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8大清烧炭工 第121节

  太平军传令兵的喊话虽让听到喊话的清军守军出现阵阵骚动,不过武宣城内的清军并没有要投降的意思。

  一个广西巡抚,一个湖南提督,一个桂平知县,十几名副将、参将、游击之类的绿营高级军官坐镇武宣城。

  武宣城内的清军没那么容易束手投降。

  当然,彭刚也没指望武宣城内的清军守军投降。

  武宣城内的清军兵丁乡勇,少说也有大几千号人,彭刚没有一次性接收这么多清军降卒的能力。

  “开炮!”

  武宣城内的清军不愿投降,正遂了彭刚的意,彭刚下令对武宣城发炮。

  重炮连的连长陈旭元早就跃跃欲试,想打重炮过过手瘾。

  彭刚命令一下,陈旭元命令各个炮组渐次开炮进行校射。

  轰隆隆!

  十六声震天巨响响彻四野,十六尊重炮炮口冒起青烟。

  炮弹出膛,飞掠而出。

  由于是第一次使用重炮,各个炮组对重炮的弹道、装药还不熟悉。

  首轮的十六炮,有十四炮都打高了。

  炮弹直接掠过城墙砸进武宣县城内。

  只有两炮砸中城墙,砸得城墙都微微震动,土灰如雪花般从城墙剥落,惊得城头上清军兵卒骇然失色,几乎跪倒。

  “痛快!痛快啊!以往都是我们太平天军被清妖的重炮压着打,吃尽苦头!今日终于风水轮流转,轮到清妖尝尝我们太平天军的重炮!”

  亲眼目睹武宣城内的清军被太平军的重炮打得瑟瑟发抖,胡以晃直呼痛快过瘾。

  重炮连各炮组的炮手都是从原来的炮兵连抽调的老炮手。

  这些老炮手是彭刚用银子喂出来的,他们这两年半来所打的炮,比很多清军炮兵一辈子打过的炮都多。

  虽然他们都很年轻,只有十几二十岁出头,但却已经是不折不扣的老炮手了。

  打完一轮炮,重炮连的各炮组的炮手们根据经验减少装药。

  尽管这批缴获的重炮都是广东军器局所产的重炮,质量上乘。

  不过质量好也是相对广西军器局所产的炮而言。

  清军的这些重炮并未做到标准化生产,各门炮之间的弹道差异颇大,只能让炮手根据经验自己慢慢摸索。

  很快,重炮连对武宣城发起了第二轮炮击。

  经过一轮的校射,第二轮的炮击准确度有所提升,十六炮有四炮命中武宣城墙。

  武宣县城城墙墙基厚一丈二尺(约 3.84米),顶部收窄至八尺(约 2.56米)。

  重炮连所用之重炮,虽系清廷重炮,可打出去的炮弹重量仅有六七斤,想单纯依靠重炮连的重炮轰塌一丈厚的武宣县城墙不现实。

  彭刚炮击城墙的目的也并非为了轰塌城墙,而是为了打击守城清军的士气,迫使守城的清军遁走。

  武宣城内的清军炮手于城墙上施放劈山炮还击。

  六百米外的距离,清军的劈山炮根本够不到左军重炮连的阵地,清军打的劈山炮,只能听个响。

  “武宣县城的西门码头,南门码头,以及黔江南岸皆未设防,七弟是要放城内的清妖从黔江水道走?”

  冯云山在武宣城附近巡视了一圈,发现彭刚不仅未对西门、西门码头、南门码头设防,连最基本的火力封锁都没有。

  冯云山清楚这么大的漏洞彭刚不可能没发现,应当是彭刚有意为之,给武宣城内清军留的退路。

  “清妖的船送不走那么多人,更多的清妖还是要渡过黔江,从南岸陆路遁走。”彭刚微微摇头说道。

  清军在西门码头、南门码头准备的江船带不走城内的大几千清军。

  黔江南岸不派兵设防,彭刚就是希望武宣城的清军能从南岸陆路遁走。

  “可惜了,我们兵力还是有些捉襟见肘,不然这次能连同武宣城内的清妖一起灭了。”冯云山不无遗憾地说道。

  “武宣城内的清军残兵已经被我们打残、打怕了,不足为虑,早灭晚灭都一样。”彭刚举起千里镜观察着武宣城内瑟瑟发抖,跟无头苍蝇似的,抱头乱窜的清军。

  “张妖头所部的清妖连战连捷,势头正盛,那股清妖才是大患。”

  如果不是要留着余力收拾张必禄所部的清军,武宣城的周天爵、向荣两部清军。

  左军和后军举全力也能勉强吃下。

  凡事都有轻重缓急,当务之急是先灭了黔江南岸的张必禄所部清军,打开局面。

  向荣和周天爵所部的清军短期之内无法对太平军形成太大的威胁。

  消灭武宣城内的清军,最多是一场战役胜利。

  张必禄所部的清军未受到重创,消灭张必禄所部的清军,是一场战略上的胜利,可以从根本上扭转太平军的不利局面,孰轻孰重,不言而喻。

  重炮连十六门重炮对火药的消耗十分惊人,平均每打一炮都要消耗两斤半的火药。

  仅仅只打了五轮,整整两百斤左右的火药就化为硝烟。

  炮兵果然费钱,就重炮连刚才打出去的两百斤火药,都够火铳营打一场高强度的战斗。

  但效果还是有的,打到第五轮,各炮组的老炮手们基本上已经熟悉了各自大炮的弹道。

  到了第五轮,十六门重炮,已经有十二门能命中城墙了。

  重炮连炮兵的准头之高让冯云山和胡以晃两位友军将领啧啧称奇。

  他们都觉得左军的炮手打得比清军炮营的炮手要准。

  不止是友军,城内的敌军也觉得教匪炮手打炮打得太他娘的准了。

  不少清军都担心继续这么打下去,武宣城的城墙真的会被教匪的重炮轰塌。

  尽管绿营和团练头目们信誓旦旦地向麾下的兵丁团练保证,武宣城的城墙道光二十一年,即九年前刚刚经过修缮,教匪的重炮不可能轰塌城墙攻进来。

  同时强调教匪没有多少火药,打完这几轮炮,教匪的重炮就是废铁一堆。

  可兵丁团练们可不敢赌武宣县城墙能一直屹立不倒,更不敢赌教匪不会攻进武宣城。

  至于教匪缺少火药,更是无稽之谈!

  三里墟大营的火药可是连重炮一同被短毛教匪给缴获了去。

  稍微有点脑子的人都清楚短毛教匪现在不可能缺火药。

  武宣城内的兵丁团练们人心惶惶,都对绿营军官和团练头目们的说法持怀疑态度。

  比起武宣城墙能不能被教匪重炮轰塌,武宣城内的民心向背这一问题更为严重。

  武宣城本就缺粮,清军大军入驻武宣城后不顾武宣百姓死活,大肆收刮武宣城的民脂民膏,恨不得将武宣城掘地三尺,搜寻粮秣与金银财帛。

  饿得眼冒绿光的武宣百姓只恨没早点上平在山,跟彭刚走,这样现在没准还能有口饭吃。

  武宣城内尚有七八千百姓,百姓们又都盼着太平军进城。

  道光二十一年参与修缮武宣城墙的百姓,又散播出当初县里和府里拨付八千五百二十六两白银用于修缮年久失修的武宣县城城墙,落到实处的银子不到千两。武宣县城的城墙只是驴粪蛋子表面光,根本扛不住太平军重炮的传言。

  这些传言传到了周天爵的耳朵里。

  周天爵大为恼怒,抓来县里的胥吏拷问,想知道这事到底是捏造的谣言还是真的。

  周天爵酷吏出身,武宣县的胥吏哪里经得住的周天爵的拷问?

  很快就都一五一十地交代了。

  好消息是确实是谣言。

  坏消息是实际情况和谣言差不了多少,道光二十一年修缮武宣县城城墙时,确实存在严重偷工减料,中饱私囊的情况。

  虽说没有传言中的八千多两银子只有不到一千两银子落到实处那么夸张。

  实际上落到实处,真正用于修缮武宣县城城墙的银子,也只有不到两千两。

  “武宣的刁民该杀!你们这帮贪得无厌的污吏更该杀!”

  获悉实情,周天爵胸膛剧烈起伏,不顾官仪,在县衙公堂内大声咆哮。

  早听说广西官场糜烂,不想居然烂到了这种程度。

  连修缮城墙的银子都敢这么贪!

  此时向荣也走进了县衙。

  虽说教匪暂时停止了炮击,可武宣城内军心浮动,民心思变。

  为绝后患,向荣本打算用银子雇武宣的青壮守城。

  怎奈很多武宣青壮不愿为大清出力,即使是愿入民团的武宣青壮,对官军的安排也是阳奉阴违,出工不出力。

  “抚台大人,武宣城中不少百姓心向教匪,如果处理不妥当,后果不堪设想!”向荣向周天爵汇报说道。

  “李孟群!李孟群在哪里?!”周天爵叫喊道。

  不多时,李孟群匆匆赶到县衙,面见周天爵:“下官在!不知抚台大人有何吩咐?”

  “武宣的刁民们不是时常念叨教匪的好,教匪给他们施粥么?”周天爵面容扭曲,说道。

  “通知全城百姓,今夜我们官府对全城百姓施粥,让他们晚上都到县衙前领粥!本抚让他们敞开肚皮喝个痛快!向提台,本抚借你楚军的鸟铳手与劈山炮一用!”

  李孟群一愣,让武宣全城百姓来到县衙前领粥,还要借楚军鸟铳手和劈山炮用。

  即使李孟群是初入官场不久的愣头青,也清楚周天爵想干什么。

  “抚台大人,当真要这么做么?”李孟群问道。

  “他们既已心向贼匪,便已不是驯良之民,皆是贼!现在不是,以后也会是!大清的江山就坏在这些刁民手里。”周天爵暴喝道。

  “李孟群,怎么?你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么?”

  “下官谨遵抚台大人钧命.”神情恍惚,如在梦中的李孟群抬起重若千钧的双手,朝周天爵拱了拱手。

第159章 攻城!

  入夜,城外太平军炮兵阵地炮火暂歇,准备等明日天亮后再对武宣城发起炮击。

  三里墟一战以来,彭刚不是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就是奔波于武宣、蒙冲之间联络友军。

  连日的奔波不免让彭刚感到疲惫。

  巡视完各营营地,回到帅帐的彭刚和衣而睡。

  躺下没多久,彭刚便被一阵猛烈的铳炮声惊醒。

  彭刚下意识地从床上一窜而起,跑出帅帐。

  “哪里打炮?!”

  难道是清军出城夜袭?

  转念一想也不可能,武宣城内的清军士气低迷,民心不稳,自顾不暇,哪里还有余力出城偷袭太平军的营地?

  “将军,铳炮声是从武宣城内传来的!”值守帅帐的卫兵报告说道。

  和其他军不同,彭刚对军师这个称谓并不感冒。

首节 上一节 121/2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