之地。

  我曹家满门忠烈,臣一生平叛讨逆,护我大汉河山,不想今日竟遭小人诋毁,说我是袁氏忠良,岂不冤枉?

  请陛下斩小人,亲忠良,明是非,辨忠奸,否则此行死难之数万汉军,安能夜枕青山?

  我曹家数位亡魂,岂不日夜悲哭于九泉之下。”

  见曹操说的动容,原本言说他是袁氏忠良的群臣,也不由面有讪讪之色。

  这宛城一战,曹操的爱将、爱侄,甚至培养的继承人都死了,这要再强说人是袁氏忠良,明为平叛,实行孙权之实,将南阳拱手相让之类的,也确实有些牵强了。

  而高台龙椅之上的天子刘协,见此一幕,可算松了口气。

  太好了,你们终于想起来,要我这个天子来明辨忠奸了。

  说实话,刚才曹操拔剑对刘表,两方人险些打起来的一幕,好悬没给他吓坏了。

  真怕他们一触即发,两方大军就此大战一场,那样洛阳就完了,他这个天子也差不多做到头了。

  特别是听说了那番袁术阴谋论,刘协真是怎么也没想到。

  别说自己了,居然连自己的父皇,大将军何进,乃至于董卓那般可怖的人物,都是他计谋下的掌中玩物。

  此等绝世凶人,若不能整合大汉九州之能人义士,倾举国之力,孰能敌之?

  所幸曹丞相到底是曹丞相,几次三番连拉带扯的,把双方之间的核心矛盾,从剿除国贼上,转移到了袁术可怖,小心内应上,再牵扯到后面的谁才是袁营内应,以及眼下他曹操到底是不是袁营内应。

  这就没什么好讨论的了,要说他曹孟德是不是大汉忠良,这个还真得存疑。

  但说他是袁营忠良,这绝无可能。

  本来刘协也有平衡两方实力的打算,眼下这个时机却是正好。

  只见他双眸半明半灭,谓群臣曰:

  “孰忠孰奸,朕尚能明辨。

  太傅、太师,太尉等,此皆良臣,忠心汉室,是以先帝简拔以遗朕。

  岂可因袁逆算计,猜忌忠臣,草木皆兵,杯弓蛇影,诚恐因小失大,以失汉室人心。

  丞相曹操,庶竭驽钝,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命之为西园校尉,此先帝练之新军,欲朕倚之匡扶社稷之期许也。

  后因董卓乱政,使西园新军离乱,所幸曹相匡扶汉室之心矢志不渝,于大河之上,救朕于危难,还之于旧都。

  胜败乃兵家常事,试问诸公有几人不曾败于袁逆?今又岂可因一场兵败,就断言通袁之事?

  依朕观之,尔等皆非袁臣,都是我大汉股肱忠良。

  此刻国祚倾颓,更当团结一致,共抗外敌,岂可自生内乱,给袁逆可乘之机?”

  刘协这番话说完,这才看向曹操。

  “话虽如此,不过曹卿,你此番兵败,实在荒唐,有辱丞相之名。

  朕当罢相!

首节 上一节 243/28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