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康乾盛世 第137节

  汉军的下一步战略目标,从始至终都是杀到江南,夺取这块伪清的财赋重镇。

  议和谈判的时候,王若愚确实没有说谎,若是伪清真能割让江南七省、山河四省,退居关外,那聂宇都不太好意思继续灭清了,可能真会封个女真王。

  “嗯,礼部这份草案做的不错,把数学、物理、化学分列为毕业升学考试科目,这个想法很好。”

  聂宇手里正拿着一份奏本方案,这是礼部呈递上来有关全新教育改革的具体章程。

  礼部给出的方案简单粗暴,既然汉王要学子们去学习数理化,那就干脆把数理化三门学科,全都并入到毕业升学的考试里面。

  日后学子毕业了,想怎么选可以自己决定,但只要在大汉治下的小学、中学、大学读书,那就必须全都学个遍。

  小学、中学、大学考试,全都以计分制作为判定依据,这计分制效仿的是朝廷国子监的教育模式。

  国子监用的就是计分制决定学习优劣,大汉这边摘抄过去后应用到了所有考试上面。

  礼部重新制定的小学、中学、大学毕业考试,保留了经学八股文,但酌情去掉了诗词歌赋,这玩意是真没多大用处(对治政而言)。

  去掉诗词歌赋,作为替补加入了数理化合并,还有对律法公文的考试,不用考理解能力,纯看对律法熟不熟悉。

  既然是来求学当官的,你连国家的律法都不清楚,那还拿什么去管理百姓?

  经过礼部重制,八股文经学占三分之一,律法公文占三分之一,数理化占三分之一。

  如此平均的分数占比,只要你不是八股文写到出神入化,那就必须对国家律法、数理化有所掌握,还不能真学的太差。

  毕竟,八股文只占三分之一的分制,另外两科要是学的太烂,那你不是有可能毕不了业,而是真毕不了业。

  这就是阳谋了。

  我也不逼着你们去学习,但你们不学的话,考试考不过,就没法毕业做官。

  自己选吧!

  聂宇继续向下翻,除了对文教考试的分制改革,后半段还有关于科举制的改革设想。

  这些大汉文武的想法是真多,他们作为不是正常科举升上来的高官,对开放科举本身就存在很深的警惕,但科举总不能不开,没有科举的话,大汉治下长期都是缺人缺官的。

  全靠学校培养实在太慢了,而且大汉的学校培养,还处于刚起步的阶段,生产力满足不了那么大的需求,只能先主抓基层文吏,比如村长、村吏、农民公会等等。

  与义务教育一样,义务教育下的小学不用交学费,但小学出来做村长,同样也是没有俸禄。

  就跟农民公会差不多,都是半官半民性质,基本靠村民自行选拔,职分范围主要为解决本村矛盾纠纷,帮乡镇起统筹分田、收税等等工作。

  所以,科举是免不了的,就算再怎么变,科举从古至今都没有真正消失,但却可以对科举模式进行改革。

第209章 科举改革

  礼部给出的科举改革方案如下:

  第一,大汉首次恩科可定于明年年末,这样既不算太早,也不算太迟。

  第二,大汉恩科不承认伪清功名,所有学子考生,必须从头开始考起,但在此之前凭借功名来报名做分田官的,可以予以承认录用。

  第三,大汉恩科与学府考试绑定,同样计入数理化分制,以及八股文经学、律法公文,删掉诗词歌赋。

  第四,恩科考试授官,除前三甲外,最高不得超过九品(镇长从九品)。

  第五,恩科前三甲授官,允许高于九品,但最高不得超过八品(县丞正八品)。

  第六,确定大汉年号。

  ……

  看过礼部给出的科举改革方案,聂宇发觉自已还是有些太保守了,二这帮读书人对自己人下手才是真的狠啊!

  先是不承认伪清的功名,接着又是科考计入数理化,跟他提出的学府教育改革并行,而且科考出来的进士功名,最高也只能做个镇长官。

  这就相当于让士子们寒窗苦读二十年,千军万马好不容易杀出重围,结果只能去地方做镇长,相当于几分之一个县令官。

  也就前三甲稍微有些优待,但也只是稍微有些优待。

  对比起来,相当于这些考出来的普通进士,等于读了小学、中学六年的学府学子,而前三甲的状元、榜眼、探花,相当于上了九年学府的普通学子。

  这也并非完全是礼部的那些人太狠,而是顾景这礼部尚书,已经看出了自家汉王决心要改革教育科举。

  毕竞,哪朝的开国皇帝,不都得先对科举动点刀子,只要你能丛稳龙椅,那这天下的士子读书人,他们会自动适应你的改革模式。

  大汉初创,官员行政机构都是年轻人为主,他们已经做官了,前途一片光明,对开科举的需求本来就不大。

  那就索性改的彻底一些,一步到位让学子们都去学府读书,正好他们也准备把孩子送去进学读书,就连未来规划都做好了,先三年义务小学读完,通过升学考试升上中学,接着再中学升大学。

  九年学府读完,出来就是县丞,干的稍微好一点,再加上他们的尚书父亲背后运作一番,很快就能升官升上来。

  这般操作甚至都不违规,因为所有流程都是走的合法程序,考试也是全靠自己的真材实料去考,官做的越大,越不敢徇私舞弊,能做开国功臣,凭啥为了小小考试,就葬送了大好前途?

  对这些大汉官员来说,科举的不确定因素太大,三年一考,一次就录取两三百人,太麻烦了。

  不如去考学府,正常毕业就能授官,毕业不了也能继续留级。

  第二年接着再考。

  这可比科举简单多了!

  聂宇看完过后,就觉得这样不太行,这些礼部官员明显在钻空子,钻科举和学府之间的空子。

  想了想,提笔朱批:“恩科进士,授官可为从八品,前三甲可为从七品。”

  给恩科进士全体抬高了一级,这不是聂宇在有意偏袒,而是他晓得必须给读书人一点甜头,要不然科举就真没用了。

  科举可以慢慢淘汰,但不能一下子就废了,那样压根适应不过来,必须给学府教育慢慢取代适应的时间。

  提高了恩科进士的授官品级,这是甜枣,所以还不够,还得有根大棒,恩威并施!

  聂宇接着补充写道:“科举改革额外加条:考生须持有中学毕业证,方能进考院试。”

  这个改动就稍微比较大了,因为彼时科举不论怎么去改,基本的六次考试流程都没有变动。

  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六门考试缺一不可。

  说句题外话,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连中六元,且功名未被取消的家伙,今年刚好正在云南做主考官。

  聂宇现在是一言而定,直接把六场考试给删改了两场,然后替换成了小学和中学,持有中学毕业证才能进考院试,也就是必须要在学生堂三不府接受六年的新式教育,才可以去考取秀才功名。

  这听着似乎有些不太公平,因为中学毕业就能直授镇长官,那还考院试拿秀才功名干嘛?

  但这就是聂宇的目的,通过这种办法让学子们都去学府读书,使学府教育能够快速发展起来。

  而且,科考本身就有很强的竞争机遇性,要是真有才学实料,那中学毕业后完全可以一路考上殿试,去做风光状元。

  你说你考不上?

  那特么是你自己的问题,都是同样的卷子,都是同样在中学毕业

  考出来的,怎么别人能考上,你就考不上?

  这同样也是聂宇没有取消八股文章,八股文虽然很死板僵化,可胜在标准化,能让考官更方便阅卷打分数。

  真以为这么一群新科考生论才学,能强的过主考官?

  八股文只是让主考官能更好去评定考生的基础水平,若有两人的才学策论差不多,那谁的八股文章写的更好,谁的名次就能更高。

  考试总得有标准答案,科考写文章不可能搞标准答案,那就用标准文章格式,就算到了现代不也用卷面分这东西?

  一个时代的考试,有一个时代需要的标准,八股文就是科举的标准。

  不过,聂宇同样也有考虑到了科举改革的影响,恩科要明年才会开第一场,再往后面的科考改革,他决定等推翻了伪清,正式开国了以后再搞。

  到时候,就连目前初步确定的学府教育,肯定也得跟着继续改革。

  现在的大汉学府教育,小学毕业授村长,中学毕业授镇长,大学毕业授县丞。

  在他还是汉王,地盘不大的时候正合适,可等到后面地盘真正壮大,乃至他做了皇帝,那肯定不能还这么来。

  全国多少个省份,每个省份都分出七八九十个州府,这样算下来年得有多少毕业的大学生员,地方县衙的官员就算严格遵循三年一换,那也完全不够用的。

  聂宇对科举改革提出的补充,礼部大概率不会反对,他们本来对科举需求就不大。

  只要做出的改动不是太大,甚至完全取缩了科举,那就问题都不大。

  就算完全取绵科举,实际也没多大关系,只要你能把龙椅坐稳了,那天下士子除了发发牢骚,什么也干不成。

  不要小看了士绅们的忍受极限,不真的把他们摁死,那就一切都有回旋商量的余地。

  等真把他们摁死了,士绅或许会反抗,但也来不及了。

第210章 明年规划(二合一)

  腊月二十四。

  南方过小年了。

  百姓家家户户洒扫屋子,准备采买过年的年货,就算再穷的家庭,也会提前买些肉食,为孩子置办几件过年的新衣。

  聂宇难得早些时间回去,陪伴王后陈蕙兰、王妃刘氏一同吃了个家宴,就算是过完小年了。

  刘氏吃完先回自己院子,聂宇则陪伴陈蕙兰去王府的后花园散散心,说是王府花园,|实则就是一处小院子,几分钟就逛完了。

  汉王太穷了,王府就是原来的大将军府重修了一下,还分了一部分作为官府公衙,能剩下个花园给他逛逛已经很不错了。

  陪着陈蕙兰逛了一会儿,又留下说了会话,聂宇没有宿在王后院子,而是前往刘氏的偏院歇息。

  陈蕙兰现在有孕在身,起码都快七八个月了,走动几下都累,留宿院子自然不可能。

  作为大汉的汉王,聂宇但凡要是长期留宿王后院子,冷落了王妃,群臣都得上奏弹劾……弹劾王后的娘家人。

  汉王是他们的大王,是国家的君主,君主肯定是没错的。君主的王后身为国母,就算有错也不能明着讲出来,家丑不能外扬,君主的家丑就是国丑,更加不能外传,那就只能把王后的娘家人拉出来背锅了。

  事实上,自从王后有孕以来,今年的外战也差不多打完。聂宇就时不时能接到几本奏章,都是旁敲侧击的在劝他广纳妃娘,充实后宫。

  作为一个君王,后宫居然就一个王后、一个王妃两个人,这未免也太寒酸了,寒酸到连汉王手下的文臣武将,都不敢随便纳妾。

  大王就只有两个后妃,你一个做臣子的,三妻四妾像话吗?

  当然,这些只是表层原因,深层原因在于政治联姻的需求。

  地方豪族大户之所以能忍受大汉分他们的田、禁止他们蓄养奴婢、大搞新税法改革,一方面是因为大汉手里握着刀把子,另一方面也是他们认为大汉真的有可能成事。

  大汉能成事,聂宇就能坐上那把九五之尊的龙椅,那他们作为大汉治下最早一批投奔的土绅,开国元勋难度太高了,但送女儿入宫抢下一代的富贵还是可以的。

  这已经是政治联姻的惯例了,真正的豪族大户,要的就是政治联姻,搏一把皇亲国戚的大富贵,说不定还有机会能生下皇子夺嫡争位。

  伪清治下就不用想了,后宫嫔妃都是八旗内部消化,压根容不得汉人插手,顶多就是汉八旗而已。

  可能这也是为什么老有谣言,甚至谣言还被拍成了电视剧,说什么乾隆其实是汉臣的私生子。

  最离谱的是还诞生了两个版本,两个版本乾隆的“汉人生父”刚好就是叔侄关系,主打一个汉人士大夫的精神胜利法。

  倒是嘉庆这位清仁宗,这家伙才是正儿八经有着一半的汉人血统,因为嘉庆的生母祖上就是投降了的汉军旗。

  对于劝自己纳妃的奏章,聂字全部都予以批驳,但用词并不多么激烈,反而较为温和,给的理由也让这些人无法拒绝:

  “今天下未定,伪清鞑虏未平,孤岂能贪图个人享受,而忽视反清复汉大业?纳妃之事,暂且容后再议!”

  ……

  留宿王妃偏院一夜。

  翌日,早上。

  刘氏依依不舍送聂宇起床出门,离开前聂宇故意刘氏小手上勾弄几下,在刘氏回望目光下方才哈哈笑着离去。

首节 上一节 137/231下一节 尾节 目录