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死人是不需要负责的。开会途中遭遇袭击见了上帝,这也是因公殉职。
能够承担责任的军官都死了,下面的军官又没有资格承担责任,这口黑锅就只能由帕特里克这个总指挥官来背了。
要知道不列颠对外战争中,已经很多年没有阵亡过少将级别的军官了。
即便是印度殖民师的军官,要比正规军低一档,少将仍然是少将。
当事人生死不明,帕特里克中将也没有了继续问责的心思。
“知道了,念一下第七师的伤亡报告。”
身后拿着文件的青年军官立即回答道:“是!”
“营啸发生后,第七师当场死亡786人、伤565人、失踪1218人,其中军官死亡76人、伤94人。
另有7个物资仓库,被烈火焚烧,一个弹药仓库还发生了爆炸……”
听着伤亡报告,帕特里克中将的心就像是在滴血,敌人的影子都没摸到,一个团的兵力就这么折腾没了。
失败损失也就算了,反正这是殖民师,士兵死了还可以再招,印度最不缺的就是人。
军官损失就不一样了,第七殖民师高层差不多被一锅端了。要知道殖民师的中高军官也是英国人,在战场上损失掉了,可没有办法立即补充。
一旦上报国内,对帕特里克中将的军事生涯来说,又是一个致命的污点。
至于失踪的士兵,因为都是印度人殖民地多得是,这种炮灰不值钱,直接被帕特里克中将给无视了。
“都听到了,发生在第七师的事情,给我们所有人都敲响了警钟。
自己带的兵是什么货色,没有人比你们自己清楚。都给我看好部队,类似的事情我不想再次发生。
现在第七师损失惨重,必须要撤下去休整。在接下来的围剿战斗中,就要由你们抽调部队,填补这部分缺口。”
听到要分兵,众人的神色一下子紧张了起来。
阿富汗地区可不小,这次围剿计划中,每支部队的防区都很大,兵力难免有些不足,再分兵大家的压力就更大了。
一名年龄略长的军官开口劝说道:“司令官阁下,我们第十一师的防区面积超过一百个伦敦,再进行分兵的话,恐怕很难完成围堵游击队的任务。
据说所知,不光是十一师的防区面积大,各部队所面临的情况都差不多。
战争爆发了这么久,大家都没有休整过,军心士气已经下降了开战以来的最低点。
现在已经不适合继续进山围剿游击队了,不如先把部队撤下来休整一段时间,等援兵抵达过后,再进行围剿。”
事实摆在眼前,从战争爆发开始,这些部队就没有好好休整过了。
第七殖民师的发生营啸,和连日来的作战,军心士气下降,士兵高度紧张的精神也不无关系。
“司令官阁下,温斯顿少将说得不错,部队确实需要休整了。再这么打下去,部队就要哗变了。”
“司令官阁下,部队确实需要休整了……”
……
正如帕特里克中将所说的,自己带的兵是什么货色,只有自己最清楚,正是因为太清楚,大家才没有分兵的底气。
三三两两的劝说声响起,令帕特里克中将清醒了过来,现在部队确实疲惫了。
要知道这些部队,可不是什么精锐之师,能够连续作战几个月,已经是超水平发挥了。
不对,用“连续作战”似乎夸张了一点儿。不过平均下来,十天半个月一次作战任务还是有的,大都是围剿游击队。
对精锐部队来说,这可能和郊游没有多少区别。可是对印度殖民师来说,这已经逼近极限了。
可是就这么放弃,帕特里克中将又有些不甘心。好不容易才将游击队主力围住了,这个时候收手,前面的所有努力就全功尽弃了。
下一次机会,现在退了兵,恐怕没有下一次机会了。
伦敦政府对英军在战场上的拙劣表现已经非常不满了,要是再不能取得成果,换帅是早晚的事情。
帕特里克中将不想灰溜溜的回去,现在就必须要交出一份及格的答卷,让国内认可他的能力。
“援兵下个星期就会抵达,都努力了这么久,相信你们也不想无功而返吧!
再坚持一个星期,就会有人来替换你们。大家努力一下,我相信你们能够克服困难的……”
收到援兵抵达的好消息,众人勉强接受了结果。毕竟胳膊拗不过大腿,战场上不能抗命啊!
第865章 造势
阿富汗战场英军还在努力奋斗,中亚战场已经分出了胜负,俄国人用实力证明了他们还是那个牛逼哄哄的欧洲压路机。
当然,这个胜利是沙皇政府宣扬的,具体情况怎么样,外界还是一无所知。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俄军确实击败了中亚三国的主力,掌握了战场上的主动权,至于会不会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这就只有俄国人自己清楚了。
弗朗茨虽然关注中亚战局,却没有派人实地搜集情报,维也纳政府手中的大部分资料都是英俄两国自己放出来的。
这个时间点太敏感了,奥地利要是掺合得多了,很容易被英俄两国误认为对中亚有野心。
“俄国人的备战工作,做到了哪一步,什么时候可以向阿富汗地区发起进攻?”
事实上,早在一年前沙皇政府就开始备战了。只不过当时的作战目标,只是夺取中亚部分地区。
阿富汗根本就不在沙皇政府的计划范围之内,最高目标也就是扶持傀儡政权,充当英俄两国的缓冲。
随着战场上的进展顺利,和英军的拙劣表现,俄国人的期待值也不断增加,现在想要吞下阿富汗地区。
在这种背景下,原来的战争准备自然就不足了。大约从三个月前开始,亚历山大三世就下达了全国备战令。
只是“全国备战”,不是“全国动员”。阿富汗地区的地形限制了双方的兵力投入,只要物资充足就够了,区区几十万大军还不需要俄国人举国动员。
外交大臣韦森贝格:“这只是一场局部战争,理论上来说,过了这么长的时间,俄国人应该做好了战争准备。
不过我们从俄罗斯帝国的军队调动、物资流动、铁路运输等情况分析,恐怕还需要一段时间进行协调。”
战争最考验政府的组织能力,对俄国官僚弗朗茨不抱有任何信心,出现混乱是必然的。
备战不是说把物资生产出来就行了,更关键的还是要把物资送到前线的士兵手中,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原时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俄国官僚主义的巅峰之作,前线的士兵在饿肚子,后方的粮食堆在仓库里发霉。
类似的事情,两次普俄战争中也发生过。事实上,第一次普俄战争,俄国军队也是被国内的官僚给坑死的。
“对了,昨天英国媒体还刊登了俄军在中亚地区屠城的新闻,据说还附上照片。
如果消息是真实的话,那么中亚局势就不是沙皇政府说得那样一片太平。”
听到“屠城”的消息,弗朗茨眉头一愣。进入19世纪后期,全世界都很少传出屠城的消息了。
不过以俄军的作风,发生几次屠城事件,也不是什么好奇怪的。毕竟中亚三汗国还顶着叛徒的名号,对待叛徒俄国人肯定是要报复的。
如果这个消息不是英国人发布的,那么可信度就更高了。
没办法,英国人的节操实在是不高。就算是有图有真相,同样也可以造假。
无非是换一身军装的问题,只要是政治需要,弗朗茨相信约翰牛干得出来。
虽然屠杀土著,在这年头不是什么大事,可是对国家形象的伤害还是很大的。
在英俄战争一触即发的关键时刻,谁的国际形象更好,谁就能够在战争中更容易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沉思了片刻功夫后,弗朗茨严肃的说道:“派人尽快核实消息的真假,宣传部准备舆论疏导工作,不要让屠杀事件波及到我们。”
俄奥两国是盟友,要是俄国人屠城事件被实锤了,奥地利也会跟着被舆论骂。
国际上挨骂也就罢了,弗朗茨就算是想管,手也伸不到那么长。
但是国内的舆论,必须要给控制住了,万万不能发生舆论绑架政府决策的奇葩事。
至始至终,弗朗茨关注的重点都是奥地利自身。至于俄国人的麻烦,那能算麻烦么?
如果不是实在够不到,他都要充当热心人士,支持中亚人民的反侵略战争了。
……
圣彼得堡
“英国人在国际上大肆抹黑我们的国际形象,你们觉得该如何应对?”
从语气中就可以看出来,亚历山大三世没有把这当成一回事。
挨骂就挨骂,反正俄罗斯帝国也有在国际上挨骂的传统,欧洲世界骂了他们几百年,日子还是照样过。
在亚历山大三世看来俄军有没有在中亚地区屠城,实质上并不重要。
本身俄罗斯帝国在欧洲世界的形象就算野蛮人,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够扭转的。
野蛮人屠城,完全是正常操作。要是俄军在中亚秋毫无犯,反而有问题。
外交大臣奥斯卡·希门尼斯回答道:“陛下,英国口中的屠杀事件发生在中亚,死的又都是土著异教徒,欧洲世界的关注度不会太高。
要是直接解释就上了英国人的恶当,无论我们拿出多少证据,都会有人先入为主相信屠城是真的。
不如反其道而行之,英国人指责我们在中亚屠城,我们也可以揭露他们在阿富汗地区的暴行、在印度暴行……
如果还是顶不住,那就翻旧账,把所有的殖民帝国都拖下水,分散国际舆论的压力。”
或许别的国家可以指责俄国人屠城,唯独英国人没有资格,他们在阿富汗地区干的事情,也不比屠城好多少。
事实上,在这个比烂的年代,谁也不比谁干净多少。每一个殖民帝国,都是建立在尸山血海之上的,没有任何例外。
最近这些年,很少听到屠城的消息,不等于就没有发生。
只不过大家学乖了,知道要低调处理。屠城的影响太过恶劣,或许发生的次数减少了,但是殖民地屠杀事件仍然屡有发生。
亚历山大三世点了点头,解释不存在的,自家人知道自家事,俄军的军纪怎么样,大家都是一清二楚。
或许没有动则屠城那么夸张,但是发生屠杀事件再正常不过了,这也是沙皇政府默许的。
从中亚三汗国刺背俄罗斯那一刻开始,沙皇政府就决定了要报复,前线的俄军无非是在贯彻这一意志。
“舆论上的问题是小事,影响不到接下来的战争,关键是中亚地区的局势。
伊万诺夫元帅,军方还要多长时间才能够肃清地方,启动下一步作战计划?”
虽然不怎么注重细节,但是亚历山大三世还是意识到了中亚局势的不稳。
前线的俄军又不是疯子,只有在社会秩序失控的时候,才会采取极端手段。
正常情况下,最多也就劫财、劫色。没有足够的利益,吃饱了撑着才去玩儿屠杀。
一直低头不语,想要降低存在感的伊万诺夫元帅,意识到躲不过去了,硬着头皮回答道:“陛下,以目前的局势我无法给出准确时间。
主要是中亚地区太大了,击败了敌军主力过后,有大量的散兵游勇四处流窜,开始为祸四方。一时半会儿,我们很难找到他们的藏身之地。
陆军部计划先肃清部分地区,开辟出一条通往阿富汗地区的安全通道,等夺取阿富汗地区过后再回头收拾他们。”
这是事实,中亚地区确实太大了,足有好几百万平方公里,根本就不是几十万俄军能够顾过来的。
真要肃清地方,没有几年时间根本就办不到,而俄罗斯帝国现在最缺的就是时间。
英国人已经控制了阿富汗地区,虽然还有抵抗组织存在,可是这些人能够坚持多久,谁也不能保证。
一旦让英国人肃清了游击队,在当地站稳了脚跟,再想要从他们手中夺取阿富汗就难了。
略加思索过后,亚历山大三世缓缓说道:“就这么办吧!不过军方要加快速度,不要贻误了战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