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有的市场,都是别人家的菜。没有足够的市场订单,英国造船企业自然不会搞一堆大型船坞放着。
若不是为了向外界证明自己的实力,必须要有承建大型商船的能力,以资本家们的节操,估计仅有的几个大型船坞都不一定会出现。
坎贝尔首相怒斥道:“我不想听任何解释,现在的问题是我们需要造军舰,但是产能无法满足需求。
难道你们海军部都是吃闲饭的么,这么大的问题,为什么提前没有汇报?
现在出了问题,你们准备如何收场,敌人可不会给我们那么多时间准备!”
甭管有多少理由,发生了现在这种情况,海军部都难辞其咎。
“不知道敌人会这么疯狂,一次性下这么多饺子”。
这样的理由,用来推卸责任还行,但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斯温丁非常尴尬的解释道:“我们已经采取应对措施了,造船厂早在三个月前,就已经开始加班加点的建造新的大型船坞。
鉴于目前这种情况,我们修改了部分军舰的设计方案。
以牺牲部分性能为代价,成功的将排水量压缩了下来,这样两万吨的船坞也能够满足需求。
神圣罗马帝国的大型船坞虽然要多些,但是超过两万五千吨的船坞也只有六个,其中三个早就在投入使用中了。
从这方面推测来看,敌人建造两万五千吨以上无畏舰数量最多不过三艘,恰好和我们持平。
剩下的都是一代无畏舰,纵使我们的排水量更小,战斗力也不会比他们弱多少。”
提前通知造船厂新建大型船坞,自然是不存在的,要是海军部反应那么快,早就把问题抛出来了。
不过有眼光的资本家,确实提前开始干了。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也算是在政治上拯救了海军部。
只要资本家们承认兴建大型船坞和海军部有关,那么就证明海军部及时采取了强力应对措施,事情就算过去了。
这背后有没有利益输送不知道,反正提前兴建大型船坞的船厂,都拿到了海军部的订单。
这都是小问题,大家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政治上的盟友,没有必要在这个时候落井下石。
往常的时候大家没有感觉,反正大英帝国啥技术都能够搞出来,无非是先一步、后一步的问题。
现在真正意义要对上了,大家才猛然间发现事情大条了。皇家海军占据优势不假,可是大英帝国的整体工业水平跟不上啊!
生产成本高、没有性价比也就罢了,麻烦的产能居然也跟不上。
在场众人都是玩儿政治,被推上来的,对工业上细节了解并不多。
窗户纸不捅破,没有人能够想的到。现在被捅破了思维盲区,很多平时被忽略的问题,一下子涌入了大家的心头。
都是时代的精英,自然不会天真的认为不列颠目前的问题,就只有大型船坞数量不足。
稍微动一下脑子,大家就知道不列颠的工业体系出现了大问题。
世界就是这么的微妙,不列颠为了更好掠夺各国财富,亲手捣鼓出了自由贸易体系。
财富确实是掠夺到了,在过去的岁月里,英国资本赚得是盆满钵满,只不过后遗症大了那么“亿点点”。
在自由贸易体系中没有感觉,这才刚刚独立出来,不列颠的工业体系就出现了大问题。
大型船坞数量都不够,给军舰做配套企业的产能,就一定能够满足需求?
不要忘了,前不久还是这些家伙,哭着喊着要退出自由贸易体系,实施关税壁垒保护市场。
如果是平常时期,慢一点也就慢一点,能够扶持自家工业,耽搁一点儿时间也不亏。
现在不一样了,双方正在比拼速度。不列颠的造舰计划已经落后了,要是中途再出现点儿乱子,那就要完犊子了。
惊出一身冷汗的坎贝尔首相,急忙吩咐道:“勒令各大造船厂,立即采购相关零配件。
速度必须要快,我们必须要在维也纳政府反应过来之前,囤积足够多的零配件。”
病急乱投医,或许是吧!但坎贝尔赌不起,现在的局势已经不容易英国政府再出现重大决策失误了。
国内产能不足,也只是部分零配件产能不足。就算是产能不足,也有很多代替品,并不一定需要从神圣罗马帝国采购。
可属于英国政府的时间有限,根本就没有时间去仔细筛选。万一碰巧某一部件缺货,又找不到替代品,那就悲剧了。
谁让这年头,工业体系最全的就只有神罗一家呢?
原本不列颠也是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可惜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没有跟上,在关键时刻歇了口气。
这一歇,就直接掉了队。很多产业都被新技术冲击的七零八落,资本家们纷纷调头玩儿金融,愿意在实体产业上投入的人越来越少。
当然,美国人的工业体系也挺全的。只不过技术上落后了几个时代,只能山寨一下没有技术含量的产品。
真要是指望从美国人手中获得零配件,那还不如等自己的企业爆发产能,更加靠谱。
到了现在这个时候,大家已然明白,为什么维也纳政府会突然变换风格,一下子变得咄咄逼人了起来。
这么大的破绽,明晃晃的放在了敌人眼皮子底下。要是不趁机落井下石,难道还要等不列颠走出了低谷,再动手么?
第1098章 后勤告急
英国政府遇到了麻烦,外界自然是一无所知。这年头既没有卫星监控,又没有便捷的网络通信。
能够大致判断一个国家的工业产能,那就已经很牛逼了。想要搞清楚人家每一个细分产业的情况,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就算是搜集情报,那也是从英国政府内部入手。英国政府自己事先都没有做统计,其他人就更不可能帮忙统计了。
发生了这么大事情,自然要严格保密了。永久保密不现实,短期内封锁消息,还是能够做到的。
就在英国人挥舞着钞票,到处买买买的时候,日俄战争也进入到了白热化阶段。
或许是吸取了之前几次战争的教训,又或许是单纯的因为俄国海军实力不济,这次沙皇政府难得理性了一回,没有玩儿劳师远征。
当然,对外的说法是等在神罗订购的军舰服役后,再去找日本人算账。
不管有没有人信,反正俄国人是信了。
俄军一改往日里的莽夫形象,在远东地区全力防守,依托工事要塞迟滞日军的进攻步伐,为西伯利亚铁路通车争取时间。
决战是不可能决战的,甭管日军如何挑衅,俄军就是坚守不出。
反正俄罗斯帝国别的不多,就是土地多。“以空间换时间”,沙皇政府完全不怂。
不同于原时空,在弗朗茨的蝴蝶效应下,现在大家采用的战术已经进步到了一战水平。
机枪、战壕、迫击炮,这种廉价、简单、实用的战术,已经在俄军中得到了普及。
如果不是后勤跟不上,估计连节节败退都不一定会出现。要知道发了狠的毛熊,可不是什么好惹的主。
俄军一路死守,这可坑苦了进攻的日军。有点儿军事常识的都知道,进攻的伤亡要比防守高德多。
即便是日军官兵更舍得拼命,那也改变不了伤亡更大的事实,在短短的小半年时间里,日俄双方的总伤亡人数就突破30万。
其中日军阵亡9.8万、伤11.2万;俄军阵亡5.3万、伤6.4万。
某种意义上来说,日俄战争也算是开辟了战争新纪录。在近代战争中,阵亡人数和受伤人数这么接近,实属罕见。
单纯从伤亡人数上来看,貌似俄军大占便宜,实际上则不然。
俄军固然拥有防守优势,但是在不断后撤中,还有2万俄军士兵被俘,3万俄军士兵失踪。
加上这些数字,综合来看的话,日俄两国只能算是两败俱伤,谁都没有占到便宜。
……
圣彼得堡,自从日俄战争爆发后,尼古拉二世的神经就没有松过。
作为尼古拉二世继位后的第一场对外战争,日俄的胜负不仅关系到了俄罗斯帝国的未来战略,同样也关乎到尼古拉二世本人的君主声望。
不同于父亲、祖父,那样的政治强人,尼古拉二世在内政领域的天赋非常一般。
当然,这不是尼古拉二世的责任。年轻时代的尼古拉,因为身体虚弱、优柔寡断,亚历山大三世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让他继承皇位。
尼古拉本人也没有做好继承皇位的准备,毕竟亚历山大三世有四个儿子,选择的空间很大。
怎奈计划没有变化快,两位兄弟中途夭折了,另外一位弟弟又被爱情冲昏了头脑,玩儿一出贵庶通婚。
还没有反应过来,尼古拉就成为了唯一的继承人。为了不让皇位旁落,尼古拉只能赶鸭子上架硬着头皮继承皇位。
事实证明,强咬的瓜真的不甜。虽然有亚历山大三世留下的老臣辅助,尼古拉二世继位后,沙皇政府的施政效率还是下降了不只一筹。
日俄战争爆发后,这种情况变得更为明显。很多时候,沙皇政府计划一个样,实施的时候就变成了另一个样。
因为政治手腕不够强,刚继位尼古拉二世就被人坑得声誉大损,后期好不容易努力洗白了,但是下降的君主威望却补不回来。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尼古拉二世迫切需要一场胜利,以此提高自己在国民心目中的地位,同时加强对政府的掌控力度。
想归想,现实总是很喜欢打脸。印象中不堪一击的日本军队,在远东战场上表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并没有因为伤亡太大就停下进步的步伐。
这也就罢了,日本人舍得拿人命填,尼古拉二世也不怂。
不管怎么说,俄罗斯帝国的灰色牲口,还是要比日本人更多。
真要是拼人命,凭借三倍于日本的人口优势,俄罗斯帝国的胜算非常大。
可惜,战争从来都不是光看人多、人少的问题。伴随着战争的推移,局势渐渐向不利的一方面发展。
放下了手中的电报,尼古拉二世冷漠的说道:“库罗帕特金中将来电,远东地区战略物资告急。
按照目前的战场消耗速度和物资补充速度计算,我们囤积在远东地区的物资,最多再过半年时间就会全部耗光。
西伯利亚铁路进行到了那一步,能不能赶在物资耗光前通车?”
现代化战争,打得就是后勤。装备越是先进,火力越是强大,对后勤的依赖度就越高。
相对于原时空来说,俄军的装备明显要先进的多,相应的对后勤要求也要高得多。
由于事先没有想到,日本人敢不宣而战,沙皇政府在远东地区囤积的战略物资严重不足。
这还是在全力防守的情况下,若是主动进攻,物资消耗量那就更大了。
在国内尽力补充的情况下,都只能支撑半年时间,显然库存物资数量已经到了危险线。
战争进行到了现在,三个月跃马东京的口号,自然没有人继续喊了。
事实已经证明日本人不是软脚虾,明眼人都知道,半年时间内根本就不可能结束战争。
谢尔盖·维特首相:“我们已经尽全力抢工期了,但是想要在半年时间内通车,还是存在着重重困难。
主要是气候问题,西伯利亚的气候实在是恶劣了。
现在这个季节,还可以勉强昼夜连续施工,一旦到了冬天很多地方连最基础的施工条件都不具备。”
不是推诿,西伯利亚地区的冬天,确实不适合铁路施工。
就算是不把法国劳工的性命当一回事,可是铁路最基本的质量,还是必须要考虑的。
不奢求像普通铁路那样,能够使用几十年,但起码也要能够支撑打完这场战争吧?
这么低的要求,同样是不容易满足的。不光是工艺上要准确,就连对材料的要求也很高。
别的不说,铁轨、枕木都必须要抗冻型的。要不然零下五六十度的超低温,普通的轨道可扛不住。
……
第1099章 走私技术哪家强
抗低温高标准材料,在这年头可是妥妥的高科技,能够生产的国家根本就没几个。
别看俄罗斯帝国也时常以工业国自居,但是自家人知道自家事儿。平常吹吹牛逼就算了,关键时刻是指望不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