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粮食价格血崩,必然导致农民破产潮出现。如果运气好的话,我们还可以重创俄国人的农业生产体系。
为了弥补国内农民的损失,农业部建议暂停征收农业税、粮食交易税、农产品出口关税,以及禁止教会征收什一税。同时设置一个粮食最低保障价,确保农民不会亏本。”
摧毁欧洲各国农业生产体系,除了担心被人渔翁得利外,更多的还是维也纳政府不想拉这个仇恨。
奥地利都拿到了国际粮食出口市场上的最大份额,反正都拿走了最大的一块利益,何必要把事情做绝呢?
现在好办了,跳出来的是俄国人,随便宣传一下,就可以把黑锅甩锅沙皇政府,顺便黑一波英国人。反正他们的名声已经臭了,也不在乎多拉一笔仇恨。
英俄协定就是最好的证据,他们把粮食出口价格直接打了七折,还免除了关税。两国政府直接参与了贸易,破坏了自由贸易体系,这就是欧洲各国的粮食生产一起赔钱的根源。
妥妥的低价倾销,任谁也洗不白。有人带头降价,后面的跟风着就不起眼了,一不小心爆发价格战,把售价杀得更低一些,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英俄两国联手打击奥地利粮食出口,与其让国内粮食滞销,还不如把价格打到最低点。
一旦国际粮食价格被腰斩,不知道英国的粮食商人还会不会履行合约,这种赔本的买卖,可没有喜欢。万一英国人毁约,到时候就有好戏看了。
看似只是在冲击各国粮食生产体系,实际上这也是在破坏英俄两国靠拢。没有什么比利益冲突,更加能够瓦解一个联盟。
况且,英俄还不是盟友。仅仅只是为了利益才靠拢的,一旦双方利益冲突超过了合伙带来的利益,想不分道扬镳都难。
众人陷入了沉思中,开始消化霍尔斯刚才说的话。
“粮食价格下跌一半,对国内的影响有多大,会不会导致农民大量破产?会不会涉及到整个农产品体系?需要投入多少资金?”
发问的是费利克斯首相,农业一直都是奥地利的支柱产业,由不得维也纳政府不重视。万一要是玩儿崩了盘,带来的后遗症可是非常严重。
“首相阁下,请放心。我们农业部进行了专项评估,在暂停征收农业税、什一税、粮食交易税和粮食出口关税后,国际粮食价格腰斩,给国内带来的冲击已经降到了最低。
反应到粮食收购市场上,粮食收购价格大约会下降百分之二十左右。农业部会进行监管,如果市场动荡超过这个幅度,我们会直接介入收购。
由于各地的粮食生产成本不一样,不能够一概而论。在自然条件较好的瓦拉几亚平原,甚至还有微利。而一些自然条件较差的省份,恐怕就要赔钱了。
农民破产的情况肯定会发生,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农经济必然会被摧毁,这种原始的生产模式成本太高了,无法和机械化农场竞争。
国内的农民的人均土地面积较高,通常大家在种植的时候都是多种农作物并行,具备一定抗风险能力,大规模农民破产潮不会在奥地利爆发。
要完成这项计划,所需要投入的资金还是比较大,至少需要投入1.2亿神盾,同时财政上每年还要减少约2100万神盾,教育上需要政府再填补1500万神盾的窟窿。”
问题到了最后,还是一个钱字。这项计划一旦展开,靠农业弥补工业、教育的时代就结束了。
实际上奥地利的农业税收一直都很低,只要区区5%,在欧洲大陆主要农产品生产国中处于最低档次。
粮食出口关税高达15%,不过精加工后的成品粮出口关税,却只有3%~5%,按照实际情况进行调节,最低的时候还征收过1%。
受这一政策影响,奥地利基本上都是出口精加工后的粮食,很少有直接出口的。
别的相关税收也非常的低,粮食交易税5%,车船运输税直接免征,各种附加税几乎没有。
即便是如此,这些税收在奥地利财政收入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最近几年有所下降,现在仍然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弗朗茨陷入了盘算中,投入1.2亿神盾的运作资金这个好办,一次性投资挤挤就会有的,实在不行还可以银行贷款,或者是发行债券,这点儿钱已经难不倒奥地利。
麻烦的是财政收入减少,教育支出增加,这个3600万神盾可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永远失去了。
“暂时免征”,实际上这个暂时就是永久,农业上的红利期结束后,就该工业补贴农业了。
这意味着,奥地利的财政收入直接缩水百分之8.3%,财政支出又增6.1%。
听了农业部的计划,财政大臣卡尔眉头紧锁,沉默了一会儿后,放下了手中的水杯。
“太激进了,要击垮欧洲各国农业生产体系,也没有必要搞这么极端。只要把国际粮食价格打到各国农民无利可图的地步就够了,根本就没有必要一步到位。
在农业生产领域,我们占据了优势,粮食生产成本在欧洲大陆是最低的。我们还有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可以拿到更多的利润。
欧洲各国农民都开始赔钱了,实际上国内的农民依然还有一定的利润,只要我们拖下去,他们就会撑不住。
从经济学上推断,俄国人很可能最先撑不住的。除非沙皇政府掏钱补贴农业,要不然高昂的成本,就会让俄国的农产品丧失市场竞争力。
只要把握住了这个度,我们根本就不需要付出太大的代价。现在只是需要降低粮食出口关税、免除农业税,就可以承受住第一波冲击。
俄国人的粮食还没有出口到英国,现在把我们储备粮先放出去,冲击国际市场把价格打到英俄成交价格一下,再看看英国人会不会履约。
如果不履约的话,俄国人就要倒大霉了。不知道沙皇政府的钱包能不能够承受,堆积如山的粮食卖不出去,后果可是非常严重的。”
不得不说专业人士就是够狠,这击垮的可不是粮食价格,而是沙皇政府的财政。一旦出现粮食大规模滞销,亚历山大二世就要倒霉了。
没有办法,农民手中就剩下粮食了。要么政府直接征粮,然后烂在仓库里;要么就只能免税。
一旦市场被充满了,就算是再廉价,也没有人敢接手。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爆发后,都有资本家们把牛奶往河里倒,就是因为市场饱和。
现在卡尔的计划,就是在英俄交易完成前,先一步击垮英国的粮食价格。
国际粮食价格自然不可能幸免,奥地利也会损失惨重。但只要英国人违约,那么损失惨重的俄国人肯定不会善罢甘休,或许奈何不了伦敦政府,可是退出英镑——黄金体系是必然的。
到时候,沙皇政府那怕是再不愿意,也只能硬着头皮加入神盾——黄金体系。粮食市场上的损失,在金融市场中又可以捞回来。
霍尔斯皱纹眉头,质疑道:“要是英国人履行了合约呢?货币霸权所带来的利益,可不是一星半点儿,他们没有道理这么放弃。”
卡尔坦然一笑:“那无非是今年所有粮食出口国,一起过苦日子了。就算是国际粮食价格打个七折,对出口精加工粮食的奥地利冲击也没有那么大。
不要忘了,食品精加工产业本身还有十几个点利润,这些企业也可以分摊一部分损失。
总体上来说,原粮价格下跌百分之七十,国内的农业生产还是可以做到保本。这已经够了,我不认为目前的粮食出口价格,俄国农民能够赚钱。
政府需要付出的代价只是一部分储备粮,以及财政收入削减800~1000万神盾。
要是直接冲击欧洲各国农业体系,用俄国人背黑锅只能忽悠普通人,政客们还是一清二楚的。
如果他们采取反制措施,人为提高粮食进口关税,廉价粮除了增加他们的财政收入外,还能怎么办?”
这是现实,在利益面前掀翻桌子是常有的事情。为了保护本国农业,采取贸易壁垒那是正常的。
第520章 趁火打劫
农业危机实际上早就在酝酿之中,俄国人的大开荒运动,只是农业危机爆发的一根导火索。
进入19世纪后,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非常快,特别是轮耕技术在欧洲推广,大幅度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新的生产工具不断被开发出来,拉开了机械化农业时代序幕,让一个农民能够耕种更多的土地。
这一时期,农业产量也大幅度开始增长。各国的粮食产量都在不断的刷新记录,以奥地利为例粮食增产量增速长年超过3%。
同时期的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粮食产量的增长。粮食产量增长的最大好处,就是让大部分人能够填饱肚子。相关的农副产品增加,也丰富了民众们的餐桌。
在人口增长过程中,农业人口也在随之增长。尽管随着工业的发展,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变成了工人,农业人口所占的比例在不断降低,但是这个数量还是增加的。
这种背景下,为了获得获得更多的收入,民间自发开始垦荒运动。俄国人的大开荒也不是首例,最初还是奥地利开得坏头。
奥地利国内的土地革命并不完善,贵族依旧持有大量的土地,为了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奥属巴尔干半岛就这么被开发了出来。
和1850年相比,奥地利本土的耕地面积已经增加了一倍。蛋糕做大了,国内的土地问题自然是迎刃而解。
亚历山大二世搞大开荒运动,实际上就是学习奥地利的成功经验,既然农民需要土地,那就加大国内土地的供应量。土地变多了,矛盾自然就解开了。
这么一来,粮食产能过剩就无可阻挡。奥地利农业发展过程中,维也纳政府还在有意引导民众种植经济作物。
比如说:伦巴第和威尼西亚地区的改稻为桑计划,还发展出了配套的生丝产业;波黑地区的葡萄园计划,葡萄干、葡萄酒产业也发展了起来。
这些有规划的发展,都是在尽可能的避免粮食产能过剩。不过这也是杯水车薪,粮食总产量还是在不断攀升中。
如果不是普俄战争爆发,俄罗斯帝国还爆发了内战,重创了俄国的农业生产,这场危机在几年前就会爆发了。
少了一个粮食出口大户,欧洲都没有出现过粮荒,现在俄国人重新回到粮食出口市场,产能还更胜往昔,市场无论如何也兜不住了。
欧洲不担心受到粮食价格受冲击的国家只有三个,英国人自然是其中之一,要不然他们也不敢点燃这把火。
不列颠工业化进行的早,工业人口早就超过了农业人口,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已经非常低了。
小农经济早在圈地运动中崩溃,土地相对集中化,抗风险能力较强,本身又是全世界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自然不怕粮食价格血崩。
另外两个国家就是比利时和摩纳哥,后者不用都知道,看看国土面积就知道,一个临海小村庄,根本就没有啥农业。
比利时也是一个粮食进口国,欧洲大陆上最早的工业国,工业发达农业产值较低,不用担心受到冲击。
单纯从经济上出发,农业危机爆发后,奥地利的损失无疑是最大的。作为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受到的冲击影响也最大。
单纯计算农业人口,奥地利的农业人口还超过总人口数量的一半,说奥地利是一个农业国都没有问题。
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土地相对较少的农民,实际上家中也有壮劳力进城务工。
既种地又做工,他们不能单纯的被认为是农民,或者说是工人。在统计数据的时候,往往两边都被统计上了。
不同的省份,农业人口所占的比例也不一样。经济较为发达的波西米亚地区,农业人口数量所占比例已经低于百分之四十;而农业发达的匈牙利地区,农业人口所占比例还高达百分之七八十。
这其中农民工的比例,又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某些人口密集的村庄,入城务工的青壮劳动力高达百分之九十。
法国的情况更加严重,意大利地区严重拖了后腿,尤其是南意大利地区。如果统计城乡收入就会发现,根本就没有多少区别,甚至还会出现城市工人收入低于农民的情况。
这不能说明意大利地区农业发达,只能证明意大利的城市经济萧条。尽管这些城市发展的比较早,但是受限于资源,意大利的工业发展非常困难。
这也是俄国人向英国人靠拢,没有向法国人靠拢的主要原因。英国人可以不怕农业受到冲击,敢让俄国农产品进入,法国人可不行。
法国本土的农业人口就已经很多,再加上经济脆弱的意大利地区,一旦粮食价格暴跌,市场受到了冲击,搞不好就要狼烟四起了。
“粮食价格关系重大,冒然冲击各国市场,带来的反弹势必会非常剧烈。
况且,农业不同于工业,就算是市场上出现了产能过剩,短时间内生产者们也不会进行调节,甚至产量还会继续增加。
我们能够调控国内市场,引导民众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却影响不到别的国家。至少我们没有办法让俄国农民减产,最多只能让他们破产。
击垮各国农业生产市场,在农产出口领域建立垄断地位。坦率的说,我并不看好这项计划能够成功。
这个世界,适合耕种的土地面积太大了,而农产品消费市场又太小了。
别的不说,只要了解一下奥属非洲的情况,大家就应该知道,如果需要的话,奥地利的粮食产能随时可以翻几倍。
英国人、葡萄牙人、荷兰人、法国人,他们同样也不缺乏生产粮食的殖民地。一旦发现我们有垄断国际粮食出口市场的迹象,阻击必然会发生。”
显然,费利克斯首相是一个理智派。并没有支持农业部的伟大的计划,反而是更加倾向于财政大臣提出的持久战。
凭借着生产成本上的优势,只需要慢慢磨下去,在农产品出口市场上,奥地利就注定会占据重要地位。
至于潜在的最大竞争对手美利坚联盟国,根本就不是威胁。在利益面前,种植园主们自然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原时空美国没有发生分裂,南北战争过后,美国丧失了在国际棉花市场上的霸主地位,粮食种植产业才发展了起来。
现在美利坚联邦国可是一个富裕的农业国,继续霸占着棉花生产市场上的霸主地位。没有经历战败被打压,别的棉花产地根本就没有办法和他们竞争。
谁会吃饱了撑着,有丰厚的利润不拿,跑去跳粮食出口市场的巨坑?
没错,现在国际粮食出口市场已经变成了巨坑。在没有分出胜负前,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各国的粮食生产者们日子都不会好过。
如果奥地利拥有美国人那样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样也不会死磕粮食市场。现在农业部提出击垮欧洲各国农业生产体系,实际上这也是大贵族们在推手。
表面上是现在农业上的利润,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胃口,想要垄断欧洲粮食供应,以获取更大的利益。
实际上,更多的还是想要废掉那一系列的税收,增加自己的收入。垄断欧洲粮食供应,谁都知道希望渺茫,可是减税人人都喜欢啊!
事先弗朗茨就接见过了不少说客,无非是说国家已经富裕了,不缺农业上那点儿收益了,是不是……
作为贵族阶级利益代言人的弗朗茨自然不能够拒绝,不过作为皇帝他又必须要考虑国家利益,因此这场农业经济会议出现了。
最终的结果自然是政府削减了一部分税收,弥补了他们在这场风波中的损失,安抚了贵族阶级。考虑到钱包,并没有全部免除。
至于农民阶级,他们是搭上了顺风车。要不然减税、粮食保护价,这些照顾他们利益的政策,怎么可能被官僚们提出来呢?
原因并不重要,只要实际利益能够拿到手,那就对了。时至今日,相比贵族们来说,奥地利农民所占有的土地实际上更多,大约占据本土地面积的3/4。
不知不觉中,贵族居然成为了农民阶级在政治上的利益代言人。这个结果,完全出乎了弗朗茨的意料。
看会议进行的差不多了,农业部的激进计划已经被内阁否决掉了,弗朗茨知道该自己表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