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第369节

  德意志联邦帝国因为内部问题,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所以迟迟没有动作。

  现在我们必须要推上一把,要不然可能某一天,我们打个盹儿的功夫,德意志地区就统一了。”

  ……

第570章 掀桌子

  英国人在行动,别的国家也没闲着,尤其处于漩涡中心的普、俄、波、奥斯曼四国,更是努力公关。

  为了获得欧洲各国的外交支持,四国外交人员就像是辛勤的小蜜蜂,不断在各国使馆中穿梭。

  同样处于漩涡中心的法、奥、德三国,仿佛在睡梦中,丝毫不见动静。

  胡梅尔清楚事情并不是表面上这么简单,不是不想动而是没法动,以不变应万变就是奥地利最好的选择。

  法国人没有动静他也理解,得益于拿破仑留下的赫赫威名,时至今日,欧洲各国都没有放松对法兰西的警惕。

  这种情况下,无论巴黎政府的外交怎么搞,欧洲各国都不会放弃对他们的忌惮。

  想要吞并莱茵兰地区,除了法国人自己控制的摩纳哥外,欧洲大陆任何一个国家都会站在他们的对立面。

  小国还可以威逼利诱,让他们保持中立,几个大国怎么办?就算是想做利益交换,法兰西也付不起这个代价。既然注定是无用功,又何必浪费精力呢?

  德意志联邦帝国没有动作,这就让胡梅尔纳闷了,想要虎口夺食获得莱茵兰地区,没有欧洲各国支持是不行的。

  把所有事情都交给英国人,他们就等着坐享其成?当约翰牛是做慈善的,没有足够的利益怎么可能让他们白干?

  德意志联邦帝国不可能对莱茵兰地区没有兴趣,拿下了莱茵兰地区,对他们国内的重工业有极大促进作用。

  完全没有动作,就这么放心大胆的让英国人去处理,难道不怕被约翰牛给卖了。

  要知道,对莱茵兰地区感兴趣的国家可不少。除了法国人外,比利时也是一个竞争对手。

  正常情况下比利时实力太弱,最多也就暗地里想想。可一旦有列强支持,那就不一定了。

  德意志联邦帝国可以出钱够买莱茵兰地区,比利时同样可以出钱买。

  对普鲁士王国来说,与其让莱茵兰地区落入德意志联邦帝国手中,不如交给比利时更加符合自身利益。

  比利时也是英国人的小弟,把莱茵兰地区交给比利时不是最佳选择,但只要没有落入法国人手中,伦敦政府同样可以接受。

  明知道存在竞争对手,德意志联邦帝国仍然这么相信英国人,这里面肯定存在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胡梅尔命令道:“霍尔斯,立即给维也纳发电,让他们情报组织尽快查清楚英德两国之间的内幕交易。”

  “是,公使阁下!”秘书官霍尔斯回答道

  ……

  伦敦会议正式1874年7月20日召开,波兰外交大臣瓦·符卢勃列夫斯基在会议上义正言辞的控诉俄国人入侵波兰,向国际会议提出了三项建议:

  一、谴责和制裁俄国侵略波兰的罪行;

  二、俄国军队立即撤出波兰;

  三、沙皇政府赔偿波兰王国的战争损失。

  毫无疑问,波兰人的提议得到了欧洲各国的外交支持,纷纷谴责俄国人的暴行。

  或许是为了给俄国人添堵,又或者是有其他算计,主持会议的英国外交大臣麦克林提议投票表决。

  结果自然是一边倒,参加会议的英、法、奥、俄、普、波、德、西、葡、瑞、比、希、摩、黑、北欧、奥斯曼十六国代表,其中十三票支持波兰人。

  奥地利和黑山选择弃权,唯一的反对票是俄国人自己投的。颇有一票否决的意味,因为俄国人反对所以决议作废。

  胡梅尔疑惑了,他完全不知道英国人的葫芦里卖得什么药。这次国际会议不存在强制约束力,各国也没有签订过相关条约。

  除了让俄国代表脸色难看外实际上任何作用都没有。大家口头上支持波兰没有问题,想要各国出兵干涉这次俄波战争,还是洗洗睡吧!

  胡梅尔不怀疑英国人的忽悠能力,如果伦敦政府肯花大代价,说服普鲁士王国估计没问题,别的国家就不要想了。

  很明显,英国人没有支持普鲁士人打一仗的意思,这个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

  真要是打垮了俄国人,柏林政府就该赖账了,英国人的所有投资都会打水漂。

  不是柏林政府想赖账,而是到了那一步,他们真的还不上钱。

  战争是吞金兽,上一次普俄战争中欠下的债务,柏林政府偿还的还不到三分一,再来一次他们拿什么还?

  就算是赢得战争,拿到了丰厚的战利品,可是这些战利品不可能是现金,大都是不动产和土地,短时间内根本就无法转化为财富。

  甚至因为战争缘故,还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去开发新占领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些新领地对财政的贡献都是负数。

  除非英国人继续增加贷款,让柏林政府借新债还旧债,要不然没钱的普鲁士王国注定只能赖账。

  ……

  维也纳宫,收到伦敦会议上发生的事情后,弗朗茨脸色大变。看似平淡无奇的投票,实际上却是暗藏杀机。

  俄国人感受不到,那是他们本身就受孤立,就算和欧洲各国对着干,情况也不会更糟糕。

  要是换一个国家就不一样了,无视欧洲各国的态度,那也需要可以无视欧洲各国的资本。

  欧洲大陆不怕遭到敌视的国家只有两个,一个是俄罗斯帝国,他们债多不压身,并且占据了地理优势。广袤的国土+寒冷的冬天,让俄罗斯帝国立于不败之地。

  除此之外,就剩下孤悬海外的不列颠了。就算是大家对他们再不爽,有海峡阻隔,加上皇家海军实力强大,根本就奈何不了他们。

  别的欧洲国家就不一样了,要在大陆上混,就不能搞得自己举世皆敌。每一次站在欧洲各国的对立面,都意味着危机临近了一分。

  拿破仑的前车之鉴,已经告诉了大家:没有优越的战略位置,没有单挑欧洲大陆的实力,最好还是不要浪得好。

  弗朗茨可以肯定,英国人这次不是在针对俄国人,没落的俄罗斯帝国已经不值得他们废这么多心思。

  值得英国人费尽心机算计的,除了法奥两国外,再也找不到第三者了。现在巴黎政府还在内斗,短期内搞事情的可能性不大,那么多半就是针对奥地利来的。

  “英国人已经出招了,你们觉得我们怎么应付好?”

  费利克斯首相:“陛下,这要看英国人想干什么了。目前我们能够被针对的地方不多,值得英国算计的地方更少。

  英国人在这个时候搞小动作,要么是给我们的德意志统一战略捣乱,要么就是要破坏我们的东扩计划。

  如果是前者的话,他们多半会从德意志联邦帝国下手。名义上我们的德意志统一战略,就剩下这最后一环了。

  不过德意志联邦帝国内部分化严重,看上去实力不小,能够发挥出来的力量却非常有限。

  就算他们能够把德意志联邦帝国整合起来,短期内也没有办法收拢民心。想要学习普鲁士王国摆脱德意志民族主义影响,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如果是针对后者,那么英国人就是要保住奥斯曼帝国了。这和我们的战略目标不矛盾,反正计划已经完成了,近东战争已经正好需要一个借口停下来。

  现在英国人最主要的目标,还是不让法国人获得莱茵兰地区,针对我们应该是顺带。英法奥三国同盟还在,英国人应该不会做得太过。”

  事情有这么简单么?弗朗茨非常怀疑,他可不认为英国人前期铺垫了这么多,最后的胃口就这么小。

  外交大臣韦森贝格:“我记得两天前,我们驻伦敦使馆还发来了电报,解释了德意志联邦帝国行为不正常,要情报组织查清英德内幕交易。

  结合现在的情况,可以推断英德之间很可能存在对我们不利的交易,为了避免被我们发现异常,德意志联邦帝国才选择了以静制动。

  当然,也要极小的可能是英国人放出的烟雾弹,德意志联邦政府只是陪他们演了一出戏迷惑我们。

  要破局非常简单,德意志联邦帝国以为吞并莱茵兰地区是稳操胜券,那么我们就把水搅混。

  比利时人之前不是流露出想购买莱茵兰地区的意图么?那我们就让他们动起来,多一个购买竞争对手,想必普鲁士人应该会很高兴。”

  不清楚英国人的计划,没有关系,先打乱他们的部署,把水搅混准没错。

  这个时候让比利时跳出来,伦敦政府就要做抉择了,两个小弟中只能支持一个,那么英国人同被放弃一个的关系势必会受到影响。

  略加思索过后,弗朗茨就做出了决定:“那就鼓动比利时上吧,不过这点儿压力还不够。

  到了现在这一步,保密已经没有意义,想必普法两国大概也猜到了英国人的计划。

  那么干脆把事情挑明,让他们知道我们和英国人已经联手,要支持德意志联邦获得莱茵兰地区。

  让普法两国也跳出来,直接掀翻桌子。”

第571章 威胁

  掀翻桌子,弗朗茨也是迫不得已。尽管奥地利在德意志联邦帝国影响力很大,可是汉诺威主导的中央政府还是更加亲英。

  站在德意志联邦政府的立场上,亲近英国人、借助英国人的力量保证自己的独立地位,明显更加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

  相比之下,维也纳政府天天喊着统一德意志地区的口号,这让他们实在是难以亲近得起来。

  这种担心仅限于大邦国,对绝大部分小邦国来说,就没有这些烦恼,跟着奥地利混也无防,反正都是当小弟。

  受民族主义影响,德意志地区绝大部分小邦国都更加倾向于重回神罗帝国,实现他们的大国梦。

  从实力上来看,一旦德意志地区统一欧洲霸主就诞生了,并且这个欧洲霸主还很有可能变成世界霸主。

  霸主不光是名头,背后还有隐藏的利益。德意志地区民族主义能够发展壮大,除了奥地利在暗中支持外,当地很多资本家、贵族也是出了大力的。

  除了爱国主义外,更多的还是为了利益。霸主能够给资本家们带来更大的市场,也能够给贵族带来荣耀和利益。

  奥地利的支持者虽多,但这些人大部分都是游击权利范围之外,或许是分布在小邦国中,无法左右中央政府的决策。

  这些人支持德意志地区统一,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为了重新洗牌,借奥地利的手进行权利和利益重组。

  在弗朗茨看来,这些人大部分都是投机者,让他们摇旗呐喊可以,配合奥地利统治地方也没问题,唯独不能指望他们卖命。

  要不然的话,德意志联邦政府的统治早就被颠覆了。民族主义的战斗力弗朗茨可是见过的,要是这些人敢领头,顷刻间就能让德意志联邦政府换人。

  现在掀翻桌子,弗朗茨除了在警告德意志联邦政府不要玩儿火外,还在敲打这些投机者,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离开了奥地利德意志联邦就是一个没有话语权的小国。

  免得在吞并了莱茵兰地区过后,这些人飘了,被英国人忽悠着要玩儿去德意志化。

  这些地区和早先脱离神罗帝国的瑞士、比利时、荷兰不一样。

  瑞士是山区,属于要啥没有啥的地方,偏偏还民风彪悍,弗朗茨自然对这种地方没兴趣。

  比利时的地理位置重要,作为法兰西和德意志地区的缓冲国存在,谁打他们的主意,他们就倒向另一边。

  荷兰更不用说,一直都游离在德意志地区之外,独立时间又早,还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传承体系。

  这三个国家都有独立的资本,而一盘散沙的德意志联邦帝国却没有。被法奥普三国夹在中间的糟糕战略位置,就注定了他们未来的日子不会好过。

  一旦欧陆平衡被打破,德意志联邦帝国的悲剧就注定了。在此之前,弗朗茨不介意他们先逍遥几天。

  没有经历过社会毒打,怎么知道一个强大祖国的重要性呢?

  ……

  柏林,自从知道英奥两国要将莱茵兰地区给德意志联邦帝国后,威廉一世就怒了。

  实在是太欺负人了,就算是莱茵兰地区是一块飞地,还有法国人在侧,随时都可能丢掉,那也是普鲁士王国的领土。

  遥想当年,反法战争结束后,在维也纳会议上奥地利把莱茵兰地区强塞给了他们,让他们充当防御法国的门卫。

  父亲腓特烈-威廉三世那心酸的一幕,已经浮现在威廉一世的脑海中。没想到,在他有生之年又赶上了。

  表面上看,多了一块领土就算是飞地,那也不算是屈辱。

  实际上,维也纳会议也是反法战争胜利后的分赃大会,拿走了莱茵兰地区,普鲁士就丧失了全吞萨克森的机会。

  当时的情况来看,莱茵兰地区就是一片烂地,还随时遭受着法国人的威胁,根本就比不上家门口的沃土。

  好不容易等到工业时代降临,烂地变成了宝地,结果又要再一次易主。这让威廉一世如何能够接受呢?

  前面许诺给法国人,那只是开出的空头支票,威廉一世清楚英奥两国不会放任法国人吞并莱茵兰地区,事后完全可以反悔。

  现在到好,英奥两国做得比他想象中更加极端,准备直接从他们手中拿走莱茵兰地区。

首节 上一节 369/81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