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家五百年 第9节

  回顾今日之事,没有那么多的阴谋算计,实际上非常简单,杨靖在循规蹈矩的断案,在循着律法做事。

  而李祺做事直达本质,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在君主专制、皇帝独尊的洪武朝,法律就是朱元璋的意志,杨叶王五案不是一件案子,关键不在于谁对谁错,而是一项政治问题,杨靖用查案的思维去做,他就必死无疑。

  因为在这件事中,杨家和茹娘有没有婚约重要吗?

  不重要!

  重要的是天下怎么看待朝廷,看待皇帝。

  李祺抓住了这一点,于是杀死了杨靖!

  他不再想这些事,先检查了李芳和李茂的课业,虽然他们不在系统的嫡系子弟中,但在现实中,他们就是李祺的嫡长子和嫡次子,所以他对这二人的教育还是非常上心的,至少以后不能拖他亲生儿子的后腿。

  李祺是典型的严父形象,他一出现,李芳和李茂顿时噤若寒蝉,自然不敢不认真学习。

  检查完李芳和李茂的课业后,李祺回到了书房,盘点接下来的局面。

  虽然今天面圣时发生的事情很巧合,但杀杨靖本来就是李祺进宫的目的之一。

  现在这个目标完成的比想象中还要顺利,接下来可以去见一面杨靖,查查当初公府覆灭的幕后黑手还有谁。

  当然,最重要的事情还是接下来和朱元璋的问答,这才是真正的大事。

  无论是出于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还是为了拿到更多的成就值,李祺都要不断的做事,做大事,尽可能的影响天下的走势。

  他希望能够利用朱元璋晚年时,愈发焦虑大明江山传承的心理,在大明朝掀起一场“有大明特色的新儒学变革”思想文化运动。

  这场思想变革的开端就是消除蒙元风俗弊病,而真正的目的则是清除异己!

  所以杨靖一定会死在王五杨叶争妻案中。

  这是李祺铸造出的针对旧文人的神剑,杨靖只是第一个死在这把剑上的人而已。

  李祺提笔在雪白的宣纸上写下几个大字——

  “蒙元旧俗”、“士林”。

  在士林之后他重新划了一条线,写下“宗族”二字,用如血般的颜料重重打上×。

  皇权不下乡,或者说中央权力不下乡,这是封建时代的弊病,宗族则是拦路虎,无论五十年,一百年,总要清算。

  李祺盯着这几个词,又写下了八个字——“文官政府”、“家族转型”,而后标识为重点。

  “朱元璋才智过人,他肯定能意识到我今天说的蒙元习俗的重要性,处理完杨靖,可能就会召我进宫,既然杨靖将死,那话术就要变上一变,再增添几分成功的把握。”

  李祺仔仔细细回忆着今日在奉天殿中之事,确定自己的表现没有丝毫问题,终于舒了一口气。

  朱元璋疑心极重又喜怒无常,和他对话一定要谨言慎行、字字斟酌才行。

  ……

  李氏别院这里安静如常,刑部尚书府却糟了大难。

  杨靖前脚回到府邸,后脚锦衣卫缇骑就踏破了门槛,伴随着圣旨宣下,满院妇人啼哭,他直接瘫软在了地上。

  没做什么挣扎。

  没喊什么冤枉。

  当今这位陛下,杀人相当果断,一大批开国功臣都说杀就杀,何况自己呢?

  他知道一定是李祺在宫中说了什么。

  他有些懊悔当初的选择。

  但他更恨自己斩草不除根,一时犹豫,以至于有今日大祸。

  他闭上了眼睛,任由锦衣卫将枷锁扣在他的身上,府中下人以及家眷如水织流般被带离。

  夕阳的余晖照在他的脸上,耳中是女人、稚童哭泣嘈杂的声音。

  弥天大祸,一朝至。

  杨靖突然想起了当日韩国公府七十余口也是如此。

  他又想到,当初那些和自己共谋之人。

  黑暗中有野兽显出了锋锐的獠牙,而猎物还懵然不觉。

  呵……

  嬴者显耀,败者亡!

  至于王五、茹娘、杨叶这等小民,在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他们的人生命运就已经被决定,王五茹娘自然高呼天子圣明,杨叶则依旧在卫所种地,没有妻子儿女,一生就如此罢了。

  ……

  翌日。

  李祺与临安公主再次奉旨进宫。

  马车路过杨府时掀开车窗帘一看,朱红大门上已经贴上了封条,沉寂暗哑,透出森然的味道。

  夫妻二人亦步亦趋跟随宫人入殿,恭恭敬敬的行礼,而后端正坐在奉天殿中。

  没多久皇帝太子都走近殿中,李祺能感受到朱元璋和朱标审视的目光落在自己身上。

  这父子二人皆是人中龙凤,在昨天李祺离开皇宫后,父子二人聊到了很晚,最终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整顿天下文人的时机已到。

  而李祺能不能真的接过这份重担,就看今日考验的结果。

  “李祺,咱今日召你进宫,有件大事要吩咐你去做,你可能猜到是何事?”

  李祺心念电转,脑海中迅速闪过他写下的“待君以诚”四个字,这一定是考验,看看李祺是虚情假意,还是真情实意。

  “回父皇,儿臣妄自揣度君上,实在有罪。”

  李祺回到京城后,没有恢复从一品的驸马都尉爵位,但身上有从九品的散官,一个芝麻官中的芝麻官,也算是可以自称臣。

  朱元璋道:“你尽管说便是,临安在这里看着,咱难道还会治你的罪不成?”

  朱元璋话中的意思很明显,之前你李氏涉嫌谋逆,朕都能因为临安公主而放过你,更何况现在?

  李祺这才恭敬道:“儿臣猜测是涉及蒙元旧俗之事。”

  朱元璋有些兴奋的感慨道:“没错!

  大明建极二十四载,咱那么努力的教化百姓,但他们就是冥顽不灵,依旧有凶顽作恶,让良善的百姓不能安心生活。

  尤其是那些读书人,咱大力宣扬朱子之学,倡导贤能之士,但他们还是前赴后继的贪污腐败。

  咱挥起屠刀,却始终杀不干净,咱不明白,为什么大明的臣子就如此的顽劣不堪,不能造就。

  直到你昨日一语点醒梦中人,咱突然恍然大悟,原来都是蒙元对华夏的污染太重了!

  李祺,你有大功啊!”

  朕这么多年的杀戮没错!

  虽然朱元璋没这么说,但李祺知道这就是朱元璋心中最想说出来的话。

  由于生在元朝那种对官吏纵容到奇葩的朝代,所以朱元璋对官员抱有本能的恶意。

  再加上没有居中调和的宰相制度,大明是历史上唯一一个皇帝下场和臣子肉搏的朝代,是君臣关系最紧张的朝代。

  君臣双方之间没有互信,而始终将对方视作敌人。

  朱元璋有开国的威望以及站在历史人类顶端的权术手段,自然把士人当成猪狗一样的杀。

  但即便是他这么凌厉的手段,也改变不了士子的底色,杀了一批,上来一批依旧如此,甚至让士子愈发抱团对抗大明皇权!

  无论朱元璋杀那些士人有多么正当的理由,但政治走到内耗这一步,国家的发展停滞不前,就已经证明朱元璋的方法错了。

  但朱元璋是圣明无过的,他自然不会认为自己有错。

  这时李祺出现了,还给了他一个绝佳的理由。

  不是陛下有错,而是现在的这些文人,都是从蒙元时代走来的旧文人,他们虽然学了朱子之学,但却被蒙元的胡俗所浸染,是“不干净”的人,需要涤荡灵魂才行。

  杨靖这个奸人便是如此!

  李祺给出的这个答案实在是太符合朱元璋的想法了。

  所以他迫不及待的将李祺召进宫中。

  这个“天赋卓绝、未来或许有用的女婿”已经变成了“可担当大任、且对皇权毫无威胁的女婿”!

  从这一刻起,李祺就不是一颗可以随意丢弃的棋子,而是大明王朝千秋万世的重要拼图之一。

  至于大明的现状是不是真的因为蒙元污染所致……

  正如王五杨叶争妻案一般,是不重要的真相。

  对朱元璋而言,这是统治合法性的构建。

  对李祺而言,这是争夺儒教话语权的战争!

  学术之争,顺昌逆亡,本就如此!

  说是陛前问答,但实际上更像是李祺在奉天殿中为朱元璋和朱标二人作学术报告。

  李祺一上来就提出了一个朱元璋和朱标最感兴趣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大明有圣天子在朝,却不能开创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治世呢?”

  李祺侃侃而谈道:“儿臣在学习圣人经典时,也潜心重温了父皇的教诲,发现大明的问题便在于有明君而没有贤臣。

  父皇承天受命以来,希望能够和道德高尚、能力出众的贤才一起将这天下治理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但文官们学习了圣人经典却仍然贪腐不休。

  再看大明的将军,一个个嚣张跋扈,无视朝廷的法度,甚至迫害底层的士兵,父皇百般教诲,不忍心抛弃这些人,他们却依旧我行我素,严刑酷法也改变不了他们。

  甚至就连有些普通的百姓,也不理解父皇的苦心,而听信那些谣传的言论。”

  综上所述,大明的问题就是:一、洪武朝的文人官吏不行;二、洪武朝的军官不行;三、洪武朝的舆论掌握在士人手中,而百姓被蒙骗!

  而这三个原因的根本在于,蒙古人统治一百年,污染太严重,现在的人身上有胡人的风气,想要解决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持之以恒的教养和纠正,才能让圣朝焕然一新,开创盛世。

  这些话简直说到了朱元璋的心坎中,李祺在宫中待了整整一日,直到傍晚时才出宫。

  踏出巍峨的宫门时,李祺突然想到,穿越这么长时间,其他穿越者可能已经三番四次的震惊朱元璋,挽救朱标了。

  而自己才算是刚刚出头。

  “不过……”

  李祺望向自己手中的圣旨。

  “着李祺为风俗察查大使,通查三司卷宗、出入翰林、国子监、通政司,清查朝中诸官吏中蒙元胡俗蔓延附骨之事,所到之处,如朕亲临。”

  风俗察查大使,一个临时的官职,大明特色,位卑权重,他能够自由出入三法司,即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翰林院、国子监、通政司,手下还配备有锦衣卫、御史等人手。

  “李氏从今日起,算是彻底摆脱沉沦的结局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完成我在皇帝面前立下的军令状。”

  朱元璋想要的是,皇权进一步稳固。

  李祺想要的是,从这场清查运动中,攫取出声望和士林的地位。

  李祺在确定自己不能踏足仕途巅峰后,就为自己选择了学术道路,他要成为孔孟程朱那样的人。

  这条道路最难的是开头,因为现在的士林已经自成体系,绝不会接纳他。

  所以他才主动找上了皇帝,只有借助朱元璋强势至极的皇权力量,他才能把现在的士林拆个七零八落。

  而后他才能自成一派,自为一统!

首节 上一节 9/9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