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生存指南 第2节

  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了,现在只能寄希望于好朋友只是比较严重的脑震荡,只需要睡一大觉就能自我恢复,但万一是别的问题,比如颅内出血压迫大脑成了植物人,那他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以古代的医疗条件,这种病没法治的吧?

  他陪着朋友坐了一会儿,摇了摇头,转头瞧向这曰本中古世代的民居。

  门……没有门,“屋门”是用稻草编成的厚重帘子,掀起帘子就能进来。格局嘛,大概能分成两间。

  一进门的一间是泥土地面,靠里的地方有一个石头围成的火塘,火塘上面还吊着一口陶锅,旁边则是一个与之相连,用泥土垒的灶台。那按他从博物馆看过的平地栽柱式茅皮房屋复原图的介绍来说,这就是“土间”了,既是厨房,也可以用来存放农具、种粮等杂物,天气恶劣时牲口和家禽也会临时养在这里。

  另外一间则是“土座”,是用来待客和睡觉的地方,就是他现在坐的这里。

  这里地面被碎石垫高以防潮——用条石更好,只是穷鬼村民估计没那么多精力体力去凿石,只能用碎石头将就——然后铺上一层谷壳米糠以防硌脚,再在谷壳米糠之上铺上用稻草编成的席子弄平整。

  原野伸手试了试,按上去感觉比较松软,算是一种贫穷版的榻榻米。

  “土下座”这个曰本特有词汇的词源应该就来自“土座”和“土间”。

  身份高贵的人高居土座,身份低的人只好跪坐在土间的泥巴地里,大概后来才引申出谢罪、诚恳道歉之类含意。

  原野瞧完土座,又转头去瞧了瞧土间和土座里都有的“顶梁柱”。

  这种民居之所以被称为“平地栽柱式茅皮建筑”,就是因为有这两排“顶梁柱”。柱子一端顶着房梁,另一端埋在地里,所以就叫栽柱式,但名字叫什么无所谓,重要的是柱子之间的距离。

  两柱之间的距离在曰本被称为“间”,是种长度单位,而且各时代一直在变,以他在博物馆看到的资料来说,这大概能判断他现在所在的时代——镰仓幕府时代一间约为八尺,室町幕府时代一间约为七尺两寸,江户幕府时代一间约为六尺六寸。

  这里的“尺”指的是“高句丽尺”,约等于现代的0.269米,算是一种日本中古世代专用尺。

  原野目测了一下,两柱之间的距离大概1.9米略多,那就是七尺二寸了,所以……自己这是背着傻儿子穿越到了室町时代?

  能找个人直接能问问就好了,但直接问这些村民现在是什么时代,是不是有点蠢?

  突然穿越让原野心理压力很大,有一肚子疑惑想问,却又不知道该怎么问,找谁问,正思绪纷乱呢,稻草帘子一掀,那个之前感谢他的中年妇人,也就是次九郎的妻子阿平,带着一个捧着木盘的小女孩进来了,低头恭敬道:“失礼了,大人,劳您久候了。”

  “没什么。”原野起身从土座迎出来,放慢语速,笑着客套道,“打扰你们了,你丈夫情况还好吧?”

  “已经完全不发热了,正在侧屋休息。”阿平努力分辨他的话语,连连躬身,言辞十分礼貌客气,“真是太感谢您了,您快请坐。”

  原野笑着点点头,又转身回到土座坐下,那个小女孩也脱掉草鞋赤足跟了上来,从土座一边搬来一张像案几一样的漆木桌,又从木盘取出陶罐和茶碗,给他倒了一杯热茶,小声道:“大人,请用茶。”

  “多谢。”原野冲她点点头,温和一笑,那名小女孩愣了愣,回了个腼腆的笑容,小脸上的表情肉眼可见的放松了一奈奈。

  土间里的阿平已经把火塘、灶台升起了火,小女孩又赶紧下到土间,取了一个长竹筒帮忙吹火。等火烧旺,阿平则去取了米来下锅,还把已经处理好的鱼串在竹枝上,插在火塘两侧炙烤。

  大概刚才她消失的那点时间,就是去准备晚餐食材了,而她忙着做晚餐的时候,十兵卫的秃头似乎在门外晃了一下,好像是觉得一切正常,马上就消失不见,并不敢进来闲聊打屁。

  原野守着好友也无事可做,低头看了看扁平的粗陶茶碗,闻了闻味道,判断是玄米茶——玄米就是比现代糙米再糙一点的大米,颜色白中泛黄泛绿,所以玄米茶就是把这种青白色或淡黄色的糙米干炒后储存,等用时再用热水冲泡饮用以代替茶叶,后世曰本依然在用。

  但原野没动,哪怕他有点渴也没动茶水,大半注意力还是放在次九郎之妻阿平身上,就看着她做饭,而阿平动作很麻利,很快便把饭做好,由那个小女孩用木盘捧到他的面前。

  一碗玄米饭,倒不像曰本后世总爱用喂猫小碗,现在这碗还算正常,作法则类似中国的捞干饭,先煮后闷蒸,闻起来还不错,米香味很足;

  一大碗米汤,就是制作米饭第一遍煮出来的那些米汤,里面多少有点米粒,只是颜色略有些淡黄;

  一碟烤鱼,鱼不大,大概是草鱼或梭鱼,烤得不太好看不太出来了,不过冬天能弄到鲜鱼已经不错,手艺不佳没什么大关系;

  最后是一菜一酱,菜是昆布煮萝卜,酱大概是豆酱配梅子酱,旁边还放着一个白煮蛋。

  除此之外,还给孟子奇这个病号煮了一份烂烂的米粥,应该也是第一遍煮米时的副产品。

  阿平眼见饭菜已经在原野面前摆好,在土间跪坐低头,十分有礼貌地说道:“大人,寒舍家贫,只能略备些粗茶淡饭,还请您多多见谅。”

  三菜一汤放在这时代,其实已经是豪华大餐,是她倾尽所能置办的,其中鱼、昆布和梅子酱都是借的,就是原野怎么看怎么高贵,无论体形、肤色、牙齿整齐度和气势,都比她见过的乡下武士高贵,她有点拿不准款待标准,生怕对方发怒,心中实在忐忑。

  她一直等到原野点头笑着说了声“多谢”,才微微放了心退出屋子,只留下女儿一人服侍,从头到尾看起来都不像一般农妇。

  大概是“村长夫人”见识多一点的原因吧,就是不知道“奉役夫”是什么职位,算不算村长。

  原野心里思索着,把孟子奇扶坐起来,打算先给他喂点米汤。那名小女孩原本垂首跪坐在土座边缘,听到动静倒很机灵,立刻起身小碎步上前帮忙。

  原野觉得米粥该不会有问题,便直接喂好友喝了一点,见他能慢慢吞咽,气色似乎有所好转,微微放了点心。等重新把好友安置好,他这才把目光放到那名准备退到一边的小女孩身上,温声问道:“还有碗筷吗?”

  那小女孩讶然抬头,没太听懂他说什么,他又重复了一遍她才反应过来,连忙去取了一个陶碗和一双竹筷交给他。

  原野给陶碗里拔了些米饭鱼肉菜酱,微笑道:“我不习惯一个人用餐,一起吃点吧!”

  小女孩还是第一次遇到这种事,原野说话口音又太重,她听得含含糊糊,一时不明所以。等弄明白他的意思,更搞不明白他想干什么了——在秋收或是征发劳役军役时,荒子城有时也会派家臣武士下来,她身为家中独女通常无可推脱,都会充当侍女,但那些人都粗俗野蛮得厉害,一有不顺心就会瞪眼骂人,更别提让她顺便也吃点了。

  说实在的,原野要是把碗一摔,骂两句为什么没有酒,或是怪罪怎么不杀只鸡之类的,她更能接受,毕竟看衣着打扮,那些乡下武士远远不如眼前这位尊贵。

  原野看她手足无措,又把碗向她推了推,微笑道:“没关系,快吃吧!”

  “呃,是,失礼了……多谢大人。”

  小女孩其实挺想吃的,她日常是以荞麦、豆类、野菜、萝卜、芜菁为主食,大多数时候还要混上米糠和稗子,纯正的米饭她生下来就没怎么吃过,鱼菜酱更不用提了,她家的日常饮食绝不会这么奢侈,眼见原野坚持,终于咽着口水低低应了一声,接过碗小心翼翼吃了起来。

  原野默默看着她确实吃下肚,自己这才动筷子。

  先吃了一口玄米饭,有点硬,口感不太好,甚至可以说有点糟糕。如果能选,他还是想吃白米饭,就是估计这家也没有精米。

  鱼倒还可以,肉质很新鲜,也颇肥,就是烤得有点焦了,滋味也有点太寡淡,别说调料,就连盐都好像没舍得撒多少,鱼腥味极重,白瞎了这好鱼。

  菜,萝卜炖海带,传说中的翡翠墨玉汤。这倒让他想起高中生活了,以前高中时的那个倒霉食堂,倒是经常拿海带煮萝卜——理论上里面还该有点肉的,但他打饭从来没打到过,也不知道那些肉喂了哪条狗。

  酱就有些一言难尽了,又酸又涩又苦,大概是去年的豆酱和梅子酱一直存到了现在,根本没多少咸鲜味不说,疑似还有点变质了。

  总体而言,要放现代,尝上这么几口他就该去殴打厨师了,但现在落难了,为了保存体力没办法,也就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吃。

  他勉强吃了些,又剥开白煮蛋,蛋白他吃了,不爱吃的蛋黄放到了小女孩碗里,微笑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小女孩正很爱惜地细嚼慢咽呢,放在现代很寒酸的饭菜,她吃到嘴里小脸上竟有些幸福之色,闻声连忙放下碗筷,垂首笼手正座恭敬答道:“劳烦大人动问,小女子名叫弥生。”

  “好名字,三月出生的吗?”原野随口客气一句。弥生是三月的古称,放在中古世代或是近代曰本,其实都是很普通的名字,没什么稀奇的,在农村随便扔块石头就有概率打到一个。

  弥生竖着小耳朵,全神贯注分辨他的话,这次倒是很快听明白了,小脸上露出了不好意思的笑容,显得有些羞涩。

  原野也没在意,他就是初至异域,想多聊聊天修正一下口音,顺便打探打探情报,立刻又问道:“今年多大了?”

  “十岁了。”

  “唔,十岁了?”原野佯装思考,“十岁是哪一年生人?”

  他也没寄希望于眼前这小女孩能答出来,毕竟她年龄这么小,又处在一个文盲率绝对超过95%的时代,搞不清自己哪年生人很正常,他完全能理解,但出乎他的意料,弥生很干脆地说道:“天文十年,大人。”

  天文十年?

  那现在大概率就是天文二十年了?

  天文二十年又是公元多少年?

  原野脑筋急速转动,总觉得自己在参观博物馆时见过这年号,再加上之前判断的室町幕府时代……室町天文四年还是五年来着,京都法华宗大动乱,曰本古代最知名的茶器“九十九发茄子”第一次遗失,好像是1536年前后,那现在就是1550或1551年,处在室町时代末期?

  室町时代末期,又被称为安土桃山时代,也就是曰本战国时代,所以,我这是背着傻儿子穿越到乱世来了吗?

  淦!

第4章 未开垦的平地

  曰本中古世代一共经历过三个武士政权:镰仓幕府(1185-1333年)、室町幕府(1336-1573年)、江户幕府(1603-1867年)。

  每一次政权交替的间隙,都会出现波及整个曰本的大动乱,尸横盈野,血流漂杵,死一大票人。放到历史上,这些时段就被俗称为“乱世”。

  现在原野,好像就是穿越到乱世来了,一时皱眉,拼命回忆他有限的曰本历史知识。

  镰仓幕府末期,执政北条家与曰本天皇、地方武士集团之间矛盾激化,各地武士集团在天皇的号召下起兵勤王,大打一场,死了一大票人后推翻了镰仓幕府的统治。

  之后武士集团的首领足利尊氏,于公元1336年在京都室町建立新的幕府,就任征夷大将军,又开始与以后醍醐天皇为核心的公卿、武士作战,形成北方京都朝廷和南方吉野朝廷并立的“曰本南北朝”对峙局面。

  直到公元1392年,室町幕府的第三任将军足利义满才终结“南北朝”对峙,曰本勉强在名义上实现统一。

  但在南北朝长期对立斗争的局面下,低烈度的战争持续不断,曰本天皇的权威不断被削弱,居于室町的将军(武家领袖)自然而然成为全曰本的实质统治者,遣其亲族、麾下功臣纷纷出任各领国“守护”,掌握当地行政和军事权力,慢慢架空了曰本天皇。

  随着时间流逝,在公元1467年,围绕着足利氏将军家的继嗣问题,足利家的核心势力“三管领四职”又在京都地区大打出手,史称“应仁之乱”——公元1467年,细川方16.1万人与山名方11.6万人(含大量揆众,《应仁记》数据,水份极大)在京都应仁展开殊死对决,大动乱波及整个曰本。

  这场大动乱的结果是两败俱伤,双方一起完蛋。

  将军足利家以及其下的核心势力,包括三管领细川家、畠山家、斯波家以及四职山名家、一色家、赤松家、京极家在内,十年内相继没落,室町幕府原有的统治体系接近崩溃,各家在地方上的“守护”实权,纷纷被“守护代”或当地豪族所篡夺。

  从此时开始,曰本实质上已经遍布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对中央政府的命令置若罔闻,而且这些割据势力内部为了争夺领地、人口和权力,也纷纷展开血腥厮杀。

  这大概就是曰本战国时代的开始了。

  “大人,您……您还好吗?是我说错什么了吗?”弥生见原野问着问着突然失神起来,即不吃饭也不说话,紧皱着眉头,表情看起来还颇为严肃,不由小小紧张了一下,赶紧深刻反省,但也没发现自己说错什么,只能有些惶恐的小声询问。

  原野回过神来,冲她温和一笑,敷衍道:“没什么,只是想起一些过去的事。”

  “是。”弥生乖顺地低下头,轻轻应了一声,并不敢追问。

  “快接着吃吧!”原野将没动过的玄米饭又拔了一些到她的碗里,玄米他吃不惯,而且米质本身也不好,口感发硬,嚼起来都废劲。

  嗯,曰本这时普遍是速生稻,梅雨季栽种,赶在台风季到来之前收割,不然极有可能一年大半时间都白忙活。

  这也不是追求口感的时代。

  弥生有点害怕了,怀疑原野有什么不良企图,但眼前这人即身份高贵又是她父亲的救命恩人,她母亲反复提醒过她要小心服侍,绝对不能触怒贵人,她也不可能扔下碗就逃,只能嚅嚅着道谢,听天由命。

  她明显想多了,原野没那么畜生会对一个十岁且明显营养不良的小女孩起歪心思,要有这种人,他绝对支持把那家伙用近防炮枪毙十分钟——160块一发炮子,他愿意认捐100发,200发也可以,账记在上海人身上,他们有钱。

  原野只是在心神不稳定的情况下,下意识地表达善意,想套出更多的话,拨完玄米饭就问道:“我从西边过来,对当地不熟悉,日比津村是哪家的领地?”

  弥生米都拔到嘴边了,听到他问话连忙又放下碗筷答道:“回禀大人,是荒子前田家。”

  “荒子前田家?”

  “是的,大人。”弥生恭恭敬敬答道,“前田大人知行荒子城2162贯700文,周边七个村子都归属荒子前田家管辖。”

  原野回忆了一下,曰本战国时代,好像多以“贯高制”来计算领地,“石高制”并不流行,和游戏里不太一样,那也就是说荒子前田家每年收税能收价值2162贯700文的农产品?

  当然,2162贯700文应该是粗略估算,还极有可能是很久以前估算的,并不准确,实际收入应该比这高,甚至家主要是不当人一点,各种横征暴敛,应该能从农民嘴里抠出来更多。

  那要是换成“石高制”的话,2162贯文,从《太阁2》这个游戏里的数据来看,大概能有2500到3000石?

  也不是很高,和那些动辄几十万石的大名没法比,大概是个当地豪族?

  不过,家名是前田……

  难道是未来的“加贺百万石”前田利家?

  “猴与犬”里面的犬?

  原野马上追问道:“这位前田大人的全名是什么?”

  “是前田藏人利春大人。”弥生还真知道,大概是直系领主的原因。

  原野又沉吟起来,前田藏人利春?

  是了,这时候曰本人是有通名的,名字格式是“家名+通名+名”,再往前是“氏+姓+家名+通名+名”,不像现代曰本人通常采用“苗字+名”那么简化。

  其中氏是表示血脉之始,或源自地名,如苏我、出云、名张、葛城;或源自渡来人,如秦、汉、宋、高句丽、岁、韩;或源自职业,如服部、中臣、鸟饲;或来自曰本天皇赐予,如源、平、藤原、橘。

  姓则是为了区分身份高低,一般由朝廷赐予,从最开始的古姓,如真人、公、大臣、县主、佐、村主等等,慢慢演化为统一的“八色姓”,身份由高到低为:真人(曰本皇族专用)、朝臣、宿祢、忌寸、道师、臣、连、稻置。

  但随着源氏、平氏、藤原氏、橘氏的姓均为朝臣后,姓在曰本渐渐失去了区分身份高低的作用,也就废弃了,到了室町时代除非祭祖敬神之类礼仪性场合,日常生活中已经没人再会使用。

  家名则通常来自家宅所在地。

  在平安时代,作为摄关的藤原氏权势达到顶峰,从朝廷到地方官吏,尽皆来自藤原氏,一眼望去,贵人们一水的藤原,平安京大街上叫一声藤原大人,最少也得有二十个人应声。

  所以,为了彼此区分,他们开始以府邸所在地来互相称呼,比如一条,意思就是平安京第一大街。

  如果府邸所在地变更,称呼也会随之变更,再加上平安时代的婚姻制度受中国影响,从“访妻婚(丈夫和妻子儿女不住在一起,丈夫定期去妻子家XXOO)”转为“妻取婚(丈夫立宅建屋将妻子娶回来,夫妻子女共同生活)”,父子之间因府邸而来的称呼自然就相同,慢慢转变为“家名”,代代相传。

  比如这位前田藏人利春,在古代日语中,前田和新田同义,极有可能他的祖先因某种原因来到尾张国,开拓出一片新田并筑起城邑,便满怀喜悦的将当地命名为“前田”,他的家名自然也就是“前田”,从此代代流传。

首节 上一节 2/1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