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我能升级词条! 第7节

  “宁、荣二府有赐下的20个皇庄,佃户众多,都中还有八房子弟。”

  “凑一凑,弄个三、五千人不成问题。”

  对于贾琰的打算,贾敬多少有些担忧,八百人面对三十万蒙古铁骑能做些什么?

  “扑哧。”

  贾琰憋不住笑,自嘲道:“父亲大人。”

  “皇庄那些佃户尚且有股子力气,都中八房子弟一个个肩不能挑,手不能提。”

  “难道我要带着他们去给蒙古人送温暖吗?”

  ‘.’

  贾敬只觉得老脸一臊,照料都中八房本该是他这位贾家族长的责任,只是从那一夜神京厮杀后,他一心想着不理世事,这些个贾家旁支素日里做些什么,他压根也不关心。

  “八百就八百。”

  “古有霍去病封狼居胥,近有明太宗朱棣起兵靖难。”

  “我要是连这等勇气都没有,何谈改天换地。”

  目光如炬,贾琰的话语中展露出了无可比拟的自信和峥嵘。

  “好。”

  贾敬赞赏道:“贾家儿郎当有此志,为父已经拟好奏章,命人送往宫中。”

  “我知你聪慧非常,胸有韬略,旁的话,为父就不说了。”

  “只是有一句,千万小心。”

  “是,父亲。”

  贾琰感受到了这位便宜爹的深切关心,舔犊之情溢于言表,心中深有触动,并未多说什么,领着十二亲卫,策马返回神京,准备迎接宫中的旨意。

  此时此刻,乾清宫,养心殿中。

  “混账!”

  “三十万蒙古骑兵南下进攻大同。”

  “平安州节度使在做些什么?延边将领都是吃干饭的吗?为何直到现在才有消息传来?”

  “难道要等蒙古鞑子杀进神京,占了紫禁城,他们才知道什么叫做心急如焚。”

  站在龙椅宝座前,雍平帝难掩胸中的怒火,一双眼眸好似要吃人一般。

  登基六载,形同傀儡,事事无一不要问过大明宫的意见,他这个皇帝做得也许是古往今来最为憋屈,偏偏九边出了问题,一口前所未有的大黑锅凭空而降,稍有不慎,昏君骂名就落在了他的头上。

  是可忍,孰不可忍!

  “陛下。”

  锦衣军都指挥使低着头禀报道:“归化城于半月前被攻破,平安州节度使及以下官员皆阵亡。”

  轰隆!

  犹如晴天霹雳般的噩耗打在了雍平帝心头。

  国朝建立的四大边州,无一不是为了维护边疆的稳定,西宁州看顾和硕特部,昆仑州监控茜香国,南安州防御来自海上的威胁,平安州最为紧要,直面喀尔喀蒙古各部。

  平安州的陷落无疑昭示着大乾对于草原的主动权完全丧失,从今以后,攻守易型。

  而且,迫在眉睫的危机还没有得到处理,大同是山西的门户,大同如若有失,蒙古骑兵长驱直入,山西镇乃至整个山西岌岌可危,国朝用了三十年构建的九边体系彻底完了。

  “陛下。”

  “必须尽快调动援军前往大同。”

  坐在轮椅上的邬思道提醒了句。

  “呼!”

  雍平帝这才将愤怒吞回肚子里,陷入了沉思中。

  “陛下。”

  “戴大监来了。”

  苏培盛匆匆入殿,轻声禀报道。

  顿时,雍平帝眼神一凝,目光望向了大殿门口,一道身影映入眼帘,邬思道已经悄无声息的退回了角落处。

  “老奴参见陛下!”

  大明宫掌宫太监戴权快步入殿,恭敬的行了一礼。

  “哼!”

  雍平帝冷哼一声,讥讽道:“戴大监不在大明宫陪着父皇,怎么有空来朕这里了。”

  “陛下。”

  戴权双手托着一封奏章,面色如常道:“太上皇有旨,北疆危急,贾家拳拳报国之心,皆在奏折之中,请陛下审阅之后,再行定夺。”

  “嗯?”

  眉头微皱,雍平帝扬了扬手,苏培盛赶忙上前接过奏章。

  随即,戴权没有多说什么,再度行了一礼,径直退出了养心殿。

  ‘沙沙!’

  雍平帝拿起奏章,打开一看,眼中寒芒掠起,这份奏章的署名不是别人,正是贾家主事人贾敬。

  等他看过之后,面色舒缓了许多,反而心中惊疑不已,将圣旨递回给了苏培盛,开口道:“朕这个皇帝在天下人眼中确实没什么分量,否则,贾家人就不会先把奏折递给大明宫。”

  “邬先生且看看,贾家要做些什么。”

  “是。”

  邬思道打开了从苏培盛那里接过的奏章,细细查看起来,上面的内容只有一个,贾家愿自筹粮饷,招纳士卒前往大同驰援。

第10章 妖人毒计,谁在算计谁?

  “昔日,贾敬与贾赦一文一武辅佐太子。”

  “就算是老八、老九、老十、老十四联手都无法从他们手中占到丁点便宜。”

  “哪怕朕如此咄咄逼人,贾家都不曾想过站出来支持任何一方。”

  “今日,贾敬主动上表为国效力,其中定有蹊跷。”

  雍平帝负手而立,眼神变幻不断。

  贾家是开国一脉的领头羊,他一直想要得到贾家的支持,从而获得开国一脉的效忠,用以对抗太上皇在朝中培养的势力,只可惜,贾家无人响应,甚至自甘堕落也不愿意站在朝堂上。

  贾家黑云都与锦衣军、血滴子、隐龙卫都是天下少有的间作组织,能够这么快得到塞北消息,这一点他并不感到意外,他在乎的是贾家想要什么。

  “陛下。”

  邬思道合上了奏章,苍白的脸上浮现一抹血色,开口道:“无论贾家要做什么,绝不可能像之前一样雌伏。”

  “眼下最要紧的不是贾家,而是大同,太上皇将这份奏章交给陛下,无疑说明了一件事。”

  “十二团营不可能前往大同,都中可用之兵只剩下京营。”

  “先生有何建议?”

  雍平帝当然清楚局势的危急,径直看向了邬思道。

  “距离大同最近的山西镇、宣府镇可以抽调一部分战兵前往大同,可解燃眉之急。”

  “要想彻底平定北疆,必须从都中筹措兵力,派出得力大将领兵驰援大同。”

  “元从勋贵不出,朝中可用将领只有开国一脉,牛继宗、柳芳、侯孝康等人都是久经沙场的宿将。”

  “不过,在这之前,开国一脉须得剔除腐肉,那些个不顶用的家伙,送上战场也只是一具尸体。”

  “陛下大可借贾家上奏一事,诏令都中勋贵为国解忧。”

  “允勋贵自筹粮饷,募兵以戌边,或纳银十万,以资前线,不从者,褫夺爵位,贬为庶人。”

  端坐轮椅上的邬思道露出了阴鸷的表情,出言建议道。

  “大善!”

  听完这番话的雍平帝眼前一亮。

  一直以来,国朝的军权都掌握在了太上皇手里,除了驻守神京的十二团营,九边、地方卫所无一不是出自兵部任命,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周培公可是太上皇一手提拔起来的重臣。

  开国一脉始终被闲置,其中不少人郁郁不得志,大多数都是烂泥扶不上墙,这也是他非常纠结的一点。

  借助贾家上奏这件事整肃勋贵,不仅解决了国朝无兵可用的窘迫,而且,大浪淘金,剩下的都是可用之人,只要开国一脉立下战功,雍平帝自当下诏嘉奖,元从勋贵自然不可能乐意,开国一脉便会靠向他。

  至于开国一脉会不会心甘情愿前往大同厮杀,这一点根本不需要怀疑,因为贾家是开国一脉的领头羊,贾家主动要求为国戌边,其它人想拒绝也不可能违逆圣旨。

  “陛下。”

  “贾家既然有这样报国之心,何不顺水推舟,下诏赐封贾家人为正六品虎贲校尉。”

  “一应效仿勋贵均授正六品校尉,统兵不超过千人。”

  邬思道捋了捋颌下长须,补充道。

  “先生妙计。”

  雍熙帝立即反应过来,大声下诏:“来人,拟旨。”

  “命镇国公府一等伯牛继宗为征北大将军,负责领兵驰援大同诸事,理国公府一等子柳芳任先锋将军,修国公一等子侯孝康任后卫将军,协同前往。”

  “赐封贾家人为正六品虎贲校尉,允其自行征伐之权。”

  “.”

  “是。”

  乾清宫掌宫太监苏培盛亲自下去传旨,要同时传诏神京所有勋贵府邸,这可不是一件小事。

  “陛下圣明。”

  闻言,邬思道心中了然,雍平帝还是没有放弃试探贾家的想法,允其自行征伐之权,这个举措非常不一般。

  大明宫,含元殿。

  厚重的帷幕阻隔了阳光,显得有些阴暗,一道身影倚坐在帝榻上,淡漠道:“这不是老四的手笔。”

  ‘啪嗒!’

  下首的戴权连忙跪倒在地,惊惶道:“太上皇,血滴子的人始终保护着他,隐龙卫难以下手。”

  “是吗?”

  顺康帝一双浑浊的老眼中露出了渗人的寒芒,冷声道:“我倒是没想到老四对这个妖人如此看重。”

  “从龙之功,确实是天下第一大功,若无他在背后筹谋,何以有那夜血染神京。”

  “打天下靠的是拳头,治天下当以堂皇大道为主,阴谋诡计始终是下乘之法。”

  “朕为何迟迟没有将朝政交给他,他到现在都不明白究竟是为什么。”

首节 上一节 7/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