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俄国当文豪 第79节

  而对面的人沉默了一会儿才说道:“谢谢您的坦率,我就这样转达。”

  当然,这位格鲁吉亚人倒是并没有因此就对帕斯捷尔纳克发动“大清洗之术”就是了。

  那么言归正传,有人讨论的热烈,有人却是被这首诗本身给深深地打动到了,因此在跨年的这个夜晚,米哈伊尔的有些朋友也是情不自禁地给了米哈伊尔一个拥抱。

  而在这其中,别林斯基一边深情地拥抱米哈伊尔,感谢米哈伊尔在这一年当中为他所做的一切,一边还在米哈伊尔的耳旁充满激情地说道:“米哈伊尔,有时间的话你就快写一本诗集出来吧!你的诗歌里有太多新东西了,别忘了对有些东西展开清楚的论述,我觉得这一定会带来新的诗歌思潮的,就如同之前的浪漫主义一样!”

  米哈伊尔:“?”

  开宴会的时候就不要谈工作了吧?

  除了这个小插曲以外,这场宴会无疑还是在热烈的氛围当中继续了下去,尽管米哈伊尔一心一意的只想吃吃喝喝,但架不住宴会上老有人聊着聊着就找上了米哈伊尔想跟米哈伊尔一起喝一杯。

  跟每个人都喝上一杯那自然是不可能的,不然估计还不等米哈伊尔去感受一下西伯利亚寒风的吹拂,他就要先因为酒精中毒而嗝屁了。

  但再怎么样,至少是要喝杯茶跟人家意思意思。

  于是等这场宴会结束后,米哈伊尔饱是饱了,但是很大程度上纯粹就是喝饱了。

  感觉自己的肚子好像在咣当咣当作响的米哈伊尔:“.”

  算了,这好像也没办法,毕竟每一个跟米哈伊尔一起喝点什么的人看起来好像都挺高兴挺激动的,为了不让别人败兴而归,米哈伊尔确实只能苦一苦自己了。

  就这样,宴会在热烈的氛围中拉下了帷幕,而在1845年最初的几天时间里,米哈伊尔倒是也给自己短暂地放了一个假,每天除了扫扫雪以及尝一尝家里的小帮佣从帕纳耶娃那里学来的新菜以外,基本上就是一个躺平的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帕纳耶娃的烹饪水平相当不错,无论是炖牛肉、白菜汤、煮鱼汤都做的相当不错,因此米哈伊尔虽然已经蹭了很多宴会,但最钟意的无疑还是帕纳耶夫家的那一口,那叫一个地道。

  至于小帮佣米拉学的怎么样,米哈伊尔只能说一句未来可期。

  而就在米哈伊尔认真铲雪和躺平的这些天里,《唯一的日子》这首诗却是迅速地在一些圈子里流传开来,冬日里贵族们的社交活动本来就频繁,再加上属于《现代人》圈子的撰稿人在猛吹米哈伊尔这一块,确实是不留余力,而且说实话,他们好像还真不是出于利益诉求,而是真心实意地在帮米哈伊尔扬名。

  这样看来的话,经过这样一个冬天,米哈伊尔的作品在上流社会的先生们那里亮相的概率也是大大增加了,但是老实说,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米哈伊尔觉得暂时好像还真有点说不准。

  另外既然这首诗歌已经传了出去,那么对于这首诗歌的评价自然也是五花八门,在这其中比较有趣的还是娜佳的来信中所写的将军的反应:“你们知道,我对诗歌向来都没什么感觉,哪怕是普希金的诗歌都不能让我动容,但既然这首诗是米哈伊尔写的,那么我确实敢保证这是一首好诗歌。”

  米哈伊尔:“?”

  将军,我这里不发卢布

  当然,将军倒也不是平白无故的就对米哈伊尔有这么大的好感,除却之前发生的事情以外,就在这个冬天的话,由于米哈伊尔用法语写的小说在法国的刊物上发表这件事的传播,再加上将军对米哈伊尔的了解确实要更多一点,于是一来二去之下,将军吹牛逼吹着吹着,还真就跟一些他以前不太能接触得到的贵族说上了好一阵子的话。

  虽然贵为将军,但在等级森严的俄国,再怎么样头上那都是有人的,即便是到了沙皇那个位置上,面临的掣肘和阻碍其实也不小。

  而对将军来说,这样的事情看似寻常,但指不定哪一天就真的成了他进步的契机

  如此一来,将军对米哈伊尔某种意义上算是双重看重了。

  只能说,或许这就是在欧洲那边打开知名度的好处,倘若只在俄国本土有名气,那在当下这种环境下,未必能让俄国的贵族觉得有多了不起。

  但要是能在外国,尤其是在像法国英国这样的强国里出名,那肯定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这样的话,或许只要米哈伊尔搞有些事搞得没那么光明正大,那说不定就算是沙皇都得考虑一下对外形象问题,从而将原本的重拳换成普普通通的一拳。

  对此米哈伊尔只想说你们这些家伙还真是崇洋媚外的厉害.

  总之,继续在老法扩大战果确实是米哈伊尔在新一年当中比较重要的课题,而再过不久,其实已经陆陆续续在收拾东西、交接工作的别林斯基,就将带着米哈伊尔的新稿子去一趟老法了。

  说到这里,倒也不得不提一嘴老法那边的稿费的事情,由于商业化程度较高的缘故,法国那边的杂志报刊已经到了非常看重作者名头的阶段。

  举一个大仲马的例子的话,就是大仲马曾帮一位年轻的作者修改了一部在报纸上连载的长篇小说的开头,大仲马并不介意将自己的名字与年轻人并列,但刊登连载的报纸却坚决不同意:“署名仲马著的连载每行值三法郎,署名仲马和马凯合著的每行只值三十苏。”

  就这样,尽管大仲马只是修改了开头,但这部小说却是以他的名义在报纸上连载,并且取得了还算不错的成绩。

  在这种市场环境下,法国的杂志业确实发生过不少类似代笔的事件,大仲马也曾一度被牵扯其中,不过更多的还是等之后再谈。

  总之既然是这样的市场环境,那么米哈伊尔虽然是在巴黎的刊物上发表了小说,但是拿到的稿费相较于其他法国作者,价格是真的要低上不少,好几篇小说加在一起也就是个能在巴黎找个地方住一段时间的水平。

  不过毕竟是第一次尝试,为了能够打开知名度这点损失倒是也能接受,而有了这样的铺垫,米哈伊尔接下来的这部科幻小说无疑是有了一定的议价的余地,或许也能在合同上提出一些不太常规的类似对赌协议的东西。

  另外顺带一提,既然稿费远在法国,那么米哈伊尔就不准备让法国的杂志社千里迢迢地寄过来,而是干脆凭借着记忆再加上从别林斯基、赫尔岑他们那里打听到的消息留下了一个地址,从而能让法国的杂志社直接寄给一位名为卡尔的先生。

  数额不算多,但姑且也算是一个铺垫吧,况且这年头跨国转账可谓是麻烦的要命,其余的或许还是要等到米哈伊尔准备的那部科幻小说在法国报纸上连载了再说。

  而别林斯基在正式离开之前,一个没忍住还是拉上了米哈伊尔他们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会,除了担忧自己走后杂志会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以外,别林斯基认为更重要的议题肯定还是在新的一年里,《现代人》杂志应当如何做大做强,再创辉煌。

  在此基础之上,《现代人》杂志又当如何痛斥黑暗的社会现实,又该如何唤醒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农奴制的卑劣,看清在当下这个俄国社会,每一个人又是受到了何等的压迫,又是如何在这种压迫当中扭曲了自己的心灵

  简而言之,要键的更高,键的更狠,最好还能再传播一些新思想。

  对于别林斯基的这种提议,涅克拉索夫和帕纳耶夫并不感到意外,毕竟事到如今,他们其实已经慢慢适应了杂志的这种定位,于是面对别林斯基郑重的表情,他们很快就点头表示同意。

  至于米哈伊尔,眼见《现代人》杂志的首席编辑和左膀右臂都表示同意,他当然也是点了点头表示道好吧既然你们都干了,那我也干了。

  就这样,几人简单商讨了一下具体事宜,包括但不限于杂志接下来的用稿方向,应当传播哪种新思想,文学评论的新板块又该由谁暂时来负责等等等等。

  待一切都基本上讨论完毕后,别林斯基最后还是紧紧地握住了米哈伊尔的手开口说道:

  “米哈伊尔,众所周知,你才是我们《现代人》真正的核心和最好的舵手,所以在新的一年里,就请你领着这条大船继续航行吧!”

  我只能说,我尽量多做点事,但我好像也就只能在有时候出出主意.

  虽然心里面是这么想的,但为了能让别林斯基安心疗养,米哈伊尔当然还是露出了似乎能让别林斯基安心的微笑,然后回答道:

  “这条船离了谁都不行,但是就由我们暂且先支撑一段时间吧。你放心好了,我们等着你疗养归来。”

第145章 冬天是一个隐蔽性很强的季节

  随着新的一年的开始,当米哈伊尔他们正专心致志地筹备新一期杂志的内容的时候,远在巴黎的《世纪报》编辑部,同样是一副热闹非凡的景象。

  只不过《现代人》算是相对比较纯粹的文学杂志,而《世纪报》则完全就是面向大众,同时经营的核心理念其实就是商业化运营,一切都为了能卖出更多份报纸服务。

  于是这家报纸一方面刊登故事性质强的连载小说吸引读者,另一方面又时不时地报道社会新闻与犯罪新闻,为了能够吸引住读者,他们往往采用具有煽动性质的标题来调动公众的情绪。

  像什么:“格拉斯接血案:凶手持斧夜袭富商全家!”、“巴黎贵妇毒杀新人,庭审现场昏厥三次!”

  再就是大肆报道名人丑闻,引起各种对立以激发读者的情绪等等等等。

  依靠着这些内容和低廉的价格,《世纪报》无疑是这一时期巴黎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同时在公共领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而像《世纪报》这样的报刊,已经开创性地依赖广告而非订阅费来牟取利润。

  广告内容更是五花八门,不过基本上只有一个原则,那就是给钱就能刊登广告。

  在这种经营理念下,《世纪报》的格调确实不高,也时常成为部分正统杂志报刊的抨击对象。

  只是在《世纪报》的编辑吉拉丹看来,订户多收入高就足够了,至于其它什么东西,在钱面前简直不值一提。

  正因如此,吉拉丹平日里压根就不会多费心思在阅读上,也不会想着去查证某些新闻的真实性和蕴藏在其中的更深层次的东西,对于他而言,想出一个又一个劲爆的标题,写出一篇篇调动读者情绪的文章才是真正的正经事。

  但是最近的话,为了赶上一个热度不小的新闻,吉拉丹也是真的专门抽出时间去阅读一位俄国作者用法语写成的小说,这种事放在以前他只会觉得自己是疯了,但是真的读过了之后,吉拉丹颇为意外地发现这篇小说似乎真的很不错。

  当然,不错归不错,但这一点都不妨碍吉拉丹根据这篇小说编造出了一则《一串假项链竟让一位美貌少妇付出十年》的假新闻,并且在有关这篇小说的论战中反复横跳,一会儿说什么“俄国作家的水平已全面超越法国作家!”,一会儿又赶忙发出声明,这篇小说实在是烂,俄国作家的作品就像英国佬一般低劣。

  阅读是阅读,工作是工作,这种行为看似左右脑互搏,实则只是尽可能地吸引到观点各异的读者们罢了。

  不得不说的是,最近关于这篇小说以及这位俄国作家的讨论属实是有些热烈了,除了这篇法语小说以外,就连他的那些翻译过来的俄国小说,都引起了很多法国文学界评论家的赞赏。

  即便是在法国的民众们那里,也引起了不小的共鸣和反响,相当一部分民众觉得这篇小说对于巴黎愈来愈盛的浮华风气是一个很好的提醒,与此同时,主人公坚持还债的品德也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

  至于那些翻译过来的俄国小说,质量说实话也高的不像话,简直就不像是俄国作家能够写得出来的东西。

  正因如此,据说刊登了这位俄国作家的小说的几家杂志,它们的销量在最近几期明显增长了不少,与此同时,巴黎的其它杂志和报刊也借着这个机会刊发了不少博人眼球的文章和新闻,可谓是尝到了不少甜头。

  但这件事既然已经发酵了好一段时间,那么事到如今,这股出人意料的风浪其实已经在慢慢平息了,毕竟再怎么说,这是一位外国作家,能够引起巴黎文学界和巴黎人民的好一阵子讨论,就足以让他感到荣幸了。

  至于更多的,难不成他还指望他的文章能在巴黎掀起滔天巨浪、引起所有人的关注不成?这完完全全就是在做梦。

  从来没有一位外国作家能够在巴黎达成这样的成就,更别说还是以野蛮粗鄙闻名的俄国了。

  但不管怎么说,吉拉丹靠着这件事可是写出了不少文章,甚至说在这场风波当中,他的其中一篇文章可谓是引得文学界和广大民众一片哗然,而这篇文章抽象一点来说就是:《仲马直言这几篇小说他要跪着看!》

  对于巴黎的文化界和公众来说,仲马的名字当然不会陌生,尤其是去年他刚连载完《三个火枪手》,今年依旧在连载他的《基督山伯爵》,这两部小说为他带来了庞大的财富的同时,也是让他的名声又达到了一个顶峰。

  就是这样的一位作家,对于这几篇小说竟然是这样的态度?

  而之所以敢写这样的文章,除了吉拉丹跟大仲马有着不错的关系以外,他其实也真的在某次谈话中听到了仲马对这位俄国作家有着很高的评价。

  总之这篇文章算是半真半假,有时候搞新闻就得这样,太假的没人看,太真的人们又缺乏兴趣,那肯定就得两两结合一下。

  不过真正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当有人拿着这篇文章去问大仲马的时候,大仲马似乎并未完全否认这种说法,只是不满地抱怨巴黎的报刊总是喜欢过分地夸大事实。

  总之这件事都已经发展到了这个地步,吉拉丹觉得差不多是可以收手了,而且不出意料的话,接下来估计将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再看到这位俄国作家的名字,甚至说之后将永远都不会再看见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为了能够在巴黎的文坛闯出一点名声,想必他已经用尽全力并且拿出了自己最好的作品了吧?

  这种情况下,估计这位作家是要沉淀很久一段时间了,而他掀起的这阵风浪,对于每时每刻都在产出各种各样的文字的巴黎似乎也算不了什么。

  所以比起继续关注这件事,吉拉丹倒是更加关注《世纪报》接下来到底该从哪位大作家手中要来一部合适的长篇小说进行连载,最好的人选无疑还是大仲马,他在去年已经用《三个火枪手》再次证明了他在通俗小说这一块绝对的实力。

  但这位大作家实在是一个让人头疼的作家,就比如如今在巴黎报刊上连载的小说是按行收费,于是他便在《世纪报》上连载《三个火枪手》期间,引入了不少说话言简意赅的人物,无论回答什么往往都只用一个单音节,而且对话往往出奇的多。

  这就导致后来《世纪报》不得不推出一项规定,那就是一行的字数如果不超过半行,就根本不算,于是大仲马便开始干掉那些他只是为了水对话才引进来的人物。

  现在的话,大仲马正在别的报刊上连载他的《基督山伯爵》,至于那位巴尔扎克,即便他现在手头紧得要命,恨不得把所有的长篇连载都包下来,但他的长篇小说一开头的那种对于地点的冗长描写,似乎并不能一下子就抓住读者,所以还是得考虑一下别的人选才行啊

  当然了,即便想破脑袋,这位《世纪报》的编辑估计也永远不会将有些东西联系在一起。

  而当巴黎关于米哈伊尔小说的热度已经趋向尾声的时候,某种意义上在俄国却是刚刚开始,原因自然就是路途遥远,很多实时消息都不能及时地送过来,因此巴黎人对于米哈伊尔的法语小说具体是个什么评价,一直以来圣彼得堡的很多人其实都只有一种模模糊糊的概念。

  知道确实不简单,但究竟厉害到什么程度,似乎也确实讲不出来。

  但等来自巴黎的报纸、文学刊物上的评论等东西一到,屠格涅夫便当即拿着此类参考文献去证明自己曾经吹过的牛逼,顺带开始清算一些嘴硬的家伙,与此同时,由于来自老巴黎的资本主义大手在标题党这一块属实是有些不简单,总之有些新闻和评论还真是把有些俄国人看得一愣一愣的。

  什么?法国大作家都得跪着看?但这么看膝盖难道不疼吗?

  还有就是知名评论家认为这篇法语小说至少要比法国文坛百分之七八十以上的作家写得都要好。

  然后什么由此窥见了俄国文坛的总体水平正在快速上升,估计很多作家都有着不下于这位年轻俄国作家的水平。

  看到最后这则推测的一些俄国作家:“?”

  瞎了你的眼,水平要是够不上你给我们补?!

  而且真的假的,他写的法语小说竟然还要比很多法国作家写得都要好?

  再就是那些在国内受到了很多称赞的短篇小说,放到国外原来也一样能打咯?

  有一说一,即便是有这些白纸黑字作为证据,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看完了之后依旧觉得一切都是假的,毕竟事情着实有点过于梦幻了

  另外在此之前,尽管米哈伊尔的短篇小说可谓是出来一篇就火一篇,并且质量也是没得说,但是不乐意称赞的人肯定是有,而既然俄国文坛似乎找不太到能够压下去这些小说的作品,那么话锋一转,扯扯老法的虎皮来批评米哈伊尔自然就方便多了,而且肯定能够引起很多人的认同。

  在文学这一块,在目前这个时间点,谁又敢说俄国的作家敢同法国的作家比划比划?

  这招之前非常好使,而且不容易被人反驳,但有了现在这么一茬后,估计之后也是真的不好用了.

  另外不得不说的是,虽然关于米哈伊尔的牛逼屠格涅夫愿意吹爱吹,但他肯定还是知道自己稍微将有些事情艺术化了一下而已。

  但是现在再看巴黎人自己的这些评论

  原来我还是太含蓄了不成?!

  但不管怎么说,这肯定是一件好事,而且某种意义上或许也是俄国文学界的一件好事,于是一时之间,俄国的文化界竟然没什么负面的声音了,就连克拉耶夫斯基这位自顾自的同《现代人》势同水火的敌对杂志老板,都不得不在公开场合当中表示这年轻人是有两下子。

  当然,这对米哈伊尔来说并不是什么太好的事情,毕竟当这些来自巴黎的东西在圣彼得堡传播的这段时间,好不容易才放松了一阵子的米哈伊尔发现自己突然就又不得不忙了起来。

  这一个邀请那一个邀请的,对此米哈伊尔只能说能推就推。

  要说好处的话倒是也有,那就是随着新一年的到来,关于《现代人》这一年的预订工作自然就正式启动了。

  之前由于想迫切地打开局面,《现代人》杂志还稍微打了一下价格战,年度预订费要比《祖国纪事》低上一些,今年的话经过众人的一番商讨,最终将价格弄到了跟《祖国纪事》持平的程度。

  尽管价格是上涨了,但或许是借了那些新闻的东风,《现代人》的订户可谓是不降反增,轻轻松松就跨过了三千的大关,而且还远远未达到极限。

首节 上一节 79/8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