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上将军 第37节

  随着心中吐槽,没有逛下去的心思,正准备离开的伏子厚,突然看到几步外,一个精美的发簪。

  发簪通体光滑木色,珍珠挂坠,整个发簪精美的工艺,让伏子厚为之一亮,挪不开眼。

  伏子厚不敢想象,若是这样一个发簪,插在李姹的长发上,会有多好看。

  “好东西!价格是一……一万……一万三千钱!!!”

  然而当走上前,看到价格之后,伏子厚整个人都惊呆在原地,看着一旁看守发簪的两名侍女,似乎一脸疑惑。

  姑娘,这是在抢钱吗?

  “小郎君这是想买这支发簪,送给心上人吗?”

  侍女看着伏子厚痴呆的模样,笑着询问,对于伏子厚这样的少年,侍女明显不是第一次见到,毕竟这支发簪,在蓨县也是有些名气,诸多少女,以及士人都会慕名而来。

  “敢问,这里收剑吗?”

  伏子厚小心翼翼的顿了顿,小声的询问道。

  侍女见状,看向伏子厚露出一丝笑意,摇摇头。

  “这支发簪……”

  伏子厚看着发簪,犹豫许久,还是叹口气,不舍得这支发簪。

  在没有其他办法前,伏子厚不想太寒碜李姹,更不想让那李姹,因为自己而被委屈,被笑话。

  让一个女人因为自己而被笑话,原因居然还是没钱,伏子厚两世为人,也丢不开那脸。

  “小郎君慢走!”

  伏子厚听着身后侍女的声音,摇了摇头,默不作声的朝店铺外走去。

  片刻后。

  一个名叫“质库”的商铺内,伏子厚来到掌柜面前,拿出腰间的佩剑。

  所谓质库,也就是当铺,在汉代就开始流行,在南北朝达到鼎盛,一些地方,又有“僦柜”之称。

  很多名士、官员在外,都会在质库把携带的一些珍贵之物换钱,等后面再把抵押之物用钱赎回。

  毕竟在外不可能随身都带着几万钱,天南地北不方便不说,还容易被人看到惦记。

  “掌柜,这把剑,我要换五万钱!”

  伏子厚把佩剑交给掌柜,一脸不舍的看着佩剑一眼,对着掌柜说道。

  “五万?”

  掌柜三十多岁,听到伏子厚的话,连忙用看傻子一样的眼神,看向伏子厚,随意的拿起剑,正准备摇头嘲笑时,拔剑一看,掌柜笑容散去,眼里闪过一丝意外,细细打量手中之剑。

  “祖传之剑,稀世珍品!乃是大师綦毋怀文的意之作,曾为其子所拥,而后赠人!”

  伏子厚对着掌柜说道。

  其实伏子厚并不知道这把剑的来历,也没见过什么綦毋怀文,但却隐约记得,这人是南北朝的一个炼剑大师,十分擅长以‘灌钢法’冶炼刀剑。

  眼下伏子厚也只能通过这种方式,尽可能提高剑的价值。

  “足下可有凭证?”

  掌柜自然不会因为面前少年的一句话,便轻易相信,不过看着剑身花纹,以及剑刃,却知道这把剑的来历,的确不简单。

  “观其剑身,非大师不可,还需凭证?”

  伏子厚摇摇头,随后指着剑。

  “掌柜观此剑,若是售卖此剑,以男子慕剑之心,可会有人出五万钱买下?”

  伏子厚对着掌柜反问一句。

  当初父亲说过,是碰巧见到一个急需钱粮的人,在用这把剑换钱换粮,父亲说,当时那人一脸着急,最终他才换下来。

  一共花了两千三百钱,以及一些粮食,就买下这把剑。

  但不管是父亲,还是伏子厚,都知道这把剑的价格,不止那个价。

  只不过在当时淮阳郡,四处动乱,处于江都、洛阳的中途,淮阳不断被隋朝征粮,导致四处闹灾荒,很多人被饿死。

  而淮阳各地的官吏,看着粮食价格越来越高,越不舍得售卖粮食,逼得城内诸多门户,只能变所有卖家当,换取昂贵的粮食养活家人。

  在隋朝,最离谱的现象就是,越闹灾荒的地方,越容易给官吏贪墨。

  例如朝堂下令开仓放粮救灾,但在搬运粮食的途中,官吏都可以用正常的手段,拖延时间。

  只要粮食离开粮仓,饿死的百姓越多,到官吏手中的粮食就越多,而被拖延得不到粮食的百姓,就会导致粮食的价格变得越高。

  粮价越高,官吏也就越渴望贪墨更多粮食在手里,越不舍得售卖,最终逼得更多人,耗费更多钱去买粮。

  如此恶性循环,也是淮阳郡到处都缺粮的原因。

  否则若是放在平常,父亲哪怕行商,也难以买到这把剑。

  “最多一万钱!”

  能在质库做掌柜,自然不会被伏子厚的话影响,于是对着伏子厚摇头道。

  看着剑身,掌柜其实也知道,若是有合适的机会,五万钱,真会有人买,若是放在十年前,天下安定的时期,只要碰上那些望族子弟,还能更高一些。

  天下男子没有不喜欢剑的,就连掌柜自己也不例外。

  但眼下,掌柜清楚,并非盛世。

  别说五万钱,就是两万钱,也不可能开出来。

  “万钱太少,至少一万五千钱!并且三个月内,我定会将剑赎回!”

  伏子厚回过神,看着掌柜认真的说道。

  如果只有一万钱,那这把剑就没有质押下去的意义,还不如再等一等。

  “一万五?”

  掌柜皱起眉头。

  或许掌柜见到太多前来质押的人,看着伏子厚的眼神,掌柜也大致判断得出,伏子厚的底线是一万五千钱。

  看着剑身,掌柜也是犹豫许久,方才点点头,如此一柄好剑,掌柜也清楚,少年定不会舍得遗弃。

  “成!”

  掌柜最终说道,随后一边让小二去把纸张拿过来,一边告诉伏子厚,三个月后,赎回这把剑时,需要额外支付一千五百钱。

  伏子厚暗道一声心黑,却也只能同意。

  这把剑,等日后,自己肯定要赎回去。

第35章 窦公的登门拜访

  李府。

  白雪皑皑的亭子下,李靖节负手而立,静静的慢步行走,静听身旁一个个年轻子弟,以及府中子女朗诵古籍。

  看着年纪最大的伏志,李靖节倒是没有嫌弃,几日接触下来,伏志的老实听话,让他颇为满意。

  突然,看到府里仆人急匆匆的走来,说是孙彦宸、戴炎铭、严翰飞拜访。

  “叫他们进来吧!”

  听到家仆的话,李靖节眉头微皱,却也没有拒绝。

  很快,在仆人的带领下,三名十七八岁的少年,便来到内院。

  “老师!”

  “老师!”

  “老师!”

  孙彦宸、戴炎铭、严翰飞三人来到李靖节面前,纷纷抬手行礼道。

  李靖节点点头,看着三人目光都若隐若现看向一旁的女儿,李靖节心中有些不满。

  猜都能猜出,定是胥怀川几个弟子,回去后,把那日伏家到来,以及婚约之事,告知这三人,这三人今日方才来李府拜访。

  孙彦宸、戴炎铭、严翰飞三人的心思,李靖节又怎会不知道。

  “今日可是有事?”

  李靖节装作不知道的询问一句。

  “是有疑惑,故而登门,还求老师解惑……”

  孙彦宸望向一旁木桌后,那个静静坐着的美人一眼,随后与戴炎铭、严翰飞对视,上前行礼说道。

  李靖节闻言,点点头,示意孙彦宸继续说。

  “兆恬!你看,你最喜欢的戴师兄!”

  李安静、李安仁,以及胥怀川几个少年,看到三个师兄到来,忍不住小声的调侃李兆恬一句。

  李兆恬闻言,没好气的瞪向几人一眼,气呼呼的回过头,看着面前的竹简。

  但很快,李兆恬还是没忍住,偷偷瞄一眼那摸样温文尔雅的戴炎铭,在李兆恬眼里,那么些年以来,众师兄中,唯有戴师兄最温柔,论样貌……

  或许只有那个笨蛋六姐夫才能比得上……

  但一想到戴师兄的父亲,是漳南县的县丞,这份出身,可不是那笨蛋六姐夫逃难来蓨县可比的,李兆恬就忍不住得意起来,一脸开心。

  那笨蛋六姐夫,哪点比得上戴师兄,一点都比不上。

  李兆恬不止一次幻想,若是自己长大后,能嫁给戴师兄,那该多好!

  虽说戴师兄论才华,略差孙师兄,论剑术,也比不过严师兄,但她就喜欢好看,又温柔的戴师兄。

  “发生何事?”

  看着仆从又急匆匆的走来,听到父亲的询问,李兆恬这才回过神。

  “禀二郎!府外窦公、以及一个博陵崔氏的子弟,说是求见老夫人!”

  仆人对着李靖节禀报道。

  “窦公!崔氏!”

  听到夫人的话,李靖节都为之一愣。

  当今在蓨县,提及窦公,谁都知道是窦建德,但谁都不会觉得奇怪。

  在蓨县、漳南、高鸡泊这一片地区,窦建德的声望,无人可及,别说江湖游侠数不胜数,就是渤海高氏,都有不少人前去附庸。

  其中高氏高雅贤,更是窦建德的心腹,高雅贤的父亲、叔父,堂兄弟,也都在明里暗里的帮助窦建德。

  甚至李靖节都隐约听到,不久前,高士达也因为此事,还特地去过高氏。

  “还有崔氏,今日崔氏子弟,怎会突然来到李府?还与窦建德一起!”

  带着疑惑,李靖节便让仆人,先把人带去正堂。

  看着仆人离去,李靖节转头间,无意中看到伏志,突然想起,几日前,伏叔父特地与母亲提过一件事。

  说是一个叫曹湛、一个叫崔履行的找他们伏家,便说伏家不在蓨县,已经离开。

首节 上一节 37/14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