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府江山 第303节

  虽然学会了耕作,但长此以往,仍是一大隐患。

  五胡乱华的教训实在太惨烈了,两汉魏晋不断内迁异族,填补雍并幽凉诸州,三四百年下来,依旧没能感化他们。

  “属下以为,当迁其豪酋,改其姓氏,移其风俗,而后大兴儒教,广设学塾,不出三代,这些胡人就能转为华夏。”

  辛恭靖长期镇守洛阳,对治理胡人颇有见解。

  封恺道:“当年刘渊读的书亦不少,与士族名流私交甚厚,依旧不能断其虎狼之性。”

  “非刘渊虎狼之性,而是其年事已高,止不住胡人的狼子野心。”

  两人竟然在刘渊身上争论起来。

  刘道规咳嗽一声,“辛公之策太缓,不能治本,我倒是有三策。”

  辛恭靖拱手:“愿闻其详。”

  “所有晋人,只要没有谋反之罪,皆为民户,所有胡族,皆为奴户、贱户,十五年后,方可转为民户,民户之上,再增设良户,有功于国家社稷者,方可为良户。”

  良户相当于汉之良家子。

  这时代本就等级森严,良户、民户、奴户、贱户,等级分明。

  羯赵立国,以羯、匈奴、羌、氐、鲜卑为“国人”,压迫晋人,从而让北方晋人沦为胡人的奴隶。

  晋人意气自此消沉,司马家也不争气,几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更加打击晋人的士气。

  刘道规身为晋人,当然要为本族考虑。

  封恺道:“若是推行此法,北方胡人岂能归心大将军?”

  “归不归心,不是靠嘴,而是靠这个!”刘道规拍了拍腰间长刀,“夷狄畏威而不怀德,最好那些有反抗之心的人跳出来,来试一试吾之刀锋锋利与否!为政之道,不能只图眼前安逸,遗祸于子孙。”

  “大将军英明!不归心,就杀的他们心服口服!”

  辛恭靖一把年纪了,杀性比年轻人还大。

  他是从陇西逃亡过来,见识过华夏太多的苦难。

  “今后凡我治下,严禁各族内娶内嫁,违者贬为贱户。奴户、贱户只能一夫一妻,良户、民户遵循汉家旧制,一妻四妾!凡汉家男儿,成年之后,必须配带刀剑,其他诸族佩刀剑者,处以徒刑,私藏甲胄弓弩者,亦以谋反之罪论处。”

  刘道规一股脑说出心中所想。

  各族内娶内嫁,就会形成固定的族群,壮大之后,迟早会造反。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晋人处在上层,赋税低,地位高,自然而然获得了择偶的优先权,只要是女人,都有慕强心理,争先恐后嫁给晋人。

  长此以往,娶不到女人的胡人,数量就会下降。

  这是从根源上瓦解胡人族群。

  而让汉家男儿佩刀剑,则是提振他们的尚武之风,保持族群的武力。

  两人都愣住了。

  刘道规解释道:“我们北伐,为的是恢复华夏,若不能让我们的族人繁衍生息过上好日子,何必北伐?我就是要重振汉家男儿的士气,让他们骑在胡人的头顶上,奴役他们男人,让他们的女人为我们生儿育女!”

  这个世界很残酷,没有什么融合之说,只有征服、奴役、屠杀!

  暂时的臣服,也只是为了下一次更猛烈的反叛。

  北伐的主力是北方南下的流民,有仇不报非大丈夫。他们苦难和血泪,刘道规不能视而不见。

  封恺当即鞠躬拱手:“大将军真乃大英雄也,华夏幸甚,天下幸甚!”

  刘道规扶起他,“封司马言重了,我只做我该做之事。”

  辛恭靖苦笑道:“然则,此策过于刚猛。”

  “辛公可知温水煮蛙?今日只是提纲挈领,具体推行还需从长计议,今年行一策,明年行一策,日积月累,自会成功。”

  如此庞大的计划,刘道规没指望几道军令政令下去,就能成功。

  但只要坚持下去,一步一步来,终究会实现的。

  石虎在位时,从西域漠北迁徙百万胡人入境,推行以胡代汉之策,再以繁重的徭役和兵役,令北方晋人疲于奔命。

  华夏的气运跌落谷底,若不是出了一个冉闵,石虎的这一套几乎就成功了。

  而自冉闵之后,胡人也收敛了许多,前燕、前秦、后燕、后秦、南燕、北魏,都对北方晋人行怀柔之策,让晋人有了喘息之机。

  封恺两眼泛光,“欲推行此策,须权柄在手,否则内有掣肘,外有威胁,必一事无成。”

  他的心思,刘道规心照不宣,“不急,天下大势在我们一方,顺水推舟,顺势而为!”

  进入许昌城内,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车水马龙,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各种货物琳琅满目,如同建康、广陵、彭城一般繁华,来往百姓虽然衣裳破旧,但至少有衣服穿。

  脸上也没有饥馑之色。

  巡逻的士卒盔甲鲜明,井然有序。

  辛恭靖悉心治理多年,成果斐然。

  “再给老朽六年时间,北伐所需,皆可从许昌出!”辛恭靖壮心不已。

  “六年太满了,最多三年。”

  淮北屯田,自许昌始,与彭城一东一西,是刘道规的中原战略支点。

  许昌兴起,整个中原就会稳定,将来北伐,不用千里迢迢从荆襄、江东转运粮草和军械。

  辛恭靖道:“三年就三年,某这把老骨头若能见到大将军北伐成功,死而无憾。”

  许昌没什么看的,辛恭靖治理的才干不亚于守城。

  上呈的公牒中户数田亩、每年上缴赋税都写的清清楚楚。

  连他麾下的掾吏一个个都精明强干。

  在许昌住了十余日,刘道规准备北上,去洛阳巡视,新收复的地盘,总会有各种问题。

  不过这时西面传回战报,刘敬宣、司马容期、刘藩、司马休之组成的联军果然遭遇挫折,收到谯道福、侯晖的顽强阻击。

  这种联军打顺风仗如狼似虎,但遇到挫折,就会束手束脚。

  都开始出工不出力起来。

  刘敬宣只能自己上,率一千五百部曲与谯道福大小二十余战,却不得寸进。

  屋漏偏逢连夜雨,从武陵郡输送上来的粮食被蜀人獠人袭击,一把火烧了个精光。

  现在不是攻不攻成都的问题,而是如何安然无恙的退回来。

  刘敬宣的求救信送到了许昌……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刘道规恨铁不成钢,猜到他们会败,但没想到这么快。

  不救,丢的是北府的脸面,打击北府士气。

  若是救他,等于救了司马容期和刘藩……

第389章 祭

  刘道规令人去信一封,让他们尽快退兵。

  征蜀大军锐气已失,以他们现在的状态,粮食和援兵都没有意义,刘道规送的越多,他们送的人头也越多。

  这次出征谯蜀,政治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弄出这么愚蠢的一个配置,很可能是朝廷各方势力互相妥协的结果,以为伐蜀水到渠成,可以安心分到一块肥肉,没想到蜀人的抵抗如此坚决。

  洛阳比许昌荒凉多了,一路行来,数百里无人烟,随处可见枯骨与荒坟。

  刘道规心情顿时低落下来,“附近可有先贤陵寝?”

  封恺道:“伊水之滨有汉明帝、汉章帝陵墓。”

  洛阳不仅是魏晋都城,也是后汉都城,汉明帝开辟了明章之治,却在历史上存在感极低,也是最被低估的皇帝。

  在位期间,击败北匈奴,收复西域,吞并哀牢国,使康藏高原百余国归附,对内打压功臣豪族,解决黄河水患,遗惠至今。

  时人颂曰:赫赫盛汉,万国震惧。

  这么一位有着丰功伟绩的帝皇,若是泉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洛阳不去了,拜祭汉明帝。”

  似乎冥冥之中天意使然,汉明帝姓刘,刘道规也是刘氏子孙,虽然出自楚王一脉,但毕竟也是刘家的血脉。

  既然路过,不妨一拜,也算缅怀先祖。

  “领命。”

  战马嘶鸣一声,朝着西面奔去。

  山河如故,青山依旧,几百年风吹雨打,只剩下一座方圆百余布的封土,神道两侧的石碑早就断裂破碎,仔细辨别,还能认出日、月、鸟、龟、龙、虎、连壁、偃月等图案。

  “斥候搜遍方圆六七十里,没有一户人家,取不到祭品。”孟干之满脸惭愧。

  “斩白马祭祀。”

  亲卫很快就牵来一匹白马,斩之,以马头奉上。

  刘道规朝着显节陵拱手,“汉家列祖列宗在上,子孙道规此生若得天意眷顾,定恢复华夏江山!”

  山风呼啸,春意盎然。

  封土上的草木瑟瑟作响,似乎在回应一般。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东有启明,西有长庚。

  士卒们默默的望着刘道规,眼神中似乎多了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代表着传承与正统。

  “今日就宿营此地。”

  见天色已晚,刘道规也不想走了,方圆几十里没有人家,还不如留在此地。

  士卒们就在陵下安营扎寨。

  也不知为何,刘道规这一夜睡的特别安稳,连一个梦都没有,一觉睡到天亮,醒来时神清气爽,身体中多年征战沙场的疲惫一扫而空。

  只一夜的时间,显节陵上生出了不少野花,红黄夜色,点缀在青草之间,随着晨风轻轻摇曳。

  就在这时,十几名斥候从东南奔来,“报,刘敬宣、司马容期、刘藩诸军强行西进,欲攻破资阳俘获粮草,中谯道福诱敌之计,水军督护温祚与前部督时延祖战死,幸得司马休之救援,方才杀出重围,参军退回巴东,征蜀诸军除司马休之所部外,皆伤亡惨重。”

  终究还是败了。

  刘敬宣性格与刘牢之非常相似,都是猛冲猛打的一类人,没能沉住气。

  “立即返回襄阳。”刘道规回去收拾残局。

  行至宛城,斥候又送来战报,谯蜀击败刘敬宣后,士气大振,集结六万兵马,准备反攻涪陵,夺回永安白帝。

  蜀国虽小,进攻欲望却不小,这些年一直没消停过。

  刘道规想休养生息都没机会。

  从宛城赶回襄阳,刚刚渡过汉水,迎面就遇到前来迎接的刘敬宣和司马休之。

首节 上一节 303/35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