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妖 第196节

  陈师爷给出的方案是不必偏向任何一方,只需如实奏报便成。

  不管是不是皇子手足相残,还是另有真相,只要龙椅上坐着的是乾隆皇上,那身为臣子的就必须以皇上的意思为主。

  千万不能明确站队私生子,又或是亲生崽。

  福昌深以为然:“不错,皇上尚在,我福昌身为臣子岂能胡思乱想。”

  翻译一下,谁是皇上我支持谁的意思。

  既是决定如实上报,那范文同是自杀还是他杀就必须弄清楚。

  福昌当下推门而出,院子里安徽代布政荆道乾脸色铁青,因为范文同的死和他脱不了干系。

  一来范文同先找的他荆大人检举揭发的;二来范文同一直在他荆大人眼皮底下。

  现在人死了,叫他荆大人如何跟巡抚交待,如何跟朝廷解释。

  更棘手的是钦差一到人就死了,任谁都会想到是他荆道乾弄的鬼。

  现场勘验尸体的是凤阳知府衙门的两个法医专家,学名仵作。

  两名专家检查再检查之后,其中一人硬着头皮禀报勘验结果,那就是范文同并非自杀,而是被人勒死后再悬于房梁上的。

  肉眼就能看出,因为范文同脖子上有明显掐痕。

  死亡时间不会超过三个时辰,算时间的话,大概就是钦差福大人刚到凤阳那会。

  仵作是当着荆道乾、福昌面汇报的。

  这也是荆道乾的要求,这些日子他一直在忙救灾的事,对范文同是有些疏忽,以致叫人弄了个灯下黑。

  但此事绝对与他没有关系,因此必须撇清,避免被福昌误会。

  福昌看了眼已被蒙上白布准备抬走的范文同尸体,不咸不淡道:“荆大人,这么看来你们安徽有人不希望本官同范文同见面,查清案情真相。”

  荆道乾轻叹一声,无言以对。

  不管他如何解释,这个说法都是站得住脚的。

  福昌知道荆道乾为官清廉,不会做出杀人灭口之事,且怀疑的是安徽巡抚朱珪,当下也不为难这个代理藩台,只问对方还有什么说的,或者说需要他向朝廷解释什么。

  荆道乾却是摇了摇头,不是不想跟朝廷解释,实是不知如何解释。

  “既然如此,那本官就据实上报朝廷,请皇上圣断!”

  福昌二话不说拂袖便走,荆道乾欲将其叫住,然终是弃了此念,转而吩咐人赶紧将范文同被杀一事速告巡抚大人。

  继而对左右苦笑一声:“本省正经天灾,不想又有人祸,看来我这个代理布政是做不了多久了。”

  言罢,收起愁容,吩咐左右与他立即赶往重灾区宿州,不管朝廷如何处置,只要他荆道乾还代着安徽布政使一天,便要为安徽的百姓做一天事。

  数日后,通政使司收到翰林侍读学士、御前二等侍卫谟尔赓额专奏急递。

  奏折名为《奏为道员赵有禄居官清廉据实具奏事》。

  一看就是夸奖赵有禄的折子。

  因是密奏,通政使司不敢怠慢,第一时间送到军机处。

  密奏,军机大臣也是不能擅自拆看的,不得已当值军机大臣董诰同松筠只得放下手头公务,先往宫中奏报。

第280章 有禄,朕之福啊

  老太爷这会在养心殿听取工部官员关于宁寿殿工程的汇报。

  宁寿殿早在十年前就动工营建,宫中都知道这是老太爷给自己建的“太上皇宫”。

  老太爷早就颁旨天下登基满六十年就退位,因此提前修建太上皇宫是很有必要的。

  同在殿中的还有老太爷身边的一号红人和珅,以及工部尚书彭元瑞、吏部侍郎刘墉。

  和珅陪着老太爷可以理解,彭元瑞是工程的主要负责人参加汇报也可以理解,刘墉这个吏部侍郎在这干什么?

  皇恩浩荡!

  念在刘墉之父刘统勋过去功劳份上,老太爷赏了一直在吏部坐冷板凳的刘墉一个肥差,就是充任明年会试主考官。

  这是个积极向上的信号,因为一般充任会试主考官后都会迁升一级。

  刘墉现在是吏部侍郎,迁一级的话就是吏部尚书,再努力一下便能进军机处。

  完全是第二个孙士毅模版。

  这不,一大早的刘墉就来谢恩了,结果正好撞上工部汇报太上皇宫的事,老太爷让他顺便听了。

  其实宁寿宫整体建筑早在五年前就完工了,但老太爷去过几次都觉不满意,和珅洞察老太爷心意,便让工部在宫中再建一座宁寿宫花园(俗称乾隆花园),该花园占地极大,完全仿江南园林格局,工程总耗价多达四百余万两,历时五年方建成。

  彭元瑞作为工程总指挥向老太爷汇报完毕后,便希望老太爷能够去乾隆花园逛逛,最好是讲几句。

  未想,老太爷却是毫无兴趣,只摆了摆手道:“朕现在就不去了,过几年朕退下来后直接去住便是。”

  一盆冷水把个迎驾仪式都安排好的彭尚书浇的凉透。

  和珅看在眼中却没有劝老太爷去乾隆花园看看,因为这两年他才知道老太爷压根就不想住那个太上皇宫,哪怕将来真的禅让退位,老太爷估计也不会离开养心殿。

  所谓太上皇宫不过是老太爷弄的个面子工程做给天下人看的,所以这宁寿宫修的再好再漂亮,老太爷也是不屑得去的。

  养心殿,才是大清帝国的权力中心。

  再者,谁说太上皇就不能继续把持朝政呢?

  老太爷这边扫了工部尚书的兴,却对刘墉来了兴趣,眯着眼朝其召召手:“刘墉呐,”

  “臣在!”

  一听老太爷叫自己,刘墉赶紧上前一小步,身子微躬,敬听圣诲。

  万没想到老太爷给他头上直接浇了一桶尿!

  “刘墉呐,你这个人啊,向来不肯真心实意替朕做事,便是做事也是干活懒散,毛病不少,朕让你充任明年会试主考官,乃是没有其他人选这才提拔的你,你好自为之,莫要再让朕失望。”

  “臣”

  刘墉只觉头皮发麻,本能“扑通”跪下,二话不说先磕头:“臣叩谢天恩!”

  磕的相当真诚,心里更是五味杂陈,比得知自己的正妻单氏病逝还要复杂。

  原来在皇上心目中,他刘墉竟然是这种人!

  没人用才用的他.

  “起来吧。”

  老太爷也是故意敲打刘墉,因为刘墉这人办事老是出问题,倒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就是小毛病太多,不敲打一二难当大用。

  年纪大了精神有些不济,便不想再听和珅读其它奏折,伸手扶住龙椅就要起身。

  事事要他这皇帝圣断,又要军机处做什么。

  “主子,您慢着点!”

  和珅见状赶紧上前搀扶,刚要询问老太爷打算到哪逛逛时,军机处当值的董诰和松筠就把曹振镛、谟尔赓额联名的密折递了上来。

  和珅还是颇为紧张的,虽然已经提前透露曹、谟二人密访之事,可那赵有禄要是准备不足露了马脚,叫访出个什么来,他和中堂在皇上心中是要扣大分的。

  赵有禄要是倒了,肯定也会影响朝堂对他和中堂的观感。

  所以第一眼看的是密折名,瞬间一喜,也不管老太爷有没有兴趣听,打开就大声给老太爷读了起来。

  密折虽是曹振镛和谟尔赓额联名,实际操刀的却是曹振镛这个翰林侍讲学士。

  曹在折子中将自己所听所闻所见皆如实写出,并称赵有禄实为难得清官,江宁百姓皆呼其为豆腐青天。

  又指因赵有禄及时开仓放粮使不少灾民得以活命,民间为此大赞皇上,说若不是皇上派这么个清官担任粮道,百姓们哪里能活。

  一句话,赵有禄虽擅自开仓放粮有罪,却为朝廷和皇上赢得了灾区百姓的民心,有功无过。

  另因听闻安徽巡抚朱珪摘参赵有禄,曹振镛又与谟尔赓额专门去了趟案发地五河,经二人多日秘密走访调查,确认赵有禄并无私下盗卖库粮牟利,只五河库粮是否存有亏空,亏空又是多少,曹振镛实话实说未能查清,需要朝廷派专员彻查。

  总体来看,这道密折对赵有禄是持高度肯定评价的,曹振镛在折子中亦不吝好话夸赞这位之以前一直以为的“幸进小人”。

  与之前两江总督孙士毅的折子形成日月同辉之效。

  放下密折,和珅就进言了:“主子,如曹、谟密折属实,则赵有禄确是难得清廉能吏,朝廷当予嘉奖才是,不然难免寒了人心,无知百姓还以为朝廷容不下清官好官呢。”

  老太爷却是没说话,而是拿放大镜逐字逐句看过密折,再次抬头时脸上明显有欢喜之色,点头道:“若查访属实,赵有禄为官清廉不下于国初四大廉吏,此朕之福,大清之福,百姓之福!.朕不是赏罚不明之君,和珅呐,你说说,给这孩子赏个什么好呢?”

  和珅陪笑道:“赏罚皆是天恩,奴才哪敢多言。”

  说话间,还有意无意瞥了眼站在那无比尴尬的刘墉。

  “你啊,总是担心这担心那的,朕让你说你就说,什么多言不多言的。”

  老太爷合上密折,真是有心要赏赵有禄,因为赵有禄所做所为正合了老太爷要整顿吏治的心思。

  或者说赵有禄这个清廉典型出现的时机太恰当了,恰当到老太爷不得不赏。

  正琢磨赏个什么呢,新进军机大臣松筠却开口道:“皇上,朝廷已叫江宁布政福昌彻查该案,是否应等福昌调查结束再予以处置?”

第281章 这就进部了?

  松筠是满洲翻译生员出身,由于能干颇得老太爷赏识,三十岁那年从五品的户部银库员外郎破格提拔为从二品的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此后接连几年都在库伦办理同俄国人的贸易事,之前与和珅没有任何矛盾。

  因此其进言令得同在殿中的董诰、彭元瑞、刘墉侧目。

  显然,松筠是在阻止老太爷对赵有禄进行封赏。

  赵有禄是和珅通过议罪银树立的典型。

  打狗要看主人面,松筠此举明显是同和珅做对。

  和珅也没想到松筠会出言阻止,眉头微皱却一时也无话可说,因为松筠的建议是基于程序正确。

  曹振镛、谟尔赓额的密奏是暗,明面上还有奉旨彻查赵有禄涉粮案的江宁布政福昌,只有一明一暗两个调查结果都有利于赵有禄,才能谈对赵的封赏。

  不然现在赏了,回头福昌的调查结果却是另一番说法,怎么处理?

  朝廷总不能朝令夕改吧。

  老太爷虽然有点老糊涂,这会还算清醒,亦觉松筠说的有理,旋即想起安徽灾情,侧脸问户部对安徽灾情有什么应对的。

  户部如今实际一把手是福长安,之前两江总督孙士毅上报安徽灾情严重,老太爷曾让户部筹措钱粮救灾。

  只不过福长安虽管着户部事,但户部实际负责部中业务的是汉尚书董诰和几个满汉侍郎,大多数时候福长安是不到户部坐堂的,其最近主要在负责为兄长福康安的大军筹措军需。

  大军出征高原是老太爷非常重视的大事,又是自家三哥统领的大军,作为弟弟的福长安自是不遗余力。

  高原地形复杂,要是因为军需粮草断顿导致兵败,莫说福长安担不了这个后果,就是和珅也扛不住。

  只是大军所需钱粮实是个无底洞,户部本就亏空严重,眼下是拆的东墙补的西墙,就这也保障不了大军所需,还是福长安想了个聪明法子,让自家通州钱庄向户部放贷278万两,约定年息一厘九分。

  如此既解了军需之急,还能狠狠赚上一笔,不得不说福长安做起生意来真是一把好手。

  这件事和珅是知道的,也骂福长安太过贪婪,连朝廷的钱都想赚,却是拿这位“四福儿”一点办法也没有。

  谁让如今“四福儿”比他和中堂还受宠呢。

  福长安此时不在宫中,安徽救灾的事又不是他负责,奏对的是汉尚书董诰。

  董诰的应对方案一是从江西、江苏调拨钱粮支援安徽;二是暂停今年安徽的漕粮北运,改为就地赈灾;三是让安徽本省官吏组织百姓自救。

首节 上一节 196/20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