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地图就知道,印度危险了。幸好苏伊士运河被堵上了,要不然敌人的海军东出,掩护大军从海上进攻,局势还会更加恶化。
现在也好不了多少,印度已经陷入了两线作战中,搞不好未来还要三线作战。
唯一能够倚仗的就是地利,联军西来要穿过波斯高原,后勤运输是一个大难题。
事实上,波斯帝国能够坚持五个月,最大的原因也是因为后勤限制了联军的发挥。
没有办法,除了主要城市外,波斯大部分地区都没有铁路,只能靠人力、畜力运输。
仅有的铁路,还遭到了波斯人的破坏。为了保障部队的后勤,维也纳政府甚至还调动了上百架运输飞艇。
伴随着战线不断的前移,联军指挥部也搬到了扎黑丹。作为大战的胜利者,弗里德里希大公的脸上却看不到笑容。
“一路杀到印度”,口号喊起来简单,真要具体落到实处,麻烦就降临了。
后勤是最大的硬伤,此刻联军最大的任务不是作战,反而是修复被敌人捣毁的铁路。
说起来也是讽刺,波斯境内大部分铁路都是英国人修建的,现在这些铁路却成为了联军进攻印度的最大助力。
或许是因为巧合,又或许对波斯帝国有防备,搅屎棍在波斯修建的铁路规格也是五花八门。
为了修复这些铁路,连火车皮都是从国内专门定制。看着手中的报告,弗里德里希都有些怀疑自己不是联军总指挥,而是一个工程总指挥。
没有办法,同波斯的战争是结束了,可地方上仍然不稳定。铁路修复工作,只能由军方自己搞定。
难怪当年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没有能够杀到印度去,看看这糟糕交通就全明白了。
甭管交通多么糟糕,条件多么恶劣,将战线推进到了印度,就是战略上的胜利。
到了现在这一步,大陆联盟只要舍得投入,拿下印度就只是时间问题。
凡事都有两面性,在战略上取得胜利的同时,大陆联盟内部也风起云涌。
毫无疑问,富庶印度是最好的“饼”。维也纳政府早早做出了许诺,不染指印度任由大家瓜分。
大陆联盟多是小国,除了神罗和俄罗斯之外,谁也没有独吞印度的实力。维也纳政府又早早宣布了退出,大家的竞争者只剩下英俄。
驱逐英国人不难,面对整个欧洲大陆的围攻,英国守住印度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麻烦在于驱逐英国人之后。
没有了共同的敌人,盟友就变成了竞争对手。利益动人心,尽管俄罗斯帝国依旧强大,可这丝毫不能动摇大家窥视印度的决心。
单对单,谁也不是俄国人的对手;一旦抱了团,局势就大不相同了。
反正还有神罗在上面压着,名义上大家都是盟友,就算是有矛盾,俄国人也不可能直接对动手。
不需要直接和俄国人开战,仅仅只是暗地里展开竞争,谁怂谁是孙子。
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就此在大陆联盟内部拉开了序幕。扯后腿、下黑手,各种阴损手段那是争先上演。
很快官司就打到了弗朗茨的案头,然后自然是继续撕逼了。利益面前,岂是说调停就能够调停的?
更何况挑起欧洲各国同俄国人之间的矛盾,本来就是维也纳政府事先策划的,为此甚至抛出了印度。
如果不是考虑到霸权战争尚未结束,现在不适合挑起纷争,否则弗朗茨都要亲自下场推波助澜了。
维也纳政府不管事,双方掐得正欢,偏偏这个时候英国人的暗手又发动了。
罢工、又见罢工,从里斯本到圣彼得堡,全欧洲都爆发了罢工运动。
不同于以往支持革命党的收敛,这次英国人是彻放开了手脚,什么危害就玩儿什么,丝毫不考虑后续影响。
不仅遣返革命党,更是派出专业人士,帮忙制定革命大纲。甭管能不能成功,起码画饼很成功。
被忽悠的革命党人,一个个就像是打了鸡血一样,奋不顾身的投入到了这场革命浪潮中。
矛盾积累最多、官僚集团最为腐朽的俄罗斯帝国,自然成为了这场风波的重灾区。
别的国家罢工,那真的就只是罢工。社会环境不允许,纵使革命党口号喊得再响,也难以掀起革命。
俄罗斯帝国就不一样了,作为最早参战的国家,俄国也是受战争影响最深的国家。
前前后后,动员了近三百万军队,同时支撑两线作战,经济想不受影响都不行。
尽管有维也纳政府支持,但是这个支持也是有限度的。大部分的战争经费、物资,还是沙皇政府自筹。
如果只是如此,以俄罗斯帝国的体量,也不是不能支撑,坏就坏在官僚集团身上。
尼古拉二世从来都不是什么强势的君主,自然震慑不住国内的牛蛇鬼神。发财的机会到了,免不了要“多征三五斗”。
看似不起眼,可层层累加下来,到了底层民众身上,就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本就生活困难,资本家又跟着跳出来落井下石。一面囤积居奇、炒高物价,一面又克扣薪水、增加工作时间。
民众兜里没钱,生活难以为继。没有关系,有量身定做的高利贷。
本该发出预警的专家学者,在资本的力量之下,不断唱赞歌,疯狂鼓吹……
伴随着财富的不断集中,社会矛盾也与日俱增,为革命创造了机会。
1905年6月1日,罢工游行的波兰群众,在维特斯大道和军警爆发了武装冲突,波兰独立组织趁机发动了叛乱。
“6.1”革命发生后,就仿佛在沸腾的油锅里浇了一瓢水,瞬间四溅而飞。
6月4日,保加利亚地区爆发民族独立运动;6月6日,芬兰地区爆发独立运动;6月11日,立陶宛地区发生了反俄暴动;6月15日,乌克兰地区……
在此之前,5月份的时候阿富汗民族革命党就发动了武装革命,打响了反俄第一枪。
只不过阿富汗地区经常发生反俄暴动,游击队就从来没有被剿灭干净过,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
6月22日,身处西伯利亚的法兰西劳工发生暴动,西伯利亚铁路一度被中断。
6月26日,流放到西伯利亚的奥斯曼移民,也参与到了叛乱中。
这还不算完,7月初的时候,高加索地区格罗兹尼也发生了叛乱。
7月11日,中亚地区的哈萨克斯人也加入到了反俄运动,中亚铁路被迫中断。
……
这么多的独立、叛乱,显然不是英国人一家能够策划出来的。
别的暂且不论,看看革命党是如何返回俄国的,武器装备又来源于何处,就能够说明问题。
欧洲各国一起坑俄国人,沙皇政府想不倒霉都难。何况,俄罗斯帝国还处处漏风,给大家创造了机会。
俄国人倒霉,欧洲各国也没有能够独善其身。革命是会传染的,尤其是英国人还火力全开。
6月18日,葡萄牙共和派发动政变,卡洛斯一世仓皇出逃。
6月24日,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爆发了宗教冲突,造成7死16伤,改革派和保守派矛盾升级。
6月27日,意大利地区爆发共和运动,卢卡大公仓皇出逃,教皇国也命悬一线。
同日,汉诺威爆发反战运动,要求维也纳政府结束战争、恢复和平。
6月29日,普鲁士爆发反俄游行示威。
7月1日,荷兰爆发反战游行。
……
乱套了,整个欧洲大陆从东到西,都是一团乱麻。
英国人只是起了个头,剩下的都是各国自由发挥,他坑你、你坑我、我坑他,坑来坑去一圈下来,谁也没能够独善其身。
大陆联盟陷入混乱,不列颠也没有能够逃过一劫,作为这场战争的主角,国内怎么可能没有矛盾呢?
英吉利海峡之战后,英伦三岛的太平日子就结束了,民众对战争的厌恶达到了顶峰,民间反战的呼声日益高涨。
1905年6月16日,布拉德福德爆发反战罢工运动,紧接着谢菲儿德、利物浦、伦敦、都柏林等大城市也跟着响应。
尤其是都柏林地区,独立运动的声势也跟着水涨船高,若不是驻军足够多,恐怕当地人不光是反战,而是要闹独立。
第1143章 落井下石
七伤拳虽然反噬严重,但是不得不承认它的威力就是大。尤其是在欧洲各国纷纷推波助澜的情况下,爆发出来的威力就更大了。
西伯利亚铁路中断,俄国远东大好局势化作流水;中亚铁路被切断,联盟在印度的攻势被打断。
俄罗斯帝国内乱爆发,沙皇政府自顾不暇,根本就顾不上前线俄军。
远东的俄军够不着,但是中亚地区的俄军,作为盟友却不能看着他们饿肚子,尤其是联军已经成功会师。
幸好印度足够富庶,可以就地获得一部分物资作为补给,要不然弗朗茨只能下令撤军。
现在虽然没有撤军,但一时半会儿也别想发起进攻了。突然多出了八十万张嘴,挤占了联军大量的运力。
不仅印度战场受到影响,就连“海狮计划”的进度,都被拖延了。
欧洲大陆都乱了,法兰西又如何能够安稳?没有闹出大乱子,那是因为盟军要登陆英伦三岛,暂住在法兰西境内。
百万大军云集,再大的乱子也能够被扑灭下去。连续几次叛乱失败后,革命党也不玩武装起义了,转而搞起了罢工运动。
受大罢工影响,法国境内的铁路一度中断,为了稳定后方,联军不得不先灭后院的火。
欧洲大陆这么大点儿地方,各国间联系的非常紧密,局势牵一发而动全身。
要稳定后院,不光是要帮助法国政府稳定局势,同时还要帮助其它盟国稳定局势。
比如说:帮助葡萄牙国王复辟。
尽管共和党也表示加入联盟继续对英作战,但是在这个时间点搞事情,就是联盟的敌人,没有丝毫商量余地的那种。
盟友嘛,自然要互相帮助。除了法葡是盟军亲自下场外,剩下的都是各国政府自发行动。
这个帮助究竟是起到了正面作用,还是反面作用,就有待更进一步研究了。
反正在弗朗茨看来,要是没有盟友的无私奉献,欧洲的这场动乱,最多只有现在的三分之一。
没有什么好指责的,政治本来就是如此。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即便是被拉倒了一个联盟,也不等于矛盾不存在了。
机会送上门来了,不下黑手才有问题。反正都是由英国人背锅,完全没必要客气。
谁的敌人多,这个时候就是最直观的体现。没有任何意外,从东乱到西、从南乱到北的俄罗斯帝国,以绝对优势登上了被坑榜榜首。
联盟内部闹得凶,维也纳政府却视若罔闻。不是弗朗茨不想作为,实在是自家也参与了进去,说起话来没有底气。
反正事情都已经发生了,收手都来不及了。和稀泥、甩锅给英国人,维护联盟的内部团结,对大家都有好处。
闹就闹吧,英吉利海峡之战后的大英帝国,已经是“家中枯冢”,晚点儿收拾也无妨。
外面闹得再欢,只要神罗内部没有发生动乱,弗朗茨就可以坐观天下风云。
利益是永恒的动力,眼瞅着就要把英国人拉下马换自家上位,神圣罗马帝国内部可谓是空前团结。
看看搞事情的最终结局就知道了。汉诺威的反战运动,才刚刚拉开序幕,就被邦国政府给镇压了。
不列颠在当地的影响力,倒底还是没能大过利益。为了自身的利益,汉诺威贵族、军方、资产阶级主战立场都非常的坚定。
即便是亲英派,现在也想要干翻英国人,好继承大英帝国的丰厚遗产。
反战,不光断了大家的财路,更是在断大家的未来。
阻道之仇,不共戴天。
在这种背景下,反战自然不会有好结果。
事实也是如此,号召全民反战的专家学者刚喊了几嗓子口号,就被冠上了“英国间谍的罪名”。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乱世用重典,得罪了所有的利益集团,就算能够捡条命,也甭指望还有未来。
相比之下,普鲁士的反俄份子就要幸福得多,仅仅只是受到了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