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皇帝刘牧,恰好就是一个没啥野心的,否则,也不会被人当实验品观察他跟鬼方女人媾和后的子孙变化。
说真的,刘牧真的很怕死,他甚至都不敢跟玉蘅真刀真枪的发生点啥,如此睿智的皇帝,谁又舍得杀呢。”
张敏喝一口汤,发现是甜汤,把凳子朝云策那边挪一下轻声道:“皇帝跟玉贵妃没有男女的那点关系?”
云策摇头道:“没有。”
“为啥?”
“因为玉蘅敢做的那么过份,偏偏皇帝还总是原谅她。”
“为什么皇帝会原谅她呢。”
“因为他们之间是朋友,是同盟,就是不是夫妻。”
“您再仔细说说……”
云策当然很愿意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给张敏讲的清楚明白,就是娥姬进来了,云策也就没办法继续掰开,揉碎了。
道理讲的不爽利,张敏羞赧的用袖子掩着脸,离开了,娥姬盯着张敏皱皱巴巴的裙摆看了许久,就对云策道:“也跟我仔细说说呗。”
云策揽过娥姬的细腰道:“说说,你想要知道啥,我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娥姬道:“张敏很伤心是吧?”
云策点点头道:“被人当棍子使唤了,还不能生气,只好找我来要答案,我给了她一个答案……其实什么答案不重要,对不对的也不重要,这个死女人就是死脑筋的想要一个答案,顺便糟蹋一下自己。”
“所以,你就糟蹋她了?”
“没有,就是想起你那晚跟我说她有一个会发光的那啥,就没忍住……”
“挺好的。”娥姬大方的把云策的手放在她的臀上。
云策准备了整整两天,行军路线,干粮,以及远行的帐篷物资都已经准备好了,把老仇留下守护蓝田县的这点产业,在一个无雨的清晨,大队人马就离开了云家庄子,缓缓地向北方前进。
偌大的蓝田县没人来送他们。
偌大的长安城也没有人来送他们。
倒是吴彤来了,他其实不是来送云策的,而是来送张敏的。
他丢给张敏一大包东西,话都不说,就转身骑上雷烟兽回长安了。
娥姬死死的盯着那个巨大的包袱咬着牙道:“你给郎君戴绿帽了?”
张敏瞅着面前的大包袱道:“我没受伤的时候,他就对我的姿色嗤之以鼻,把我当男人用,我受伤之后,他反而开始把我当女人看了,处处在意我的心思,处处照顾我。等我的身体恢复之后,他已经不把我当人看了。
你说,这样的人能给谁戴绿帽呢?”
第140章 假的变成真的怎么办
大汉朝最好走的路,便是长安到铁围关之间的道路,这条道路共有六千四百里长,五十米宽。
当时修建这条路的人是鬼方众,那个时候的鬼方众啊,力气很大,好多人还长着三四条手臂,或者三四条腿,不论是担土还是拿来负重都是很好的。
据说开工的时候就征发了七十几万鬼方人,多路段,多头施工,整整用时十二年,才把这条路给彻底的修好,就是路修好了,四条腿,四条胳膊的那种鬼方人就很难找到了。
至今,还有很多的奴隶主在怀念那个时期的鬼方众,只要给点吃的,他们就没日没夜的干活,即便是累倒了都不吭一声。
后来有一些奴隶主还刻意的用三条腿跟三条胳膊的鬼方人交配,希望能诞生出多手,多脚的老式鬼方人,结果,没有一例成功,那个多手,多脚的鬼方时代再也回不来了。
如今的鬼方众奴隶,除过命不值钱之外,基本上就没有什么过人的优势了,不过,在开山劈石,架桥修路方面,鬼方人还是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云氏家族的车队行走在这条被称为‘鬼驰’的大陆上,非常的不起眼,经常有人数远超云氏车队的庞然大物与他们相对驶过。
云策也搞不懂,五万人规模的商队,到底需要经营什么货物,才能保证走这一遭有足够的利润。
张敏目不转睛的盯着这些人数庞大的车队,最后在云策耳边道:“这些人绝对是长城守军,大汉第二精锐。”
云策撇撇嘴道:“还以为是铁围关守军呢,对了,我就说嘛,长安城这边多余的一万多奴隶被我带走了,吴彤哪来的十万奴隶去屯垦,原来这十万人的出处在前来勤王的军队啊。
张敏,你们有交情,不行就问问他,这种高素质奴隶能不能也给我们一些。”
“我的脸面如今不值钱,没看见人家来送我,也送的那么敷衍。
修建鬼驰这条道路的时候,有人用心,有人用命,因此这条路的质量非常的好,虽然已经过去上千年了,根基依旧稳固不说,路上一根杂草都没有。
在这种路上跑,最好的法子就是乘车,云氏的车队走的很快,基本上一天要走两百里,如果对面没有伪装成商队的军队出现的话,车队一日甚至能走三百里。
云策预定的行军时间不超过三十天。
每天傍晚宿营的时候,云策都会社火从龙珠里放出来,支在狗子的触手上,真的很像是一朵烛焰。
云策这边才把烛焰拿出来,刘长生那边的祖火就会剧烈的燃烧,火柱一飞冲天不说,还总是显得很暴躁。
不过,今天,祖火就显得很平静,像是已经承认了这朵烛焰的存在。
刘长生看着那道烛焰虚影,不时的拿手指去触碰,手指会从烛焰的虚影中穿过,即便是刘长生把祖火移过来笼罩住那多烛焰虚影,那道烛焰依旧没有任何反应,呆呆地。
“这是一朵没有灵智的社火,恐怕不能造福人间。”
刘长生挥挥宽大的袍袖,那朵烛焰虚影就消失了。
“在我担任大神官的百年时间里,见证过十六朵社火的诞生,每一朵社火自诞生的那一刻,便有了灵智,它们来自祖火,又与祖火不同,虽然有不同,祖火终究还是能联系到它们。
唯有云策手中的这朵烛焰,它烧的无声无息不说,也不曾与天地沟通,也不曾与人亲近,这样以来,这朵烛焰就没有了上情下达的作用,看样子,熄灭将是它唯一的结局。”
今天,神龙殿里还多了一个人,他跟大神官一样靠在火塘边上,他似乎听到了大神官的话语,又好像没有听到,总之,他的神情漠然,让人猜不透他心中所想。
“洛阳的陆太傅对我们这一次的举动有什么反应吗?”大神官刘长生,再次问道。
那个在火塘边上昏昏欲睡的人睁开一双眼睛,看一眼刘长生道:“他不同意选帝侯的方略。还说什么统一难如登天,分裂快如闪电。
他还警告我们,不要试图玩弄人心,只有大一统才是我们的立身根基,一旦分裂,被人各个击破不算啥难事。”
刘长生笑道:“击破鬼方众,便可高枕无忧。”
男子笑道:“你说的很对,二十年前就开始布局,二十年后就要到收割的好时候了,刘长生,在你漫长的人生岁月里,这一幕应该是最喜闻乐见的事情吧。”
刘长生笑而不答,他觉得云策的出现,才是他喜闻乐见的事情,余者不足以论。
“大汉绵延了将近一千三百年,说起来也是足够了,刘长生,你身为刘氏皇族,这一次算是彻底的背离了刘氏,以后打算关闭神龙殿不见人了吗?”
刘长生笑道:“在我眼中,天下分什么彼此呢,大家都受到了祖火的庇佑,就该一心一意的供奉祖火,谈什么刘氏,还是赵氏呢。”
年迈的赵书抬起头看一眼刘长生道:“还是有些细微差别的。”
刘长生笑道:“你且把手放进祖火。”
赵书皱眉道:“何意?”
刘长生笑道:“放手进祖火,你到底是大奸大恶之徒,还是悲天悯人的智者,祖火自有分辨。”
赵书起身,挥动几下手臂,就把宽大的袍袖圈在手臂上,漫不经心的对刘长生道:“某家是什么样的人,还不用祖火来检验。”
刘长生笑道:“你固守长城多年,已经厌倦了,不想再被人们成为国之柱石了吗?”
赵书道:“那里除过飞雪与南归或者北飞的鸟,就只剩下荒草,刘长生,三十六年了,我太寂寞了。”
“为什么再不等等呢,说不定就会有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在你眼皮子底下发生。”
赵书瞅着刘长生过于苍老的面容道:“我厌倦了。”
刘长生见赵书走了,就叹口气道:“长安也不是啥好地方啊。”
鬼驰大道从不与路过的大城市连接,这条大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快速的移动军队,云策家的车队之所以一天要跑两百里以上的原因,就在于,只要上了这条路,马车的速度就该提升起来。
而且,一个宿营地,距离下一个宿营地的距离,正好是两百里。
离开鬼驰,下到宿营地的时候,云策看一眼自家还算有些秩序的队伍,就带着吴彤給的垦荒令,去了驿站官府处。
“驿站已经没有粮食了,没办法给你这一万一千人提供足够的粮秣,因此,还需要你们自筹,弄到了,就吃饱,弄不到,谁也没办法。”
云策才走进驿站,就听见一个陌生的声音在跟冯安理论。
第141章 人,总要靠自己才成
大汉朝的国土广袤无垠。
如果说祖火,社火构成了大汉人的精神联系,那么,驿站一直是勾连全国的一条条锁链,在实质上将大汉捆绑成一个整体,就是因为大汉有数之不尽的驿站,这才让大汉看起来像是一个完整的王朝,而非松散的部落联盟。
按照大汉现行的律法,驿站必须无偿供给因官方事务路过的人的粮食,住宿,甚至是交通工具。
云策当初万里迢迢从龙门驿站走到长安,依靠的就是这些驿站,虽然有些地方的供给很恶劣,甚至需要贿赂驿站里的工作人员才能得到安置。
就总体上而言,这套驿站系统还是可靠的。
云策一行人虽然有一万一千多人,真正需要驿站安置的不足两百人,
现在,在距离长安只有两天行程的地方,居然有驿站的人正大光明的告诉他,此地无法安置。
“是因为我们的人太多的缘故吗?”
云策制止了愤怒的冯安,掏出吴彤送给他的通牌笑着问面前的驿丞。
看到大司马府的通牌之后,驿丞的眼神明显的躲闪了一下,不过这家伙也是一个干脆人,见云策似乎是这一支队伍的领头人,就拱手道:“回长安吧,前面的道路不通。
你们若是留在我通明驿,我没有办法保证你们的安全。”
云策指指自己冗长的车队问道:“是需要进入驿站的两百余家眷的安全,还是说这里所有人?”
驿丞犹豫一下轻声道:“回长安吧,我现在没办法保证任何人的安全,包括我自己的。”
云策抬头看一眼通明驿低矮的寨墙,以及寨墙里相对繁华的集市,点点头,就对冯安他们下令,寻找水源地,今天宿营野外。
驿丞见云策他们没有进驿站,抖抖袖子将一群看热闹的闲人呵斥一番后,就下令关闭了驿站大门。
大汉的驿站权力很大,有些重要的驿站本身的权力甚至超过本地的官员,就像龙门驿站的那几位老兄,他们每年获取的利益,不一定就比州里的高官少多少。
眼前这个通明驿,就规模以及重要性,明显无法跟龙门驿站比拟,但是,他们的胆子却比龙门驿站里的那几只硕鼠还要大。
因为,云策此次出行,持有的是大司马府颁发的通牌,更代表着大司马府也就是军队的威严。
现在,通明驿站的驿丞不承认大司马府颁发的通牌,这就证明了一件事,大司马府已经失去了对通明驿站的管辖权。
这就很有意思了。
听张敏说过,大司马府最重铁围关,次重长城防线,按理说,长安以北,以及目前这条被称为“鬼驰”的大道,应该是最听大司马府的军令才对,目前看来跟张敏说的并不相符。
政令不通,说是大事,其实也算不得什么,如果能及时修正,就不算什么大事,如果修正不过来,完蛋就是了,没啥修正的必要。
冯安找到了一处废弃的军寨,哪里有水源地,有可以扎帐篷的空地,有已经熄灭的火塘,以及堆积如山的马粪。
云策果断地将宿营地选在了这里。
“这是我们先前在路上遇到的那些大型商队驻扎过的地方,水源是条小河,流动水。”
云策瞅着一脸凝重的冯安笑道:“察觉到危险了?”
冯安道:“粱昆带人去查探了,初步发现通明驿站的人口不对劲。”
云策道:“怎么个不对劲法?”
冯安道:“按照大汉律例,一等驿站如龙门驿站,鸡鸣驿站,需要丁口万人以上,才能支应繁重的劳役,才能保障驿站可以顺利运转。
通明驿站是四等站,这样的驿站也需要上千丁口才能运转,上千丁口,加上他们的家眷,通明驿站至少应该有五六千人才对。
粱昆刚才回报说,这个通明驿站,目前的丁口不足三百人,不过,各个看起来很彪悍,不像驿卒,更像是武士。”
云策道:“那么,通明驿站的人口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