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第522节

  ……

  1885年4月13日,马赫迪起义军在伊德富地区伏击了法国人平叛大军的先头部队,战斗场面是那个感人。

  凭借兵力上的优势,加上事先埋伏打了法军一个措手不及,双方居然以平手收场。

  收到消息过后,胡蒂尔等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不可能。法国人就算是纸糊的,也不可能这么脆弱。

  军事会议上,马赫迪脸色铁青的训斥道:“你们真厉害啊,平时不是很能干么?

  三万多人伏击不到五千的敌人,占据了所有的优势,最后居然打了一个平手。

  要是没有占据地理优势,而是在野外发生遭遇,是不是要被法国人给全歼了?

  废物……”

  听了马赫迪的训斥,胡蒂尔大概明白“平手”是怎么回事了。

  六倍的兵力优势,加上事先埋伏好,打了敌人的伏击,最后不仅没有全歼敌军,反而让敌人突围离开了。

  这样的战绩,说出来就是一个笑话,偏偏就真的发生了。

  “平手”不过是自我安慰,看看双方的战损比就知道3.4:1。差不多干掉一个法军团,自身付出的代价却是一个师。

  根据众人的表情来看,胡蒂尔觉得歼灭的“法军”恐怕也有水分,真要是干掉了法军一个正规团,估计这里可以摆庆功宴。

  一股不祥的预感,从胡蒂尔心中油然而生。暗自猜测道:该不是独立的是法国人殖民军吧?

  好在,有纯正的法军士兵俘虏在,证明这场战役中有主力部队参加。

  如果是殖民军都打出这样的战绩,那么什么也别说了,赶快收拾东西回家吧,任务想都别想了。

  起义军主力部队损失惨重,马赫迪不得不再次将目光投向英奥两国代表,希望获得更多的援助。

  到底是见惯了大风大浪,杰雷特中将对这场伏击战的结果,并没有表示不满:“诸位,事情已经发生了,就让他过去吧!

  根据惯例,法军的先头部队一般都是精锐,战斗力强一点儿也是正常的。后面的部队,就没那么厉害了。

  当务之急,还是抓紧时间整训起义军,尽可能的提高战斗力。

  我希望在这次伏击战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在后面的战斗中不要再次出现……”

第795章 比烂的时代

  出了会议室,胡蒂尔等人的脸色就阴沉了下来。显然,大家对杰雷特中将的夸夸其谈不感冒。

  在会议上没有表现出来,那是他们人微言轻。别人是中将,奥地利代表团中军衔最高的也不过中校。

  再加上起义军高层明显更加信任英国人,在公众场合直接质疑对方,除了得罪人外,没有任何作用。

  回到了营地里,最活跃的波提奥雷克少校就忍不住了:“你们说,那家伙有没有可能是收了法国人的钱,故意……”

  胡蒂尔中校打断道:“不可能!人家好歹也是日不落帝国的中将,再怎么样也不至于为了一点儿小钱就叛国。

  其实杰雷特中将也不是完全没有可取之处,至少比起义军高层那些家伙靠谱一些。”

  优点?

  很遗憾,胡蒂尔实在是找不到。杰雷特中将的军事部署,从理论上来说,那是一点儿问题都没有。

  什么都算计到了,就是忽略了起义军的执行能力。

  包括上一次伏击战,理论上也没有问题,只是因为起义军战斗力太垃圾,才导致战役失败的。

  好的不能比,那就只能比烂了。杰雷特中将虽然死板了一点儿,官僚作风浓郁了一点儿,那也比鱼龙混杂的起义军高层靠谱。

  波提奥雷克少校摇了摇头:“恐怕强的也有限。杰雷特的战斗经验,仅限于镇压殖民地叛乱,而不是策动殖民地叛乱。”

  没有办法,不列颠也很多年没打过仗了。最近的一次大战,还是和奥地利争夺南非,最后还以失败告终。

  打了败仗,自然没有什么前途可言,当年那帮参加战斗的军官,退役的退役、转业的转业。

  现在派出代表也是矮个子选出来的高个子,杰雷特中将在澳大利亚镇压过矿工叛乱,就脱颖而出了。

  法金汉笑道:“其实这也没什么不好,有杰雷特负责指挥起义军,至少可以保证叛军不会轻易投降。

  按照刚刚宣布的作战计划,我们的任务不是佯攻乌格苏尔么?正好穿插过去,进入埃及腹地。”

  “不会轻易投降”都成为了理由,这个期待值也让人无话可说了。

  胡蒂尔点了点头:“事情就这么定了。先联系我们的人,空投一批压缩饼干过来,谁也不能保证离开了营地,还能不能获得补给。”

  孤军深入的第一大忌就是后勤,近万的部队在敌后就地补给,征收的粮食能不能填饱肚子,都是一个未知数。

  ……

  起义军指挥部,杰雷特中将正盯着地图发愁。别看他嘴上说得轻松,实际上心里一点儿底都没有。

  别说带着这帮乌合之众了,就算是让他指挥英国陆军和法国人开干,杰雷特都没有把握。

  法国人“世界第一陆军”的称号是战场上打出来的,欧洲各国陆军都是法军登顶的踏脚石,对上这样的敌人,谁都会有心里压力。

  马赫迪沉声问道:“杰雷特将军,派第八师进攻乌格苏尔能行么,要不再把第六师也派出去?”

  沉默了刹那功夫后,杰雷特慎重提醒道:“阁下,是佯攻不是进攻。

  法国人在乌格苏尔的守军足有两个团,想要攻下这里,不要说一个第八师,就算是加上第六师也做不到。

  我们只需要做出一种姿态,吸引法国人的注意力,为主力部队休整争取时间。”

  内心深处,杰雷特对起义军高层的指挥能力,有一种浓浓的不信任感。

  如果不是因为政治因素,他不介意和奥地利人联合。

  再怎么样,胡蒂尔等人也是正规军校出身,要比赶鸭子上架的“起义军高层”靠谱。

  要不然这么重要的任务,杰雷特也不会交给第八师。

  不管大家的立场是否对立,但是在给法国添乱的这一点上,英奥两国利益是一致的。

  ……

  埃及战火开始燃烧,伦敦政府的麻烦也来了。敌人完全不按套路出牌,不和他们直接交锋,反而去寻波斯政府的晦气。

  要知道波斯政府肯签订卖国条约,除了军事上的威胁+外交讹诈外,还有英国政府承诺:解决外交上的难题。

  换句话说就是英国人拿到了波斯的外交权,包揽波斯帝国的涉外事务。

  现在该不列颠履行承诺了,然而英国政府却无能为力。密约之所以是密约,那就是因为见不得光。

  俄奥两国装傻充愣,直接无视密约的存在,要波斯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就让伦敦政府为难了。

  “自由贸易”是不列颠的一面旗帜,作为自由贸易体系的最大受益者,英国政府不可能跳出来阻碍自由贸易。

  自己打自己的脸只是小问题,万一把自由贸易体系搞垮了,那就是损失大了。

  格莱斯顿问道:“俄国人还没有停下在中亚的小动作么?”

  外交大臣乔治摇了摇头:“还是老样子,俄国人一点儿收敛的意思都没有,前不久哥萨克骑兵还洗劫了布哈拉汗国的一个小部落。”

  格莱斯顿眉头皱得更紧了,何止是没有效果,分明是在变本加厉。

  如果不能打击俄国人的嚣张气焰,中亚各国又要开始重新考虑站队的问题了。

  沙皇政府也不算是只会打打杀杀的莽夫,外交上手段虽然有所欠缺,但也是有外交的。

  谁也不能够保证,俄国人会不会在当地扶持亲俄派掌权,采取更加缓和的方式吞并中亚地区。

  尤其是现在,俄罗斯帝国正处于虚弱状态,不适合挑起战争,外交手段更显得重要。

  这一点从最近几年,沙皇政府内部的权力构架就可以看出来,外交大臣在政府中的话语权正在与日俱增,仅此于财政大臣。

  犹豫了一会儿功夫后,格莱斯顿做出了决定:“直接和俄国人摊牌,告诉沙皇政府:

  要么停止在中亚地区的小动作,并且保证不在中亚地区扩张;要么就在中亚地区打一仗!

  同时派人加入俄奥波三方谈判,尽可能的破坏掉。”

  现在不解决中亚问题,等俄国人恢复了元气,那就更难解决了。

  相比之下,波斯的利益还是小问题。本质上就是一次试探,独吞波斯利益还是太拉仇恨了。

  ……

  计划永远没有变化快,不等英国人插手,俄奥波三国谈判就落下了帷幕。

  1885年4月28日,迫于俄奥两国施加的外交压力,加上谈判桌上一阵忽悠,负责谈判的波斯官员迷迷糊糊就签订了《三国自由贸易协定》。

  或许也不是参与谈判的波斯官员是故意迷糊的,对比英波密约处处充斥着不平等的内容,《三国自由贸易协定》就要和谐得多了。

  没有那么多附加条件,从表面上来看,大家是公平交易,没有直接侵犯波斯帝国的主权。

  波斯政府也不全是傻子,同样有不少聪明人,能够区分出谁是主要敌人,谁是次要敌人。

  对比签订英波密约的蠢货,这位故意“迷糊”的波斯官员,就要聪明得多。

  没有傻乎乎的被俄奥牵着鼻子走,直接照搬了“自由贸易体系”中各国的约定。

  对朝不保夕的波斯帝国来说,能够拿到一份看起来平等的条约,那已经是一次伟大的外交胜利了。

  ……

第796章 岁月不饶人

  纷纷扰扰的国际环境,没有影响到奥地利的近东开发计划,各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的展开。

  仅第一个季度,维也纳政府就从本土移民12.8万人到近东地区,这其中有近一半人是新崛起的军功农场主。

  开发自家的土地,大家都很积极。如果不是担心有“黑死病”残留,政府拦着不让过去,他们早就过去了。

  毕竟,早一天开发,就能早一天收获。一般来说,最早的移民都是有优待的,可以提前挑选土地。

  现在还是19世纪,工农业剪刀差远没有后世那么悬殊,全世界都缺粮的大背景没有得到改善,尤其是亚太地区粮食最为匮乏。

  农业仍然是一项有“钱途”的产业,尤其是在欧洲人口大爆发的背景下,国际粮食价格再次开始缓慢爬升。

  事实上,作为世界第一农产品出口大国奥地利,同样也是最大的粮食进口国。

  这是人口增长带来的市场需求增量,国内的粮食在满足自身需求之后,能够拿来出口的数量大减。

  在这种背景下,从事国际贸易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了保证订单顺利交付,不得不从海外进口原粮。

  这种情况,实质上在普俄战争时期就出现了。维也纳政府一度准备解禁对殖民地的限制,放开非洲大陆的粮食种植、出口。

  只不过考虑到政治影响,被弗朗茨制止了。转而从俄罗斯帝国进口粮食,进行深加工后再出口。

  某种意义上来说,维也纳政府的粮食政策,挽救了沙皇政府。

  要不然多了一个非洲产粮地,国际粮食价格大幅度下跌,种植成本高昂的俄国农业体系,将率先遭到灭顶之灾。

  甚至有可能出现国际粮食价格倒挂的局面,丧失了这笔财源之后,沙皇政府能不能撑得住都是一个未知数。

  当然,维也纳政府的粮食政策也不仅仅只是为了俄国人。国际粮食价格下跌,损失最大的仍然是奥地利这个世界第一农产品出口国。

  奥地利的政治体制决定了政府必须要稳定农业,一旦国际粮食价格崩盘,政府只能自己掏钱补贴种粮者。

  后世很常见的做法,现在还是早了一点儿。

  维也纳政府还没有那么财大气粗,明明可以每年从中赚取大笔的利润,为什么要搞成赔钱买卖呢?

  就算是打压俄国人,也不是现在。这个时候背后捅刀子,没准沙皇政府就提前完蛋了。

首节 上一节 522/81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