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事后诸葛亮,三兴大汉 第55节

  深深的吸了一口气,辛评语重心长地纠正辛哲的认知错误:“吾儿,左将军也是大将军的下属。”

  辛哲想了想,得出了新的理解:“原来如此。左将军揣摩了大将军的忧虑,故而为大将军统兵攻打曹操;孩儿若为左将军解决了忧虑,就等于为大将军解决了忧虑。”

  辛评再次愣住。

  我方才说的,是这个意思?

  求月票

第74章 在袁绍的造势下,刘备要名响河北了

  沮授在暗自舔着伤口,辛评在纠正思维出了岔子的儿子,刘备则是愉快的跟着袁绍观摩十万步骑应当如何安营扎寨。

  袁绍又有意炫耀十万步骑的声威,故而在面对刘备的询问时,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丝毫不担心被刘备学了去。

  大有一种“就算你学会了十万步骑如何安营扎寨又能如何?你有十万步骑吗?”的骄傲。

  而徐庶、黄忠及陈到数骑,亦是默默的跟在刘备身后,一面观摩袁绍的营寨,一面听袁绍炫耀。

  能近距离观摩十万步骑的营寨是人生幸事,不论是刘备还是徐庶等人都非常的珍惜这次机会!

  看着刘备等人没见过世面的模样儿,袁绍的虚荣心再次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因沮授找事而引起的尴尬和恼意也随之散去。

  “孤之营寨兵马,可还入眼?”

  看似谦逊的话,实则充斥了骄矜,袁绍笑盈盈的看着刘备,脑中仿佛已经看到了刘备震惊的模样。

  而刘备也没有“辜负”袁绍的期待,面上有震惊亦有敬畏:“大将军真天人也!”

  “玄德过誉矣!”袁绍哈哈大笑,显然对刘备用震惊的神态和敬畏的语气呼出“天人”二字极为受用。

  刘备的敬畏虽然是假的,但震惊却是真的。

  比起在营地外坡头看到十万步骑如山如林的声威,入了营地后的具体观摩更让刘备感受到十万步骑的如山如岳的压迫。

  再联想到书籍上记录秦赵长平之战、楚汉彭城之战、新莽昆阳之战都是数十万人级别的大战,刘备的震惊感更甚了:

  十万步骑就有如此声威和压迫,数十万步骑又该是何等的威势?

  居中调遣的大将,又是何等的惊才绝艳?

  一直到了黄昏,袁绍这才带着刘备返回中军大帐,与黎阳大营的文武同宴共语。

  为了借刘备北投来提高袁氏乃天授王道的声势,袁绍刻意的夸大了刘备带着数万士民北投对天授王道的影响,又在宴席上夸大宣传刘备“不负操而见疑于小人”,借以贬低曹操在诸州县士民中的名望。

  等等。

  虽然是在虚假宣传,但只要诸州士民信了,假的自然也就变成了真的。

  而在宴席中,刘备也首次见识了袁绍麾下谋臣似雨、猛将如云。

  既有名声在外的田丰、荀谌、许攸、审配、逢纪、颜良、文丑、张郃、高览等文武,又有名声稍次的辛毗、孟岱、蒋奇等文武。

  敬酒间。

  刘备见到了昔日的吴郡太守,今日的故安都尉陈瑀。

  “不曾想竟在此处遇上公玮公,有元龙书信托我转交。”刘备将陈登给陈瑀的私信自怀中取出。

  陈瑀吃了一惊,忙拆信而观。

  信中大意,是陈登恳请陈瑀能动用河北的人脉助刘备扬名,且又向陈瑀提及了赠书千卷给刘备等等诸事。

  汉末乱世,豪杰并起。

  下邳的陈氏兄弟,最高光的时期可以在幕后玩弄陶谦、刘备、吕布于股掌之间而与袁术争锋。

  刘备在当徐州牧的时候,陈登虽然将刘备视为至交,但陈珪和陈瑀其实是瞧不上刘备的,陈氏兄弟只将刘备视为陶谦的替代者。

  故而在吕布背刺刘备后,陈氏兄弟直接又将吕布视为刘备的替代者。

  对陈氏兄弟而言,下邳陈氏才是主人,而陶谦、刘备、吕布都只是下邳陈氏扶持的恶犬。

  然而世事无常,如今的陈氏兄弟风光不再,陈珪意外染病不能理事,陈瑀谋袭孙策失利奔逃河北寄人篱下,仅剩下陈登还在广陵有有几分体面。

  反观昔日瞧不上的刘备,虽然命途多舛,但总能逢凶化吉。

  看似漂泊流离,实则步步高升,不仅成了左将军,还成了袁绍都要“亲往相迎”的贵客上宾!

  世事无常,常令人唏嘘。

  “元龙之意,老夫已然知晓。左将军今后若有难事,老夫自当尽力而为。”陈瑀没了昔日在徐州时的骄傲,只剩下看破世态后的谦逊与温良。

  袁绍也看到了刘备与陈瑀的交谈,但没有干涉。

  落魄的凤凰不如鸡,现在的陈瑀早已不是昔日的太尉之子、下邳豪士,只是一个在麾下苟存性命的老朽,其存在的价值远不如刘备。

  袁绍麾下文武,绝大部分人也都表现出了对刘备的善意。

  倒不是河北文武敬慕刘备,而是袁绍现在亲善刘备,众文武自然也不能折损了袁绍的颜面。

  明面上是对刘备表现善意,实际上是在投袁绍所好,不是人人都如沮授一般自恃才智而不愿曲意恭维。

  当然,也有如田丰、审配一般的,横竖瞧刘备都不顺眼。

  是夜。

  刘备醉酒而归。

  袁绍派人将刘备送入别帐,又调辛哲引一营骑兵护卫左右,以防意外。

  万一军中有曹操的细作亦或者有如沮授一般对刘备抱有敌意的趁着刘备酒醉行刺,刘备身死事小,袁绍丢脸事大。

  徐庶、黄忠、陈到等骑亦是一夜警惕,轮流执勤。

  防人之心不可无,白日里让沮授吃了瘪,即便有辛哲的骑兵营护卫左右,也不能心存侥幸。

  直到翌日刘备醒来,徐庶等人才暗暗松了口气。

  扫了一眼徐庶等人疲惫的面容,刘备又是痛惜又是愧疚:“因我一人之故而令众人受累,我之过也!”

  若是旁人这般说,徐庶等人只会当是客套之词;但由刘备说出,徐庶等人只剩下感动。

  徐庶又将汤饭端入,一边与刘备同桌而食,一边又低声道:“昨夜值守时,我与骑营都尉辛哲聊了一阵。”

  “此人虽然出身颍川大族辛氏,但为人真诚,对我的寒庶出身也无鄙夷之心;又因自小被家中长辈规令读书,故而对敢于投笔从戎的班超又极为推崇。”

  “将军若能拉拢其心,既可示好辛哲的家中长辈,又可让这一营骑兵为将军所用。”

  刘备闻言,不由喜上眉梢。

  虽然袁绍没有明说,但辛哲的家中长辈是谁,刘备心知肚明。

  “辛都尉现在何处?”刘备端着饭碗起身问道。

  徐庶亦是端起饭碗,笑道;“正于别帐吃饭,将军可要同往?”

  刘备亦笑:“吃饭时更易亲近,合当同往!”

  求月票

第75章 论折节下交,刘备可是汉末最专业的

  别帐内。

  辛哲独自刨着碗中的饭食。

  昨日被辛评一阵纠正,辛哲虽然明白了辛评的用意,但内心又有逆反心理作祟。

  似辛哲这般出身不凡、家境优渥的世家子,在弱冠之年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愿受到家中长辈的约束,急于走出一条与家中长辈不同的道路来证明自己,以此来摆脱某某儿子的标签。

  辛哲的想法,是符合人之常情的。

  饱暖思大志。

  当物质上能吃饱穿暖后,人追求的就是精神层面的温饱了。

  正吃间。

  徐庶的声音自外响起:“辛都尉可在?”

  辛哲惊喜而应,起身出帐。

  同为颍川人且又都背井离乡,兼之徐庶才识不凡、言语风趣,昨夜辛哲与徐庶聊得十分投缘,就差没直接喊声义兄了。

  刚出帐,辛哲就看到了端着饭碗的徐庶,以及同样端着饭碗的刘备。

  左将军?

  辛哲顿时愣住。

  刘备笑道:“昨夜幸有辛都尉辛苦护卫,我才能睡个安稳觉。”

  如沐春风的笑容,洒脱豪放的言语,让辛哲不由生出了几分亲近感。

  “护卫左将军,乃属下职责。”辛哲恭谨的向刘备行礼,脑中回想起辛评的教导和纠正。

  昨日辛评说干了口水,让辛哲认同了那句“大将军在听大将军的,大将军不在听左将军的,左将军若与大将军不和,听大将军的。”

  “都是自家兄弟,不必拘礼。”刘备一手端着饭碗,一手扶起辛哲:“辛都尉若不嫌我粗鄙,可愿与我入帐一叙?”

  辛哲忙引刘备入内。

  看到桌上尚未吃完的饭食,辛哲连忙又道:“左将军稍待,我这就唤人收拾。”

  刘备制止道:“军营之中,诸礼从简。我都端着饭碗来了,正欲与辛都尉同桌而食。元直,你也别站着。”

  徐庶笑了笑,大步向前,又招呼辛哲:“辛都尉,左将军不好俗礼,你也坐下吧。”

  辛哲见刘备与徐庶虽然是主臣,但并未严格恪守主臣食坐之礼,反而如朋友一般同席而坐、同桌而食,更感惊讶。

  思虑数息,辛哲也不再拘礼,坐下同食。

  自古至今,餐桌上最容易拉近人与人的关系。

  只是片刻间,辛哲就没了初时的拘谨,更与刘备谈笑风生。

  虽说辛哲对敢于投笔从戎的班超颇为推崇,但识人无数的刘备能看破本质:

  辛哲对班超的推崇是受到书籍的“浪漫”记载,实际上对战场的残酷知之甚少,真看到战场的残酷后,辛哲未必还会推崇班超。

  故而。

  刘备没有顺着辛哲对班超的推崇而大谈特谈,而是以卢植文武兼修为例子,来论证真正的大儒应该同时具备“上马能平乱,下马能治国,为人重信义,危乱见忠贞”的才能和品性。

  若旁人这般说,辛哲或会嗤之以鼻。

  但刘备是卢植的门生,又有东州名儒郑玄赠书六千余卷,还被袁绍亲自迎接并引为上宾。

  刘备说的话,就是名士名言,更让辛哲有一种“听左将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

  再加上刘备的阅历丰富,自幽州到冀州,自冀州到青州,自青州到徐州,自徐州到豫州,行程何止万里?

  下能与市井小贩畅谈民生冷暖,上能与王公大臣讨论国情疾苦,眼光见识远非辛哲这个涉世未深的能比。

  而刘备对辛哲有关于军旅的疑问,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让辛哲对军旅有了更为直观的印象。

  “大将军以声东击西之计,明令颜良以偏军袭扰白马,拖住曹贼的主力;暗令郭图、淳于琼等人引大军渡河,偷袭延津。”

  “曹操中计,仓皇溃退,真乃快事!”

首节 上一节 55/10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