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府江山 第357节

  能主动投降最好,免得大动干戈。

  不投降也无所谓,大汉不是北魏,在四十万虎狼之师面前,北燕与柔然加起来也不是对手。

  只要刘道规愿意,再起四十万大军也不是什么难事。

  “陛下,北燕送来国书。”

  才半个月,北燕就有反应了。

  国书写的极其谦卑,说什么冯氏一族本就是汉民,世代将门,五胡乱华,为保祖宗方才加入燕国,如今大汉复兴,他冯跋亦与有荣焉,但辽西乃化为之地,国中胡人众多,心思不一,让刘道规给他五年时间,徐徐图之,为表诚意,北燕去天王尊号,降为燕国公……

  刘道规被这封国书逗乐了。

  冯跋诚意是有,但还是舍不得权位。

  “不知陛下欲如何回复?”殷仲文提笔询问。

  刘道规思索一阵后道:“不回复!”

  “不回复?”

  “不错,他自降为燕国公是他的事,徐徐图之也是他的事,我们只管进兵,步步紧逼。”刘道规深知做买卖的门道。

  占据绝对优势时,不必急着透露心中底价,让对方自己去猜。

  封恺道:“既然如此,可再调王仲德部入蓟城,凑成二十万大军,一来震慑河北,二来威慑北燕。”

  “不是威慑,一事不烦二主,今年秋收之后,大军伐燕。”刘道规纠正。

  只有真打,才有威慑力。

  北燕国主虽是汉人,但本质上仍是慕容部鲜卑为主体的胡国。

  对付胡国,用不着客气。

  并州有王镇恶、沈田子、朱龄石的二十万人马,足够了。

  刘穆之苦着一张脸,“粮草……”

  “大军就地屯垦,王镇恶缴获的几十万头牛羊,不用运回长安,全部送往前线,江淮、荆襄抓紧转运,若还是不足,各军就地筹措。”

  就地筹措,就是自己想办法。

  其实就算刘道规不下这道命令,士卒们也会劫掠当地胡人。

  现在是春天,二十万大军和几十万奴户屯垦,到了秋天,足够军用。

  各郡折冲府也会运粮北上,支持本郡的府兵。

  河北运河与中原相通,从枋头顺利漕渠利漕渠直抵幽州,让大汉的后勤补给成本大大降低。

  刘道规按兵不动,冯跋也不动。

  不过北面的柔然却按捺不住,牟汗纥升盖可汗率七万骑兵南下至弹汗山,号称控弦之士十五万,设立王帐,招抚北逃的鲜卑诸部。

  此地位于平城东北面四百里处,曾是鲜卑雄主檀石槐的王庭,檀石槐据此南制汉地,北慑草原,一统鲜卑诸部。

  柔然大军至此,毫无疑问,是在响应冯跋,顺便扩充势力,兼并阴山以北的部落。

  鲜卑、柔然同出于东胡。

  汉军在河北大开杀戒,无数人胡人北逃,柔然人趁机过来捡漏。

  “好大的贼胆!”刘道规不怒反喜。

  柔然躲在漠北,汉军攻打他还要耗费大量精力,如今主动南下设立王帐,跟找死没什么区别。

  刘穆之道:“柔然来势汹汹,不宜再起大战。”

  “放心,没有完全把握,朕不会出兵,传令王镇恶、沈田子诸部,退回平城,将兵力收缩至长城以南,放弃长城以北。”

  战国时,赵秦在代郡修筑了长城,东起于代郡,经云中、五原,西北折入阴山,至高阙,长约一千三百里。

  眼下汉军因粮草匮乏,无力远征,还要消化新占领的河北诸州,所以刘道规示敌以弱,吸引柔然人南下。

  趁着空闲,尚书台将并、冀、幽三州重新规划。

  永嘉之后,河北胡国翻来覆去,郡县早就乱了,胡人遍地,汉民稀少。

  刘穆之、高珣、刘怀肃根据当下形势,在贺兰山以东增设灵武郡,以灵武、硕方、五原、云中、定襄四郡为朔州,州治设在云中盛乐城,并以汉代三受降城为基础修建城池。

  这三地都在黄河北岸水土丰美之地。

  掌握这三地,便掌控了整个河套地区,并且随时可以进攻阴山以北的漠南。

  形成以攻为守的局面。

  再以代郡、雁门、上党、常山郡设置代州,州治设在平城,牢牢占据拓跋氏的“龙兴”之地。

  常山原属冀州,都位于太行山以东。

  剩下的太原、西河、雁门、乐平、新兴五郡为仍为并州,治所在晋阳。

  上党郡则划归司州,河东郡遵循汉朝旧制,划归司隶校尉,由朝廷直辖。

  河北的脊梁在并州,并州脊梁在上党。

  重新规划之后,变成了层层递进的局面,朔州的门户雁门掌握在代州手上,代州南面屏障归司州管辖,东面门户上谷郡在幽州手上。

  这么设置,避免了割据一方,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犬牙交错之局面。

  五胡乱华根源在并州,刘道规的不得不在并州多花些心思。

  朔州和代州实际上是两座军事要塞,是大汉进攻草原的前出之地,为了强化军事用途,尚书台拟议不设刺史,只设都督。

  以王仲德为朔州都督,镇云中,沈田子为代州都督,镇代郡。

  兰陵王刘义武为并州刺史,坐镇太原。

  王元德为冀州刺史,镇邺城,胡藩改任幽州刺史,镇蓟城。

  王镇恶为征北大将军,都督朔、代、并三州诸军事,准备北征柔然之事,毛德祖为征东大将军,都督幽、冀、青三州诸军事,筹备收复辽东之事。

  除了这些州郡,尚书台还提前一步,在燕然山设了漠北都护府,下辖瀚海、松漠、金山、漠南、狼居胥五个都督府,以及浚稽、燕然、金微、坚昆、松漠、柔玄、怀冥七郡。

  并根据古籍,将漠北的山川水域,重新命名。

  五都督和七郡全部设在大河或者大湖之畔。

  尚书台甚至还在匈奴王庭龙城的旧址上规划了一个周国,说是将来册封皇子过去。

  “尚书台此番用心了。”刘道规当着满朝文武称赞不已。

  虽然这些地区没打下来,但并不妨碍先规划起来。

  舆图开疆也是扩张,至少敢想,也敢谋划。

  刘穆之拱手道:“臣等商议数日,漠北都护府建成之后,迁徙羌民、氐民以及北府精锐镇之,便可一举解决草原之患。”

  羌人氐人基本同化,在大汉的地位仅低于纯正汉民,远高于鲜卑、匈奴、乌桓、杂胡等族。

  而且羌氐没有统一王系,已经从心底认同大汉。

  按尚书台的意思,这些都督府和郡县不一定真要落实,而是将这些地图纳入华夏的治下。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就算大汉这一朝做不到,也为后来人照亮前路。

  说不定后世会出现一位雄主,最终将这些区域囊括进华夏版图之内。

  就像周朝一样,原本国土只有黄河流域,后来大封诸国,国境瞬间向周围拓展,逐渐形成了华夏。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非但漠北,辽东、南疆、西域、羌地亦可提前规划一番。”

  “臣领旨!”

  上有所好,下必从焉。

  开国君主的气质,往往就是一个王朝的气质。

  刘道规喜欢开疆拓土,下面的文武官吏也受影响。

  几次灭国之战,上至朝堂文武,下至黎民百姓,都从中尝到了甜头,乐此不疲。

  虎卫军和府兵双重军制,奠定了大汉对外扩张的基础。

第457章 恶

  果然,汉军退守长城以南,越发助涨了柔然的嚣张气焰,在北逃胡人的带领下,从小路侵入朔、代、幽三州境内,但只是转了一圈,发现汉军严阵以待,捞不到什么油水后,又仓皇退走。

  国家的地位都是打出来的。

  汉军这些年纵横天下,灭南燕、谯蜀、后秦、胡夏、西秦、北凉、北魏七国,所向披靡。

  柔然人亦胆战心惊。

  就这么拉回拉扯中,两三个月就过去了。

  北线的虎卫军精锐休整的差不多,府兵、义从军和奴户屯垦的豆菽也长成,粮草不济得到缓解。

  刘道规准备在秋收之后,从江淮转运粮草北上,从云中和蓟城两线出击,迂回至弹汗山以北,截断柔然人的退路。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

  刚到六月,王镇恶的请战奏表就飞传入长安。

  以沈田子、王仲德为前部,率六千虎卫军精锐为前锋突袭弹汗山,王镇恶自率一万三千虎卫军在后接应。

  一共两万大军,迎战七万柔然骑兵。

  “……臣已于数月之前,派王遵、韩茂等三百虎贲扮作丁零残部,分批混入北逃胡人之中,入弹汗山,近日传回密报,柔然人见我军只守不攻,皆以为大汉无意染指大漠,防备松懈,加之收聚流民近二十万余众,乱作一团,臣以精锐突袭之,定能一举擒杀牟汗纥升盖可汗,毕其功于一役……”

  “王镇恶用兵亦如其人。”刘道规合上奏表。

  殷仲文不解,“陛下何意?”

  “恶!”

  这种恶充满了进攻性,一旦敌人露出破绽,就会面临他暴风骤雨的凶恶攻击。

  “陛下是说此战不详?”殷仲文显然没领会刘道规的心思。

  “这一战,他赢定了。”

  提前两三个月布局,知己知彼,对弹汗山现状了如指掌,打不赢才是怪事。

  中原王朝对游牧国家,最大的难题不是他们有多少骑兵,而是不知道他们在何处。

  霍去病一万骑兵西征,第一战,于皋兰山大破匈奴主力,斩匈奴折兰王、卢侯王,缴获匈奴祭天金人。

  第二战,深入匈奴境内两千余里,弱水上游寻到匈奴主力,俘斩三万余众,迫降单桓王、酋涂王及相国、都尉等两千五百人,俘虏五王及五王母、单于阏氏、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六十三人,而汉军仅伤亡三千余人。

  曹魏时,张辽亦以数千虎豹骑于白狼山大破乌桓,斩杀乌桓单于蹋顿,俘虏二十万众,自此乌桓一蹶不振,大部分融入中原,少数融入鲜卑。

  牟汗纥升盖为了吸纳北逃的胡人,同时策应北燕,铤而走险,在弹汗山设立王帐,相当于将自己的人头暴露在汉军的刀口下。

  以王镇恶和沈田子的性格,刘道规估计这道奏表送过来的时候,那边已经先斩后奏了。

  不过让刘道规没想到的是,两日后,毛德祖的奏表也到了。

  与王镇恶不谋而合,主张一东一西,两路夹击弹汗山。

  “柔然色厉而内荏,今已收纳二十万余众,随时北走,一旦退入大漠,柔然势力暴涨,必为北疆大患,当趁其不备,出兵攻袭……”

首节 上一节 357/35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