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第475节

  最后的3000万英镑,柏林政府还是留不住,裁军安置、伤亡抚恤就花得差不多了,战后重建的资金还不知道在哪儿。

  一款两贷,在降低资金风险的同时,又赚取了两笔利息,英国人让大家领教到了什么是金融上的神操作。

  ……

  维也纳宫,看着英国人的神操作,弗朗茨都忍不住想要效仿,最后无奈的发现没有施展的对象。

  放下了手中的文件,弗朗茨感叹道:“汉诺威政府能够自筹6000万英镑,看来我们一直以来都低估了他们的财力,德意志地区的这些小邦国,可能要比我们想象中要富裕得多。”

  费利克斯首相回答道:“汉诺威政府的表现确实有些出人意料,不过这也在情理之中。

  进入近代过后,北德意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了起来,尤其是拿到了莱茵兰地区过后,德意志联邦帝国的整体经济都上了一个台阶。

  汉诺威把持着中央政府,虽然在政治上没有能够控制住国内的小邦国,但是经济上还是在相互影响。

  汉诺威政府筹集到了6000万英镑,也可以算是德意志联邦政府筹款到了6000万英镑。

  这还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不够的结果,要不然以德意志联邦帝国的经济情况,这个数字再增加一倍都没有任何问题。

  不过这次领土交易的价格还是太高了,已经大大超过了实际价值,想要靠这些新增领土收回成本,可能一百年都做不到。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汉诺威政府都要背负着巨额债务,这会大大影响他们的经济。”

  德意志联邦帝国占据了德意志地区最精华的地区,自然条件非常优越,原时空德二帝国超过七成的工业都在这里。

  有这样的基础在,只要统治阶级不犯傻,经济就不会差到哪里去。

  正是因为经济发达,奥地利政府才会有那么多人,对这里念念不忘。

  真要是穷乡僻壤,以欧洲的文化传统,估计大家早就把这里给遗忘了。

  最典型的就是瑞士地区,这里还是哈布斯堡家族的祖地,只是因为山区太穷了,大家就选择性的看不见。

  外交大臣韦森贝格:“虽然出价高了一点儿,还背负着巨额债务,但是汉诺威王国也不亏。

  他们在经济上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柏林政府肯定在别的地方做出了让步。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汉普两国在暗地里已经达成了协议,只差一个合适的时间对外公布消息了。

  理论上来说,普汉合流后,他们就机会真正掌控德意志联邦帝国,建立构想中的北德意志帝国。

  整合了北德意志地区,这些债务就不算什么了。”

  大家都说贵,弗朗茨也不好意思说便宜。现实告诉他,当和大多数人意见不一样的时候,如非必要最好还是保持沉默。

  大家的经历不一样,看问题的眼光不一样,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再正常不过了。

  弗朗茨摆了摆手:“好了,汉诺威究竟是亏了、还是赚了,这个并不重要。

  他们所谓的大计划,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实施,我们有的是时间考虑。

  现在大家讨论一下,沙皇政府向我们提出的5000万神盾贷款申请。”

  战争真的很可怕,拿到了战争赔款的俄国人,还是在闹钱荒。

  真不是沙皇政府乱花钱,普鲁士要支付的赔款数额虽然不小,可首批赔款却只有6000万神盾。

  这个数字看起来很大,只是对比沙皇政府动员起来的几百万军队,以及战争中阵亡、伤残人数,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俄军大部分士兵的军饷都非常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只有战争时期才有少量的补助金。

  现在打了胜仗,要大家解甲归田,一笔遣散费是少不了的。

  以裁军300万计算,每人支付20神盾,一下子6000万就没了。就算是打个对折,那也要支付3000万神盾。

  实际上3000万神盾肯定不够,军官的待遇不是普通士兵能比的,遣散标准自然也不一样。

  削减标准?

  这已经是非常低估了,在奥地利这也就普通工人两个月的工资。人家可是在战场上卖了命的,这个价可以说低到了极限。

  活下来的解决了,阵亡和伤残的就不能这么草率,要不然就没人给沙皇卖命了。

  战死143.3万,伤残67.1万,没有数亿神盾,根本就搞不定。好在可以分期支付,要不然沙皇政府破产都凑不齐。

  财政大臣卡尔提议道:“陛下,俄国人的财政情况非常糟糕,即便是拿到了普鲁士的战争赔款,仍然没有摆脱危机。

  现在给他们发放贷款,依然存在着巨大的风险。除非沙皇政府能够开出我们无法拒绝的条件,要不然不建议承接对俄贷款。”

  何止是风险巨大,完全就是一个巨坑。战争结束,不等于危机结束。

  没有了战争带来的订单,消耗市场上多出来的产能,企业的库存数量正在不断攀升,经济危机已经在酝酿中。

  一旦危机爆发,百废待兴的普鲁士王国肯定扛不住,柏林政府宣布破产,俄国人的战争赔款也就收不到了。

  断绝了这笔收入,沙皇政府还能不能坚持住,就没有人知道了。

  外交大臣韦森贝格反对道:“单纯从经济上来说,现在借款给俄国人确实非常不智。

  不过从侧面来看,这也是一个机会。我们可以提出更高的条件,以谋取更大的利益。

  如果沙皇肯全力支持我们吞并奥斯曼帝国,我觉得这笔贷款还是可以放的。”

  “趁火打劫”,这个词浮现在了弗朗茨脑海中,就再也挥之不去了。

  奥斯曼帝国是奥地利接下来的战略目标,击败奥斯曼容易,想要吞并他们就难了。

  英法俄就是最大的阻碍,由于地缘政治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俄国人的发言权还在英法之上。

  在此之前,弗朗茨的计划是和俄国人瓜分奥斯曼帝国,只是瓜分怎么比得上独吞呢?

  独吞奥斯曼帝国,不仅将本土和中东地区连成一片,还可以把奥地利的势力延伸到中亚地区,战略意义非常重大。

  很快弗朗茨就清醒了过来,这么大的好处,肯定不是那么容易吃到肚子里去的。

  俄国人也不是傻子,有英国人一个对手就够他们受得了,再把奥地利放进去,他们想要夺回中亚地区就更难了。

  弗朗茨摇了摇头:“可以试探一下俄国人,不过不要抱太大的希望,沙皇政府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

第728章 弱国无外交

  “什么,奥地利人想要吞并奥斯曼?”

  刚刚加冕称帝的亚历山大三世,还没有来得及庆祝,就迎来了这个坏消息。

  外交大臣奥西埃尔·里维拉回答道:“是的,陛下。前不久我们向维也纳政府申请了一笔贷款,他们就提出了这个要求。”

  亚历山大三世摇了摇头,肯定的回答道:“不行,这绝对不行!

  一旦让奥地利人吞并了奥斯曼,他们的势力就深入到了中亚,谁也不能保证他们不会变成我们的竞争对手。

  中亚地区落入土著汗国手中,我们还可以再拿回来;要是落入了奥地利手中,想要拿到手几乎不可能。

  现在我们元气大伤,根本就没有能力和他们竞争。

  奥地利人这是想要控制我们的命脉,他们拿下了中亚地区,就有将俄罗斯帝国一分为二的能力。

  加上他已经控制的达达尼尔海峡,未来的俄罗斯帝国就要看他们的脸色行事了。”

  理由很充分,奥西埃尔·里维拉却并不认可。受制于人,这个话题太大。

  不仅仅只是一个达达尼尔海峡的问题,俄罗斯帝国很多方面都受制于奥地利。军备、金融、经济,三大核心命脉都离不开奥地利。

  犹豫了一会儿后,奥西埃尔·里维拉提醒道:“陛下,要解决达达尼尔海峡问题不难。

  早在很多年前,我们就和奥地利人有过接触,维也纳政府同意我们出钱赎买,或者是进行领土置换。

  因为某种特殊原因,最后交易才没有达成。这也可以看出维也纳政府并不重视达达尼尔海峡,如果想要拿到这里并不难。”

  亚历山大三世刚刚继位,大家还没有摸清楚他的脾气,谨小慎微的奥西埃尔·里维拉,选择了从旁侧击。

  奥地利威胁确实存在,但现在还不是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沙皇政府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钱,至于别的问题都可以压后。

  这方面沙皇政府是有底气的,俄罗斯帝国的体量在这里放着,根本就不用担心外敌入侵。

  奥地利的威胁,那是建立在两国没有翻脸的前提下,真要是分道扬镳,这些问题都是可以克服的。

  犹豫了一会儿,亚历山大三世无奈的点了点头:“那就先和奥地利人谈把,不管怎么说也不能让独吞奥斯曼。”

  亚历山大三世在外交上的天赋远超自己的祖宗,很快就发现了问题关键:奥地利一旦下定决心对奥斯曼动手,他们根本就阻止不了。

  有俄罗斯帝国的支持,会让事情变得更加容易;没有他们的支持,奥地利照样可以发动战争。

  普俄战争的余波还没有散去,欧洲世界还沉浸在反战浪潮中,英法不可能为奥斯曼帝国和奥地利开战。

  俄罗斯看似话语权很重,可他们还在舔伤口,政府兜里又没钱,再加上俄土世仇,亚历山大三世实在是找不到要救奥斯曼的理由。

  亚历山大三世是理智的,和叫停国内的大清洗一样。发现阻止不了奥地利,就果断的选择了换取好处。

  ……

  外交大臣奥西埃尔·里维拉补充道:“陛下,除了这个问题外,芬兰问题我们也必须要考虑了。

  战前为了稳住北欧联邦和筹集战争经费,我们和瑞典人签订的抵押贷款,还存在着密约。

  上面明确约定,战后要将芬兰地区出售给北欧联邦,如果违约我们除了偿还债务外,还必须要支付一笔违约金,维也纳政府是担保人。”

  这又是一个巨坑,普俄战争爆发前,为了减少一个敌人,沙皇政府不得不签订这样的条约。

  到了现在,这又成了一个难题,姑且算是幸福的烦恼,赢得了战争才会有的烦恼。

  亚历山大二世时期,准备的应对方案是拿下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两公国,交给北欧联邦抵偿这笔债务。

  可惜计划进行到一半,亚历山大二世就见了上帝。亚历山大三世抗压能力没有父亲那么强,自身威望也不够。

  加上国内局势也不容许他继续战争,在遭到欧洲各国的强烈反对后,很快就选择了妥协。

  亚历山大三世眉头一皱,摇了摇头:“芬兰地区战略意义重大不能交出去,至少不能全部交出去。

  外交部先和北欧联邦接触一下,看他们能否接受出售部分芬兰地区。

  这笔债务毕竟是奥地利担保的,非到万不得以,不要采用武力威胁。”

  弱国无外交,毛熊从来都不是什么讲规矩的主。相比在谈判桌上解决问题,他们更擅长使用大炮。

  亚历山大三世算是沙皇中的和平派了,还能够拿出部分芬兰地区履约,要是换了父亲亚历山大二世就没这么好说话了。

  当然,奥地利的担保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那份《债务担保合同》,可不仅仅是提供安全担保那么简单,上面还有明确的惩罚条款。

  相比拿利益去收买奥地利,让维也纳政府沉默,亚历山大三世觉得还是和北欧联邦谈,更加容易达到目的。

  外交大臣奥西埃尔·里维拉笑道:“陛下放心,只要我们能够拿出部分芬兰地区履约,北欧联邦就不会拒绝我们的善意。”

  ……

  柏林,自从普俄战争结束后,这座繁华的大都市,一下子变得沉寂了起来。

  尽管靠出售领土,回笼了部分资金,柏林政府的日子还是不好过。

  沉重的债务,加重了普鲁士民众肩上的负担。更重要的还是战争失败带来的绝望,让很多人丧失了对未来的信心。

  为了给国内民众一个交代,威廉一世已经宣布退位,普鲁士进入了腓特烈三世时代。

  这是一个倒霉蛋,原时空刚继位没几天,就见了上帝,有“百日皇帝”的雅号,实际在位时间99天。

  勉强熬过了父亲,过了一把皇帝瘾,就匆匆散手人寰。

  在蝴蝶效应下,腓特烈三世现在提前登基,同样没有讨到好,接手了一个烂摊子。

  唯一的好处大概是威廉一世退位,逼着一帮容克贵族跟着辞职,没有了那么多讨厌鬼。

首节 上一节 475/81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