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山河 第626节

  管不住也没关系,反正情况不会比现在更糟。

  说重要,那是他们拥有捕风捉影的弹劾权,在党争中意义重大。

  说不重要,这就一嘴炮衙门。

  不是在喷人,就是在找人喷的路上。

  就算关闭掉,也不影响朝廷的正常运转。

  参考以往党争的惯例,多了两个外人进来,言官们会优先把火力对准这两个外来者。

  除了清流党人外,还没人能坐稳左右都御史的位置。

  “诸位爱卿,山东发来急报,中原叛军有东进之势,大家可有对策?”

  永宁帝关心的问道。

  新朝新气象。

  朝堂上大换血之后,处理政务的效率高了很多。

  首辅和次辅都不喜欢磨蹭,百官上行下效,连带着各级衙门的办事效率都被动提高。

  最擅长推诿磨蹭的清流党,因为在政治斗争中失利,此时正夹着尾巴做人。

  “陛下,山东刚刚遭遇兵祸,此时叛军东进,势必对当地的民生造成毁灭性打击。

  为今之计,当速派一统兵大将,率领部队过去增援。

  同时调动江南、湖广、陕西、山西之兵,进入中原地区平叛。”

  兵部尚书罗文博率先给出了方案。

  中规中矩,没有惊艳的地方,也挑不出来大毛病。

  这种四平八稳的解决方案,一直都是文官们的最爱,唯一缺点就是花钱有些多。

  临近省份全部动员起来,每天的军费开销,都是一笔巨款。

  “罗尚书,你太高看叛军了。

  调遣一支平叛大军,就能把他们消灭掉,何必劳师动众把周边各省都折腾一遍。

  别的不说,只要大战爆发,参战省份就会以此为借口,截留地方财政收入。

  朝廷的财政,本来就不宽裕,可经不起这么折腾。”

  户部尚书吕凌风急忙反驳道。

  当了家,才知道柴米油盐贵。

  本以为财政收入大涨后,户部就会成为天下最大的肥缺。

  现实非常打脸,朝廷财政收入增加的同时,开销也跟着水涨船高。

  尤其是军费开销,更是增长迅速。

  抛开积年累月的烂账不提,重新打造长城防线要钱,平叛同样要钱,战后重建还是需要经费。

  偏偏这些大额开销,都是必须支出的项目。

  想要挡住北虏,不让他们南下,长城防线就必须恢复。

  修筑城防工事是其次,关键是要扩编募兵数量。

  除了辽东五镇的编制,暂时不需要动外,其他地方都要扩军。

  榆林、宁夏、固原、甘肃四镇,需要恢复满编,以应对西北的鬼方部落威胁。

  蓟州、宣府、大同三镇,乃是北疆门户,北虏两次入侵都是从三地突破,更是需要重点打造。

  按照计划,蓟州、宣府、大同三地募兵数量,将从原来的一镇扩编到三镇。

  山西镇地理位置特殊,一镇之兵无法满足需要,也要扩编为两镇。

  至于以往扮演辅助角色的卫所部队,直接被朝廷给忽略了。

  跟着主力打打杂还行,战斗力完全指望不上。

  以往那些战斗力不错的卫所,也在两次北虏入侵中被打光。

  由于缺乏经费投入,加上卫所内部优秀兵员有限,想要恢复实力,难度要远高于募兵。

  北方大地上,一下子增加了七个镇的编制,加上对老军镇的整顿,每年将增加一千万两白银的维护成本。

  没有办法,北方养兵就是比南方贵。

  尤其是边关地区,粮价更是居高不下,部分地区米价甚至到了十两白银每石。

  面粉的价格,也没便宜到哪里去。

  粗粮价格略微低一些,但依旧是南方的数倍。

  除了粮食成本高外,北方其他物价,也普遍高于南方。

  并且因为战场环境不同,北方还需要编制骑兵,更是进一步推高了军费支出。

  这一千万两白银是新增军费,加上原来对九边各镇的拨款,朝廷在北方的军费开销,破天荒的达到了三千万两白银。

  当然,这些是折算后的开销。

  大虞税制分为实物和现银两类,军队需要的粮食、布匹、食盐等物资,都可以从实物税中出。

  不足的部分,才需要从市面上收购。

  户部真正划拨出去的现银,并没有那么多。

  理论上来说,只要天下风调雨顺,北方物价恢复正常,折算的军费支出就会大幅度减少。

  即便如此,对户部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压力。

  毕竟,军队扩编不光只有人,还要补充大量的军械。

  光士兵的铠甲,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火炮、战马,更是吞金兽。

  地方上增加的税收,在户部还没过夜,就被划拨了出去。

  本来财政就够难的,再大规模调兵镇压中原叛军,户部的压力就更大了。

  “首辅,你的意思呢?”

  见户部和兵部再次杠上,永宁帝转头向景国良询问道。

  甭管内心深处,对勋贵们怎么提防,在军事上还是要考虑勋贵们的意见。

  过去的多次教训,证明了文官不靠谱。

  事实上,这是永宁帝自己的判断。

  文官中不是没有靠谱的,只不过刚出场,就在党争中被杀了。

  后续勋贵崛起,有了更好的选择,朝廷不需要再费尽心思去培养儒将。

  文官集团倒是想培养自己人,可谁擅长用兵,谁不擅长用兵,又没写在脸上。

  连续尝试几次失败后,文官在军事上的话语权,越来越低。

  “陛下,两种方案,各有利弊。

  调集多省之兵围剿,优势在于稳妥,缺点则是开销太过巨大。

  叛军是长腿的,打不过就会跑。

  直接派出一支平叛之兵,击败叛军应该不难,想要把他们消灭干净,这就需要时间了。”

  景国良滴水不漏的回答道。

  身份决定立场。

  担任闽浙总督的时候,他可以按照自己的真实想法回答,但到了首辅位置上不行。

  现在的每一句话,都要被政治解读。

  稍微有所倾向,就会被联想到党争上。

  为了维系朝堂的稳定,他这个首辅必须压制党争,主动参与更是万万不可。

  “那就从各地抽调部队,组建一支平叛大军,尽快解决中原叛军。”

  永宁帝想了想说道。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何况大虞的财政缺口,从来都是百万起步。

  稍不留神,就能干出八位数的财政赤字。

  税收增长速度再快,也赶不上朝廷的花钱速度。

  何况税收增速,并没有预想中那么快。

  主要原因是百姓太穷了,具备购买力的士绅商贾,仅仅只占总人口的一小部分。

  他们就算再舍得花钱,受限于基数太小,能够贡献的交易额也有限。

  加上战争的因素,给东南各省的士绅大族放了一波血,大家还在过“苦日子”,更是影响了消费。

  国内消费萎靡不振,商业税收就起不来,连进出口税收都受影响。

  在这种背景下,省钱是朝堂上的主流。

  ……

  汉水侯府。

  “侯爷,前线传令战报。

  受降雨的影响,士兵感染风寒人数大增,大军被迫放缓进攻步伐。

  李总兵希望都护府能调拨一批药材过去,解大军的燃眉之急。”

  兰林杰神色紧张的说道。

  雨季的中南半岛,可不是什么好日子。

  闷热的天气,最容易滋生疾病。

  稍有不慎,就会病倒。

  “告诉李三七,药材本侯给了。

  大军立即停止进攻,就近挑选有利地形驻守。

  我们对中南半岛的了解有限,不能套用以往的经验。

  这种季节对外用兵,就是对战士的生命不负责!”

  李牧果断下令道。

  中南半岛的雨季有多可怕,参考当地的人口数量就知道。

  偌大的中南半岛,诸多国家加在一起,总人口不过一千多万。

  两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才这么点儿人,漫长的雨季就是罪魁祸首。

首节 上一节 626/70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