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带出来的部队,有多少战斗力,他是一清二楚。
围剿一帮叛军,完全不在话下。
单纯从战报上看,官军一直在高歌猛进,可具体战绩又是另一种情况。
动不动就斩获上千首级,看似战功彪悍,实际上每一次大战都没有尽全力。
最直接的证据就是,连续十几次大破叛军,居然没有斩杀一名反王。
甚至连叛军中的高层将领,也全部都跑了。
有时候都拉起了包围圈,还是让这些家伙找到薄弱点,恰到好处的突围出去。
一连巧合这么多次,稍微有些军事常识的都知道,前线的战事不正常。
“预料之中的事情,自舞阳侯率领的勤王大军覆灭那一天开始,景兄就应该有这种思想准备。
恶劣的政治影响,不是一天两天能够消除的。
即便是清算了文官首脑,下面的人还是不满意。”
李原略显苦涩的说道。
勤王大军覆灭,固然是文官的责任,可同样也是皇帝的责任。
事发之后,永宁帝又没有及时进行补救。
一直拖到勋贵系在政治斗争中获胜,才不情愿的出来表态,对事件进行定性。
最直接后果就是下面的将领,同皇帝离心离德。
按理来说,发生了这种变故,皇帝应该全力拉拢勋贵集团才对。
大家都是一条船上的人,只要皇帝私下里肯低头认错,重新收买人心不难。
别的不说,舞阳侯的葬礼就是机会。
永宁帝只要在灵堂上哭上几嗓子,就能够挽回不少人心。
如果更进一步,直接跑去披麻戴孝,那么前面的事情都可以揭过。
可惜永宁帝什么都没做,只是按照惯例,打发太子前去吊孝。
皇帝表现的这般冷漠,下面的人没有想法是不可能的。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典故,大家都是学过的。
在执行平叛任务的过程中,大家首先想的是怎么保障自身利益。
一次性把叛军剿灭,战功就是一次性的。
养寇自重,不断在战场上获得胜利,那就是源源不断的战功。
涉及到利益,勋贵系大佬打招呼,同样也不好使。
肯执行命令,那都是给他们面子。
如果不是抹不开面子,估摸着大家都会跟辽东系将领学样,每一次出征都要先和朝廷谈条件。
“思想准备是有,可这一天真的发生了,还是有些难以接受。
如果大家这么干,大虞朝该怎么办啊!”
景国良一脸伤感的说道。
对大虞他给予了很深的感情,如果不是对这个国家爱的深沉,也不会在面临皇帝猜忌的背景下,接下首辅这个烂摊子。
正是因为热爱,才无法接受大虞走向衰落。
一个王朝想要延续下去,必须要有一帮人为之奋斗、付出、牺牲。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愿意为大虞朝奋斗、付出、牺牲的人,正在急剧减少。
“大势如此,你我又能为之奈何!
且先勉力维系,收拾好眼前这个烂摊子再说。”
李原一脸疲惫的说道。
次辅的位置,工作不算太累,但架不住心累。
强行压制朝中各大派系,让大家为大虞的事业添砖添瓦,可不是什么轻松活。
各种斗智斗勇,就从来没停下过。
入阁不足一年,就仿佛苍老了十岁。
整个人的精气神,都在急剧消耗中。
“大厦将倾”,没有人比他们感受的最清楚。
如果没有理想抱负,对这个国家没有感情,那么还好说。
跟着随波逐流,尽享荣华富贵即可。
偏偏他们是有追求的人,还对大虞充满了感情,这就让自己的日子变得苦逼起来。
“罢了,老夫亲自给他们写信,责令他们迅速完成平叛任务。”
景国良沉声说道。
朝廷的命令不好使,要靠个人感情推动,想想就觉得憋屈。
偏偏在大虞朝,人情的效力大于公事。
前线的勋贵系将领,大部分都在他们手中获得了提拔,有着提拔之恩。
按照惯例,恩主的面子,大家必须要给。
只不过人情,总会有耗尽的时候。
一次两次有用,次数多了之后,再大的恩情都会消耗殆尽。
“行,你的旧部你安排,我的旧部我去联系。
无论如何,中原之乱都要在年内平定。”
李原神色凝重的说道。
在其位,谋其政。
出将入相,固然是荣耀,可同样需要做出成绩来。
大虞朝的烂摊子,他们没有能力全部收拾完,但自己任期内必须让天下回归太平。
“恩,就这么办!”
“这些反王多是从关中出来的,谨防他们打回老家去。
在关中地区,你的面子更大,那边就交给你去协调了。”
景国良笑着调侃道。
做出了决定,他的心情轻松了许多。
“放心好了,关中不会出乱子的!”
李原没好气的说道。
从李牧被册封为汉水侯后,一门双侯的李家,就成了关中第一大族。
外界传言,虽然夸张了一点儿,但基本上属于事实。
整个李氏宗族,在朝为官的足有百余人。
宗族社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以往的时候,李家也是世家大族,只不过受限于文武之妨,子弟科举入仕之后发展上限普遍不高。
最近几年,文武界限逐步被打破,原来的限制自然也随之放松。
加上从军子弟,逐步身居要职,让李家的名头越发响亮。
不光李家在壮大,景家在朝中力量,同样壮大了不少。
勋贵外戚大都在北方扎根,成为了北方士绅集团的一员。
所谓的文武之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北方世家大族和江南世家大族的利益之争。
在北方压制住南方的时候,南方各省能够为朝廷提供财源,朝廷运转基本上不会出现大问题。
一旦局势逆转,江南世家大族在朝堂上占据主导地位,南方士绅不再愿意为朝廷出钱。
那么北方各省出命,南方士绅出钱,共同维系王朝统治的政治格局,就会被打破。
……
第438章 熊孩子
养心殿。
“陛下,该喝药了!”
徐忠恩上前提醒道。
皇帝的身体不好,他们这些宦官最为忧心。
一朝天子一朝臣,在宫中体现的最为明显。
先帝朝时期,权倾朝野的那帮宦官,现在都已经坟头长草。
他们虽然没有那些权宦拉的仇恨大,但宫廷内外得罪的人依旧不在少数。
若是皇帝发生意外,他们这些近侍宦官,最好的结果就是去守皇陵。
“喝什么药,朕又没病!”
永宁帝当即怒斥道。
年仅二十多岁,正是最年富力强的时候。
在生活上,永宁帝又非常的克制。
后宫中也不过一后四妃,放眼历代皇帝中,都算是少的。
按理来说,他的身体应该很强壮才对。
可惜永宁帝太过勤政,经常批示奏折到后半夜。
熬夜伤身也就罢了,关键是还经常在朝堂上受气,没地方发泄。
继位到现在八年时间,他从未完全掌控过朝堂。
偏偏大虞朝,又盛产硬骨头。
高层一众大员,多是认死理的主。
认定了的事情,九头牛都拉不回来。
遇到原则性问题,哪怕是皇帝,大家一样据理力争。
前面的文官内阁是如此,现在的勋贵内阁,还是一样经常和皇帝硬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