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上将军 第79节

  四十多岁的守城将士行礼道,随后看到伏子厚点头,连忙双手把木牌与将印还给伏子厚。

  “有劳!”

  伏子厚拿回东西,抬手对着这些将士回礼道,没有丝毫架子。

  不过让伏子厚有些疑惑,为何看向窗外,这些守城的士卒,年纪最小的,都已经快四十岁,其中更是有五十岁的人。

  但眼下伏子厚没有着急询问。

  随着检查过后,车帘放下,伏子厚乘坐武家的马车,缓缓进入城内。

  很快,透过车窗,看到城墙的规模,以及透露出的古朴、泰山压顶之感,伏子厚不由得心情泛起丝丝激荡。

  自己要在这里领兵,说起来,还真不是个小地方。

  思绪间。

  不一会儿,马车进入街道上。

  伏子厚看着这座陌生的晋阳城,比起当初的宛丘城、蓨县,晋阳城的规模,无疑还要大上许多,沿途的商贾、百姓络绎不绝。

  密集的房屋、商铺、酒楼、小舍陈列街道两旁,就连街道旁的摊贩所售卖之物,也多是北方、西域之物。

  而最让伏子厚瞩目的,莫过于马车行驶许久后,看到的晋阳宫。

  在淮阳的时候,伏子厚便听老师刘智远提过一次晋阳宫。

  晋阳宫始建于六十多年前权臣高欢之手,而后在二十五年前,当时还是晋王的杨广,下令扩建晋阳宫,并在晋阳宫外筑周七里、高四丈的宫墙。

  而后在十九年前的时候,杨广又下令在晋阳宫西边建筑仓城!仓城周八里、高四丈。

  再到八年前,杨广再次下令,重建晋阳宫。

  以前只在老师刘智远嘴里,听过晋阳宫的规模,如今亲眼见到,伏子厚终于明白到底有多华丽。

  没多久。

  马车便来到鹰扬府,随着马车缓缓停下,伏子厚与武士棱、武士彟走下马车。

  在伏子厚的道谢声中,武士棱与武士彟在道别后,就继续乘坐马车离开。

  伏子厚看着自己的马车,转身对着四名看守的将士,掏出自己的将印。

  “潘将军可在府邸内?”

  伏子厚轻声询问道。

  “回校尉,潘将军不在府中!”

  将士对着伏子厚禀报道,得知伏子厚是校尉,他们可不敢怠慢。

  伏子厚见状,只能让一名将士,先带着自己去住所。

  如今伏子厚的官职是从六品,不仅有俸禄,也有相应的职务住所,不过校尉的住所并不大,属于随着职位变动而变动。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流水的校尉,铁打的房屋。

  片刻后。

  在距离鹰扬府不远的一条巷子里,伏子厚来到自己的住所,等将士离开后,打量这个小宅院。

  一个不大的小院里,有一棵老树,院子里满是凌乱的木具,以及一些木柴,除了正屋休息的地方,院子左右还有两个小屋。

  伏子厚推开房门,一股老旧的味道便扑面而来,显然上一任校尉是在很久之前被调走,没留下什么东西。

  伏子厚解下腰间的佩剑,放在木桌上。

  转身回到院外,伏子厚从自己的马车上,取出包裹,里面都是昔日母亲给自己路上准备的衣物,随后把皇帝赏赐的金子,以及绸缎,全都搬到屋子内。

  弄好之后,看着房屋内空空荡荡,只有木箱、绸缎、以及母亲准备的包裹。

  在异地他乡独自远离亲人的生活,像睡觉所需的被褥,以及食物、盐之类的,还要去城内买回来。

  伏子厚不由得想起以往,有母亲、伯母她们在身边的日子。

  看着眼前什么都没有,听着四周安安静静。

  伏子厚突然觉得有些孤单,不过对于在鄠县,让刘老跟着李靖节返回蓨县的选择,却并不后悔。

  刘老不仅仅年纪大,还有很多暗伤,与其让刘老跟着自己在这里涉险,不如让刘老回蓨县,陪阿翁喝酒闲聊,好好享受日子。

  “算算路程,刘老应当也快要回到蓨县!”

  伏子厚心中想道。

  伏子厚不知道,刘老回到伏家,阿翁,父亲、母亲他们得知自己如今是奋武尉,会是什么表情。

  但伏子厚很清楚,母亲得知自己要留在太原,一定会很难过。

  想着想着。

  伏子厚不由得看向一旁木桌上的佩剑,望着佩剑上的绑带。

  不过这时候,身后院子里,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等停下来后,便听到士卒的声音。

  “校尉!潘将军让你过去!”

  伏子厚闻言,拿起佩剑,佩戴好之后,便走出屋子,关上房门。

第72章 担任东城守将

  鹰扬府内。

  伏子厚佩戴剑,来到主将议屋中,便看到一张挂着的地图前站着数名中年男子。

  “将军!奋武尉已带到!”

  士卒对着最靠近地图的中年男子禀报道,随后便见到中年男子示意士卒退下。

  “奋武尉,伏子厚!拜见潘将军!”

  伏子厚见此情形,哪里还不知道那名中年男子,便是潘长文,于是抬起手,微微低头,对着潘长文行礼。

  “无需多礼!”

  伏子厚听到潘长文淡淡的声音,这才抬头放下手,随后便看向其他几人。

  “羽林骑尉!温大有!”

  第一个对着伏子厚抬手的,便是年近四十的温大有,其次便是一旁的张高平。

  “鹰扬校尉,张高平!”

  张高平年纪要比温大有大一些,脸上同样留着长须,面色给人的感觉十分严肃、古板。

  其他几人这时候也纷纷抬手行礼。

  “许世绪,鹰扬府司马!”

  “赵文恪,鹰扬府司马!”

  “刘政会,鹰扬府司马!”

  许世绪、赵文恪、刘政会,都是鹰扬府的班底官员,至于再往下的旅帅、队正之类的,都不在这里。

  “伏子厚,拜见诸位大人!”

  伏子厚抬手行礼道,随即便听到潘长文的声音。

  “听闻奋武尉此前在清河郡,率领囚徒,便击败反贼张金称?”

  潘长文看向伏子厚,轻声询问。

  潘长文的面色让人看不出喜怒,双眼看向伏子厚时,也很难让人判断对伏子厚是喜是厌。

  “时逢贼人攻城,又与援军数日交战,子厚方能趁敌之疲惫,侥幸得胜,言之惭愧!”

  伏子厚不清楚潘长文的心性,于是谦虚的说道。

  在历史中,对于潘长文的记载并不多,仅是太原留守兼鹰扬郎将,在大业十二年四月初七,甄翟儿率众十万攻打太原时,潘长文兵败身亡。

  “能如此年纪胜贼人,便是少年英雄!无须过谦!”

  潘长文看着伏子厚说道,随后便继续与众人,看着地图,谈论要事。

  伏子厚见状没有说话,站在许世绪、刘政会等人身旁,一起看着地图。

  直到这时候,看着清楚详细的地图,伏子厚方才知道,原来晋阳一共有两座城,两城中间由北往南的汾何隔开。

  两座晋阳城都在汾河旁,眼前脚下这座较大的城,在汾河西边,是大城,早前也叫龙山城,不过由于晋阳宫的存在,百姓都称为晋阳城。

  而在大河对面的是东城!在地图上的规模,比西城小一些。

  整个晋阳两城地区,都是三面环山,无论是东边还是西边,不远都是连绵不绝的大山。

  不过较比汾水河对面的东城,伏子厚发现,眼下这座西城的地势,非常好防守。

  在这座西城北边,就在晋阳宫城墙外不远,便是一片大湖,那里不可能布置大量的攻城人马。

  城东边是汾河,城西边是龙山山脉,剩下的南边,方才乘坐马车经过时,由于自己与武士彟闲聊没看到的地方,周围是一片方圆数里的沼泽地。

  如此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几乎让这座大城毫无破绽。

  怪不得自古以来,常言晋阳难攻,是兵家要地,从赵襄子守城反灭智氏,再到刘琨孤守晋阳城九年,以及后世令无数君王为之忌惮,下令拆除。

  大城西城,当真是天险要地!

  反观汾水对面的东城。

  伏子厚微微皱眉,比起西城,东城仿佛如同一座弃城一样,四周毫无险要布置。

  议房内。

  随着潘长文与温大有、张高平等人商议太原布防一事,伏子厚全程都在默默听着,没有插嘴说话。

  过了许久,议事结束快要结束之时,潘长文方才看向伏子厚:“伏校尉!”

  “在!”

  伏子厚抬手行礼。

  “即日起,伏校尉便统领步卒,坚守东城!”

  潘长文下令道,给伏子厚布置在鹰扬府的事务、要职。

  听到潘长文的话,温大有、张高平等人,纷纷看向伏子厚一眼,没有开口。

  许世绪、赵文恪、刘政会三人也是各自默默看向彼此,都明白潘长文是何意。

  凡有交战,无论是反贼,还是北上增援戍边,步卒的伤亡都是最高,故而步卒校尉也是最危险、最吃力不讨好的位置。

  这也是为何眼下太原鹰扬府中,只有骑尉温大有、张高平二人在,步卒校尉却有空缺的原因。

  潘长文这明显是要敲打敲打伏子厚!

  想到这里,许世绪、赵文恪、刘政会三人都默不作声。

  看着年纪轻轻的伏子厚,他们与伏子厚都没有关系,如今伏子厚要去统领步卒,他们三人都是司马,日后接触的机会,也是少之又少。

  “喏!”

  伏子厚听到潘长文的话,心里微微一愣,但瞬间便回过神,抬起手,开口接令道。

首节 上一节 79/14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