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嗅觉灵敏,一听说有人来找金燕,再结合皇帝最近向他询问过扶余福信的事,就知道有问题,故而亲自过来了。
金燕屈身一礼:“妾身见过大将军。”
王及善拱手还礼,道:“夫人不必多礼,还请随我入宫一趟,将此事向陛下禀告。”
金燕答应一声,向安烈交代几句后,随着王及善一起入宫。
来到太极宫时,明月高升,已到了亥时。
两人沿着宫道来到甘露殿,通传之后,进入内殿,将情况跟李治说明。
“你说隼人勾结倭人,想要叛唐?”李治双眉一挑。
金燕低声道:“道琛是这样说的,根据妾身对隼人的了解,他们贪图短利,确有可能做出此事。”
李治听完后,陷入了沉默。
扶余福信的百济军忽然没了消息,他当时便猜到是倭人在搞鬼,只是没想到隼人竟然也跟中大兄勾结。
李治在对待隼人时,一直将他们当做被倭人压迫的本地土著。
却不想,他们和倭人是一样的秉性。
“燕国夫人,你去告诉道琛,大唐接受他们的归降,让他去隼州,听从刘仁愿的指挥。”
“是!”
次日,李治给兵部下达一道旨意,让姜恪领两万唐军,撤出高句丽,前往隼州,与刘仁愿会师后,攻打中大兄和隼州的隼人。
旨意下达不久,王伏胜来到李治身边。
“陛下,兵部传来消息,李大总管的献降队伍,已经过了浐水,下午就要入京了。”
李治抬起头,微笑道:“总算回来了。传旨,今晚在承庆殿设宴,朕要亲自为他们接风洗尘!”
第451章 赏锦袍,赐御酒!
春明门外,早已围满了百姓,人们得到消息后,都自发的来到城门口迎接。
除了百姓之外,还有很多王公贵胄也来迎接,他们都站在城墙之上,以少年人居多。
李勇也和李廉并肩站在城墙上,一起来瞧热闹,却不见李孝人影。
原来飞羽班的人都被释放了,周伯瑜也已经被流放隼州。
纪王李慎回京有几天了,皇帝却并未谈起婚事。
李孝还以为是武皇后在中间起了作用,这桩婚事已经取消,特意请了李廉一顿酒,表示感谢。
他原本还想顺势向李治请旨,娶徐玲为妻,但郑才人却觉得现在请旨太过唐突。
她给儿子想了个办法,让刘充嫒收徐玲为义女,让徐玲住在宫中,学习礼仪,同时也能在李治面前混个脸熟。
等时机成熟,再找机会向李治请旨,成功的机会更大。
李孝觉得有理,便同意了。
刘充嫒是个绵软性子,儿子李忠不在身边,听到郑才人求情,便收了徐玲这个义女。
如今徐玲已经搬到承香殿去住了,也因为这个缘故,李孝天天去宫中请安。
李勇本来也想拉他一起来看热闹,结果去许王府扑了个空。
此时已经能看到远处的献捷大军,正穿过浐水,朝着城门口行来。
李勣、尉迟恭和程知节行在最前头,身后则是薛仁贵、郑仁泰、契苾何力、李元芳等人。
众人来到城门口时,忽见城门内奔出几匹快马,原来是一群内侍,为首的赫然是王伏胜。
王伏胜不等马停,伸手在马鞍上一按,一个干净利落的姿势,翻身下马,引得周围一群百姓赞叹。
“咦,想不到王大监骑术如此精湛?”李廉惊奇道。
李勇笑道:“这有什么奇怪的,我曾听薛将军说,王大监武艺不凡,若是上战场,也是一员猛将呢!”
李廉啧啧称奇。
王伏胜代表的是李治,众将领瞧见他后,纷纷下马,拱手示意。
王伏胜并不还礼,身躯站的笔直,朗声道:“圣人口谕,诸位将军浴血奋战,劳苦功高,朕心甚慰,特赏锦袍一件,赐御酒一杯,今晚在承庆殿设宴,朕亲自为诸卿接风!”
众将领齐齐跪地,叩首道:“臣等谢恩!”
一排内侍从城门内鱼贯而出,所有出征主将和副将,都获赐一件红色锦袍,一杯御酒。
王伏胜传旨之后,便策马离去,并不过多寒暄。
诸将也纷纷进城,各自回府歇息,至于他们带来的高句丽俘虏、降将、战利品,自有礼部官员接收。
李元芳进城之后,便与薛仁贵分了手,正准备先去大理寺一趟,和狄仁杰打声招呼,便听到街边传来喊声。
转头一看,喊他的正是狄仁杰。
“狄寺卿,你怎么亲自来了?”李元芳牵着马走了过去,一脸惊喜。
狄仁杰也牵着一匹马,笑道:“挚友沙场得胜而归,我当然要亲自来迎接了。原本还准备请你去清风楼接风,既然圣人亲自设宴,我就不跟圣人争了。”
李元芳忙道:“别别别,难得你请我一次,可不能就这么算了,这顿酒可以改到明日!”
狄仁杰笑道:“好,明日就明日。”
城门口太过喧嚣,两人便牵着马,边走边说。
狄仁杰问起他在高句丽的战事,听完后点点头,道:“果然如我猜测。”
李元芳愣道:“什么?”
狄仁杰看了他一眼,道:“有个坏消息要告诉你,你听了可别沮丧。”
李元芳心中一凛,道:“什么消息?”
狄仁杰缓缓道:“这次高句丽之战,让很多人一战成名,那些老将不提,年轻将领中,讨论最多的是赵持满、韦待价、姜恪、高侃等等。只可惜,很少有人提到你。”
李元芳苦笑道:“这很正常,我本来就不如他们。”
狄仁杰摇头道:“不,就从你刚才那几战的功劳来看,你的功劳至少在韦待价之上,可你的名气却远不如他。”
李元芳笑道:“狄寺卿过誉了,我只是跟着薛将军,捡了几个功劳罢了。”
狄仁杰看了他一眼,道:“你能这样想,那我也没什么好担心的了。此事不提也罢。”
李元芳忙道:“别,我只是说说罢了。到底什么缘故,为何我名声不显?”
狄仁杰缓缓道:“总体来说,你是受薛将军连累了。”
李元芳惊道:“怎么会?”
狄仁杰道:“我的意思是说,因为薛将军名声太大,光芒太甚,故而把身边之人都掩盖住了。”
李元芳摇头笑道:“原本就是薛将军抬举,我才能参加这一战。若是这样,那没什么好说的。”
狄仁杰不再多言,只拍了拍他的肩膀。
李元芳回家洗了个澡,又换了身衣服,酉时中旬,动身入宫,参加承庆殿的宴会。
这场宫宴因为都是武将参加,大家没那么多讲究,敞开肚皮喝酒吃肉,显得比平日更加热闹。
酒过三巡,李治亲自下阶,向诸将敬酒。
他先来到李勣跟前,朝李勣举杯道:“李公,朕未负你,你亦不辜负朕之期望,朕敬你一杯!”
李勣听到此话,想起当初他与李治的约定,不由虎目含泪,举杯道:“老臣感谢陛下信任,能让臣于垂暮之年,再领兵沙场,立此奇功。”
李治微笑道:“你能立功,靠的是自己,当然,也靠诸将齐心合力,浴血奋战,方能有此结果。”
迈动脚步,又来到薛仁贵跟前,举杯道:“薛卿永远不会让朕失望。”
薛仁贵举杯道:“陛下谬赞,此战几位老将军表现更为出色,臣不敢居功。”
李治和薛仁贵喝了一杯后,目光转向坐在薛仁贵旁边的契苾何力。
“契苾老将军打下安市城,大振我军士气,当为首功。对了,程老将军呢?”
契苾何力道:“回陛下,程兄因在安市城一战中身受重伤,被李公安排在营州养伤,已提前回了长安,这几日身体抱恙,故未能赴宴。”
李治点点头,吩咐道:“伏胜,待会宴会之后,安排一名御医去程府,替程老将军瞧瞧。”
王伏胜应诺。
李治又踱步来到尉迟恭和程知节的桌案前,举杯道:“两位爱卿不急不躁,严格执行了作战计划,这次胜利,两位也功不可没!”
尉迟恭刚才喝了不少酒,面红耳赤,笑道:“陛下肯让我们这两个老家伙再上战场,纵然我们不能替陛下立下大功,至少也不能拖后腿不是?”
程知节笑道:“南路军能够进军顺利,也多亏姜恪将军配合。”
他们俩在熊津都督府时,没少占姜恪便宜,心中其实也都有数。
对他们这个岁数来说,功劳已经不重要了,两人更看重的是青史留名。
将来史书上记载大唐灭高句丽之战,有他们俩的名字就行了。
至于功劳,可以让给年轻后辈。
姜恪和高侃都被留在高句丽驻守,赵持满被调到了隼州,剩下的将领之中,只剩下郑仁泰了。
李治刚来到郑仁泰桌案前,郑仁泰便跪在地上,叩首道:“老臣有罪,请陛下责罚。”
李治将他扶了起来,温言道:“韦卿已将情况都跟朕说了,老将军虽不慎中计,却能临危不乱,成功突围,朕看可以将功抵罪。”
郑仁泰道:“老臣多谢陛下!”
李治敬了一圈后,众大臣又一起敬了李治一杯,随后众将放飞自我,开始在大殿蹈舞,尽抒心中喜悦!
当李治在宫廷设宴,为诸将庆贺时,隼州都督府也设了一场宴会,替赵持满接风。
这次接风宴,不仅都督府的官员参加了,甚至还邀请了隼族四大酋长。
这四人是隼州都督府南部最大的四个酋长,担任丰州、肥州、日州和隅州的刺史。
当初倭国占据九州时,这四人也割据着南方,后来大唐占据九州,他们依然割据南方。
而且他们发现大唐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大,理由便是大唐官员对他们非常尊敬。
在他们看来,别人对自己尊敬时,便代表他们畏惧自己、又或者有求于自己。
如果大唐真像传言那么强大,应该对他们动辄打骂,盘剥他们。
若真是如此,他们也许还会乖乖顺服,可实际情况却刚好相反,怎不令人生疑?
这次大唐消灭高句丽后,他们原本还认为唐人会对他们改变态度。
却不想,赵持满急急忙忙就回到隼州,刘仁愿还特意邀请他们参加赵持满的接风宴席。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大唐虽然打下高句丽,却不像他们说的那么好听,轻易获胜。
真相是,大唐与高句丽两败俱伤,损失惨重!
正因如此,唐人担心倭国反扑,所以赵持满才急忙回来,讨好他们隼人族,就是为了对付倭人。
大唐人表现的越友善,说明他们越虚弱,故而四人暗地里开始与倭国互通曲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