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第368节

  能让法奥两国不插手,这背后自然有利益交易。稍加分析英国人就可以猜出交易内容,没得说必须要搞破坏。

  要不把事情搅黄了,那还是约翰牛么?

  弗朗茨点了点:“事情到了这一步,接下来我们面临的舆论压力会很大,英国人是在下一盘大棋。

  政府要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可不能让英国人带了节奏,要不然会出大乱子的。”

  从种种迹象来看,弗朗茨判断英国人想要趁机挑起法奥冲突,同时分化奥地利和德意志联邦的关系。

  这是避不开的阳谋,法国人想要吞并莱茵兰地区,为了政治正确,维也纳政府只能站出来反对。

  德意志地区分裂了很多年,各个邦国都习惯了自己当家做主。在民族主义的压力下,大家被迫做出一副支持统一的样子,实际上还是想要保住自己的独立王国。

  奥地利势大拥有统一德意志地区的实力,各邦国政府高层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不得不向维也纳政府靠拢。

  可是他们一旦发现在列强牵制下奥地利无法统一德意志地区,或者是自己实力足够强,能够摆脱这种威胁,那么情况就会发生变化。

  就如同现在的普鲁士王国,干脆退出德意志地区,不以德意志邦国自居,玩儿大普鲁士王国。

  知道归知道,实际上弗朗茨也只能被动应对。法奥矛盾就算是爆发了,双方也打不起来。

  唯一的接壤地区在意大利地区,尽管法国人占领撒丁王国已经很多年,但是在这里他们仍然没有群众基础。

  这是拿破仑三世当年吃相难看,没有法理基础的后遗症。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几年,当地民众依然不认同法国人的统治

  要是在意大利地区和奥地利打起来,他们和劳师远征、深入敌境没有任何区域,不光要和奥地利军队作战,还要小心民间游击队。

  意大利独立联盟的老大就是前撒丁国王,这是现成的棋子。法国人要是不动,没有人能够奈何他们,只要战场上大败一次,脆弱的大法兰西帝国就可能崩溃。

  总体上来说,大法兰西帝国存在的时间长一点,对奥地利更加有利。不光可以帮奥地利分担国际压力,还加快了伦巴第、威尼西亚的民族融合运动。

  当初,意大利地区有一大堆邦国的时候,伦巴第、威尼西亚的意大利人也想要闹独立,民族融合进展非常不顺利。

  自从法国人吞并意大利地区后,伦巴第、威尼西亚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一下子陷入了低潮。

  这一轮社会毒打,让很多人清醒了过来。当地的资本家不在支持独立运动,反而积极向奥地利靠拢。

  最近几年,奥地利语言文字在当地普及速度一下子快了起来。街头的报纸、书籍、广告都是奥地利文,传统的意大利文被弃用。

  社会风气已经发生变化,不会奥地利语会受到鄙视,在城市中已经寸步难行,没有任何资本家会雇佣不会奥地利语的工人。

  拿破仑三世去世前,一度想要效仿奥地利的民族融合政策,可惜刚刚开始就被迫放弃。

  社会主义皇帝也不好当,提高了社会福利待遇,财政上开销不可避免的增加了。

  除了财力上的问题外,还有意大利地方政府的抵制。法国人强制吞并了意大利地区,却没有办法把当地的官员全部换成法国人。

  没有地方官员的配合,中央政府的政策怎么执行的下去呢?

  这一点和伦巴第、威尼西亚不一样,弗朗茨推动民族融合的时候,当地有几十万德意志人,还有一批忠于哈布斯堡王朝的贵族,不听话就换人,不愁没有支持者。

  全都意大利人,这让法国政府怎么换?就算是换了人,人家照样消极怠工。想要在当地建立一个忠于法兰西帝国的政府,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拿破仑三世无法执行下去的民族融合政策,现在到了拿破仑四世手中,只会更加困难。

  无法真正实现民族融合,大法兰西就是一个火药桶,随时都有可能爆炸。

  有弱点的敌人不可怕,法国人有这么明显的弱点,弗朗茨自然不会担心法兰西做大。

  ……

  德意志联邦帝国本身就是笑话,弗朗茨从来都没有担心过这个联盟会成为威胁。

  当初欧洲各国要把他们强行升格为帝国,除了德意志联邦内部存在王国外,更多的还是担心奥地利和平演变实现统一。

  英国人再怎么挑拨关系,也改变不了双方文化同源的本质。统治阶级也要考虑民众的感受,普鲁士王国没有办法摆脱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影响,何况是德意志联邦帝国呢?

  ……

  受英国政府号召,1874年7月16日,欧洲各国在伦敦召开国际会议,商议解决目前正在进行俄波战争、近东战争。

  奥地利驻伦敦使馆中,英奥两国正在进行密谈。

  英国外交大臣麦克林侯爵:“公使阁下,这个世界需要和平,而一个稳定的欧洲是世界和平的基础。

  在维持欧洲稳定的问题上,我们两国的利益是一致的,现在需要贵国拿出更加积极的措施,为了欧洲稳定做出贡献。”

  奥地利公使胡梅尔微微一笑,放下了手中的咖啡:“大臣阁下,我们也很乐意为世界和平努力,但事实告诉我们,世界和平需要大家共和维护。

  维护欧洲大陆的稳定是所有欧洲国家共同的责任,而不是一两个国家的责任。为了欧洲稳定,我们做得已经够多了。

  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有时候做得太多,反而会起反作用。偶尔放任一下,或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毫无疑问,胡梅尔是在说梅特涅时代。当年维也纳政府可是欧洲秩序的积极维护者,然而奥地利维护欧洲稳定,最大的利益却被英国人拿走了。

  反法战争过后,欧洲稳定了三十年,为英国海外殖民扩张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努力维护欧洲秩序的奥地利,却把自己锁在了欧洲大陆,无力进行殖民扩张。

  直到弗朗茨继位过后,维也纳政府放弃了梅特涅的欧洲平衡战略,才有赶上了殖民扩张的列车。

  麦克林不为所动,若无其事的说:“那可不一定,放任局势发展也是有风险的。一旦局势失控,大家的损失还会更大。

  与其任由局势发展,不如主动出击。想必贵国也不想看到法国人继续扩张下去。

  如果让他们拿到了莱茵兰地区,恐怕比利时也难以保全,就连德意志联邦帝国也会被他们割上一刀。”

  这是必然的结果,拿到了莱茵兰地区的资源,法兰西的实力会进一步壮大。

  到时候想要阻止他们兼并莱茵河以西的领土,几乎没有可能。对奥地利来说,这已经超过了容忍的底线。

  胡梅尔点了点头:“全欧洲都不想看到这种事情发生,我们自然也不例外。不知道贵国有什么计划,只要能够阻止这件事情发生,我们很乐意配合。”

  ……

第569章 英国人的计划

  奥地利使馆,一名年约三十来岁的工作人员汇报道:“公使阁下,这是我们最近收集到的情报。

  值得注意的是,在麦克林侯爵来访的同时,英国外交部常务次长克劳也同一时间进入了法国使馆中。

  两人在密室中会谈,具体内容没有人知道。初步判断他们的谈话内容,应该和近东战争有关,有一半的可能涉及到了德意志统一问题。”

  拉拢奥地利制衡法兰西,又拉着法兰西制衡奥地利,利用英法奥三国同盟维护欧洲大陆的稳定,巩固他们的世界霸主地位,就是英国人的外交政策。

  英国人和法国人接触,胡梅尔没有感到丝毫意外。英国人想要保下奥斯曼帝国这颗钉子,维也纳政府也准备留下这个腐朽帝国慢慢剪羊毛。

  真要是一下子把奥斯曼帝国打死了,奥地利也吞不下这块肉。到时候欧洲各国一起瓜分,不但破坏了维也纳政府实施的欺诈战略,还将英法放进了自家的后花园。

  “统一德意志地区”喊喊口号就行了,要是当真那就输了。作为政府高层胡梅尔非常清楚,维也纳政府没有做好统一德意志地区的准备。

  胡梅尔点了点头:“文件放在这里吧,我会抽时间看的。现在继续盯着英国人,我总感觉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事情进展太顺利了,顺利到胡梅尔什么都不需要做,就可以得到想要的结果。

  如果是别的事情,都可以提前进行庆祝了。但是在尔虞我诈的国际外交上,越是这种时候,越需要提高警惕。

  谁也不能保证,这会不会是竞争对手放出来的烟雾弹。英奥两国只是达成了口头协议,不具备半点儿约束力,想要反悔太容易了。

  ……

  唐宁街首相官邸内,英国内阁高层齐聚一堂。

  格尔斯顿首相:“计划进行的怎么样,法奥两国上钩了没有?”

  外交大臣麦克林:“进展的非常顺利,法奥两国都非常警惕对方。只要我们控制好时间,按计划分步进行,不给他们留下私底下交易的时间,就大局已定了。

  相比法奥两国,我更加担心德意志联邦帝国。德意志地区邦国太多,奥地利在德意志地区影响力太大,当地的民族主义已经觉醒。

  我担心就算是有我们在背后支持,他们也未必会按我们的计划走。万一他们没有坚持住,我们的投资就打水漂了。

  要知道至今为止,汉诺威都没有真正掌握这个国家。他们的帝国议会还是按照传统模式,一个邦国一票,这非常令人头疼。”

  “一邦国一票”,这是德意志联邦帝国建立的前提条件,要不然众多德意志邦国为什么要跟着汉诺威混?

  在投票权的背后,还有奥地利的手笔。打造这种政治结构模式,从一开始就是为了杜绝德意志联邦被整合起来。

  现在效果非常不错,经过了这么多年,德意志联邦帝国还是那个“喜剧帝国”,遇到事情就吵吵吵。

  按理来说这样的政治构架会影响国家的发展,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当地经济发展的非常不错。

  这些邦国都有高度自主权,可以灵活的制定经济政策,根本就不需要汉诺威主导的中央政府插手。

  经济基础决定政治构架,受地地缘、文化、政治外交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德意志联邦众多邦国不可避免把经济和奥地利绑在了一起。

  不是每一个小邦国都有野心,对很多小国来说,发展好经济就行了。反正无论是谁当老大,都轮不到他们当老大,只要是自己人都可以接受。

  很多村镇级别的邦国,干脆连军队都取消了。对他们来说,养不养军队都一样。

  这年头已经不流行决斗了,动则几万、几十万军队,都超过了他们的总人口,遇到外敌入侵也打不赢,不如抱大腿保障自己的安全更靠谱。

  按照英国人的计划,后面德意志联邦帝国会和奥地利做切割,彻底摆脱奥地利的影响,成为一个真正的独立国家。

  德意志联邦帝国的最高权利机构是帝国议会,在一邦国一票的基本制度下,这些不起眼的小邦国要是联合起来,可以否决中央政府的任何决策。

  麦克林的担心是有道理的,万一德意志联邦帝国议会站出来唱反调,到时候就要闹笑话了。

  格尔斯顿首相皱了皱眉头:“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不过可以让德意志联邦政府自己处理。

  如果无法说服这些邦国,大不了让皇帝下令关闭帝国议会。这可能会引发小混乱,不过我相信他们还是可以克服的。

  德意志联邦帝国兼并莱茵兰地区过后,他们的实力会有质的突破,经济总量、工业总量都可以排进欧洲前五。

  如果奥地利吞并了德意志联邦,那么欧洲大陆就真的一家独大了,这是欧洲各国都不想看到的。

  现在让德意志联邦和奥地利进一步切割,彻底断绝德意志统一的可能,已经是大势所趋。维也纳政府就算是再生气,也没有办法抗拒欧洲各国共同的意志。”

  德意志联邦帝国本来就是德意志地区经济最繁华的区域,再加上莱茵兰地区,那就更厉害了。

  打开地图就知道,原时空德二帝国的精华都在这里,单纯看工业和经济,相当于原时空同期半个德二帝国的实力。

  这个体量已经不小了,经济总量都超过了西班牙本土,人均收入还超过现在的法奥两国。

  唯一的短板是内部邦国众多,分散了国家实力,尤其是拉低了军事实力。要不然的话,德意志联邦都可以加入列强俱乐部。

  如果单纯计算本土的经济总量,现在法奥两国都超过了不列颠,奥地利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经济结构决定上层建筑,体量大到了一定程度,同时发展海权和陆权,实际上也并非不可能。

  一旦奥地利吞并德意志联邦帝国,就拥有同时发展陆、海权的实力,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不列颠的霸主地位。

  财政大臣拉路克·罗伊德:“我们似乎忽略了什么,仅仅是更改国名,未必就能够达到目的。

  不要忘了,德意志联邦帝国早就是独立国家,和奥地利人捣鼓的神罗帝国没有丝毫关系,但是维也纳政府照样举着德意志地区统一的旗号,德意志地区民众一样买账。

  法国人捣鼓出来的民族主义,现在已经在德意志地区发扬光大,根本就不受以往的游戏规则限制。

  如果不能让民间做切割,更改国名实际上的作用也非常有限,甚至有可能会进一步刺激民族主义。”

  从法理上来说,奥地利和德意志联邦没有丝毫关系。按理说德意志联邦帝国国内的民众不会买奥地利的账。

  可惜遇到了民族主义,情况发生了变化。民族主义份子坚持认为德意志地区是一个整体,他们承认新神罗帝国继承已经灭亡的神罗帝国法统,反而不承认现在的德意志联邦帝国。

  这就让事情变得复杂了起来,德意志联邦帝国独立了没错,但是奥地利仍然有统一德意志地区的民众基础。

  英国人想要让德意志联邦帝国更改国名,实际上是政治上做进一步的切割,为淡化德意志大统一理论打下基础。

  外交大臣麦克林摇了摇头:“德奥两国文化传统一脉相承,想要让民间分割开来非常困难。

  就算是早先脱离神罗帝国的独立国家,实际上也就荷兰做得比较好,基本上完成了去德意志化。

  比利时、瑞士都深受德意志文化影响,但他们和奥地利已经切割了开来,维也纳政府的德意志统一战略中都没有两国。

  普鲁士王国也做得不错,要不了多少年,就可以摆脱德意志大统一思想的影响。

首节 上一节 368/81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