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第576节

  稍微了解一点儿阿富汗地形的就知道,最适合这里的部队是山地步兵师,这玩意儿英军中没有专门的编制。

  至于骑兵部队,除了充当传令兵外,就只能增加部队的后勤压力了。

  游击队都在山里,只是偶尔出来搞事情,大股的骑兵在这里根本就没有用武之地。

  也不能说完全没用,只要英军开挂击败了俄国人,反攻中亚的时候骑兵就是主力。

  遗憾的是帕特里克中将并不需要,流亡过来的中亚三汗国政府,不是空着手来的,还有五六万军队跟随。

  这些草原民族,上马就是天生的骑兵。

  坦率的说,中亚三汗国这么快就败亡了,除了自身政权的腐朽外,英国政府的支持不给力也是核心因素之一。

  都是官僚主义给害的,支援的武器装备拿出来都是笑话,部分枪支还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收藏价值大过实用价值。

  知道归知道,但是这里面隐藏了大量的利益交换,帕特里克中将明智的选择了假装没看见。

  别说坑中亚汗国了,事实上印度殖民军的武器装备也是一如既往的垃圾,平均落后欧洲30年以上。

  即便是本土的主力部队,武器装备距离世界一流水平仍然存在差距。

  不是不列颠的军工技术差,关键是陆军在国内不受待见,一直都是后娘养的,每年的投入到武器研发上的资金有限。

  能够勉强跟上世界一流水平,那都是不列颠工业基础扎实的结果,想要走到时代前沿,政府的拨款根本就不够。

  “给国内发电,告诉伦敦我们需要援兵,大量的援兵!

  想要守住阿富汗地区,国内至少要再增援我们20个步兵师,必须要是本土主力部队,印度殖民军根本就不顶事。”

  近前的青年军官惶恐的劝说道:“司令官阁下,20个步兵师是不是太多了一些,国内恐怕不会答应。”

  对俄奥法这些陆军强国而言,20个步兵师根本就不值得一提,在物资充足的情况下,最多十天半个月就可以凑出来。

  可是对不列颠来说,情况就非常要命了。这么说吧,把扩军前的英国陆军全部加在一起,再乘以二都不一定凑得齐。

  即便是因为中亚局势紧张,伦敦政府进行了一轮扩军,英国陆军仍然只有不到30万人,步兵师编制一共就17个。

  开口就要20个主力步兵师,分明就是要打包英国陆军的节奏,倒逼着英国政府继续扩编陆军。

  帕特里克中将摇了摇头:“马尔收起你的小心思,不要忘了我们这次的敌人是谁!面对俄国人,20个步兵师很多么?

  真要是打起来了,你会发现战场上人命不值钱。普俄战争就是最好的例子,参战双方的伤亡高达上百万。

  这次中亚战争,虽然未必有普俄战争那么疯狂,但是不填进去几十万人命,也没有那么容易结束。”

  看着目瞪口呆的青年军官,帕特里克中将只是暗自感叹:不列颠的年轻一代实在是太脆弱了,一点儿风波都经受不起。

  莫说整个中亚战场了,光阿富汗战争中的总伤亡人数都突破了百万,只不过死得大多数阿富汗人,大家的感受并不深。

  接下来的敌人可是俄国人,光靠印度炮灰明显不顶事,必须要有英军主力压阵,要不然很容易出现全线溃败的。

  根据第一次近东战争的经验来判断,即便是炮灰管够,英军也要做好损失惨重的准备。

  ……

  英军慌了,实际上前线的俄军也好不到哪里去。

  看似获得了中亚会战的全面胜利,可是没能将三国政府一网打尽,就注定了中亚地区不会太平。

  如果说阿富汗的游击队在钻山沟,那么中亚地区的游击队就多为马贼,很多都是以部落为单位和俄军对着干。

  奥金涅茨上将非常清楚,中亚地区民众的激烈抵抗,很大程度上都是俄军给逼出来的。

  如果不是俄军时常出去劫掠,当地人抵抗也不会这么激烈。但是没有办法,知道归知道,屁股决定了奥金涅茨上将的立场。

  俄军士兵几乎没有什么军饷,主要收入就靠战场上的缴获,不让他们出去抢劫,谁愿意继续卖命啊?

  除此之外,俄军的后勤也非常糟糕。即便是在物资充足的情况下,也仅仅只能勉强做到管饱,没有任何质量可言。

  长年累月的吃军粮,嘴里早就淡出毛了,这个时候阻碍士兵改善生活,那是要出大事的。

  在这种背景下,奥金涅茨上将只能对下面发生的抢劫视而不见,并且用最残酷的手段镇压反抗运动。

  从占领中亚地区开始,俄军几乎每天都要处决三四位数的抵抗分子,靠最严苛的株连法维持社会秩序。

  也可以说是没有“秩序”,因为这些秩序只能约束当地人,俄军士兵根本就不用遵守。

  为了保证后勤运输畅通,奥金涅茨上将甚至清理出了一条无人区大道,周围三十公里内的住民通通被清理的出去。

  作为代价,奥金涅茨上将也喜获“屠夫将军”的美名,在中亚地区令小儿止哭。

  放下了手中的文件,奥金涅茨上缓缓说道:“清理完了,就给国内发电吧!只要物资就位,我们就可以向阿富汗地区发起进攻了。”

  从语气中就可以知道,奥金涅茨上将现在非常的无奈。如果有得选择,他绝对不会抢这次指挥官的位置。

  看似威风八面,实则也是危机重重。为了赢得这场战争,奥金涅茨上将得罪了太多的人。

  如果一直胜利下去,那自然没有问题,得罪的人再多也可以被军功压下去,成为伊万诺夫元帅第二。

  可一旦前线发生变故,情况就截然不同了。墙倒众人推的道理在这里同样适用,奥金涅茨是只能胜不能败。

  按照原计划,夺取中亚地区就收手。现在他已经功成名就,返回圣彼得堡接受封赏了。

  可惜现实是残酷的,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化,激发了沙皇政府夺取印度的野心。

  现在奥金涅茨上将要做的是完成第一步计划——夺取阿富汗地区,为未来攻略印度打下基础。

  中年军官似乎没有意识到奥金涅茨的心情不好,欣喜的回答道:“是,司令官阁下!”

  大家所处的位置不一样,看到的风景也不一样。

  对奥金涅茨上将来说,战争进行到现在一个元帅头衔是少不了的,见好就收是最好的选择。

  可是对大部分俄军军官来说,还是继续这场战争的好,在这里捏软柿子,远比回欧陆争霸的强。

  印度殖民军不值钱,可是他们顶着不列颠的牌子,要是眼神不好完全可以当成英军主力对待。

  要面对的敌人是殖民军的战斗力,却能够产生正规军的战功,但凡是有点儿关系的,这个时候都在想方设法往前线部队里混。

  作为前线的指挥官,最近一段时间奥金涅茨上将可卖出了不少人情关系。

  ……

第870章 英俄战争爆发

  伦敦

  好不容易鼓足勇气,下定决心和俄国人干一仗的英国政府,直接被帕特里克中将的求援电报搞懵了。

  放下手中的电报,格莱斯顿首相疑惑的问:“前线不是已经有四十万部队了么?为什么还要援兵?”

  不是格莱斯顿首相大惊小怪,实在是不列颠有史以来,就没有玩儿过规模这么大的战略游戏。

  战争还没有爆发,前线就聚集了四十多万军队,要是再增援二十个步兵师,总兵力就要逼近七十万大关了。

  一场局部战争就玩儿这么大,完全超出了格莱斯顿首相的认知范畴。

  陆军大臣罗萨里奥:“首相阁下,陆军部仔细研究了帕特里克中将的求援电报,基本上可以确定他的要求是合理的。

  俄国人来势汹汹,根据情报显示他们在中亚地区已经投入了五十万军队,不排除后面继续增兵的可能。

  因为距离的关系,敌人的增兵速度会比我们快很多,必须要保障前线的兵力充足。

  要不然遇到突发情况,只能指望印度总督区支援。恕我直言,印度总督区没有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一旦同俄国人开战,印度地区也会变得不稳,维持印度地区的稳定才是印度总督最重要的工作。

  要是提前没有准备,等战争爆发后,突然从印度地区抽到太多的兵力进入前线是不负责的表现。

  其次,阿富汗地区一直都不太平,当地人和俄国人勾结了起来反抗我们的统治。

  由于阿富汗地区多山,反抗组织的大本营都在深山老林中,我们在阿富汗地区的部队进行了多次围剿,都没有把他们一网打尽。

  一旦和俄国人的战争爆发,这些人又会跳出来搞破坏,我们必须要留下足够的兵力应对突发情况,不让他们和俄国人里应外合。

  ……”

  理由一大堆,总结起来就一条,那就是快点儿扩军吧,前线快要等不及了。

  尽管一直都后娘养,但陆军也是有追求的。这种千载难逢的扩军机会,说什么大家也不会放弃。

  文官出身的罗萨里奥自然清楚这里面的弯弯绕绕,但是作为陆军大臣他的屁股已经决定了立场。

  要是这个时候拆了军方的台,那么后面的工作也不需要做了,下面的人有得是办法坑死他。

  财政大臣晓治·柴尔德斯冷笑道:“阁下,你应该知道阿富汗的情况。前线要维持七十万部队作战,你们陆军部准备用多少人来保障后勤?

  一百万人还是两百万人,又或者是三百万人,甚至是四百万人?”

  这是最现实的问题,阿富汗是内陆国家,粮食布匹之类的物资或许可以让印度总督区出,可是武器弹药就必须要从本土运送。

  如果把生产、运输的人员全部加起来,没有几百万人为前线的部队服务,根本就支撑不起这种规模的劳师远征。

  陆军大臣罗萨里奥摇了摇头:“这些问题确实存在,但我们没得选择不是么?

  俄国人可不会管我们是否存在困难,只要准备好了,俄军就会打过来。

  为了印度的安全,我们必须要主动应战。现在不打阿富汗保卫战,未来就要进行一场恒河保卫战。

  至于现在面对的困难,并非没有办法克服,我们最不缺的就是劳动力。

  直接从印度地区征召劳工就是了,人力成本最高的一部分无非是国内的生产、运输过程,咬咬牙坚持一下也就过去了。

  以俄罗斯帝国的财政情况,他们不可能旷日持久的和我们争夺阿富汗地区。

  只要击败俄国人一两次,让他们意识到双方的实力差距,后面的问题就好办了。”

  砸钱,这也是不得不为之。

  俄罗斯帝国实力不弱,最大的问题就在财政上,财大气粗的不列颠没有道理放过这个明显的漏洞,不和他们拼财力,跑去玩儿大决战。

  梭哈的一下子玩儿大决战,看似威风八面,实则是提着脑袋在腰间跳舞,一旦失败就把国运给搭进去了。

  没有印度的日不落帝国,还算得上是日不落帝国么?恐怕要不了三五年时光,就只能退位让贤了。

  这也是大家最纠结的地方,出兵增援太费钱,家大业大的不列颠也会感到肉疼;不出兵增援,又担心前线失控,俄国人会威胁到印度的安全。

  犹豫了片刻功夫后,格莱斯顿首相缓缓说道:“我们集体投票表决吧,把最终决议结果上报议会。”

  在情况不明、又不愿意独自承担责任的情况下,集体决议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就算是决议存在一定问题,那也是民主的结果,可以将大家的责任降到最低。

  至于代价,自然是效率下降了那么一点点。内阁可以马上做出决议,但是到了议会讨论中,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就没人知道了。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只要英俄战争爆发了,英国议会的效率也会被动提高的。

  ……

  圣彼得堡,最近一段时间前线的捷报频传,亚历山大三世的心情也好了起来。

  战斗民族的沙皇也不好当,必须要时刻关注前线的战局变化。

  万一前线吃了败仗,沙皇就必须要在第一时间进行善后,免得让事情闹大了,影响自己的声望。

  亚历山大三世问道:“南下阿富汗的通道已经打通了,现在就看后勤部的了,你们还要多长时间能够把物资运到前线?”

  后勤部长阿根特急忙回答道:“最多再过两个月时间,我们就能够把计划中的所有战略物资,送到前线的作战部队手中。”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南下印度就成为了沙皇政府最重要的国策,所有的战略计划,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进行的。

  在这种关键时候,阿根特可不敢打折扣。即便是对前线的俄军再不满,他也不敢在这里搞事情。

首节 上一节 576/81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