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414节

  阿波伎道:“不用传,耽罗已归附大唐,没有耽罗国了。”

  阿波罗呆愣了一下:“你说什么?”

  阿波伎微微低头,怕兄长斥责他把国家给丢了,低声道:“兄长,一万唐军来到耽罗,我也没有办法。”

  阿波罗瞪着他,道:“耽罗归附大唐了?那你授官没有?”关注的点显然不同。

  阿波伎笑道:“兄长怎么知道的?我已面见皇帝陛下,被授予右卫郎将,还被封为济县男!”

  阿波罗呆愣住了,顿时觉得舞姬们不美了,手中的酒也不香了。

  阿波伎继续道:“陛下还赐给我一座府邸。”

  阿波罗瞪着他,道:“有多大,难道比我这座更大吗?”

  阿波伎道:“还没去瞧,听说是座三进宅子。”

  阿波罗哈哈一笑,道:“三进?哈哈,我这里可是四进!老弟,你还差了点。”然而笑着笑着,就哭了起来。

  阿波伎吃惊道:“兄长,你怎么了?”

  阿波罗抬起头,泪眼模糊的道:“老弟,你能不能告诉圣人,我才是耽罗国王,把你的官职和爵位都让给我,成不成?”

  阿波伎虽呆,却并不傻,憨憨一笑,道:“呃……恐怕不行。”

  阿波罗道:“我想也是。”埋头大哭起来。

  阿波伎赶忙拍了拍他肩膀,道:“兄长,莫要悲伤,明日你与我一起面圣后,陛下也许会封你官职!”

  阿波罗愣道:“什么?入宫面圣?谁?”

  “我们啊!”

  阿波罗道:“傻小子,你以为大唐皇帝与我们耽罗国王一样吗,普通百姓怎么可能轻易见到?”

  阿波伎道:“可陛下让我明日带着你去见他啊!”

  阿波罗吃惊道:“有这等事?到底怎么回事,你快跟我详细说说!”

  阿波伎便将刚才面圣的情况说了。

  阿波罗大喜,抱住阿波伎,道:“好兄弟,你竟然知道在圣人面前举荐我,看来这些年聪明了不少?”

  阿波伎一呆:“我举荐兄长了吗?”

  阿波罗哈哈一笑,道:“你把我的能力告诉圣人,那就是举荐!看来圣人要攻打倭国了,很好,咱们这次也许能跟着唐军,教训那帮可恶的倭人一顿!”

  阿波罗当天晚上,把弟弟留在府中住了一夜,次日,兄弟两人一起来到朱雀门,准备面圣。

  阿波伎昨天忘了去吏部领官凭印信,兄弟俩无法进朱雀门。

  好在阿波罗解释缘由后,朱雀门军士去吏部询问一番,得知阿波伎确实封了官,这才让他们进去。

  两人来到承天门,守门军士已得了皇帝旨意,带着他们进宫,沿着宫道,很快来到甘露殿。

  两人在偏殿等了不一会,便受到皇帝召见,来到正殿拜见。

  兄弟俩一般矮小,不过阿波罗唐语更加正宗,礼仪更加规范。

  李治望着两人,有如看到两个侏儒,抬手笑道:“都起来吧。”

  待他们起身,向阿波罗问起观测天气之事。

  阿波罗答道:“回陛下,其实我们海民观测天气,全凭三点。”

  李治问:“哪三点?”

  阿波罗道:“第一,观云,第二,测风,第三,望海。”

  李治奇道:“前面两点,朕倒也明白,望海指的是什么?”

  阿波罗道:“回陛下,望海就是观察海上的鱼鸟,每一种鱼和鸟,都有奇特的感知能力,只要利用好它们的能力,观望它们的变化,便能避开所有风浪!”

  阿波伎忙道:“陛下,观云测风,我们耽罗王室都会,然而观海的能力,历代国王之中,无人比得上兄长。”

  李治点头道:“阿波罗,你既有此能,朕便封你为左卫郎将,和你弟弟阿波伎一样。”

  阿波罗大喜,叩首道:“臣多谢陛下!”

  李治道:“朕准备对倭国用兵,你和阿波伎两人,一起前往辽东,为我大唐水师观测天气,规避风浪,你们可愿意?”

  阿波罗急忙道:“臣定竭尽所能,以报圣恩!”

  他见阿波伎呆住了,赶忙拍了他一巴掌。

  阿波伎这才反应过来,结结巴巴的说:“我,啊不,臣也一样!”

  鸿胪寺官员忽然来报,说扶余福信派遣使节道琛求见。

  李治知扶余福信是为耽罗而来,命张柬之应付。

  张柬之来到馆驿,面见道琛,后者连连道谢,说感激大唐帮他们夺回了耽罗。

  张柬之挑眉道:“道琛外使,耽罗已归属大唐,被划分为瀛州,我军兴师动众,并非为他人做嫁衣。”

  道琛急道:“耽罗一向臣属百济,大唐地域辽阔,何苦要与我们争夺此小岛呢?”

  张柬之不悦道:“耽罗臣属扶余义慈,为他供应良马,我大唐打下耽罗,是为对付倭国,对你们也有益处。外使却来讨要,是以为我大唐好欺?”

  道琛心中一惊,忙道:“不敢。”

  张柬之道:“本官公务繁忙,外使还有别的事吗?”

  道琛道:“义慈得宝女王相助,如今军力大增,将被我军打下的三座城池,又给夺了回去,还请唐军相助。”

  张柬之道:“我军正在攻打倭国,你等暂且放缓进攻,固守为上,等我军回过头来,自会相助。”

  道琛问:“不知上国何时攻打倭国?”

  张柬之道:“此乃军事机密,告诉你们,恐又泄露,少陪。”拂袖而去。

  耽罗位于倭国之西南方,占地两万多顷,其中一万多顷皆是牧场,正是屯兵之所。

  李治下令营莱两州,将兵力粮草向耽罗集结。

  一个月后,屯兵已有五万,就连熊津港的唐军也转移过来,只在熊津港留了一千守军。

  刘仁轨也离开营州,带着姜恪、刘仁愿等将领,驻扎耽罗。

  阿波兄弟也被李治派来,协助大军在海上作战。

  倭人探知情况后,极为惊恐,料定唐军必定大举入侵,将全国兵力,朝着九州筑紫国集结,抵抗唐军。

  十月末旬,刘仁轨让姜恪、刘仁愿为先锋,率领小股水军,前往九州筑紫国,攻打倭国水寨。

  倭军探知唐军东向后,也派水军迎战。

  两国在筑紫国五十里之外的海域上,发生几次小规模战争。

  前面几次交锋,双方互有折损,不分胜负。

  到了十一月初,刘仁轨见阿波罗兄弟测海之能果然不凡,每次出征,都未遇到大的风浪。

  于是挑选一个好天气,尽起三万大兵,直奔九州。

  中大兄得知后,让鬼岛川清率领三万水军迎战。

第391章 第390掌 割让九州

  十一月的海面,寒风凛冽。

  两国军队,在对马岛以南三十里处相遇。

  唐军战船分为三支大船队,刘仁轨居中,姜恪在左,刘仁愿在右,三支船队,一字排开,仿佛一股黑色巨浪,汹涌而来。

  倭国战船杂乱无章的分布在海面上,但仔细看的话,又似乎暗含一种奇怪的阵型。

  阿波罗兄弟此刻都在刘仁轨的座船之上。

  他们以前只有被倭国欺负的份,此时坐在唐朝舰船之上,居高临下的看过去,才发现倭人也没那么可怕。

  阿波罗上前两步,朝刘仁轨道:“都督,这是倭人的海鲨战术,左右都是小快船,交战之后,小船左右迂回包抄,将敌人包围其中。”

  刘仁轨点点头,命令姜恪率领船队,向倭人船阵冲锋。

  传令兵很快传下命令,姜恪率领船队冲击,倭国也派出水军迎敌。

  倭军战船很快分成三股,中间船队慢而稳,左右船队快而疾,仿佛一个大口袋,将唐军包了进去。

  姜恪沉着指挥,一道道命令,通过令旗传下,唐军阵型始终不乱,海面箭矢纷飞,拍杆抡旋,水花四溅,喊声震天。

  鬼岛川清见唐军利用战船优势,居高射击,士兵战斗经验丰富,就算倭军爬上战船,也不慌张,将上船倭军全部杀死,尸体踢入大海。

  短短半个时辰,海上便漂浮大量尸体。

  面对这样的敌人,正面交锋,只会陷入消耗之战,对方援军不断,己方很可能耗不过对方。

  他当即传令击鼓,倭军迅速向对马岛撤退。

  回头看时,唐军并不追赶,调头撤走了,让他埋伏在对马岛的伏兵,无用武之地。

  两国在海上的这一场大战,很快传遍各国。

  新罗见唐军已与倭国主力交战,太子金法敏亲率一万水军,攻打倭国能登。

  能登是倭国最繁荣的一处海贸地,是倭国与新罗、高句丽、靺鞨的贸易据点,水运和贸易非常发达。

  故而能登距新罗虽远,却是新罗首选攻打之所。

  只要打下能登,便能进一步吞并越前,那里有一片广袤的平原地区,利于农耕,是新罗最想要的一片沃土。

  当年新罗与倭国交恶时,便考虑过攻打倭国的战略,首选之地,便是能登。

  倭国主力尽被抽调,新罗这次的兵力也增多了,能登守军不能抵挡,很快被新罗打下。

  虾夷、靺鞨原本就蠢蠢欲动,见新罗得手,知倭国内部空虚,当即也派兵攻打。

  虾夷人这次倾巢出动,一万多虾夷人,乘坐着无数小木船,渡海而来,直奔陆奥。

  陆奥和出羽,原本就是虾夷人的聚居地,后来被倭国和族抢占,把他们赶到南苦夷岛。

  虾夷人重回故土,士气高昂,攻势凶猛。

  陆奥守军只有两千不到,又无法利用地形优势,很快被虾夷人击败。

  只有靺鞨进攻不顺,他们虽出动了八千人马,但因不擅海战,被倭国两千水军击败。

  乞乞仲象得知后大怒,派祚荣率领一万军队,再打倭国。

  祚荣深知本国不擅水战,向虾夷人借道,从陆奥登陆,还将马匹运送过去,随即策马奔腾,一路向南,攻下倭国越后。

  靺鞨人作战,从不带负重,就地劫掠敌人物资,以战养战,一路攻打倭国城池,劫掠金银,只要倭人不降,打下城池后,尽屠倭人。

  倭国各令制国听说敌人已攻入本土,尽皆恐慌。

  他们兵力全部被中大兄抽走,临时征调的士兵,又怎比得上敌人正规军队?

  只能派人向九州求援。

  中大兄得知情况后,召集中臣镰足和鬼岛川清商议此事。

  中臣镰足叹道:“唐人来势汹汹,我军单独对付唐人,尚且困难,哪有余力派援军援助地方?”

首节 上一节 414/50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