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前明的三大营便是这种配置,确保了明朝前期的绝对强势统治。
“三位叔父一旦封侯,便不可能再领兵了。”
“京师三大营必须掌握在开国一脉手中,依人数而立,需要三名统领,六个参将。”
“冯唐、卫景瑗、李川三人为三大营统领,戚正则、秦修远、李霄、戚建辉、蒋子宁、谢鲸为参将。”
“京营节度使由赦叔出任。”
目光如炬,贾琰有条不紊的诠述。
“可!”
对此,牛继宗三人并无异议,贾赦可是当年开国一脉中,武力值最高的存在,那一夜血染神京,他一个人干碎了皇室之中,实力最强的十四皇子,也就是如今的义忠亲王。
尽管贾赦这些年都窝在家里当一个整日醉情酒色的纨绔之徒,却没有人敢无视他的存在。
再者,京营一向是开国一脉的地盘,京营节度使只能是贾家人担任,没有为什么。
“单单是京师三大营还不够,朝堂之上,六部重臣无一不是太上皇的人。”
“吏部尚书加文华殿大学士张廷玉、兵部尚书加文渊阁大学士周培公、户部尚书陈廷敬、刑部尚书于成龙、礼部尚书田文镜、工部尚书孙嘉淦,哪一个都不可能听当今的诏令。”
“这恰恰是我们的机会,前明早期,兵部分理军籍管理、边防规划、驿传后勤等职,并无统兵调兵之权。”
“前明中期以文制武,兵部权利日渐滋生,一直到现在统辖武官考核、军制调配及边防事务,尚书常督军出征,这已经成为了天下军队的中枢。”
“三位叔父封侯之后,自当为天下武将表率,怎能虚度年华?”
“贤侄的意思是”
牛继宗三人似乎察觉到了什么,眼神愈发炽热。
“文官理政,武将治军,秦汉隋唐无一不是如此。”
贾琰自信道:“国朝要想建立远迈汉唐,盖压前明的恢弘伟业,势必要做到军政分明。”
“卫所制积弊已久,徒耗钱粮,三位叔父何不以整顿卫所为由,上奏重建五军都督府。”
“妙啊!”
这一提议让牛继宗三人直拍案叫好。
“贤侄。”
“京师三大营好说,五军都督府怕是不那么容易吧。”
柳芳皱着眉头,质疑道。
“当然不容易。”
贾琰淡淡道:“皇室一方面忌惮开国勋贵,一方面又想开国勋贵为国出力。”
“我们需要做到两点,第一,向太上皇表明自身的价值,第二,向当今陛下表现忠诚。”
“???”
牛继宗、柳芳、侯孝康都愣住了。
“如何表现价值,无非是剔除腐肉,以四王八公十二侯为例,上奏自愿放弃祖上遗泽。”
“这怎么可以?”
没等贾琰说完,侯孝康脱口而出。
“为什么不可以?”
贾琰翻了个白眼,继续道:“修国公府除了那块御赐匾额,只有一座府邸,几个庄子,还剩下什么。”
“.”
侯孝康直接说不出话来,嘴角有些苦涩。
是啊,仅仅是三代人,到他这还剩下什么?一个一等子爵?
不单单是他,牛继宗、柳芳感同身受。
“主动上表,难道皇家还真的会不要脸皮,把所有都收回去。”
“无非是修国公府牌匾换做侯府牌匾,剩下的那些三瓜两枣一并赐还给你。”
“几位叔父连这种表面功夫都懒得做?”
“额!!!”
牛继宗、柳芳、侯孝康互相看了看,发现还真是这个道理。
“不过,其它几家就说不一定了。”
“陈瑞文、马尚、韩煜、樊渊、裴哲本来只是三品将军,此番军功或可晋升男爵,齐国公府、治国公府、锦乡侯府、宣平侯府、川宁侯府肯定是保不住。”
贾琰补充了几句。
“我们明白。”
牛继宗等人心中一片了然。
若以伯爵承继公侯府邸,虽然有些逾矩,倒也不算什么过分,毕竟都是超品,但以子爵、男爵承继公侯府邸,这已经超出了礼制,朝堂、皇家都不可能允许。
PS:元从九侯分别是建宁侯:张琛(张煌言)江阴侯:阎谦(阎应元)靖海侯:施廷祥(施琅)
崇安侯:吴世璠(吴三桂)保宁侯府:尚仲宣(尚可喜)怀顺侯:耿昇(耿精忠)
兴平侯:高岳(高杰)临清侯:刘滔(刘泽清)忠佑侯:史晏安(史可法)
第57章 整肃开国一脉,开革史家!
“贤侄。”
“向当今陛下表现忠诚,这会不会.”
牛继宗欲言又止,侯孝康、柳芳同样有些难言。
众所周知,这个天下真正的主人是太上皇,而不是雍平帝,在这个时候效忠雍平帝,不是相当于自己站在了太上皇的对立面吗?
“三位叔父以为我要做什么,向当今卑躬屈膝?”
“呵呵。”
撇了撇嘴,贾琰自信道:“我贾家先后效忠了太祖、太上皇、先太子,多少族人为之陨命。”
“姑且不论我今时今日立下的功勋,单论贾家,我们愿意伏低做小,天下人愿意吗?”
“那”
这番话听得牛继宗三人有些傻眼。
“开国一脉不需要刻意去做些什么,只需要保持中立即可。”
“谁做皇帝都无法忽视开国一脉对国朝的重要性。”
“保龄侯府、忠靖侯府站在了义忠亲王一方,这是取死之道。”
“且这一次驰援大同,唯有史家没有嫡子出征。”
“从今以后,开国一脉与史家再无瓜葛。”
提及史家,贾琰脸上不由得升起厌恶表情,
史公之女嫁给了第二代荣国公贾代善,彼此应该是关系最为密切的姻亲,偏偏史家主动和贾家分割,不管是在朝堂上,还是在私下里,无非是仗着一门双侯的威风。
这一门双侯的恩典可是史公长子为救太上皇舍身而死换来的哀荣,后有史湘云之父史薡为先太子而死,史家两个侯爵这才没有降等,由史鼐、史鼎分别继承。
然而,二者却苛待史薡唯一的子嗣史湘云,以至于史湘云经常要做针线活来补贴家用。
“贤侄。”
“史家可是荣府外家。”
“此事是不是要斟酌一下?”
牛继宗三人对视了一眼,踌躇道。
“无妨。”
“几位叔父且这么去做。”
“这些事,我自会与赦叔、政叔分说。”
“荣府若是不愿,那便分家。”
大手一扬,贾琰斩钉截铁道。
“好。”
三人这才答应下来。
目送着众人离去,贾琰在亲卫的陪同下来到了军营视察。
“哎呦!”
“疼!!!”
“医匠,这里!”
持续数月的大战产生了数以万计的伤兵,伤重的早已赶赴黄泉,轻伤者同样披甲上阵。
这里的伤兵都是昨日的厮杀留下的,一个个浑身血迹斑斑,断手断脚者,比比皆是,整个军营就像是人间地狱,一片哀嚎遍野。
“呼!”
看到这一幕,贾琰心中骤然变得沉重,一将功成万骨枯,不外如是。
“董勇。”
“军中医匠不够用吗?”
“为何这么多人迟迟得不到救治?”
“将主。”
董勇苦涩道:“大同边军的医匠已经全部用上了,还有从都中带来的人,拢共不过百人。”
“在这里的伤兵足足有数万,他们先处理的是轻伤者。”
“大同的药材早就消耗殆尽,这些都是从山西、河北各地运过来的,不过是杯水车薪。”
在场的亲卫脸上充满了悲戚之色,不是不愿,而是实在没办法。
“.”
环顾四周,贾琰看着一个个眼中失去了光芒的伤兵,心在绞痛。
这不单单是缺乏医匠、药材,更缺乏处理的手段,18世纪早期,不管是东西方,对于战场急救都处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状态。
“系统,开始升级!”
贾琰暗自做出了一个决定,将4月的升级机会用在了一个白色词条上。
【恭喜宿主,词条升级已完成!】
【妙手回春(紫)】:医道高超,就算是濒危的病人都能够救活,生命存活率+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