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前线传来消息,右路军在十天前向北虏发起反击。
双方激战一天一夜,右路军寡不敌众,近乎全军覆没。
包括统帅景逸风在内的多名高层将领殉国,预计突围出来的官兵不超过千人。”
听到这个噩耗,永宁帝先是心中一苦,随即意识到了不对劲。
“十天前的消息,为何现在才收到?”
别看战斗是在长城防线下打的,实际上距离京师并不远。
战争时期,军情传递都是六百里加急。
正常情况下,在撤离路上,他就该收到消息。
拖到现在,要么是中间发生变故,要么是有人故意封锁消息。
“陛下,消息早就送到了,只是您没看罢了。”
威远侯的话音落地,朝堂上的气氛,一下子变得微妙起来。
直接把矛头对准皇帝,这分明是想搞一波大的。
“混账!”
“朕……”
不等永宁帝说完,一众勋贵纷纷出列,向着永宁帝行了一礼。
“陛下,此次御驾亲征失败,全乃您一意孤行。
为江山社稷计,臣等恳请陛下退位让贤!”
简单的两句话,一下子让朝堂炸开了锅。
战争失败需要有人负责,不过通常都是大臣给皇帝背黑锅。
这次的情况特殊,不等永宁帝甩锅,勋贵系就先发制人。
“为江山社稷计,臣等恳请陛下退位让贤!”
在百官陷入彷徨时,三位阁臣跟着迈出了队列。
本以为是义正言辞的驳斥勋贵系,谁也没有想到,他们居然也跟着叫嚣废帝。
脑袋灵光的官员已经意识到,文官高层和勋贵系达成了协议。
今天这场大朝会,就是大家为皇帝准备的“鸿门宴”。
见大佬们表明立场,文官们三三两两的加入队伍,一起恳请永宁帝退位。
看得出来,永宁帝是真不得人心。
正常情况下,在朝会上遇到这种场面,总会有几个忠臣出来阻拦。
可从大幕开始,到百官纷纷站队,都没人替皇帝叫屈。
转瞬的功夫过去,朝堂的官员,几乎都离开了自己的位置。
依旧留在原地的官员,只剩下一众清流官员。
并非他们有多忠心,主要是这场废帝行动,事先根本没人通知他们。
在朝堂上混的都知道,这种消息上的滞后,意味着远离权力中心。
不等清流大佬表态,额头上已经冒出了冷汗的清流官员,纷纷加入了请愿队伍中。
这种要命的时候,要么站队百官,要么支持皇帝,没有第三种可能。
“为江山社稷计,臣等恳请陛下退位让贤!”
眼见自己快要成了光杆,清流党的几位大佬,急忙站出来表明立场。
理智告诉他们,此时不坚决站队,今天就别想活着离开朝堂。
不光自己要死,还会牵连到一家老小。
从百官的表态,可以看出来,永宁帝退位几乎是板上钉钉。
人类从诞生至今,还没有哪个皇帝在丧失文武百官的支持后,还能坐稳皇位。
“哈哈哈……”
“你们可真是朕的大忠臣啊!”
“一个个都迫不及待的把战败责任,往朕的身上推,难道你们就没有责任么?”
“最先叫嚣御驾亲征的是谁?”
“后勤物资调度,搞得一团糟的又是谁?”
“战场上保存实力……”
……
面对永宁帝的质问,群臣纷纷低下了头颅。
在君为臣纲的时代,大臣们出面逼皇帝退位,可不是什么光彩事。
何况永宁帝呐喊,也不是无的放矢。
战争的失败,是多方面原因共同造就的。
皇帝固然需要承担最大的责任,但勋贵和文官集团也有各自的责任。
大家选择逼永宁帝退位,战争失败只是导火索,真正的缘故还是君臣关系急剧恶化。
永宁帝前面干的破事太多,百官缺乏安全感。
“为江山社稷计,臣等恳请陛下退位让贤!”
……
第460章 罪己诏 禅位诏
气氛酝酿到了这一步,各方都没有回旋的余地。
无论永宁帝说什么,百官都用“江山社稷计”怼他。
为了师出有名,文官们更是罗列了永宁帝多条罪状。
如果是凭空捏造,永宁帝还能辩驳,偏偏人家说的都是事实。
顶多进行了艺术加工,丑化了他的个人形象,本质上事情确实是他搞砸的。
先帝朝时期,大家还在喊“天元中兴”,尽管水份大了点儿,起码大虞处于一个相对繁华的时代。
除了武功是有所欠缺,经济和社会民生,总体保持了稳定。
到了永宁朝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武功”是不缺了,经济民生却搞得一团糟。
在位期间,农民起义就没有断过。
其中很多乱子,明明可以轻松搞定,但是在皇帝的瞎指挥下,小乱子变成了大动乱。
尤其是这次御驾亲征,更是打出了史诗级大败,危急到了江山社稷。
至于大臣们的责任,自然是被一笔带过。
大家急着发起政变,本质上就是为了甩锅。
北疆战场输的太惨,朝中有资格背锅的景李二人,都病死在了军中,现在尸骨都没来得及入土。
景李两家的人没有死绝,亲朋故旧还有一大堆,想要甩锅也要问活着的人是否答应。
永宁帝急着召开朝会,实际上也是想快刀斩乱麻,提前给战败定性,把自己责任分摊给百官。
想法很不错,架不住朝中都是一帮老狐狸。
什么锅可以背,什么锅不能背,大家是一清二楚。
现在这种时候,主动出来承担责任,不光要赔上全家老小的性命,还要连累家族遗臭万年。
勋贵们不愿意背锅,文官们更不肯担责。
两帮人私底下一合计,最后发现让皇帝承担责任,给天下人一个交代最合适。
参考以往的政变经验,通常这种废帝行动,都少不了杀戮。
不过现在情况特殊,朝廷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权臣。
朝中一众大佬,都只是各自小山头的领袖,远远达不到权倾朝野的地步。
没人愿意牵头,干弑君这种脏活儿。
在对待皇帝的问题上,大家都不愿意表态。
权衡利弊之后,大家决定让皇帝自己退位。
反正永宁帝人缘不好,朝野上下就没有几个不恨他的
退位之后,把人软禁在深宫之中,也折腾不出花样来。
没有沾上皇帝的血,大家就可以继续心安理得当“大虞忠臣”。
话语权在自己手中,未来史书上,只会记录“永宁昏庸无道,被国人赶下皇位”。
太子年幼,短时间内无法亲政。
等到新皇亲政时,还记不记得这个父亲,都是一个未知数。
毕竟,皇权争夺是血腥的,父子反目成仇的多了。
太子又是高危职业,能够提前继位,那是求之不得。
不承认政变的合法性,就相当于否定自己皇位的合法性。
当太上皇成为皇权的威胁,再深的父子情分,也会被消耗殆尽。
为了自己的皇位,新帝也必须站在百官这边,做实永宁帝昏庸无道的历史盖棺定论。
“混账!”
“尔等目无君父,擅起废帝之风,岂是人臣所为!”
徐忠恩鼓足勇气训斥道。
政治斗争,从来都是你死我活。
皇帝若是被废,最先倒霉的就是他们这些身边人。
有了昏君,自然要标配奸臣。
纵观整个历史,就没有比宦官更合适的背锅侠。
训斥的有理有据,可惜没有任何意义。
百官对皇帝,还保持着最基本的尊重。
对宦官,大家可没好脸色。
“奸臣跳出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