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8大清烧炭工 第218节

  上万各殿太平军登墙攻入武昌城内。

  武昌城守军吓得肝胆俱裂,四处逃窜藏匿。

  人生地不熟的客兵,穿着号衣四处躲藏,较为显眼,基本都被入城的太平军所捕获擒杀。

  倒是武昌本地的兵勇,最为狡黠,又谙熟本地情况,脱了号衣,换上寻常百姓服饰,装作草民,难以分辨是兵是民,暂时侥幸躲过了太平军搜捕。

  “殿下!武昌城已下!保安门已清疏完毕,请殿下入城。”

  下午三点左右,带着五团将士攻占了南墙保安门的五团团副萧茂灵兴冲冲地来到彭刚的帅帐内,邀请彭刚入城。

  萧茂灵是彭刚大舅萧国英的儿子,祖祖辈辈在平在山开山种蓝烧炭为业,没见过什么世面,至今为止还没进过省城。

  即将进入大名鼎鼎的湖北省垣武昌,萧茂灵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东王和天王还没入城,等东王的消息吧。”彭刚并不急于进入武昌城。

  北殿已经有了汉阳、汉口,等杨秀清的消息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武昌城作为太平军第一座打下来的省城,有很大的政治意义。

  进城于天国高层而言是相当严肃的事情,他们这几位王进城不能太过随便,要正式隆重,要讲排场,有排面。

  湖北的满城设置在荆州,不在武昌,武昌城守军的抵抗烈度很低。

  第二天中午,见入城的太平军便彻底控制住了武昌城内的局势。

  杨秀清遂下达了止杀令,同时重申军纪,城内清妖官兵不留,勿伤百姓,违者严惩不贷。

  待城内主要街道清理洒扫干净,地面铺上红布。

  文昌门外,诸王轿撵仪仗齐备,按照地位高低顺序,于锣鼓喧天声中,志得意满地招摇入城。

  诸王皆乘轿入城,唯彭刚骑马入城。

  如果不是身后的旗手扛着一面巨大的黄色北王方旗,彭刚恐怕会被错认成寻常的太平军军官。

  武昌百姓对太平军的入城表现出了相当的热情,爆竹之声,满城不绝。

  城内街巷亦是巷巷挂彩,街巷两旁尽是双手高捧香炉,于门前跪迎太平军的武昌百姓。

第267章 清算

  武昌作为湖北省垣,城内衙门众多,省、府、县三级衙门兼而有之。

  入城后,杨秀清给诸王分配了王府。

  以湖广总督署为天王府,湖北巡抚署为东王府,湖北藩署为西王府,湖北臬署为南王府,学政署为辅王府,武昌府府署为翼王府。

  彭刚由于已占汉阳,以汉阳府府署为北王府,在武昌时,以附郭县江夏县县衙作为在武昌的临时行辕。

  诸王安置停当,开始对武昌城内的清军官将进行清算。

  武昌一战清军表现拉胯归拉胯,湖北愚忠的汉人官将不少。

  总兵王锦绣、学政冯培元、布政使梁星源、按察使李卿谷、道员王寿同、王东槐、林恩熙、同知周祖衔等人或是被昨日攻入城内的太平军打死,或是携家人自杀殉清。

  至于满人、旗人官员的表现,实在是一言难尽,竟无一人是巴图鲁。

  除了提督双福在守文昌门时见势不妙,逃跑时被杨辅清乱刀砍死之外。

  按察使瑞元、武昌知府明善、江夏知县绣麟等这些旗人大小官员,连死的勇气都没有,为太平军所擒获。

  就这,提前逃跑的还没算上呢。

  对待旗人官员,太平天国向来都是处以极刑。

  按察使瑞元、武昌知府明善、江夏知县绣麟等全家老小,游街示众后,全部凌迟处死。

  听说湖北巡抚常大淳在湖北巡抚衙门里的藏书也很丰富,还有很多名贵古籍和孤本。

  彭刚来到已经被改为东王府的湖北巡抚衙门,向杨秀清讨要这些古籍。

  东王府内,端坐于正堂的杨秀清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样。

  武昌一战。

  杨秀清本来是想为杨辅清铺路,哪成想事不如人愿,阴差阳错之下反而成就了胡以晃,让胡以晃拿到了先登之功。

  要是其他人拿了先登之功还好办,撑破天了给封个丞相。

  毕竟到目前为止,太平天国只封了两个丞相,还有二十二个丞相位置处于空缺状态。

  这次也确实有很多检点乃至指挥进入了丞相名单。

  但胡以晃起点很高,本来就是丞相,按照当前的官制,已经封无可封。

  再往上封,只能封侯了。

  只是杨秀清本来是计划给杨辅清他们封侯,现在要考虑给胡以晃封侯,心里多多少少有些不是滋味。

  听说北王彭刚来访,杨秀清遂收敛心神,接见了彭刚。

  见到杨秀清,彭刚径直说明了来意:“见过四哥,常妖头素来喜欢收藏书籍,想必他内宅收藏了不少书籍,四哥能否把这些书赏给小弟?”

  虽说杨秀清收敛了心神,可他一副愁肠百结的样子还是没有完全藏住。

  彭刚猜想多半是和胡以晃取得了武昌城的先登之功有关。

  现在很多南殿的人在造势要给胡以晃封侯甚至是封王呢。

  杨秀清要这些古籍没什么用,索性做了个顺水人情送给了彭刚:“确实有很多书,这厮书房、厢房里满满好几屋子的书。既然七弟喜欢这些书,那便送给七弟。”

  “多谢四哥。”彭刚谢过杨秀清。

  常大淳这老登搜罗书籍确实很有一手,就从他家查抄的那些书籍,彭刚足足装了好几船,都能够办一个图书馆了。

  “常妖头一家没死成,七弟可有兴趣一见?”杨秀清问道。

  常大淳本来想要自杀。

  可常大淳怕死,迟迟下不了上吊的决心。

  相约一同上吊殉清的吊友李卿谷给常大淳做了思想工作也不起作用,气得李卿谷只能先行一步,让常大淳好自为之。

  直到太平军攻进巡抚衙门,常大淳才咬牙狠下心上吊,结果没死成,被太平军抓了活口。

  “见见吧。”彭刚点点头说道。

  他也很想看看这位能狠下心焚城,烧死了两万余武昌外城百姓的满清疆吏,所谓的一方父母官是什么样的货色。

  无多时,几位穿着绿边短褂的东殿刀牌手将常大淳押解至巡抚衙门正堂。

  彭刚上下打量着被押跪于地的湖南小老头。

  常大淳长相平庸,并无凶相。

  作为一省疆吏,气场也不是很足,倒是书卷气极重,像一个老儒生。

  就是这样一位酸腐的老书生,一道命令,直接断送了两万多武昌百姓的性命。

  似这等浸淫书斋大半生,不谙世事民情的庸人身居高位要职,尸位素餐,实在是武昌百姓的不幸。

  这种人要比纯坏的人身居高位要职更为可怕,至少那些坏种还知道自己是什么玩意儿,做的事是坏事,多少有些自知之明。

  常大淳面色灰败,情绪较为稳定,没有咆哮。

  彭刚走到他面前也只是抬头瞥了彭刚一眼,冷哼一声别过头。

  “常大淳,你知道我是谁吗?”彭刚居高临下,冷冷地盯着跪在地上的常大淳。

  “你是谁,与本抚何干?”常大淳仍旧是别着头,没敢正视彭刚。

  “我是彭刚,潭印阁的藏书很不错,我笑纳了,你内宅的那些藏书也很好,我也笑纳了。谢谢你为我收集这些书。”彭刚笑着说道。

  押解常大淳的东殿刀牌手也很机灵,跟提溜小鸡仔似的,一把将常大淳提溜起来,让常大淳眼睁睁地看着彭刚带来的人将他的毕生所藏从内宅成箱成箱地抬出。

  对于常大淳这种嗜书如命之人,想诛他的心,让他破防很容易。

  得知眼前这位高大魁梧的年轻人就是抄了他家,抢了他在衡阳老家所有藏书的短毛匪首彭刚。

  常大淳猛地挣扎了起来,歇斯底里地咆哮道:“你就是彭刚!本抚要杀了你!杀了你!那些都是本抚书!本抚的书!你们这些泥腿子看得懂书吗?配拥有这些书吗?简直是暴殄天物,快放下!放下!你还我的书!还我书来!”

  “我比你更配拥有这些书,好书不应该被束之高阁,为一门一户所藏。”彭刚摆摆手示意东殿刀牌手将常大淳带下去,旋即偏头看向杨秀清,问道。

  “四哥打算如何处置常妖头?”

  常大淳、及其妻子刘氏、儿子常集松、儿媳马氏、孙女常淑英一家子整整齐齐,全部都被太平军所擒获。

  “常妖头罪孽深重,加入咱们天国的武玱人很多,我要给武玱的新人一个交代,这一家子不严惩,不足以平武玱百姓的民愤。”杨秀清不假思索地说道。

  老实说,武昌的情况有些出乎杨秀清的预料。

  根据过往的经验,越是大,越是富裕的城池,当地百姓越是对太平军敌意越深。

  武昌的百姓对太平军的欢迎程度,加入太平军之踊跃积极,让太平天国诸王始料未及。

  杨秀清现在甚至有在武昌开设讲道场,亲自下场传教布道的想法。

  其中自然有常大淳、双福食言纵火焚烧武昌外城的原因。

  不过彭刚认为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在于出了湖南,太平军已经成势,有席卷天下,改朝换代的势头,吸引来了很多投机者。

  “四哥英明!”

  彭刚赞同杨秀清对常大淳一家子的处理方式。

  正说间,杨秀清的谋士钱江带来几个当地书生模样的人来见杨秀清。

  这些书生多半是来投杨秀清的。

  彭刚本想和杨秀清谈论一番接下来的战略计划,也不便久留,辞别了杨秀清,准备回汉阳处理北殿的事务。

第268章 我日!原来是清妖!

  出了东王府,便是武昌城北连接忠孝门、汉阳门的主干道前街。

  前街以南是武昌城内的名山蛇山,以西则是汉阳门附近,可俯瞰长江的名楼黄鹤楼。

  武昌城内的抚署(东王府)、学政署(辅王府)、藩署(西王府)都在前街北侧。

  彭刚在卫兵们的簇拥下一路向西,打算由汉阳门而出,前往渡口乘船回汉阳。

  沿途除了西王府因主力未至,年幼的西王萧有和无力执掌西殿军政,暂管西殿军政的天王忙着在省城选秀,无暇顾及西殿,门前萧瑟可罗鸟雀之外。

  其余的王府门前,都相当的热闹。

  很多武昌城百姓,尤其是武昌城外的难民与贫民,纷纷踊跃报名加入各殿,被编入馆。

  进入武昌城后,杨秀清为方便对武昌城的管理,实行了分馆制度。

  所谓分馆,即是将城内居民剥离原来的家庭,集体居住、以方便统一管理。

  其中最主要的是男女隔离,分设男馆、女馆。不论老幼、夫妇、父女、母子、兄妹,所有人均依性别各归其馆。

  各馆以二十五人为一馆,由本馆两司马负责直接管理。

  入馆之后,维系生存所需的基本物资由圣库供给,账面上供给的物资是每日每人发油一杯,稻谷三合。

  目下太平军新占武汉三镇,物资前所未有的充裕,能够保证这些物资的足额发放。

首节 上一节 218/2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