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第70节

  其中有一部分处于革命漩涡中的倒霉蛋,在这场变局中选择了逃避,结果等大局已定的时候,土地已经被强制赎买了。

  这些人在丧失了土地这个支柱过后,率先开始了寻找新的项目进行转型。这个时候铁路出现了,很多人都看到了这种新式交通工具的潜力。

  他们需要一个新的产业,维持家业不坠落,铁路就是很多人的选择,在这么多的人努力下,铁路建设速度被人为的加快了。

  才会出现这种,前线已经在开始做施工准备了,铁路轨道的标准还没有出炉。

  运输要求的基本资料,政府已经提供了。铁路设计师们要计算出运力需求并不难,再由运力需求决定铁路标准,这就更加简单了。

  很快设计标准就摆在了弗朗茨的面前,别的各种参数他这个外行也看不懂,唯一引起他重视的还是轨距。

  铁道部提出了四种方案,即:1524mm标准体系、1600mm标准体系、1676mm标准体系、和1712mm标准体系。

  前期开工的主干道,都是商业繁华地区。无论是客运,还是货运需求量都是最高的。

  在建立铁路标准体系的时候,自然是重点考虑了这一地区的要求,加上考虑五十年时间,这个标准自然就上涨了不少。

  没有窄轨铁路,这个年代受限于火车制造技术,窄轨铁路的运输量受到了限制,由于稳定性不足,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很少被用在主干道铁路建设上。

  最终的选择权又到了奥地利政府手中,理论上来说上面的几种方案现在都是可行的,选用哪一种就成为了一个难题。

第144章 头疼的战略

  弗朗茨眼中的难题,在这个年代的人看来都不是问题。

  从建设成本上分析,这四套标准之间的最大差距不过1.2%,也就是说铁路的建设成本不是影响决定的主要因素。

  想想也对,这个年代的铁路轨距普遍都比较大,俄国人的第一条铁路轨距还是1829mm的,后来官僚们为了捞钱,才听了美国工程师的建议改为了1524mm。

  从六英尺缩小到五英尺,节省了多少成本?

  在预算上节省了3%,当然以沙俄官僚们的作风,最后肯定是省不下多少钱的。

  标准轨距是英国人向全世界推销的,从1846年开始约翰牛就出台了法律,从这个时候开始1435mm体系,就成为了英国本土和殖民地的标准轨距。

  不过,很快印度就成为了例外,标准轨距无法满足他们的运输要求,英国人是务实的不行就放大,所以印度的铁路大部分都是1676mm标准,其它乱七八糟的轨距铁路自然也不少。

  经过了英国人近百年的努力,到了20世纪中期1435mm体系才成为国际标准轨距,最初的牛牛的目的是为了推广英国技术体系。

  有没有限制大陆国家货运能力的目的,这个就不得而知,反正弗朗茨不信约翰牛会这么好心。

  以19世纪中期的技术,宽轨铁路货运量是超过窄轨铁路的,并且安全性和速度都要高的多,这和21世纪完全不一样。

  后世靠科技解决了列车的稳定性问题,窄轨铁路的货运能力、速度都被提升了上去,这个时代是做不到的。

  铁路维护成本,实际上都差不多。铁路建成后构造完全一样,差距只是枕木长短,窄轨铁路维护简单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占地面积的问题,那就完全是在扯淡了,谁家的铁路两边不留隔离带,难道还要利用火车下面的土地么?

  ……(不扯了,都快成科普了)

  “陛下,既然要统一标准,那么不如让神圣罗马同盟一起统一标准,把大家召集起来,制定一个共同的标准或许更好。”梅特涅提议道

  “时间来得及么,我们的铁路已经开始施工了?”费利克斯首相关心的问道

  “没有问题,铁路施工才刚刚开始,在一年之内做出决定,都不会影响施工。”铁道部长施泰因回答道

  这个年代的铁路施工真的很慢,现在才开始拆迁,完了之后该挖的挖,该填的填,没有一两年的功夫都到不了路基施工。

  “那就拉着大家一起搞,铁道部负责选出一项最优方案,作为我们的意见,尽量说服大家一起推行。

  如果争执不休,就把这几套标准拿出来,让大家进行投票,反正这些方案都适合奥地利。”弗朗茨无所谓的说道

  “那就1676mm吧,这个标准已经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了,安全性也有保障。”施泰因迅速给出了答案

  至于铁路国际标准,这个年代有这个东西么?谁承认啊?

  要知道英国人在修西部铁路的时候,因为技术的关系发现他们的标准体系无法保证安全,都改用了宽轨,到了19世纪末期技术达标了,才推倒重建的。

  一旦神圣罗马同盟建立了新的标准,那么未来国际铁路轨距标准或许就变成了两套。

  别的不说,南德意志邦国铁路标准统一了,普鲁士跟进还是不跟进?

  要是不跟进的话,在经济上双方就被切割开了;要是跟进的话,中欧、南欧就统一了标准体系,造成的影响力无疑是巨大的。

  作为一名皇帝,很多事情都不得不考虑政治军事。比如说现在,让奥匈帝国和毛子统一铁路标准,弗朗茨马上就会怂。

  原因不说都知道,任何国家和毛熊做邻居,都必须要小心谨慎。那怕大家是盟友,该防备的还是要防备。

  这个时期,欧洲各大列强实际上都有几分外强中干的样子,奥地利也不例外,社会改革才刚刚开始,还没有来得及转化为国力。

  英国人的国力同样没有达到巅峰,印度还没有完全被他们吃下去,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还有土著势力,南非只在沿海地区建立了一些据点,东南亚殖民正在进行中,埃及还是法国人占主导,大殖民帝国还没有完成拼图。

  法国人忙着内部斗争,俄国人内部矛盾只是被压下去了,只待被外力引爆。

  普鲁士王国还要靠对外战争转移社会矛盾,内部改革才刚刚起步,表面上军事实力不错,可是国内经济不给力。

  西班牙继续没落中,社会改革还没有启动;远在大洋一边的美国,这个年代还只是一个人口刚过两千万的农业国,主要经济收入是出口棉花,南北矛盾已经出现了矛头。

  想到了这里,弗朗茨猛然间浮现出了一个念头,要不要找个机会去搞一下南非?

  南非那么大,英国人只是在沿海建立了殖民统治,内陆地区还是无主之地,除了好望角外,别的地区英国人根本就没有重视。

  现在英国人很忙,还顾不上非洲更多的地区,切入点那么多,要是现在加入进去,没准还可以分一块肉。

  实在不行就从纳米比亚入手,再占领博茨瓦纳,打个擦边球;或者是从坦桑尼亚入手,占领赞比亚、津巴布韦,由内陆杀入南非的腹地。

  理论上都挺不错的,实际操作起来貌似不怎么靠谱,这个年代的非洲大陆一点儿都不可爱,疾病、毒虫猛兽一堆,要殖民这里先准备承受超高的死亡率。

  理论上也不算很高,只要小心一点儿,把死亡率控制在百分之十以内,大概是没有问题的。

  这话说说还可以,真要是去实施了就会发现大家其实没有那么勇敢,活的好好的谁愿意过去冒险呢?

  有利益刺激除外,比如说南非的金矿被发现了,那么大家一下子就变得勇敢了起来,疾病、毒虫、猛兽都不算啥。

  令人遗憾的是,等黄金被发现了,就轮不到奥地利了。除非是提前占领,然后和布尔人联手,不然根本就抢不过英国人。

  理智归理智,这个念头一出来,弗朗茨就再也挥之不去了。

  反正距离南非发现黄金的时间还长,大不了支持一下国内的非洲殖民派,让他们先过去建立据点。

  等英布战争爆发的时候,奥地利大概已经雄起了,到时候无论是支持布尔人给约翰牛添乱,还是参合进去瓜分一份,都需要立足点。

  动手的时机必须选好,最好是英国人自顾不暇的时候,突然发动造成既定事实。

  这个年代的国际法则,无主之地,谁先占了就算是谁的,前提条件是要能够保得住。

  时间还早,不用急着动手。弗朗茨不是盲目行动的人,现在看来还是要推动苏伊士运河建设了。

  独霸这条运河,奥地利没有那个能耐,但是鼓动一下,变成国际共管运河还是有可能做到的。

  历史上开凿苏伊士运河的时候,英国政府可是全力反对的,他们认为这条运河会威胁到他们的海运霸主地位。

  英国民众认为这条运河无法通行大型船舶,运河公司的股票在英国几乎是无人问津。

  反倒是在法国卖的不错,运河公司中途还出现了资金不足停工,差点儿变成烂尾工程,最后在罗斯才尔德家族的周旋下才顺利完工的。

  历史上运河通航已经是1869年了,这么长的时间,奥地利的海军也差不多有点儿分量了。

  别的不敢保证,成为运河的股东还是可以做到的。

  历史上法国扛不住英国人的压力,还有财政出现问题才被迫放弃的,要是变成法奥联合主导苏伊士运河,那么结果就不一样了。

  具体怎么操作,弗朗茨就头疼了。列强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大家是既有合作,又在互相捅刀子。

  今天在这里联手,明天换个地方大家又干一仗。

  想要减少矛盾,除非想俄奥密约那样,大家各取所需,提前把势力范围约定清楚。

  只要想象就不可能,奥地利可以对俄罗斯做出让步,那是大家的核心战略不冲突。

  弗朗茨还知道俄国人的战略一启动,就要遭到英法奥斯曼三国的围殴,毛熊的国力无法支持这种长期的消耗战,失败是必然的。

  除非英法主动入侵俄国,奥地利才会受盟约影响被拉入战争。只不过打开地图就知道,除非是俄国主导杀出来,不然英法想进攻俄国都难。

  显然这种事情不能来第二次,奥地利只能选择一个大国做盟友,左右摇摆的二五仔很容易被拍死的。

第145章 卑鄙手段

  在铁路计划启动的同时,弗朗茨也没有忘记另外两个核心产业,不过在这两项产业上,政府直接插手就少的多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加工制造业可以看为一个整体。农产品加工业能够被单独剥离出来,没有别的因素,就是单纯的能够赚钱。

  目前奥地利帝国最大外汇来源,就是农产品出口。其中包括精加工农产品出口、原生态农产品出口两部分。

  毫无疑问,完成加工过后的粮食出口利润要高的多,能够带动大量的人员就业,给国家带来大量的税收。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这就是GDP的增长点。弗朗茨还指望靠农产品出口带来的利润,弥补贸易逆差呢。

  在国际贸易中,奥地利帝国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逆差状态,这也是造成奥地利盾持续贬值的主要因素。

  这个年头的货币可不是后世的信用体系,完全是切切实实的真金白银,国际贸易结算的时候,大家用的都是金银。

  国际货币?英镑勉强可以算,不过并没有到19世纪后期那种地位,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是不承认的。

  在这种背景下,贸易逆差持续下去,就会造成财富外流,影响国内的经济发展。

  弗朗茨主政过后,为了让国内经济的正常发展,稳定了奥地利盾的币值。

  尽快想办法平息贸易逆差,就成为了政府的当务之急。

  短期内能够让奥地利政府实现贸易平衡的,就只能通过出口精加工的农产品,赚取产品附加值了。

  1849年8月份,奥地利政府就出台了规定:降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的税率下调2个点,同时又宣布1850年过后,原生态农产品出口关税将上调1个点。

  为了鼓励更多的人投资这个行业,奥地利政府还规定:新建立的农产加工企业,第一年享受免税待遇,后面三年享受半税待遇。

  受这个政策的影响,1849年后面几个月奥地利就增加了221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包括弗朗茨也加入了进去。

  奥地利本来就是农产品出口大国,发展农产加工业具有天然的优势,出台政策鼓励一下就行了。

  制造业就麻烦了,这个涵盖的范围太广,在某些领域奥地利是具备优势的,大部分产业都已经开始落后了。

  不过这个落后,只是相对于已经完成工业化的英国人来说,在东南欧地区奥地利的工业还是有优势的。

  在弗朗茨看来,推进制造业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加快工业化步伐,机械化生产比手工业具有太大的优势了。

  这不是短时间能够办到的,不过政府依然对重工业进行扶持,比如说钢铁产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就受到了照顾。

  这个照顾并不仅仅只有下调税率,还有地方政府会帮忙解决基础设施上的问题,比如说工业用水、交通问题。

  发展制造业,最重要的就是耐的住寂寞,不要说一年时间,就算是三五年时间,都不一定看得到成绩,可是坚持十年二十年过后,就一定会取得成绩。

  创新?

  现在说这个问题太早了,在完成工业化之前,奥地利制造业走的就是抄袭英国人的道路,当然偶尔有个意外收获,也是令人愉悦的。

  ……

  总的来说,从1848年下半年到1849年末,奥地利政府进行的经济改革,都是为了扫清国内经济发展的障碍。

  作为一个半计划经济,半市场经济的独特国家,1849年奥地利在经济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维也纳市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粮食价格下降了,较之1847年下降了百分之十五。

  不要看这个数据好像不起眼,实际上在工业上这一点非常的重要,粮食价格下跌意味着养活工人的成本降低了。

  生活成本的降低,同样也让底层市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很多人手中出现了微不足道的积蓄,这些钱有人选择了储存起来,也有人选择了消费。

  一个两个不起眼,人数多了汇聚起来也不在是一笔小数字,市场的繁荣度增加了。

首节 上一节 70/81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