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8大清烧炭工 第133节

  大堂内,参会的众人议论纷纷,讨论来讨论去,总结下来主要有四种主张,第一种主张是打桂平城。

  桂平是距离他们最近,他们最熟悉的府城。

  清军大军云集桂平,桂平城囤积有很多粮秣军需,打下桂平城可以暂时解决补给问题。

  不过这种主张最先被推翻。

  桂平城的清军守军比左军的总人数还多,城坚炮利,又有林则徐亲自坐镇,攻打桂平风险太高,拿下桂平城的希望十分渺茫,划不来。

  第二种主张是沿黔江、柳江水道北上象州城。

  象州城的城池规格是州城,要比府城低一个档次。

  象州的主要守军是被他们打怕了的临沅镇总兵李能臣所部的滇军,战斗力孱弱,相对而言更好打。

  象州城的军需粮秣虽然没有桂平城那么多,可多少还有点,供应他们营伍半个月应该不成问题。

  打下象州城,部队和随军家属可在象州城获得补给休整。

  届时根据形势进可北上柳州乃至省垣桂林府。

  广西地瘠民贫,粮食最多的三个府分别为桂林府、梧州府、柳州府。

  这三个府也是广西境内开发程度和汉化程度最高的三个府。

  道光末年桂林一府年征米十二万三千石,冠绝全省,占广西田赋总额的四分之一。

  当然,这只是纸面上征收的田赋,实际上征收的远比这个数字高。

  同时期梧州府所征收的田赋在十万石上下,略逊于桂林府。

  不过梧州为西江商贸门户,商贸发达,每年能收十一二万两的厘金,居全省之首。

  经西江转运广东的广西米谷超过七成都从梧州关过境。

  比较反直觉的是,尽管广西天灾连绵,粮食告急,饿殍遍野,广西的粮食还是被粮商源源不断地被输送至相对而言不那么缺粮的广府地区。

  因为广府的粮价要比广西还高40%以上。

  柳州府产年征米近八万石的样子,要比桂林府和梧州府都少。

  但柳州府是军事重镇,囤积有大量的军粮,军粮储量比较可观。

  昔日驻扎武宣、象州周天爵、向荣的西线清军粮食来源除了对武象二地敲骨吸髓外,另一大来源就是从柳州调粮应急。

  第三种主张是攻打梧州,在梧州府进行补给,然后沿西江下肇庆,直接夺取以广州为中心的广府地区作为立业之基。

  第四种主张最小,主张西进滇黔,给出的理由是滇军和黔军比较容易打。

  这个主张和第一个主张一样,很快被否决了。

  如果彭刚的队伍只有一两千人,确实可以考虑考虑西进滇黔。

  可他的队伍有四万人。

  粮道即活路。

  按照四万人的粮食消耗量,即使是省着吃,也要做到半个月攻占一座县城或者大圩补充粮食才能维持消耗。

  西进滇黔,沿途既没有便利的水道可走,也没有大型的产粮地能及时提供补给。

  走这条路,四万人最后能有一万人能活着进入滇黔都算是天父天兄保佑了。

  另一个历史时间线,1852年,萧朝贵率轻兵二万奔袭长沙,除了萧朝贵本人性子比较急外,根本原因是太平军大部队在郴州粮尽,不得不分兵就食。

  权衡之下,只有第二种、第三种主张最贴合实际,最可行。

  即由黔柳水道北上桂林,或是攻占桂林,或是寻机由湘桂走廊平原(全州)入湘。

  这条路线的优点很多,有现成的水道可以走,沿途多为粮食产区,中大型城池比较多,容易获得补给,可以兼顾队伍中的老弱妇孺。

  东下梧州,趋肇庆,占广府也较为可行。

  只是东线清军主力未灭,走这条路,容易被林则徐的广西清军和徐广缙的广东清军两面包夹。

  考虑到清廷中不少人认为彭刚才是上帝会教匪匪首,这种可能性不低。

  不过下广东,夺取广府乃至整个广东为基业,彭刚最顾虑的是另外两个问题。

  “若能拿下广东最好,广府富庶,不仅粮食比广西多,每年还能收不少关银哩,十三行的行商也个个富得流油,吃了他们好几年的军费都不愁了。正好我也很久没吃广东菜了,有点怀念广东菜的味道。”

  罗大纲是广东嘉应州(梅州)人,难免有衣锦还乡之心,他比较支持东下广东。

  “我觉得进占广东不妥。”谢斌不赞成东下广东。

  “广东的来土之争可比广西还要厉害,广府人和来人仇深似海,道光二十年,我随陈连升到广州抗击英夷时,大敌当前,广府的绿营兵乡勇还能和来人兵内讧。”

  谢斌在广东待过一点时间,亲眼目睹过广东土客之争的激烈,双方几乎是不死不休。

  谢斌所言正是彭刚最担心的问题。

  广东的来土之争比广西还要激烈。

  广东的核心地区是以珠三角广州为中心的广府地区。

  如果以广东为根据地,彭刚的主要敌人反而不是清军。

  而是和客家人有深仇大恨的广府人,以及当地强大的宗族势力。

  除非彭刚能把广府人都杀光给客家人腾地方,否则这个问题在短时间内就是无解的。

  根据地需要群众基础,占领广东作为根据地,彭刚所要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缺乏群众基础那么简单,而是大多数的群众和你敌对。

  取广东为根据地,处理内部土客矛盾的统治成本过于高昂,确非良策。

  “广东的清军实力如何?”彭刚看向罗大纲和谢斌,询问二人广东清军的实力。

  “乌兰泰差不多带了一半广州的驻防八旗入广西,广州驻防八旗估摸着还有大一千多的披甲兵丁,绿营我不怎么了解,反正肯定比广西多。”罗大纲想了想说道。

  “广东绿营经制兵兵额差不多有七万上下,当然这是纸面上领饷的人数,若按吃四成的空额算,四万绿营还是有的。”对于绿营,谢斌要比罗大纲更了解其中内情。

  谢斌的说法虽有出入,但大差不大。

  根据《清史稿·兵志》、《大清会典》等文献的记载,广东省绿营的经制兵额约为六万八千至六万九千。

  清朝中后期,绿营的实际在营人数远低于编制名额。

  缺额率通常在30%到50%甚至更高。

  取中间值,广东绿营实际的在营人数确实在四万出头。

  尽管林则徐入桂抽调了些广东绿营,广东绿营大三万人还是有的。

  “若打广东,广东绿营反而是其次。”邱二嫂插了一句。

  “后军和中一军的兄弟说,林则徐带来的东勇和潮勇和他们打得很凶,比绿营还卖力。”

  东线战场,太平军表面上看着是在和清军打。

  实际上太平军主力主要是在和广东的东勇、潮勇交手,绿营八旗更多的时候是在后头看戏当啦啦队。

  江忠源的楚勇也是劲敌,不过楚勇人数太少。

  正面作战,林则徐还是依赖人数众多的东勇和潮勇作战。

  彭刚都怀疑林则徐是不是故意征募这么多东勇和潮勇入桂剿以客家人为主的太平军。

  东勇、潮勇客场作战都打得这么凶,这么积极。

  如果是在广东主场作战肯定更加难缠。

  彭刚在正堂内来回踱步,思量着到底是东进还是北上。

  广东的清军实力确实比广西清军要强得多,而且广东不怎么缺粮饷。

  比之清军,太平军的长处是野战。

  在攻城方面的经验比较欠缺。

  进军广东,必经之路西江水道边上的两座府城。

  即梧州和肇庆肯定是要打的,广州城肯定也是要打的。

  左军打过攻城战,不过两次攻城战打的都是武宣县城。

  左军目前还没有攻打府城这个级别城池的经验。

  梧州府城和肇庆府城的清军兵力肯定没桂平前线多,彭刚有重炮,打这两座府城彭刚有信心。

  至于打广州省城,实事求是的来讲,他真没有太大的信心。

  而且拿下广州,还需面临另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处理好和英国政府以及英印当局的外交关系。

  权衡再三,彭刚还是觉得沿黔柳水道北上,一路打一路招兵买马,扩充营伍,扩大基本盘较为稳妥。

  西线清军主力已覆灭,走这条路线进可攻,退可守,容错率比较高。

  象州城是州城,城池规格比武宣高,比桂平低,正好借此机会锻炼积累攻打州一级城池的能力和经验。

  彭刚回到位置上落座,迎着众人的目光,做出了决定:“我先带兵北上攻打象州城,如若能打下象州,全部营伍转移至象州城,若打不下,再做计较。各营伍都回去好好准备准备,收拾好东西,等我移营的命令。”

  如果能打下象州,就移营象州继续北上柳州、桂林。

  打不下的话。

  女子尚且能开能合,他一个大丈夫自当是能屈能伸。

  进军象州失利大不了重新回来向神仙兄弟认个错,服个软,跟着主力部队走。

  武宣城还在左军手上,由程大顺的暂七营和萧茂灵的暂八营负责防守。

  大军可以在武宣集结,稍稍休整后北攻象州。

  打象州要走黔柳水道,必须带上一个艇营。

  彭刚让陈阿九带上五营(艇营)随一营、二营、三营、暂十营、暂十一营出征象州。

  罗大纲统六营(艇营)、四营、暂九营三营坐镇后方,保护营伍中的老弱妇孺,防备清军狗急跳墙,偷袭平在山老巢。

  出发前,彭刚去信蒙冲,通知他的神仙兄弟姐夫们他要打象州。

  蒙冲总部的几位反应比较迟缓。

  彭刚敲定攻打象州城之时。

  蒙冲总部的几位上帝会决策层仍旧沉浸在消灭张必禄所部南线清军的喜悦之中,对未来尚无明确的规划。

  彭刚的信件送抵蒙冲围堡,洪秀全、萧朝贵、杨秀清等人大为恼怒。

  尽管彭刚在信中说得好听,说是左军要做开路先锋,为天军探路。

  可彭刚未经总部商议许可,便引兵北攻象州,却是不争的事实。

  恼怒归恼怒,不过他们也拿彭刚无可奈何。

  西线、南线清军的覆灭主要功劳在彭刚的左军。

  左军虽喜欢独来独往,可立下的功劳比其他军都大。

  即使他们对彭刚不经商量,就独自发兵象州的独断行为感到不满,也找不到什么有力的理由指责彭刚。

第170章 进驻象州

首节 上一节 133/2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