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471节

  武媚娘提着煮茶的小火炉,来到李治旁边坐下,幽幽道:“妾身在感业寺时,就差点成了俳优。”

  李治吃惊道:“怎么会?感业寺可是皇家寺庙啊!”

  武媚娘眼中露出几分痛苦之色,道:“当时我不肯剃发,那几位才人和全寺尼姑,都骂我不知廉耻,联起手来,想着法儿的羞辱我。”

  “当时恰好有一支俳戏队,要在宫廷宴会表演,就安排在禁苑住。俳戏队里有名女俳优,得了病不能参演。”

  “教坊司的人很着急,那些尼姑便找上教坊司的人,把我送到俳戏队里,让那些侏儒们逼我,替那女俳优演戏。她们想借此打击我的意志,让我断了和你相见的念想!”

  李治听得心中一阵发紧。

  武媚娘这经历简直是地狱难度的,难怪她无论如何,也不愿再提感业寺的经历。

  他将武媚娘抱在怀里,柔声道:“媚娘,不愿想就别去想了,都过去了。”

  武媚娘在他怀里趴了好久,才接着道:“我将一名侏儒的耳朵咬下来,他们就不敢再逼迫我了。自那以后,我就对俳戏深恶痛绝。”

  李治问:“那你今日为何要看俳戏呢?”

  武媚娘抬起头来,问道:“陛下可知妾身今日请的命妇,都是哪些人吗?”

  李治道:“不知。”

  武媚娘道:“有李老夫人、程老夫人、尉迟老夫人。”

  李治恍然大悟,道:“你请她们入宫设宴,是为了安抚她们?”

  武媚娘点点头道:“陛下带着她们的男人上战场,这些妇人必定担心,妾身自然要安抚一二,也好让那些将军们没有后顾之忧!”

  李治感叹道:“媚娘,还是你想的周到。”

  武媚娘道:“程老夫人喜欢看俳戏,妾身本是为她准备的,只是没想到,会出现一名女俳优,妾身一时没能控制脾气,实在不该。”

  李治缓缓道:“这不怪你,任谁有这样的经历,都很难控制下来,所以你出宫,也是为了她们吗?”

  武媚娘点头道:“本是安抚她们,却因妾身无故发脾气,吓到她们了,妾身是想一一登门致歉。”

  李治道:“不必如此,过几天,再请她们入宫,朕亲自作陪,帮你抚慰她们!”

  武媚娘微微一笑,道:“陛下还是忙大事去吧,这些小事,妾身能够料理。若是陛下心疼妾身,不如答应妾身一件事。”

  李治道:“说吧,想让朕答应什么?”

  武媚娘认真的道:“妾身希望陛下能下一道旨意,禁止天下妇人为俳优之戏!”

  李治吸了口气,道:“好,朕答应你。不过媚娘,朕也想请你帮一个忙。”

  武媚娘凤眸一亮,道:“陛下请吩咐。”

  李治站起身,来到武媚娘的凤案边,只见桌上堆了一叠纸,这是武媚娘练习过的一些书法。

  “婉约流畅,意态纵横,写的是越来越好了。”李治由衷赞叹道。

  武媚娘心中欢喜,微笑道:“陛下怎么突然看起妾身书法了?”

  李治翻看了一会,问道:“媚娘,你有没有试着造出一些新的字来?”

  武媚娘心中猛地一惊。

  她练习书法时,确实曾有过创造出新文字的想法,不过这念头也只是一闪而逝,并未真的尝试,毕竟被人知道,定惹人笑。

  李治看她表情,便知她心中所想,道:“不必吃惊,朕有时候练习书法时,也曾有过造字的想法。”

  武媚娘灿然一笑,道:“原来陛下也有过这种想法?”

  李治道:“朕时常琢磨着,如今的字体,过于繁复,不利于普及,所以想将一些字,改得更简单一些。”

  武媚娘面色严肃了一些,道:“陛下说的极是,眼下文字,便是从商周时期,慢慢演化而来。”

  其实从历史来看,汉字简化,繁化,处于并进的过程,又被称为简繁互补。

  汉字演变由来已久,从最开始的甲骨文,笔画最少,金文与之相比,笔画更多,秦朝的小篆变得更加繁复,接着演变成隶书、楷书时,又简化许多。

  楷书是在南北朝开始出现,多见于碑刻之中,民间多称为“俗字”。

  简单来说,就是先繁再简,字体变化,往往跟某种新字体的出现有关。

  从历史发展规律来看,字体简化,降低教育普及难度,才是发展趋势。

  如今大唐周边不服的国家,都快要收拾完了,李治也开始琢磨着推动华夏文化的发展。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推动教育发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让文字简化,便是一个极佳的方法。

  字体简化,并非一句话就能解决的问题,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李治如果直接拿出后世那套简体字替代,必定引起轩然大波。

  那些文人不可能突然就接受这种新文字,甚至会觉得皇帝不尊重古老文化,那些士林界的老儒,都会跳出来反对,让李治在读书人心中的形象大减。

  况且李治也根本无法解释,他简化字体的根据。

  所以这件事需得慢慢来,让武媚娘这个皇后先试着简化几个字,投石探路,看看效果,观察朝野反应。

  武媚娘的书法造诣很高,让她做这件事,一来可以做的更好,二来别人也不会多想。

  李治道:“媚娘,这件事你可以慢慢来做,朕也只是突然萌生一个想法,到底可不可行,也不确定。”

  武媚娘道:“妾身会试着创造出一种新字体,若是做的不好,陛下可不能笑话妾身。”

  李治见她眼睛在发亮,显然很乐于做这种事,笑道:“媚娘,你若真能简化字体,将来定能名垂青史,被后人尊为第一贤后!”

  听到李治画的大饼,武媚娘跃跃欲试,容光焕发。

第434章 自我怀疑的李忠

  马车出虎牢关后,便是一片平坦宽阔的平原。

  关中虽也有平原,四周却被秦岭和黄土高原所围住。

  李勇等人还是第一次瞧见如此广阔无垠的平原地势,都把大半个身子探出马车外,满脸都是兴奋之色。

  出关之后,前行速度加快了数倍,三人换马骑行,一路向东,五日之后,已抵达山东境内。

  当靠近莱州时,三人心中的兴奋已经被新的情绪取代。

  放眼望去,只见宽阔的官道之上,尽是推着独轮车的百姓,这是一支从泗州过来的运粮队。

  瞧见这支运粮队,李勇三人才第一次感受到,战争距离他们已经不远了。

  他们这次过来,就是为了帮助李忠处理后勤事务,故而三人下了马车,朝这些运粮的百姓打听情况。

  运粮队随行有一百军士护卫,原本还想上前阻止,结果被保护三人的千牛卫拦住。

  千牛卫亮出身份后,他们便没有再阻止了。

  负责与百姓们交涉的是口才最好的李廉,他来到一名看起来比较老实的汉子旁边,朝他问:“大郎君,您这是向莱州运粮吗?”

  那汉子面相老实,实则颇为警惕,问道:“你是何人?”

  李廉道:“我们是莱州馈运副使手下的令使,负责探查各州县运粮的具体情况。”

  那汉子目光依次从三人身上扫过,狐疑道:“你小小年纪,就当上令使了?”

  李廉微笑道:“您知道这次的馈运副使是谁吗?”

  那汉子摇头。

  李廉朝西边一拱手,道:“是当今圣人的长子,陈王李忠。”

  那汉子愣道:“那又如何?”

  李廉道:“陈王殿下今年也才二十出头啊,他身边的人年纪小一些,不也正常吗?”

  那汉子忽然冒了一句:“瞧你这模样,不会是皇宫里的寺人吧?”

  李廉顿时脸上表情一僵。

  旁边的李勇和李孝都掩嘴偷笑,因为李廉白白嫩嫩,跟内侍确实很像,李孝和李勇就不会被人这样误会。

  “呃,你知道就行,别跟别人说。”李廉为了探听情报,也是拼了,承认自己是内侍。

  那汉子这才放松警惕,笑道:“您想问什么?”

  李廉问道:“这些粮食,都是临时征的吗?”

  那汉子点头道:“是啊,两个月前官府下了征粮命令。其实就是提前征收今年的赋税,到了年底,就不用交了。”

  大唐对外作战时,有两种征粮方法,第一种便是就近征调州县的粮食,当做赋税征收。

  年底或者明年,就不用交税。

  这是为了节约时间和人力物力,毕竟国库中大部分粮食,都集中在长安、洛阳两城。

  向西作战时,还勉强能运送一些,向东作战,要穿过关中五险,实在太麻烦,所以都是从附近州县调运。

  另一种也是从附近州县征调,不过属于临时赋税,年底的赋税也还要交。

  当初苏定方攻打高句丽,便是用的这种征调方法,对民生伤害较大。

  李治执政这十年来,外战顺利,战利丰厚,尤其是与倭国一战,大赚一笔,国库充盈,故而并未临时征税。

  李廉又详细问起官府收了多少税,有没有趁机额外收税。并未发现太大的问题。

  李孝忽然问:“你们运粮食到莱州,对你们生计有影响吗?”

  那汉子道:“瞧您这问的,能没有影响吗?我们虽是河南道百姓,但和江南道百姓一样,主要种的是水稻,春种秋收,收成肯定是要耽误的。”

  李孝忙问:“那耽误了收成,可怎么办呢?”

  那汉子道:“能怎么办,只能让我家婆娘花钱雇人帮忙收了,今年这日子,肯定没往年过的舒服。”

  李孝问道:“那你对朝廷发起这场战争,是否觉得不满?”

  那汉子笑了笑,不做声了。

  李孝忙道:“您放心说就是,我们绝不告诉上官。”

  那汉子笑道:“我不说不是怕什么,而是觉得没有说的必要。”

  李孝不解道:“为何没有必要?”

  那汉子正色道:“去年江南大旱,大家都看在眼里,朝廷大力赈灾,连户部尚书卢相公都亲自来了,帮江南五州渡过困难。”

  “朝廷为何要打仗,我不懂,不过我们都知道,有朝廷守着大家,就算闹了灾,我们也不会饿死。既如此,当然要全力支持朝廷了。”

  李孝听完后,怔怔不语。

  去年江南闹灾,他并未受到任何影响,照样过着皇子的奢侈生活,也未曾多关注。

  却不想,对地方百姓们来说,灾害是如此严重的事情。

  他们支持国家打仗,并非什么荣誉问题,又或身为大唐子民的骄傲,仅仅因为受灾时,国家肯赈济他们。

  这一点,与长安百姓形成鲜明对比。

  两日之后,李孝三人终于抵达了莱州治所,掖城。

  李忠早听说了三个弟弟要来帮自己,不仅李治特地嘱咐过他,要关照弟弟,就连他生母刘充嫒也给他写了一封信,让他一定要照顾好三人。

  所以李忠听说三人入城后,便心急火燎的放下手头之事,朝城门飞奔而去。

  来到掖城西门,四顾张望,却看不见李孝三人,正当他有些焦急时,忽听身后有人喊他。

  转头一看,只见一个小茶棚内,李孝三人正坐在一张桌子旁,喝着茶。

首节 上一节 471/50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