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事后诸葛亮,三兴大汉 第85节

  看着败逃的赵云,能臣抵之不由放声大笑:“赵子龙也不过如此!”

  眼见赵云头盔被削、狼狈败走,素来谨慎的苏仆延也松弛下来,笑道:“之前我竟还忧虑刘备诱敌!看来他扫平四郡后,当真目中无人了。这是欺我乌桓无人哪!”

  门旗下,刘备身影一晃隐入阵中。

  蹋顿见状大喜,挥鞭高呼:“擒杀刘备者,可封一郡之王!”

  号角冲天而起,乌桓大军齐声呐喊,潮水般向汉军营寨涌去。

  汉兵不堪其势,仓皇退向营内,混乱中反冲乱了后军,竟弃寨而逃。

  马匹、军器、金银绢帛、衣甲辎重,沿途撒落遍地。

  乌桓骑兵顿如饿虎扑食,争相抢夺,唯恐落后让别人抢了去。

  此情此景,骇得阎柔魂飞魄散,急驱马追上蹋顿,嘶声疾呼:“汉兵背水下寨,其可疑一也;多弃马匹军器,其可疑二也。诸军只顾哄抢,阵势大乱,万一刘备返身反击,我等如何抵挡?”

  蹋顿猛然警醒,急令鸣金收兵。

  然而这些乌桓部众本就不是令行禁止的严明之师,此刻又抢红了眼,岂会甘心退兵?

  任凭号令如何催逼,哄抢之声依旧鼎沸。

  正急乱间!

  忽见刘备引兵杀回!黄忠居左,赵云在右,陈到、焦触、张南、田畴等诸将紧随其后,众将奋勇当先,紧跟着刘备的麾旗,麾前则前,麾后则后,麾左则左,麾右则右,千余骑兵快速的在混乱的乌桓骑兵中穿插,如入无人之境!

  蹋顿大骇,狂呼着试图收拢部队抵挡,但散乱无纪的乌桓各部不仅难以聚合,反在互相呼叫中乱作一团,苏仆延、乌延、能臣抵之的部众也彼此冲撞,自相践踏!

  “事急矣!大王速退!只要大王在,便可卷土重来!”阎柔见局势失控,惶急再谏。

  蹋顿双目赤红,狠狠一勒缰绳,拨转马头便走。

  虽然很不甘心,但眼下的蹋顿已经掌控不了战场局势,只能暂且撤走,然后整兵再战。

  然而蹋顿麾旗刚动,斜刺里便惊现一将直取蹋顿而来,偃月大刀掠过之处,无一合之敌,乌桓骑兵顿如波开浪裂。

  正是早已伏兵侧翼、蓄势待发的关羽!

  瞥见蹋顿的麾旗回撤,关羽当机立断,一面令本部校刀冲阵,一面竟单刀匹马直冲破阵。

  麾旗下的蹋顿见关羽冲来,尚未及惊呼出声,便已被关羽冲至身前,只一刀便被关羽砍了脑袋。

  随后关羽将蹋顿首级拴于马项之下,反手又一刀砍断蹋顿的麾旗,提刀出阵,如入无人之境,乌桓诸将莫不敢当!

  而紧随蹋顿的阎柔,此刻早被关羽那惊天一刀给吓呆了,呆若木鸡地僵在马上,手中长槊何时脱手亦浑然不觉。

  口中唯剩梦呓般的颤栗之音:“这……还是人力可为吗?”

  月初,求月票。我来兑现承诺了,每天五更

第127章 再斩乌桓二王,诸葛亮献对乌桓策略

  蹋顿被斩,麾旗又被关羽砍倒,麾下骑兵顷刻间便陷入惊惶。

  而惊见蹋顿麾旗消失的苏仆延、乌延和能臣抵之三人,皆是面色大变。

  蹋顿骁勇冠绝辽西,号称辽西第一勇士,不论是苏仆延、乌延还是向来凶狠的能臣抵之都远不如蹋顿。

  而今蹋顿的麾旗却消失在战场,这让三人心头都泛起了恐惧。

  “撤!”

  苏仆延、乌延和能臣抵之皆不敢再战,只想尽快抽身脱离。

  主将皆已丧胆,战场上的乌桓骑兵更不敢恋战。

  随着乌桓阵势的全面崩溃,后方诸葛亮见机,立命重整完毕的步卒悉数压上。

  骑兵前驱穿插,步卒随后掩杀,乌桓大军溃不成军,伏尸遍野。

  乱军之中,能臣抵之再次遇到了赵云。

  由于前番单挑曾削飞赵云盔缨,能臣抵之颇为狂傲,竟要直取赵云性命。

  却不料赵云只是抬手一枪,便结果了能臣抵之。

  “怎会如此”

  能臣抵之死也没想明白,为什么眼前的赵云忽然变得这般厉害,分明方才还削飞了赵云的盔缨!

  赵云看也未看尸首,更不屑取其首级,径直引身后骑兵紧追刘备麾旗。

  而冲杀于最前的刘备,双手挥剑,脚踏马镫,其熊虎般威势亦令乌桓骑兵心胆俱裂。

  常人沙场挥剑,效用类同舞弄;然而手长过膝的刘备,臂展已远,更握分量远胜常剑的双股剑,杀伤竟更胜于常人持双矛。

  感触最深的当属乌延。

  乌延见到刘备的麾旗,又欺刘备拿的是双剑,便想取刘备首级,却反被刘备一剑砍中肩头,若不是乌延见机快,整个右臂都得被刘备砍断!

  惊惶的乌延只能伏在马背上没命逃窜,但乌延也没能逃得性命,流窜间又被黄忠弯弓一箭射杀。

  唯有最谨慎的苏仆延,在觉察到危险后便以最快速度撤出了战场,饶是如此,苏仆延也只仓惶带走了数百骑。

  乌桓四王三死一逃,战场上的乌桓骑兵或逃或降,彻底土崩瓦解。

  片刻后,战场上乌桓人黑压压跪倒一片,人人面如土色。

  “使君,意外抓了个人,此人自称是渔阳郡骑都尉鲜于银。”赵云拖一人至刘备马前掷下。

  鲜于银一见刘备,忙叩首哀告:“望左将军念我族兄鲜于辅薄面,饶我性命!我愿为将军牵马执鞭,永不复叛!”

  要说鲜于银也是倒霉,自王松兵败后鲜于银便往右北平而逃,入山躲避风头。

  结果遇到了能臣抵之的部将在掳掠汉人,鲜于银势单力薄也被掳掠,又因鲜于银会骑射而将其编入奴营。

  后闻阎柔在蹋顿帐下,鲜于银遂欲求见,然而尚不及面见阎柔已被驱逼参战。

  而这一战,鲜于银的内心也随着三万余乌桓骑兵的全面崩溃而崩溃,在要被赵云刺死前,鲜于用尽气力喊出了“鲜于辅是我族兄”,这才侥幸活命。

  刘备蹙眉冷哼:“鲜于辅闻我名号,便率代郡吏兵归附我;你却先助王松后助乌桓,屡屡与我为敌,我如何能饶你?”

  鲜于银大惊,忙辩解道:“先助王松是我不知道左将军威名,我愿领此罪;但我绝对没有助乌桓,我是被乌桓人抓去编入了奴营。”

  提及“奴营”,鲜于银满面羞惭。

  堂堂渔阳骑都尉,竟沦为乌桓奴营之卒,奇耻何堪!

  闻“奴营”二字,刘备眸中寒芒骤闪。

  乌桓连年劫掠汉民,羸弱者杀,强壮者驱入奴营,今日这三万骑中,便不知有多少奴营汉儿。

  “鲜于银,我今饶你一命,非为你族兄鲜于辅,只因尔是汉人!”刘备语意更添森寒,“即刻前往战场,将奴营中所有汉人都甄选出来,权作尔将功折罪!”

  鲜于银大喜过望,连连叩首:“末将定不负将军之命!”

  幽州汉胡积怨日久,刘备固以仁德称,但也没迂腐到视乌桓人如汉民。

  更何况做这事刘备也不是第一次了。

  昔日追随刘备驰骋的千余杂胡义从,本源也是乌桓奴营汉骑。

  这些汉骑大多都是自小便身陷奴营,阎柔也是其中之一。

  不同的是,阎柔是乌桓人故意扶持的,昔年阎柔杀护乌桓校尉邢举取而代之,便出自乌桓谋算。

  扶植一亲乌桓的汉奴执掌校尉之职,于乌桓最为有利。

  而寻常奴营汉人,却跟牛马一般,不仅吃不饱穿不暖,很多人还连说话的资格都没有。

  奴隶就不会被视为人!

  在鲜于银甄别下,五千余奴营汉骑被单独聚拢,余下万余乌桓降卒愈加惶恐。

  “余者…可要尽诛?”赵云近前,低声询问。

  以赵云的秉性,正常情况是不会提出杀俘的提议,但今日所见奴营汉人又让赵云甚为恼怒,只因方才在战场上被赵云杀死的,并非都是乌桓人,也有被乌桓人当奴隶圈养的汉民。

  这让赵云如何不怒?

  “请军师速来商议!”刘备没有立即决定,而是急遣人去请诸葛亮,赵云都如此,更遑论如田畴一般深恨乌桓人的将士了。

  少顷,诸葛亮策马而至,献一折中之策:“将军何不以这万余俘虏,向辽西各部换回被掠汉民?如此,既彰将军仁德,又可抚定六郡。”

  刘备动容:“军师所言至善!幽州诸郡户籍凋零,若能以此万余俘囚换回数万汉民,或可稍复幽州生机。

  随后。

  刘备又将诸葛亮的策略告与众人商议。

  虽说这些乌桓俘虏今后极有可能再为祸,但为了能赎回被掳汉民,刘备的确也不能采用太极端的杀戮手段。

  兼之刘备方定诸郡,更亟需安稳以养民生,诸葛亮的策略显然更适合当前局势。

  在得到众人的支持后,刘备一面遣使安抚降卒,一面派人赴辽西传达“善意”。

  而甄出的五千余汉骑,则尽赐酒肉,允其择从军或归田。

  然这些奴营汉骑饱受摧残鞭笞,早被乌桓如牛马般“驯化”,大部分都不理解“从军”和“归田”的区别,一个个皆是惶恐不安。

  无奈之下,刘备也只能暂将其分置各营,待返涿县后再行安置。

  3更奉上,求月票

第128章 虎踞龙盘坐幽州,碌碌之辈诚不足虑

  刘备在无终城外大败乌桓,斩蹋顿、乌延、能臣抵之及名王以下十余人,俘虏万余人,所得马匹、军械、牛羊等不计其数。

  消息传开。

  西起代郡,东至辽西郡,不论是汉人城池、坞堡、村落,还是乌桓、鲜卑及诸胡部落,皆是惊愕不已。

  刘备刚开始对外宣称要讨平六郡不臣的时候,不论是汉人还是胡人,少有人将刘备的话当回事的。

  幽州在六十年前曾有三十万户在籍汉民,后因天灾,以及黄巾乱起、张纯张举叛乱、董卓乱政、刘虞公孙瓒相争、袁绍公孙瓒相争、乌桓诸王南侵等等人祸,到如今幽州的在籍汉民已锐减到不足五万户!

  能在幽州称霸的,都是大浪淘沙后的一方豪雄。

  仅凭刘备一个初入幽州的涿郡太守就想讨平六郡,那是痴人说梦。

  然而。

  刘备却以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便讨平了六郡不臣,更诛杀了王松、难楼、蹋顿等汉、胡豪雄。

  尤其是难楼、蹋顿等乌桓势力,在幽州边防失控后便将代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及辽西郡大半土地都变成了牧场。

  相较于不足五万户的在籍汉民,难楼、蹋顿等乌桓诸王控制的胡人部落以及掳掠的汉人加起来远超二十万户。

  如此悬殊的差距下,依旧被刘备打出了威震边郡汉、胡的骇人战绩。

  而面对刘备用乌桓俘虏换回被掠汉民的“善意”,乌桓诸部落也纷纷遣使与刘备沟通。

  刚开始的时候,有乌桓使者的态度不怎么好,觉得刘备有所顾忌,便要跟刘备讨价还价。

  刘备倒也没与乌桓使者争执,不几日便有一支号为“乌桓突骑”的骑兵,深入乌桓诸部落。

  这些骑兵不仅对乌桓诸部落的位置异常熟悉,作战风格也与乌桓骑兵如出一辙,数日间便荡灭了十几个乌桓部落,除了乌桓部落中被掳掠为奴的汉人外,不论羸弱强壮,皆是一个不留。

  刘备对外宣称的却是:“你们乌桓人内讧,与我何干?”

首节 上一节 85/10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