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479节

  这也难怪,契苾何力原本是个悍将,每次与人交战时,只会强攻硬打,从不费脑子。

  “用谋”这两个字从他嘴里说出来,就会产生一种奇妙的滑稽感,令人发笑。

  李勣却知道,是因为安市城的意外陷落,让契苾何力意识到谋略的好处,这才一改往日风格。

  “契苾将军有何好计?”他问。

  契苾何力道:“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想办法让他们丧失斗志。”

  尉迟恭忍不住道:“你这不是废话,关键是怎么让他们丧失斗志!”

  契苾何力哼了一声:“你这么能,你来想个办法?”

  李勣怕二人吵起来,又朝姜恪问:“姜将军有什么办法吗?”

  姜恪道:“不如利用高福男,让他代表唐军入城,劝说高句丽人投降,就算不能成功,至少能让他们内讧。”

  李勣点点头,最后看向薛仁贵。

  “薛将军,你的意见呢?”

  薛仁贵道:“我同意姜将军的意见,不过我有个比高福男更好的人选!”

  程知节问:“谁?”

  “泉男生。”

  程知节皱眉道:“那不是还要派人去劝降泉男生?”

  薛仁贵道:“不必,他现在就在我营中,赵持满将军已成功将他劝降。”

  此话一出,众人都吃惊的望着李勣。

  赵持满是李勣的副将,他劝降泉男生,显然是听李勣的吩咐。

  “李大总管,原来你早就想好办法,还在这假惺惺的问我们意见!”尉迟恭不满道。

  李勣扫了他一眼,道:“尉迟兄若有更好意见,李某也愿采纳。”

  尉迟恭不吭声了。

  这时,一名军士走了进来,来到李勣身边,递给他一份公函,道:“大总管,隼州传来急报!”

  李勣接过一看,看完后,眯着眼道:“果然动手了。”

  尉迟恭忙问:“隼州怎么了?莫不是小倭子有什么动静?”

  李勣道:“三日前的夜里,倭人偷袭隼州西水港,被刘仁愿将军击退!”

  契苾何力哼了一声,道:“倭人这是死性难改,不自量力,以为咱们攻打高句丽,他们就有机可趁了!嘿,等收拾了高句丽,下一个就轮到他们了!”

  李勣环视一圈,道:“关于劝降之事,诸位可还有别的意见?”

  众人都说没有。

  让泉男生入城,若能劝降成功,自然最好,就算失败、又或泉男生被杀,也能造成敌人内讧,瓦解敌人斗志。

  众将达成一致后,各自散帐,薛仁贵找上泉男生,提出让他入城劝降。

  泉男生听了后,并未直接拒绝,只是向薛仁贵问了一些靺鞨、新罗和倭国的情况。

  当他听说倭国偷袭隼州被唐军击退后,目光一闪,似乎一下有了把握。

  “好,在下明日就入城劝降。”

第440章 后宫一日

  “咻!”

  李治一箭射出,却落了个空,黑影一闪,野兔早已跑得无影无踪。

  “唉,果然骑射这种能力,长时间不练习,就会荒废。”李治摇了摇头。

  自从孙思邈帮他治好头疾后,李治锻炼身体的次数便减少了,平日更喜欢坐在屋子里下棋。

  因为前线不断传来的捷报,平壤也已经被大唐包围,这个年算是李治过得最舒服的一次。

  群臣对高句丽的执着是很惊人的,与之相对,李治打下高句丽后,在朝中威望再次拔高。

  大臣们对他不住的歌功颂德,后宫嫔妃们也各巧尽心思,向他庆贺,这也让李治有些飘飘然了。

  最近他天天饮酒,夜夜笙歌,不加节制,武媚娘和郑贵妃都曾劝谏过,他却不听。

  结果昨日在徐槿屋子里,透过铜镜,发现自己容颜憔悴不少,面色苍白如纸,这让他猛然惊醒。

  今天一大清早,他便来到禁苑狩猎,拉弓时明显感到气力不足。

  “不行,以后必须得恢复锻炼,不然头疾可能复发!”他暗暗告诫自己。

  李治在禁苑狩猎了一个多时辰后,终于射中一只野兔,带着战利品朝着熏风殿而去。

  殿内传来一阵清脆的童子读书声,是郑贵妃在给李仁启蒙。

  李仁是郑贵妃唯一的儿子,所以她在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

  李仁一天大半时间,都会在殿内读书习字,根本不能像普通孩子一样玩乐。

  不过奇怪的是,李仁和其他几个兄弟不同,并不抵触学习,让他学他就学,让他玩他就玩,从不抱怨。

  也因这个原因,李治没有太多干涉。

  此时快临近正午,郑贵妃见李治提着猎物进来,便命人将野兔送去偏殿厨房烹饪。

  虽说每一座宫殿的膳食,都是尚食局传过来的,但嫔妃们也有自己的小厨房。

  因为李治的到来,李仁也得以休息片刻。

  郑贵妃正要让他去玩,李仁却没有动,站在李治旁边,仰着小脸,问:“父亲,孩儿在禁苑时,听到打雷的声音,可天上并无闪电,也未下雨,雷声何来?”

  “你听到的不是打雷声,而是火药的声音。”李治笑着回答。

  火药的研究,李治一直交给军械监和工部负责。

  工部负责研究火药在民生的作用,比如炸山修路,军械监则研究火药在武器方面的应用。

  这些年来,李治没怎么插手,因为大唐目前的敌人,并不需要火药便可对付。

  李治也希望大唐工匠们,能够自行发展火药的用途,这是持久之道,而不是他来强行推动。

  这几年来,军械监也研究出很多以火药为核心的武器,比如火鸟、竹火鸟、火箭、火球、霹雳火球、烟球等等。

  他们的研究结果,与宋朝的火器研究方向极为类似。

  其中霹雳火球已经有类似火炮的雏形,只是用的是投石车发射,并非铁管。

  竹火鸟和火枪有点像了,将一堆石头放在竹管里,利用火药爆炸的气流,将石头射出去。

  李治只负责引导方向,像火鸟、火箭、烟球之类走歪了的项目,全部砍掉,让他们重点研究霹雳火球和竹火鸟。

  另外,在火器武器的需求下,冶炼技术也在快速发展,这也是李治最看重的方向。

  李仁呆呆问道:“火药是什么药,也能治病吗?”

  李治道:“也算是一种药材,不过它还有很多其他的作用。”

  李仁道:“为什么火药会发出打雷的声音呢?”

  李治心知回答这个问题后,他又会有一连串“为什么”,便道:“仁儿,刚才在来的路上,我看到池塘里有一只青蛙在倒着游水,你快去瞧瞧。”

  李仁露出几分喜色,他最喜欢那种奇奇怪怪的事情了,答应一声,迈着小碎步离开殿内。

  郑贵妃见李治也被儿子问怕了,掩嘴一笑,道:“陛下,你说这孩子到底像谁,小小年纪,脑袋瓜子里,哪有那么多为什么?”

  李治笑道:“这是好事,喜欢问问题的孩子,长大后一定聪明!”

  郑贵妃脸露喜色,微笑道:“妾身对他要求没那么高,只要他能健健康康的长大,妾身就什么都不求了。”

  中午用过膳后,李治在熏风殿睡了个午觉,然后来到立政殿处理政务。

  年初的政务很多,虽然高有道他们帮忙处理了很多,龙案上还是堆的满满的。

  李治也不急,他当了这么久的皇帝,也早就发现了,真正重要的事情,官员都会求见、又或者在朝会上提出来。

  这种上奏的政务,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国家政策已经明确,新出的政策,也只是在对旧政进行微调。

  有时候改过了头,又要改回来,来来回回反复修改,直到找到最恰当的平衡点。

  所以国家颁布的政策,并非越多越好,而是要把握好尺度,慢慢调整。

  治大国如烹小鲜,就是这个道理。

  李治处理完政务后,本想坐着看一会书,但最近隐隐有几分静极生动的心思,坐不太住,看了没两页,便抬头问:“伏胜,兵部传来消息没有?”

  王伏胜细声道:“回陛下,还没有消息传来,要不要臣去问一下?”

  李治摆摆手,道:“有消息了自然会传来,没消息你问了也没用。不急,反正平壤已经被围了,高句丽翻不了天!走,去梅园逛逛。”

  后宫之中,要数蓬莱殿东边的梅园长势最好。

  一月时节,春寒料峭,梅花俏立寒风之中,傲骨寒霜,幽香扑鼻。

  李治正在梅园穿行,一名内侍小跑着奔过来,李治倏地转头,问:“可是前线传来捷报,平壤已经打下来了?”

  那内侍吓了一跳,赶忙低下头,道:“陛下,不是高句丽的消息,是鸿胪寺传来消息,说倭国派来使节,有重要之事,要禀告陛下。”

  李治皱眉道:“什么重要事?”

  那内侍递上一份公函,道:“这是鸿胪寺戴寺卿的奏疏,陛下请看。”

  李治接过一看,眉头顿时皱了起来。

  原来倭国宝女王传来消息,说中大兄准备偷袭大唐隼州,她数次劝说,中大兄都不肯听从,所以只能派出使节,提醒大唐戒备。

  李治不介意用最恶意的角度,去揣测倭国人的行为。

  这封提醒的信件,很可能是宝女王和中大兄唱的双簧。

  只怕在这封信送来的路上,中大兄已经动手偷袭了隼州。

  若是打下了隼州,将大唐赶出倭国,自不必提。

  若是攻打失败,那么将罪过都推在中大兄身上,到时候交出中大兄,大唐就不好再追究了。

  李治也懒得跟他们继续虚与蛇尾,挥了挥手,道:“将倭使轰出长安,以后禁止倭人进入大唐。”

  内侍应了一声,告退下去了。

  李治在梅园转了一圈,很快从另一个出口出来了,此处正对着金水河,前几日,河面结了冰,如今却已经化了。

  李治沿着金水河漫步而行,忽见前方河岸边,站着一大群人。

  这些人多是女子,为首的两人赫然是刘充嫒和郑才人。

  两女跪坐在蒲团上,前方摆着一个香案,陈列祭品,似乎正在祷告祭祀。

  李治刚一走近,便有宫人注意到了,急忙提醒两人。

  两女瞧见李治后,都露出惊慌的神色,过了半晌,两女才一起走了过来,盈盈下拜,向李治见礼。

  李治问道:“你们在做什么?”

  刘充嫒和郑才人面面相觑了一阵,都希望对方回答,最后还是刘充嫒低着头,开口道:“回陛下,我和郑妹妹在祭拜河神龙王。”

首节 上一节 479/50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