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423节

  扶余全道:“就是你!你早已跟扶余义慈勾结,所以才没能打下光州!”

  黑齿常之见扶余全这种降奴,大放厥词,气得说不出话来,只恨不得一刀砍下他的脑袋。

  一名唐将拔刀出鞘,厉声道:“我奉姜恪将军之命,请黑齿常之将军、扶余福信将军、金燕公主去我唐军营帐听旨,谁敢挡我?”

  大唐军士齐喝一声,齐刷刷拔出横刀,威势惊人。

  周围的百济军见此阵势,纷纷后退,面露惊恐之色。

  姜恪是昨天率领唐军抵达光州,在福信的营帐附近扎营。

  今天一早,他就听说了黑齿常之遭遇,派人请金燕、黑齿常之和扶余福信过去,说要宣读大唐皇帝的新旨意。

  因为前一道旨意,福信对李治已产生不满。

  而且姜恪竟然又让金燕和黑齿常之过去。

  他生怕大唐皇帝又封赏两人,故而对唐人说,两人不在光州,还邀请姜恪来他的营帐说话。

  姜恪二话不说,立刻派一队唐军,来到百济营帐,准备直接带走金燕和黑齿常之。

  百济士兵知道唐军是盟友,又对唐军充满敬畏,故而不敢阻拦。

  此时,福信就站在远处一间营帐角落,注视着局势变化。

  他对唐人的蛮横,极为不满,故而并未出面。

  扶余全见他不出面,便明白了他的意思,拔刀出鞘,大声道:“没我百济王的命令,谁也别想从军营带走任何人!”

  百济军也纷纷拔刀,只可惜动作零散,一片混乱,并无唐军方才的威势。

  就在双方对峙之时,一名斥候从营门方向飞奔而来,朝扶余全喊道:“佐平,不好了,唐军朝咱们杀过来了!”

  扶余全惊呆了,吓得手中的刀都掉了下来。

  他敢这么嚣张,是想着大唐与他们是盟友,需要他们对付高句丽,故而才敢冲唐军嚷嚷。

  谁知唐人这般爆脾气,一言不合就开干,一点规矩不讲,这还怎么玩?

  扶余福信也藏不住了,急忙奔了过来,大喊道:“两国同盟,莫要伤了和气!”

  金燕冷哼道:“王叔,您终于肯出来了?”

  扶余福信恨恨看了她一眼,朝大唐将领拱手道:“这位将军,你赶紧带他们离开吧,稍后我会派人向姜恪将军解释。”

  唐将不再多言,护送着二人离开福信的军营。

  抬头向西北看去,唐军果然正黑压压的逼了过来,仿佛一团黑云,气势骇人。

  领军之人正是姜恪,他见黑齿常之和金燕无恙,当即收兵回营,将两人请入营帐,宣读圣旨。

  黑齿常之听到皇帝的最新旨意后,惊愕道:“这……”

  姜恪目视着他,道:“黑齿将军有什么疑议吗?”

  黑齿常之看了金燕一眼,沉默良久后,拱手道:“卑职没有意见。”

  姜恪道:“如此甚好,百济军中,应该有不少黑齿将军的旧部吧?”

  黑齿常之非常知趣,道:“末将这就派人联系他们,让他们弃暗投明,投入公主麾下。”

  金燕笑道:“黑齿将军放心,我一定善待他们。”

  另一边,福信的营帐中,他正要派人去打听大唐皇帝又下了什么旨意,却不想,唐人主动派人过来,将圣旨内容告知。

  福信听完后,简直难以相信自己的耳朵。

  “你再说一遍?”

  扶余全道:“大王,大唐皇帝在百济设立熊津都督府,任命金燕那娘们当都督,却让您和黑齿常之一样,担任副都督!”

  福信怒骂道:“他们以为一道旨意,就能让那妇人凌驾于我之上吗?”

  扶余全道:“大王,唐人太过蛮横,咱们可以不承认这道旨意!”

  福信深呼吸了几次,慢慢平复心情,问道:“如果我让你领兵偷袭唐朝营帐,你有把握吗?”

  刚才还嚷嚷不休的扶余全,听了此话,脸色一白,叫道:“大王,不可冲动啊,那可是一万唐军!”

  福信怒道:“我们有五万多人,五个打一个,难道也打不赢吗?”

  扶余全忙道:“就算咱们打的赢,可唐人还有援军啊!”

  福信冷哼道:“只要我们能击败唐军,定能得到高句丽信任,他们也会派兵帮我们。”

  扶余全又劝:“可咱们与唐人动手的话,义慈突然偷袭怎么办?”

  福信愣了一下,不做声了。

  扶余全再接再厉:“大王,其实也不必太在意,百济人都知道,您才是百济大王,不会管唐人的册封。”

  福信勉强一笑,道:“那也是,唐人以为扶持一个傀儡,就能对抗我,简直异想天开!”

  扶余全道:“眼下重中之重,应尽快打下光州,统一百济,然后再慢慢对付金燕!”

  福信沉声道:“就怕唐军跟咱们一起打,到时候让他们先打下了。”

  这时,有军士来报,金燕以熊津都督的身份,传来一道命令。

  福信见她这么快就代入角色,真把自己当做上官了,大为恼怒,便要下令将金燕派来的人轰走。

  扶余全劝道:“大王,眼下咱们还不能跟唐人破脸,不如听听金燕怎么说,再做计议。”

  福信从其言,召见将金燕派来的使者,询问命令。

  那使者道:“都督有令,命令扶余副都督立刻出兵,攻打光州!”

  福信目光一闪,朝扶余全打了个眼色。

  扶余全点点头,朝那使节道:“还请转告金燕都督,我家副都督已经知道了。”

  那使节行了一礼,告辞离去。

  扶余全笑道:“大王,看来唐人不想自己动手打光州,正好咱们可以抢占先机。”

  福信沉声道:“佐平,本王将所有军队都交给你指挥,你定要尽快打下光州!”

  扶余全肃然道:“是!”

  次日清晨,扶余全便率领百济军队,准备攻打光州北门。

  结果还没动手,便有人来报,昨天夜里,几支原属于黑齿常之的人马,叛逃到了唐军营帐。

  扶余全大怒,当即擂鼓聚将,就要整肃军纪,结果百济军队并不服他这个降将。

  一群将领当众跟他呛声,差点导致哗变!

  扶余福信得知后,只好亲自过来安抚,又告诉扶余全,以攻下光州为重,暂时不要整肃军纪。

  扶余全只好放下此事,带着人强攻光州北门。

  然而士兵气势低迷,打了一上午,连城墙都没能碰到。

  手下军队一片混乱,又有一支人马,趁乱逃到了唐军营帐,投奔黑齿常之。

  这时,福信终于发现自己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

  扶余全与黑齿常之的军事指挥能力,简直是天壤之别。

  局面至此,他也没有退路,只能亲自率领大军,攻打光州。

  他显然也高估了自己的军事能力,攻打三天,同样连城墙都没能登上去。

  而且手下军士不断溃逃,都跑到唐军那边去了。

  这时,他又得到一个更糟糕的消息。

  泗沘城的大臣们,听说了大唐皇帝的册封,纷纷派人前往唐营,向金燕表示效忠!

  福信大惊,一时间,不知该返回泗沘城稳固朝局,还是继续攻打光州城。

  最终,与手下将领商议后,他决定撤离光州,先稳定住后方,再谈其他。

  当福信率领军队离开光州的第三天,又得到一个坏消息。

  唐军只用了一日,就打下了光州城,活捉了扶余义慈。

  ……

  “真的只用了一日?”李治诧异的问道。

  这里是临湖殿,观水台,眼下已到了三月,百济的消息已经传回了长安。

  王及善道:“是的,上午辰时攻城,正午就攻下了北城门和城墙,下午申时左右,活捉扶余义慈,剩下的百济军便投降了。”

  李治听了后,说道:“百济人的军力,看来还比不上倭人。”

  王及善道:“陛下,臣听金燕汇报,此城能如此顺利攻下,并非百济军战力太弱,而是姜恪将军的谋略。”

  李治问:“什么谋略?”

  王及善道:“当时福信攻打光州北门时,黑齿常之曾请命攻打西门,却被姜将军拒绝了。”

  李治道:“哦?”

  王及善道:“福信强攻光州的过程中,姜恪将军下令,唐军按兵不动,还让唐军穿上百济军的衣服。”

  李治目光闪动:“接着说。”

  王及善道:“等福信撤走后,姜恪将军亲自率领唐军,伪装成百济军,猛叩城门,结果城中的百济人措不及防,不到一个时辰,我军就攻上了城墙。”

  李治道:“他是想让义慈以为,这次攻城的又是福信的军队?”

  王及善道:“正是。我军战力与福信军天壤之别,姜将军示敌以弱,迷惑百济人,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简单来说,就是福信的军队太弱鸡,姜恪故意让他先打,自己按兵不动,麻痹城中的百济军。

  等福信撤走,他再伪装成福信部攻城。

  守军已经习惯了福信那种低强度的攻城,自然大意,结果突然遇到凶猛的唐军,根本来不及反应,就被攻上城墙。

  姜恪这一战看似容易,其实运筹帷幄,打的是一场心理战。

  王及善道:“陛下,我军一日内打下光州,兵锋正盛,百济各地郡将,都来效忠,眼下是否一鼓作气,灭了福信?”

  李治抬手道:“不,给姜恪传消息,让他退守熊津港,金燕和黑齿常之驻守光州,积累实力,等候命令。”

  “是。”王及善低声道。

  李治看了他一眼,道:“你心中想必很困惑吧。”

  王及善道:“陛下如此布置,必有因由。”

  李治缓缓道:“朕这样安排,其实是因为营州和莱州的粮草原因。”

  王及善愣道:“粮草不足了吗?”

  李治道:“这大半年来,战事太多,之前囤积在两州的粮食,已经所剩无几。”

  “而且朕下了旨意,今年春耕的过程中,停止粮草调运,以免影响春耕。”

  李治虽取消了徭役,但保留了兵役,军队有权召集民众,为其负责运送粮草。

  这两年来,为了征调粮草,已耗费很多民力,去年又发生旱灾,国库存粮已减少许多。

首节 上一节 423/50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