糟糕的战略位置决定了奥地利必须要做拥有一个良好的国际形象,以便在外交上获得更多的选择。
……
“巴拿马政府筹备的怎么样了,我们什么时候能够撤军?”弗朗茨关心的问
殖民大臣斯蒂芬:“陛下,巴拿马政府已经组建完成,随时都可以宣布独立。
现在的问题是他们缺少自保的武装力量,一旦我们撤军,他们很难挡住哥伦比亚政府的反扑。”
巴拿马地区想要独立也没有那么容易,原时空还是美国人亲自出兵干涉,哥伦比亚政府迫不得已才无奈退让的。
这不是没有代价的,美国人不惜一切代价,那是巴拿马运河对他的至关重要。
奥地利就不一样了,夺取巴拿马地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捣乱,让巴拿马运河无法顺利通航。
价值不一样,能够付出的代价也不一样。为了巴拿马地区,搞得南美各国兔死狐悲,一起抵制奥地利那就得不偿失了。
这种背景下,在策动巴拿马独立运动的同时,奥地利必须要尽可能减少自己的存在感。
换句通俗的话讲那就是:当了婊子,还想要立牌坊。
弗朗茨诧异的问:“不是有种植园主么?难道他们的力量,还没有办法抵挡哥伦比亚入侵。”
巴拿马地区还没宣布独立,弗朗茨就先把哥伦比亚政府镇压叛乱的军事行动定义为“入侵”,政治意义不言而喻。
斯蒂芬皱了皱着眉头,解释道:“陛下,南美地区的情况很特殊,移民大部分来自于南北战争时期那次移民,缺少贵族中坚力量。
奥属中美洲地区被我们长期经营,这方面的缺陷逐渐得到了弥补,军事实力尚可。
巴拿马地区就不一样了,当地没有大种植园主、大殖民公司,之前又不在我们控制范围内,没有办法在当地组织军事训练……”
弗朗茨听明白了。南北战争时期的移民,很多人都是为了躲避战争才跑路的,这意味着当地民众的战斗欲望不强烈。
“缺少贵族中坚力量”,换句话说就是缺少军官。
没有“大种植园主、大殖民公司”,意味着当地没有强大的地方武装力量。
没有“组织军事训练”,意味着现在征的兵,都是刚刚放下锄头的农民,或者是刚刚走出车间的工人,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训练。
这么多原因加起来,就意味着即将独立的巴拿马地区,军事力量非常薄弱,短时间内无力和哥伦比亚政府军抗衡。
实际情况可能还会更糟糕,所谓的哥伦比亚政府残暴统治,剥削压迫当地民众,本身就是政治需要出现的,真实性有几分还有待考证。
巴拿马独立组织是奥地利一手包办的,能不能获得当地民众的支持,都还是一个未知数。
奥属中美洲殖民政府提供的资料,同样也参杂了个人情绪。完全造假他们还没那么大胆子,进行艺术加工还是少不了的。
这种事情,属于官僚集团的本能,根本就没办法杜绝。不要说这个通讯不变的时代,即便是到了互联网时代,同样是屡禁不止。
“现在的国际局势,我们不适合直接占领巴拿马地区,撤军是早晚的事情,并且这个时间越早越好。
针对这种现实情况,殖民部有什么计划?”
殖民大臣斯蒂芬:“我们正在组织移民,经过殖民政府的努力,目前已经说服十几支殖民团队移民巴拿马地区。
这些民间武装力量,将成为前期对抗哥伦比亚政府军的主力,帮助巴拿马政府度过最艰难的岁月。”
弗朗茨点了点头,这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却是眼下最适合奥地利的选择。
有“移民”这块遮羞布,总比直接上雇佣兵的强。
不管怎么说,只要这些“武装移民”拿到了巴拿马地区的户籍,就是巴拿马地区民众和哥伦比亚政府间的矛盾。
当然凡事都有利有弊,民间殖民团队也是需要回报的。现在靠他们卖命,未来巴拿马地区的利益就要分他们一大份。
类似的事情,在奥地利殖民进程中已经发生过很多次了,殖民部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
正是依靠大大小小的民间武装团队,奥地利才能够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建立起了庞大的殖民帝国。
这方面弗朗茨还是很大方的,让野心家跑到海外去抢地盘,总比留在国内抢地盘的强,殖民地上大大小小的封地贵族,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现在的实际情况,比弗朗茨预想中还要好上一些。封地贵族虽多,却没有称王称霸的,更没有闹独立的。
这就够了,要知道在预想之中,他还做好了等诸侯做大,就允许他们建立邦国的思想准备。
事实证明他想多了,欧洲流行的是血统论,没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说法,就算是想要当国王、皇帝,也要先看民众支不支持。
贵族们的开扩性也没有他想象中那么厉害,再拿到封地过后,一个个就开启了种田之路,并没有一路开疆扩土、建国称王。
当然,没钱、没人也是制约野心的最重要因素。
开疆扩土可是很费钱的,殖民地经营前期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家底再厚实也经不起战争折腾,兜里的钱消耗完了,想不停下来种田都不行。
没人就更不用说了,再大的贵族能够动员的移民都有限。顶多也就那么十几二十万,就这么点儿人口,还不老老实实的种地,称王、称霸完全是活腻了的表现。
傻子或许存在,但是能够打下一片基业的贵族,绝对不是傻子。没有足够的实力,拿什么和中央政府讲条件?
“巴拿马问题,就按照你们的计划进行。除了现役军人不能出现在战场上外的底线要遵守外,其他的殖民部根据实际情况安排。
外交部尽快和哥伦比亚政府进行谈判,争取早日达成赔偿协议,然后将俘虏移交给巴拿马地方政府,剩下的问题就让他们和独立组织慢慢闹吧!”
底线必须要遵守,这是游戏规则。不光是顾及国际影响,更重要的还是保护自身的利益。
现在的国际政治游戏规则本身就是英法奥三国牵头建立的,建立的宗旨就是为了维护三国利益,盲目掀翻了棋盘,奥地利的损失只会更大。
别的不说,光殖民地的维护成本就会大幅度增加,某些偏远的殖民地甚至还会易主。
选择尽快处理,实际上也是为了平息舆论风波。现在的舆论对维也纳政府非常不利,继续拖下去只会更加糟糕。
支付“赔偿”金,只是为了让哥伦比亚政府承认这是一起“误会”。当事人都说是误会,其他人再叽叽歪歪,那就是栽赃陷害了。
引导舆论弗朗茨还是很有经验的,在这个通讯不变的年代,掌控舆论的就是报纸,想要颠倒黑白太简单了。
某种程度上来说,英国人这个时候挑起舆论攻势,实际上也是一次神助攻,只要把问题往伦敦政府身上引就对了。
“英国政府栽赃陷害奥地利,故意夸大其词、扭曲事实真相”,这个说法弗朗茨自己都快要信了,何况是普通民众呢?
外交大臣韦森贝格:“陛下,如果英国人不干预,要说服哥伦比亚政府不难。
可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伦敦政府想要趁机做文章,打击我们的国际声誉。
我担心哥伦比亚政府会提出一个天价赔偿金,故意让我们难堪。”
这种担心不是多余的,在利益面前人总是容易迷失的,只要英国人一忽悠,哥伦比亚政府提出“天价赔偿金”几乎是必然。
答应了,奥地利就成为了冤大头;不答应,舆论上又过不去,不符合尽快平息纷争,悄然无息吞下巴拿马地区的战略。
略加思索后,弗朗茨冷笑道:“如果总数谈不拢,那我们就主动开个天价。比如说:每个阵亡士兵的抚恤金提高到一千神盾,不过要哥伦比亚政府提供死亡证明。
至于财物损失,我们不用太过计较,可以适当做出让步。这笔钱要不要给,最后会给谁,现在还无法确定。”
“死亡证明”这就是一个笑话,巴拿马地区都在奥军手中,想要毁尸灭迹还不简单。
哥伦比亚政府拿不出来证据,最后需要支付抚恤金的人数,就是维也纳政府说得算。
总人数下去了,支付的标准再高,实际上也就那么回事。
既然对这次事件定性为了“误会”,要是阵亡的人数太多,那就没说服力了。
相比之下,财物损失赔偿就好商量了。这些钱,既可以支付给哥伦比亚政府,同样也可以支付给巴拿马地方政府、或者说是独立后巴拿马政府。
巴拿马地区想要独立,哥伦比亚政府肯定不会答应,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战火过后当地百废待兴,势必需要大量资金进行重建,这笔钱指望巴拿马政府肯定是拿不出来的,最后还是要由奥地利政府出。
反正都要出这笔钱,弗朗茨也不介意提前拿出来买名声。等未来吞并巴拿马地区后,这些投资又收回来了。
当然,哥伦比亚政府也需要安抚一下,前期还是要给点儿钱,要不然人家不会配合。
……
第684章 带歪了
相比想要平息舆论风波的奥地利,哥伦比亚政府更加拖不起。巴拿马地区还在奥军手上,要是不尽快收回来,没准就收不回来了。
奥地利政府虽然做出了承诺,可那也仅仅只是一个承诺,最后能不能兑现,还是人家说了算。
这年头列强的底线都很低,毁约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如果维也纳政府后面不认账,哥伦比亚政府可没有让他们继续履行承诺的实力。
类似的事情,又不是没有先例。真要是遇到了,除了口头上抗议几句外,哥伦比亚政府能够做的太少了。
接到奥地利公使的谈判外交照会后,拉斐尔·努涅斯总统也顾不得那么多,就直接亲自上阵了。
现在不是避嫌的时候,收不回巴拿马地区,他这个总统就做到头了,再怎么推卸责任都没用。
双方都想尽快平息纷争,结束这个不怎么美妙的“误会”,自然要积极参与谈判了。
即便是英国人在旁边加油打气都没任何作用,双方的实力差距太悬殊,哥伦比亚政府没有硬气的资本。
拉斐尔·努涅斯总统想要在谈判桌上拿到更大的利益,可是他更担心时间拖久了,维也纳政府可能会发生变故。
毕竟,国际声誉这玩意儿要有才值钱。如果已经败坏掉了,短期内又无法挽回,那就相当于暂时没用了。
既然没有用,那就可以破罐子破摔。类似的先例不少,翻翻历史书就会发现,英国人的经验最丰富,现在还不是好好的。
维也纳政府急着平息舆论风波,主要是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尽快把这个污点洗白,免得影响到了接下来的外交。
要是拖的时间长了,等舆论发酵后,洗都洗不白了,继续和哥伦比亚政府谈判也就没有了意义。
或许对英国人来说,败坏奥地利的国际声誉要比一个小小的巴拿马地区更加有价值;可是站在哥伦比亚政府的立场上,结果就恰恰相反了。
旁边出现了有一个实力强大的邻居,哥伦比亚政府还是希望这是一个有节操、有底线的好邻居。
要是维也纳政府放下了底线,他们就真的危险了。不仅仅只是巴拿马地区的问题,搞不好整个哥伦比亚共和国都有可能赔进去。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拉斐尔·努涅斯不敢赌。无论英国人怎么煽风点火,许诺再多的利益,也抵不住枪架在脖子上的威胁有效。
为了避免“误会”继续加深下去,拉斐尔·努涅斯总统带着满满的诚意走上了谈判桌。
大家都有诚意,提出的要求都不过分,谈判进行的非常顺利。不到一个月时间,两国就达成了初步协议。
1880年5月24日,奥地利驻波哥大公使洛雷拉同哥伦比亚总统拉斐尔·努涅斯签订了《巴拿马意外交火事件善后协定》。
两国一致认定这次交火事件,完全是出于意外,主要原因在于:大雾天气和流窜“悍匪”的故意挑拨;其次是双方语言不通、沟通不到位,让敌人有机可趁。
罪魁祸首是流窜的“悍匪”,已经被两国联军剿灭掉了,想要追究责任也没办法。
由于这次剿灭“悍匪”计划是奥方组织的,哥伦比亚政府是应奥属中美洲殖民政府邀请参加的,并且在意外交火中损失惨重,奥地利政府愿意进行人道主义补偿。
根据条约规定,奥地利政府需要向哥伦比亚政府支付共计342.6万神盾的补偿金,包过:58.4万神盾的伤亡抚恤金,以及284.2万神盾的经济、财物损失费用。
(备注:条约签订过后,两国在一个月内交接巴拿马地区,奥军在1880年7月1日前全部撤离。补偿金分五次支付,接受有价实物充抵)
补偿金额的数额问题姑且不论,支付方式也没必要挑剔,能够从列强手中拿到赔款,这可是哥伦比亚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头一遭。
小国嘛,不能够奢求太多。事情的真相,只有中二少年才会想要搞清楚。
拉斐尔·努涅斯总统是聪明人,知道就算是搞清楚了来龙去脉,也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以哥伦比亚的实力,根本就没有能力讨回公道。现在能够坐下来谈,那也是维也纳政府想要用外交手段解决问题,才有这次谈判。
万一揭开了盖子,奥地利人恼羞成怒,干脆就占着巴拿马地区不走了,那才是悲剧。
能够收回失地、拿到一定的经济补偿,那就是外交上最伟大的胜利。
条约签订过后,拉斐尔·努涅斯第一时间向民众公开了这个这个好消息,哥伦比亚的民众沸腾了。
拉斐尔·努涅斯原本摇摇欲坠的总统之位,一下子变得稳固了起来。从人人喊打的“白痴总统”,瞬间变成了“民族英雄”。
哥伦比亚国内为数不多的报纸,已经将拉斐尔·努涅斯捧上了神坛,被誉为南美最伟大的外交家。
不过这位“伟大的外交家”脸上并没有露出一丝喜悦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