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上将军 第36节

  涉及到圣人,那么身为读书之人的他,可就要认真起来,纵观天下大家、学派,他都有所涉及,也多有认识。

  能成为‘大家’的大儒,他能数出来,但是能成为圣人的,他可就要问一问。

  何人,敢放此狂言。

  “回伯父,圣人乃袁姓,子厚称其为袁老!”

  伏子厚看向李靖节说道,此前他也没想到,阿翁喝多一些,又见到李老夫人,便把自己的事情说出来。

  眼下面对老夫人与伯父的询问,伏子厚也只能如实相告。

  其实伏子厚也知道,说出来也没人相信,毕竟别说李老夫人,李靖节这个伯父,就是千年之后,在袁老之前,所有人都不相信。

  “袁?袁老?”

  李靖节听到伏子厚的话,摇了摇头,随后看向伏子厚笑起来。

  “贤侄恐怕是碰到行骗之人,伯父好友遍及天下,认识大儒学家更是诸多,却从未听过此人名讳!而且,这天下,怎会有那般能让天下人都吃饱肚子的谷本!”

  李靖节说道,直言不讳的告诉伏子厚,定是被骗。

  这潜意思也是在说伏子厚实在太过年轻,容易被骗,暗喻伏子厚所拜恩师,那个名叫刘智远的士人。

  “笨蛋,连我都知道,这是个骗子……”

  李兆恬小声的吐槽道,对自己这个未来的六姐夫,充满了鄙夷,感觉这六姐夫的头脑,连她都不如。

  “恬儿!”

  听到母亲小声训斥声,李兆恬撇撇嘴,连忙低头吃饭。

  反正这个愚蠢的六姐夫,已经是六姐的人,只要不让她嫁给的笨蛋,她才懒得理会。

  “当时我们一家,也说是骗子,谁知道这小子一根筋……”

  喝醉酒的阿翁,丝毫不在意的说道。

  “子厚也是心诚,愿天下百姓安生,此事不能怪子厚,反倒是那些坑蒙拐骗的术士……”

  李夫人其实也与李靖节,以及其他人一样,知道伏子厚被骗,于是刚好顺着伏老的话,把话题引到人心上,不让伏子厚尴尬。

  正堂下。

  当李府所有人,以及伏家的众人,都笑着摇摇头时,只有李姹,眼睛不由得看向那个少年。

  “我就知道……”

  跪坐在木桌后,伏子厚看着其他人的模样,并没有在意,等日后真找到一株雄性不育的野生稻,按照前世的经验培育出来,李老夫人与李靖节才会知道那个名讳,以及那株水稻,代表着什么。

  眼下过多争辩,不过无用之功。

  不过可惜,想要找到那株水稻,在淮阳都十分渺茫,更别说在这北方,恐怕真的只有去最南边的龙川郡、南海郡,年复一年的等待、寻找,才有可能。

  看着其他人吃着晚膳,伏子厚看着面前木桌的美味佳肴,并没有多少胃口。

  原因不是因为食物不够丰盛,恰恰相反,这一桌,是伏子厚这辈子见过最好的酒菜。

  可看着对面跪坐在木桌后,正望向自己,随后又连忙低头的李姹。

  伏子厚脑海里,总是不断回想当初离开村子时,听赵憾说的那些话。

  “……女方是杨氏之女,具体聘礼种类不清楚,但听父亲说过,单是钱财,就有五十万钱!”

  伏子厚想起赵憾所说的话,想起在宛丘时的谢家酒宴,再望着对面那木桌后的少女,尽管对方有残缺,但一想到自己什么都没有,心中便不由得浮现少许愧疚。

  李姹的确不能说话,但她也是一个女子,再如何可怜,她也并非毫无知觉的木头。

  即使伏子厚知道,无法与世代积累的谢家攀比,但一想到,自己身为男人,还要委屈一个女子,自己的未婚妻,心中不自觉难受起来。

  看着木桌上,那清清淡淡的酒,伏子厚知道这酒的度数并不高,甚至味道都不怎么好,然而这样的酒,已经是上等好酒,就是李家,也是重要节日方才拿出来宴客。

  普通商贾与富裕一些的百姓,平常大多数时候,都喝一种绿色的酒,名叫绿蚁。

  那是新酿的酒还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称为“绿蚁”,在伏子厚眼里,那是半成品,已经变味的次酒。

  以前在伏家老家的时候,伏子厚就想过,把酒弄出来。

  可是经历难民破门的事情,伏子厚意识到,在乱世之中,没有背景靠山,别说财富,就是家中的食物,都会让一家人送命。

  这也是为何伏子厚这么些年,再也没有酿酒的念头。

  本以为来到李家,有李家作为靠山,就可以稍微尝试一下,看会不会引起他诸多世家的眼红,李家能不能承受住压力。

  但目前,似乎李家自身都有麻烦。

  可看着对面木桌后,那个低头的少女。

  “不行,等父亲来到蓨县,自己无论如何,也要把一些好酒酿出来,哪怕李家无法作为靠山,也要想其他办法……”

  伏子厚思索间,看着木桌上的淡酒,还是下定决心。

  在这北方蓨县的城内,身处信度、平原、渤海三郡的交界之地,永济渠的运河旁,等弄清楚李家的事情以及麻烦后,伏子厚再也不想畏首畏尾。

  哪怕日后前往太原,投奔李家,也要有些拿得出手的东西!

  注一:查了很多资料、科普,唐朝时期的酒,应该度数不怎么高,过滤的手段也较为简陋,局限于世代,绿蚁酒更是被唐朝时期很多诗人,写在诗句之中。

  注二:杂交水稻的研究,是袁老一次次尝试,最后选择去海南的,在隋唐时期,南边水稻更为多、广。

  谢谢每一位读者大大能看带刀的【唐功】!

  更谢谢那些把月票送给带刀的读者大大!

  谢谢你们!

第34章 发簪

  蓨县冬,大雪!

  李府给伏家找的地方,位于蓨县以西,距离李家不远,属于有两个小院的住宅。

  住宅前院虽没有可供人居住的房屋,但胜在宽敞,后院虽小,可四处都是房间,别说阿翁有两个儿子,就是三个儿子,都足够居住。

  对于这古朴的住宅,无论阿翁还是张氏、陶氏等人,都满意得不能再满意。

  原本以为能有个落脚的地方就好,不曾想,李家给他们伏家找来那么好的房子,出门拐出巷子就是闹市。

  这几日,张氏没少拉着陶氏与邰氏去逛闹市,虽没钱,却也能看个新鲜。

  “你们说,二郎什么时候才到蓨县?”

  天色蒙蒙亮,在后院清理厚厚积雪的张氏,直起腰,擦拭着额头汗水,看着阿翁与刘老问道。

  陶氏闻言,也停下手里的动作,看向嫂子张氏一眼,目光里,也流露着担心。

  “淮阳来蓨县,可以乘坐永济渠的船,但彭城过来……没那么简单!”

  阿翁裹着羊毛被,摇了摇头。

  如果说张氏只是问一问,那么提起二郎,阿翁则是等着、盼着,希望二郎早些来到蓨县。

  以前无论是在老家,还是搬到村子里,因为有二郎伏瑞行商,家里从不愁吃喝,不说大富大贵,至少也手里有钱,遇事不慌。

  可眼下,伏家已经把大部分积蓄,全都交给大郎,剩下的也全都用在伏家乘船、赶路上。

  若不是李家买下这住宅后,在屋里为伏家屯好大量粮食,又每两天,都会派仆人送来一捆捆木材,他们伏家别说过冬,就是吃饭都是个问题。

  在城外,方圆几十里的土地、山林,都属于大户人家的,城里百姓想要木柴,日常都要从那些大户人家手里购买,这也是大户人家的收入来源之一。

  伏家哪里还有积蓄,去购买日常所需的木柴。

  在阿翁眼里,李家虽然也有属于李家的山林,根本不缺木柴,但伏家也不能事事都依靠李家,一直这样下去也不是个事。

  “阿娘,我出门了!”

  “阿娘,我出门了!!”

  正当众人闲聊之际,伏子厚与伏志、邰氏从屋子里走出来。

  伏子厚嘴里吃着热腾腾的粟饼,腰间佩戴着自己的佩剑,自从在匡城拿起佩剑后,在赶来蓨县的路途中,母亲陶氏再也没阻止伏子厚拿剑。

  “厚儿!今日若是等不到你父亲,便早些去李府,这几日你都没有去李府看姹儿!”

  阿翁看到伏子厚,不忘叮嘱一句。

  伏子厚闻言点点头,随后便跟着堂兄堂嫂一起走出后院,从前院大门离开,并且关上房门。

  街道上。

  看着人来人往的闹市,并没有被落雪所影响,就连小巷的积雪中,都踩踏出一条小道,

  伏子厚已经在这几日里,记下去李府,以及去往南城门的路线。

  因为堂兄伏志要去李府蒙学,堂嫂邰氏也跟着去李府学一些女眷手艺,故而在路口,伏子厚便与堂兄堂嫂道别,独自一人朝着城门走去。

  “来来来,看一看啊!瞧一瞧,上好的手艺!”

  “看一看,渤海的珍品啊……”

  伏子厚看着一个个街道旁的小摊贩,在眼花缭乱的货物中,注意力一直都放在适合送礼的东西上。

  种类很多,但一直都没有伏子厚心仪的发簪。

  直到途径一个商铺前,伏子厚方才停下脚步,发现路旁的这家商铺内,人数众多,并且还多是女子。

  想到莫非这家店铺是卖女子之物?于是伏子厚不由得抬起头,看向商铺的牌匾。

  “高句丽奇珍!”

  望着牌匾上的字,伏子厚有些错愕,随即不由得笑起来。

  有些好奇这家商铺内,是不是真的在卖高丽奇珍,想到李姹,伏子厚随即便朝着商铺走去。

  几息后。

  就在伏子厚刚刚离开的街道上,人来人往闹市之中,四名男子都各自牵着一匹马,从街道上走过。

  若是伏子厚看到其中两人,定会被吓一跳。

  因为这两人,赫然是一个月前,在匡城见过一面的曹湛、崔履行。

  不知道曹湛、崔履行与一名中年男子说了什么,那名中年男子眼神之中,有些期待、好奇,另一名男子似乎指着前方,在说前面不远,就是李府……

  商铺内。

  伏子厚来到商铺之中,一眼看去,发现众多女子结伴而行,但大多都在看着货物,不断窃窃私语,表情颇为丰富。

  看着每一样货物旁,都有两个店里的侍女,或小二看守。

  如此售卖,伏子厚还是第一次见,于是带着好奇,上前在人群中看向货物。

  随后,一眼看去,仅仅一眼,就是已经有所准备的伏子厚,呼吸还是为之一顿。

  看着那些货物的价格,伏子厚终于明白,为何那些结伴的女子,明明一个个都满脸心动之色,却迟迟不见有人掏钱。

  “这吃相未免也太难看一些!”

  伏子厚看着商铺内,随意一件,最便宜的毛笔,都要近千钱。

  上到数万钱的狐皮裘,十万的狐白裘,下到一块三四千钱的墨石,伏子厚一路看去,看着每一件货物的价格,咂咂嘴。

  如此昂贵,傻子才……

首节 上一节 36/14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