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家五百年 第63节

  据说景和公的儿子生的钟灵毓秀,如天上清月,乃是一等一的天人之姿。”

  于是国子监中便再次出现了蜂拥之相,众学子等到国子监门前不多久,便见到一辆装饰颇为华贵的马车自街道尽头而来,马车上装饰着皇家之物。

  李显穆是临安公主的儿子,众人立刻便知道是李显穆到了,纷纷想要第一时间目睹,好在终归是一群士子,还有几分矜持,而且李显穆声望不像是李祺,还不至于被踏破门槛。

  早在拐进国子监所在街道时,李显穆就已经知道了国子监之事,他平静的掀开车帘下车,而后平静的向诸生行礼,清越之声道出,“晚生李显穆,诸生有礼。”

  除了那些和李氏有仇的人,其他任何人第一次见到李显穆时,都会不由自主喜欢他,除了李显穆如清月风云的顶级样貌,还有感染特性的加持,他生来就是顶级的魅魔。

  “这就是景和公的儿子。”

  “这才应该是景和公的儿子!”

  “圣人之子,正当如此。”

  仅仅见了一面,他们就已经被李显穆的风姿所折服了几分,正如当初张辅的夫人见到李显穆的第一面,就已经决定要让李显穆做自己的女婿。

  王艮上前接过李显穆手中的包裹,朗声笑道:“师弟,你终于来了国子监,这世间众人都要知道老师后继有人了。”

  李显穆温声道:“有师兄在,老师已然后继有人了。”

  二人结伴而行,王艮感慨道:“不一样啊,我又如何能和你相比呢?”

  这便是一语双关了,天地君亲师,弟子比起儿子来,终究还是差一丝,李显穆可以振作李氏,从思想上和血脉上传承李祺的一切。

  第二重意思则是,王艮天赋不够,无法全数传承李祺的一切,这还是要李显穆来做。

  李显穆笑了笑没再纠结这件事,反而好奇的望着众人,“师兄,这是?”

  王艮顿时沉吟起来,而后才大致将他所知道的说出,“师弟,你现在可是国子监中声名最高之人,几乎所有人都在关注你。”

  “关注的人愈多愈好,这样扬名的时候可以省很多事。”

  李显穆的声音很是平淡,仿佛扬名立万只不过是如同吃饭喝水一样简单的事情,王艮先是一愣,而后笑出声来。

  正当如此!

第92章 朱棣:为李祺加恩

  皇宫大内,李祺在这里有一把专属的椅子,让他不必在殿中时时站着。

  他的身体也不允许他时时站着了。

  上一次昏迷,他整整一天半没有醒来,身体的每况愈下已然快要瞒不住了。

  “明年便是朕继位以来的首次抡才大典,必须要选用最具有才能的人,朕欲用解缙为会试主考官,同时担任下个月的应天府乡试主考官,景和你以为如何?”

  解缙之才是毋庸置疑的,现在又担任史书的总裁官,声望也足够,在李祺不能担任主考官的情况下,的确是不二人选。

  李祺想了想后却说道:“解缙不能一人担任主考官,黄淮有不逊色于诸士的才能,是足以作为宰辅的,而且是浙东人,也让他来做主考官,想必会对陛下感恩戴德。

  让解缙去浙江担任主考官,让黄淮主持应天府乡试,臣以为这样更合适。”

  朱棣陷入了沉思,他明白李祺的意思。

  浙东在前不久刚刚经历了那一场险些遍及所有士子的大祸,如今在朝野中正是惴惴不安之时,若是能在这个时候施恩,堪称雪中送炭,简直能够不费吹灰之力的收进浙东人心,以后不敢说如何,但至少在永乐朝会绝对支持皇帝。

  无论是将来迁都,还是朱棣一直想要北征,若是能够争取到浙东出身的官员的支持,那朝野的压力都会小很多。

  “景和真是有大才,朕一日不能缺少你啊。”

  “陛下谬赞了,世有伯乐而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臣在建文朝时,亦有如今之能,可却只能枯守府中做一个富贵闲人罢了,若非陛下信重,又如何有筹谋大明国策之日呢?”

  依旧是经典的李祺之语,每一个皇帝都会在他这一套哄人话术下,生出无穷的自信,继而更加的信任他,说话又好听,又能做事的臣子,又有哪个皇帝不喜欢呢?

  对于李祺而言,怼建文不是因为真的愤怒,只是要激怒建文帝跑路罢了,称赞朱棣也不是朱棣真的就圣明无过,而只是刷朱棣的好感而已。

  范仲淹曾经说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李祺反其道而行之,一言让人喜、一言让人怒,喜怒都在他手中、嘴中操持,而国家大事就在这一言一语之中做成了。

  这便是举重若轻、举轻若重的境界。

  朱棣被哄得很是高兴,“近日显穆在国子监中声名大噪,一众大才子都甘拜下风,甚至都传到朕的耳朵里了。

  他是要参加今年的应天府乡试和明年会试对吧,朕继位以来的点出的第一个状元,不会是显穆吧?”

  朱棣本来只是开玩笑,可越想越觉得有可能。

  最近国子监那边的声音很大,毕竟李显穆入学以来,无论是哪一科的考试,都卓然于众人之上,是那种又快又好,把一众士子吊起来打。

  第一次还有人不服气,然后连续几次之后,再也没人闲的没事干去挑战李显穆了。

  现在的国子监还不是王朝中后期那个花钱就能上,而且充斥着权贵子弟的镀金之地。

  现在的国子监是真的汇聚了全天下的才子,在这里的举人都是佼佼者,很多都是各地州府第一等的人才,才能够进入国子监。

  李显穆在这里为魁首,那后面会试、殿试面对同一批人,不也是吊起来打?

  明年李显穆才十二岁吧?

  十二岁的状元?

  李祺轻声道:“臣对臣子的才学很有信心,他比臣的天赋更高,臣悟道的时候太短,寿命又更短,他明年才十二岁,若是能在永乐朝出一位十二岁的状元,也算是文华彰显的盛事了。”

  朱棣眼中一亮,的确如此,十二岁的状元是注定要被记录在历史上的,这等神童降世于永乐朝,岂不正说明他这个皇帝所统治的时代文华昌盛嘛。

  “若显穆当真中了十二岁的状元,朕这个当舅舅的,都不知道该给他安排什么官职了。”

  “陛下倒是不必对此事发愁。”

  李祺笑道。

  朱棣疑惑的望向李祺,不懂他这话是什么意思,状元按照惯例至少要赐翰林院修撰的,李祺指了指自己,“臣这身体能撑到明年殿试已然是天幸了,他即便是能侥幸中了状元,怕是先要守三年孝,等授官的时候,已经十五六岁了,倒也不离奇了。

  臣最怕的是接下来的这个冬天,若是死在那时,那可就耽误穆儿了。”

  历史上的李祺就死在了永乐元年的冬天,这一世朱棣提前一年打进了应天,所以永乐二年的乡试,其实在历史上是建文四年八月、亦是洪武三十五年八月。

  按照历史上来看,李祺是很难活过这个冬天的,他只能尽量让自己多活一段时间,尽量熬过这个冬天。

  朱棣闻言却有些笑不出来了,满脸复杂的望着李祺,这种在生死之间豁达的态度让人说不出话来。

  但他心里有些难受,从建文三年二人相见以来,其实满打满算相遇不过一年,可朱棣却觉得自己和李祺一见如故,他以来是不曾想过自己会对一个大臣这么信任的。

  可李祺用所作所为、所行所言让他知道这世上真有这样的赤诚君子,他亲眼看到一位圣人就这样诞生,就像是古代典籍中所描写的一样,有时候真的觉得很魔幻。

  他站起来在殿中踱了几步,而后对身边的洪保吩咐道:“去将文渊阁诸阁臣学士叫到这里来,然后把礼部尚书召进宫来,朕有大事要宣布。”

  李祺有些好奇朱棣这是要做什么。

  文渊阁本就在宫中,这些阁臣过来的速度都很快,因为皇帝叫的急,所以众人面上都带着浓浓的好奇,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进了殿中后,解缙等人见到李祺在这里,便眼神示意,李祺回了一个他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的眼色。

  这下众阁臣皆有些惴惴了,李祺就在这里竟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到底发生了什么。

  礼部尚书匆匆进宫后,便见到殿中站了一群人,顿时有些慌,连忙上前给皇帝行礼,而后悄悄观察着殿中的氛围,有些紧张,但并不是凝滞,他稍微松了一点心。

  朱棣见到众人都来了,便开口道:“方才朕和李景和商议下个月的乡试以及明年的春闱。

  解缙,朕准备让你去浙江担任主考官。”

  解缙顿时一愣,他本来以为自己会是应天府主考官的,按照惯例应天府主考官会是会试的主考官。

  难道陛下要让李祺担任主考官吗?

  虽然愣了一下,但他还是立刻领了命。

  “除了浙江省的主考官外,明年的会试主考官,朕亦准备以你担任。”

  解缙这下不光是欣喜,还有浓浓的疑惑,欣喜主考官还是落到了自己身上,修史、担任主考官后,他的名望将会大大增加,但为何自己不是应天府的主考官呢?

  “黄淮,你来担任应天府主考官,明年和解缙一起担任会试主考官。”

  因为元史之事,在内阁众人中一向低调的黄淮直接愣住了,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会试主考官之事怎么会落在自己身上呢?

  皇帝这句话让众人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何解缙会去浙江担任主考官了,江南有三省,解缙是江西人,那他自然不能去江西,那就只剩下直隶和浙江。

  黄淮是浙江人,那就只能让解缙去浙江,黄淮去应天府了。

  至于为什么不是黄淮去江西,自然是因为解缙即便是不担任应天府主考官,他的威望依旧足够会试主考官。

  可黄淮需要应天府乡试主考官的身份来刷资历。

  黄淮从短暂的愣神中回过神来,而后直接出列行了三叩九拜大礼,几乎瞬间便泪流满面,哽咽道:“陛下大恩,臣没齿难忘,浙东千万学子,皆生生世世颂陛下大恩大德是也!”

  朱棣沉声威严道:“浙江亦是朕的疆土,尔等皆是朕之臣民,朕自然一视同仁,当日景和所说之言,尔等记在心中,务必要忠于大明,往日一切,朕便既往不咎了。”

  黄淮又是哐哐磕了几个头,任谁都能听从有多真,“臣定将陛下之恩德广播浙东,使浙东之人,知陛下之仁。”

  殿中一众臣子,包括被抢了应天府主考官位置的解缙,皆不由为皇帝这一手而感到惊叹,这么轻松的就获取了浙东民心。

  解缙却望向了李祺,他总觉得这个手段很是眼熟,李祺经常用这种办法,李祺微微摇头,解缙便收回了视线。

  心中则在感叹,“景和真是圣人的作派,虽说现在浙东表面上归附了,可谁知心中所想呢?

  为了国家安定,竟这样举荐了浙东学派,让他们彻底从先前的漩涡中脱身,还不居功。”

  朱棣挥挥手让黄淮起来,而后才对众人沉声说道:“朕今日将你们召来,不是为了这件事。”

  众人当然知道,区区任命两个主考官的事,不值得这么大的阵仗,众人静静站着聆听皇帝圣训。

第93章 再不进宫了

  “礼部往各省派同考官时,将朕新的旨意带过去,来年的春闱提前到元月初五!”

  轰!

  皇帝这句话,顿时让殿中方才还垂首聆听圣训的群臣,皆瞬间抬头直视皇帝,个个瞠目结舌,简直不敢相信自己听到了什么。

  提前科举时间!

  而且直接提前了两个月的时间,这可真就不是一件小事了。

  “陛下!”

  “陛下!”

  众人纷纷出声,他们倒不是要反对,而是想要知道为什么,可这本来就是朱棣的突发奇想,又哪里有什么理由呢?

  朱棣大手一挥霸道道:“没什么原因,这是朕的决定,你们照做即可,四个月的时间即便是最北边的考生也足以来应天了,朕觉得问题不大。”

  皇帝这么霸道,让众人顿时一阵无语,但心知这件事是阻止不了了,而且仔细想想,问题也确实不是很大,有才学的人又不会因为提前几天就考不上。

  内阁大学士当即将圣旨写就,而后由礼部尚书将这封旨意带回礼部之中,再下发到各省的礼部下堂,权归六部之后,礼部尚书权责很大。

  李祺从朱棣说出提前科举之时,就已经陷入了沉默。

  他抬头望向朱棣,这个大明帝国的皇帝,恰好朱棣也望向了他。

  二人的视线在空气中交织。

  李祺能看到朱棣眼中带着笑意,甚至还有一丝得意,好似在说,李祺,你看朕这件事做的怎么样?

  你觉得自己活不过冬天,活不到春闱之时,那又如何,朕改变不了你的生死,但还改不了春闱的时间吗?

  朕一定会让你看到李显穆高中状元的场景!

  李祺曾经以为他已经练就了真正古井不波的心态,可事实证明,这世上真正能够让人触动心弦的唯有——“真”。

  真心、真意、真诚。

  李祺只觉眼睛突然有些酸涩,眼眶微微变红,他深深吸了口气,而后向着朱棣叩首,带着微微的哽咽,“臣叩谢皇恩,愿吾皇千秋万岁,万年万安。

首节 上一节 63/9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