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俄运动在普鲁士,已经延续了数十年,早就成为了居民日常活动之一。
到了特定日子,民间每年都要搞游行。现在只不过提前了几天,根本就算不上什么大事。
表面上来看没有什么影响,可政治上的影响大得去了。反俄份子没有被处理,落到外界眼中就是一个“维也纳政府反俄”的政治信号。
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家敢毫不顾忌的向俄罗斯帝国下黑手,也是受到了这方面的影响。
误导就误导好了,弗朗茨可不会在这个时候出来解释,那是普鲁士政府所为和维也纳政府没有关系。
尽管这是事实,神圣罗马帝国宪法上有明确规定,除非是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大事件,否则在邦国政府没有主动邀请前,中央政府是不能介入邦国内政的。
反俄游行示威,明显涉及不到国家安全。普鲁士政府更不可能为了这点儿小事,就放弃自己的高度自治权。
事实归事实,可政治本来就是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要是现在做出解释,落入外界眼中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有这功夫,还不如支持爱尔兰独立运动。起码可以进一步打击英国人,缩短这场战争持续的时间。
……
圣彼得堡,伴随着革命浪潮的爆发,俄罗斯帝国这套四面漏风的房子,在风雨中越发飘渺了起来。
步入中年的尼古拉二世,无论是心性、还是政治手腕都成熟了很多,可想要收拾目前的烂摊子,还是力有不及。
战争、罢工浪潮、革命浪潮、独立浪潮,全部都撞在了一起。
事实上,俄罗斯帝国的罢工运动早在两个月前,就曾出现了苗头。
只是当时参与罢工的人数,没有现在这么多,更没有波及到全国。
在沙皇政府和资本家们共同的努力之下,很快就平息了风波,可涉及到的问题却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物价依旧在不断往上窜,加班时间也在不断拉长,唯一不动的就是工资。
本来就积攒了大量的社会矛盾,英国人支持的革命运动很自然的成为了导火索。
偏偏在俄罗斯帝国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盟友们又纷纷跳出来落井下石。
比如说:芬兰独立运动,除了英国人的有限支持外,出力更大的还是北欧联邦。
又比如说:波兰独立运动,背后的支持者就是普鲁士王国。
……
这些支持活动,可不仅仅局限于精神支持,而是拿出了真金白银。
如果深入调查就会发现,叛军的主要指挥官在几个月前,居然还在各国军队中服役。
为了搞事情,人家脸都不要了,自然不会怕沙皇政府的抗议。
只能说属于俄罗斯帝国的时代结束了。即便是沙皇政府一再宣称,未来要进行报复,也丝毫动摇不了大家搞事情决心。
没有办法,欧陆霸主现在是神圣罗马帝国。在暗地里偷偷搞事情没有关系,想要出兵进攻一个主权国家,先问老大答不答应。
事实上,就算是维也纳政府不干涉,俄罗斯帝国也做不了什么。
参与的国家太多了,真要是以一敌众,最后究竟是谁揍谁尚且是一个未知数。
报复的问题不着急,当务之急还是度过眼前这一关。
波及全国的罢工运动,还在愈演愈烈,几乎每一个人口过十万的城市,都发生了罢工潮。
更令尼古拉二世忧心的是国内层出不穷的叛乱。截止到目前为止,卷入的人口都快要占到俄罗斯帝国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
打开地图,一眼望去半个俄罗斯帝国都插上了叛军的旗帜。若是应付不好,俄罗斯帝国就要凉凉了。
“砰!”
手中的杯子应声落地,滚烫的咖啡四溅而起。
“什么,奥地利人切断了我们的战略物资供应?”
由不得尼古拉二世不紧张,战争进行到现在,神罗提供的战略物资已经占据了全部物资一半的比重。
要是突然没有了这些物资,这个缺口拿什么去填?要是战略物资供应不足,让俄军拿什么镇压叛乱,又拿什么去……
外交大臣米哈伊罗维奇解释道:“并非是完全切断,只是暂时减少向我们的战略物资供应,大约能够保留之前百分之十的份额。
维也纳政府给出的理由是:为了保障我们南下军团的后勤物资供应,只能削减向我们本土提供的战略物资配额。”
听了这个解释,尼古拉二世瞬间被噎住了。想要谴责,都没办法说出口。
虽然是联合作战,但是因为地缘的因素,俄军的后勤一目前独立于盟军的。
现在中亚地区发生叛乱,印度的俄军断了后路,只能靠盟军养着。
突然多出了八十万军队,需要的战略物资自然不是一笔小数字。这么大的缺口,不是说补上就能够补上的。
站在盟军的立场上,减少对俄战略物资输入,拿来填这个坑,无疑是眼下的最优选择。
反正最后都用在了俄军身上,维也纳政府承诺提供总战略物资没有减少,也不算违约。
问题摆在了明面上,尼古拉二世都不能反对。要不然前线的八十万俄军,就要饿肚子。
可是镇压国内叛乱,也是需要消耗大量战略物资的。
尤其是叛军占据了中亚铁路和西伯利亚铁路,沙皇政府事先囤积在铁路沿线的战略物资,也落入到了叛军手中。
意识到了大事不好,尼古拉二世急忙下令道:“立即派人和维也纳政府进行沟通,让他们增加战略物资配额。”
希望渺茫也必须要尝试,要不然后面镇压国内叛乱的仗就难打了。
第1144章 政治和军事的区别
欧陆各国一起坑俄国人,大陆联盟陷入内斗,大洋联盟终于获得了短暂的喘息之机。
最先受益的就是日本,不同于原时空的一帆风顺,这次日俄战争可是一波三折。
尤其是马六甲海战失败之后,西班牙海军隔三差五过来找麻烦,搞得日本帝国险些崩溃。
航线安全受到威胁,运输船队时常遭遇袭击,后勤物资供应不足,前线的日军自然要受影响。
如果不是靠官兵们的一腔热血撑着,恐怕战线早就崩溃了。即便是如此,战线也从海参崴一路退到了鸭绿江畔。
失败的阴影笼罩在日本人头上,绝望的情绪不断蔓延,日本政府甚至已经开始准备后路。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活跃在日本海,经常搞事情的西班牙海军突然间不来了。
紧接着欧洲大乱的消息又传了过来,日本政府那颗沉到了谷底的心,再次活跃了起来。
尤其是收到西伯利亚铁路中断的消息后,日本人觉得自己又行了。欧洲各国一起坑俄国人,简直就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
“不要盲目乐观,局势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从世界范围来看,大洋联盟依旧处于下风。
欧陆联盟的内斗并不激烈,有维也纳政府在上面压着,各国最多也就在暗地里下黑手。
现在各国互相针对,除了往日里积累下来的矛盾外,主要还是为了战利品分配。
可是分享战利品的前提条件是赢得战争。在赢得战争这一点上,欧洲各国的立场是一致的。
最重要的是现在的纷争,神圣罗马帝国没有直接参与进去。真要是冲突继续升级,维也纳政府肯定会出面调停。
眼下我们的当务之急,不是击败俄国人,更不是开辟殖民地,而是想办法生存下来。
不能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英国人身上,我们必须要考虑大洋联盟战败之后,需要面临的新国际局势。”
一盆冷水泼了下来,浇灭了军方的盲目乐观,伊藤博文只感觉心累。
远东战场的局势确实发生了逆转,但是这种逆转的背后,人为操控的因素太明显了。
西伯利亚铁路中断,俄军的后勤补给出现问题,可日军的后勤也好不了多少。
要不是敌人的海军故意放水,日本政府想把战略物资送到前线都困难,又何谈其它?
击败俄国人,吞并远东,进而图谋整个东亚。
这样的战略计划,伊藤博文想都不敢想。除非大洋联盟赢得战争,作为战胜国的日本,或许有机会向前迈几步。
要是大洋联盟战败,作为战争中的失败者,日本能够保住本土就不错了,殖民地那是想都不要想。
山县有朋:“伊藤君,你太悲观了吧!英国人在这次战争中的表现,确实令人失望,可也没有到马上就要战败的地步。
我研究过欧洲战争史,这种大规模的战争,持续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都有。
反倒是之前的反法战争,在不到两年时间内结束,才是真正的另类。
以大英帝国的底蕴再怎么不济,同神圣罗马帝国抗衡三五年,总是没有问题的。
等他们分出了胜负,我们早就在远东站稳脚跟。付出和收益不成正比,奥地利人是不会劳师远征的。”
没有毛病,欧洲历史上的历次阵营对抗,持续时间都很长。
主要原因在于生产力限制,大家的国力都有限,无法支撑长期连续作战。
通常都是打着打着,双方都撑不住了,就先休兵回家,过段时间继续开干。
进入19世纪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之前的反法战争,就是其中的典型。
双方都能够支撑数百万大军脱产作战,直接对决就行了,没必要搞那么多过场。
时代不一样了,以往的历史经验,参考一下就行了。要是沉迷其中,被带偏是必然的。
这些问题,军方并非想不到。主要是利益动人心,沉迷其中已经是当局者迷。
一面要应付国际变局,一面还要压制国内军方不该有的心思,不心累都不行。
……
相比日本的激进,大洋联盟的其它成员国,就要理性得多了。
欧洲确实乱了,可混乱在可控范围之内,真正局势失控的只有俄罗斯帝国。
明显是各国看战争胜利在即,提前将俄国人踢出局,减少一个争夺战利品的。
何况,陷入混乱的也不光大陆联盟,大洋联盟同样后院起火。
不列颠陷入了罢工反战浪潮、爱尔兰独立运动的双重冲击,大英帝国同样需要时间灭火,短时间内无力发起全面反击。
合众国闹的就更欢了,不光爆发了反战浪潮,部分州甚至单方面宣布退出战争。
想加入就加入,想退出就退出,仿佛是没有长大的孩子,就是任性。
遭受战争冲击的墨西哥、哥伦比亚,做出的反应就更激烈了。
1905年7月24日,波哥大发生政变,原来的共和政府倒台,新政府正在积极展开外交行动,想要退出这场战争。
能不能全身而退不知道,反正对第一个退出大洋联盟国家,维也纳政府很给面子,前线已经停火,就等谈判结果了。
墨西哥自从马西米连诺政权倒台之后,就陷入了军阀混战中,中央政府也仅仅只是名义上的统一。
这样的国家,显然不具备对外发动战争的能力。
墨西哥共和政府能够维系到现在,英美都是出了大力的。要是没有国际势力介入,有维也纳政府支持马西米连诺的复辟早就成功了。
参与这次战争,完全是背后老大施加了压力,加上合众国确实派出了援兵,这才鼓足勇气梭哈了一把。
然后,悲剧就开始发生了。寄予厚望的合众国精锐部队,刚上战场就上演了一出花样式送人头。
尽管墨西哥军队也是乌合之众,可是内战打得多了,大家的战斗力没怎么涨,但是战场上保命的本事却蹭蹭上涨。
诡异的一幕就出现了,同样是打了败仗,墨西哥军队的伤亡还不足美军的三分之一。要知道参战的墨西哥军队,可是美军人数的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